ma8567 ma8567
关注数: 418 粉丝数: 235 发帖数: 3,288 关注贴吧数: 384
开膛夹钢的释 重要内容用{}标出 前言:开膛(槽)夹钢是制作花刀的基础,能学会多少看个人的造化。 接下来,就谈谈具体的工序和注意事项: 1、炉子,夹钢炉的结构大同小异,因燃料不同而有所区别。有经验的刀匠,多试做几次基本可以明白; 2、燃料:主要是烟煤,要求打火机一点即燃的那种,如大同优质烟煤等;采用木炭,以麻栗炭为主——主要要求还是火力旺,专业的话就是单位发热值得高。{另外,关于烟煤选择,有条件的最好看看其化学成份,含灰含硫磷杂质太多的不可用.} 3、钢铁选择:一般来说,低碳钢+中碳钢,但高手也能采用低碳钢+高碳钢,绝顶高手则可以采取低碳钢+高碳低合金工具钢或高碳高合金工具钢甚至更多。{含碳量越低或合金元素越少,锻接性能越好,且两者钢材或钢与铁含碳量越近,锻接性能越好。} 4、开膛(槽)夹钢工序:先将刃钢锻为薄长条备用,将作为体钢(铁)的低碳钢(铁)锻为较粗的长方形或直接采用低碳圆钢(铁),{体钢从中间剖开,放入刃钢,再入炉烧红,取出锻合缝隙——这是第一火。再入炉大火烧至一定程度,取出锻合——这是第二火(注:不同的钢铁组合,加热火候不同,只可意会实难言传)。夹钢技艺高的刀匠,一般两三火即可完成夹钢,而水平低的则可能需要五六次,且越烧越易报废。} 5、夹钢真正的高手,有许多经验来弥补夹钢的一些缺陷如最常见的夹渣问题,但非嫡传一般从不外传。 下面,我只谈谈“夹不住”问题:夹不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还是上面那几项,{如选料不当、火力达不到、加热次数太多导致氧化层太厚、锻打不均等}。曾见过一位名匠做夹钢,刃钢都烧没了还没夹住。 题外话:夹钢高手也能将硬度做得相当高,且外软内硬,我上月锻制的通背夹钢,夹的是进口高碳高合金工具钢,不淬火即可断老钢筋,淬火后可斩羊角铸铁砧,刃口硬度约61~63HRC.
抛光木柄 の释 材料:240目——600目木工砂纸,800目——1500目水砂纸,绘图毛刷, 酒精,红土粉,黄土粉(颜料到装修材料市场,油漆工的那部分去买,2-3块钱完全可以用半年),书法墨汁(墨汁去文具店,最便宜的就好),白蜡烛,500W电炉,抛光轮。 1. 表面精细打磨: 木头柄形状作好后,先用酒精擦一遍,很快干了,表面会出现一层毛刺。 用高一点目数的砂纸打磨,然后再擦酒精, 从240目开始就要这样做了,一直到600目或者800目左右,这时表面已经 很光滑了。切记在打磨的时候木头和砂纸都 要保证干燥,不然砂纸的颜色会吃到木头的纹理里边,每次打磨结束都要 先用绘图毛刷刷一次,才好擦酒精的。注 意:240-600目先用木工砂纸干磨,800-1500就要用水砂纸了,但千万不要 蘸水。 2. 准备染色料 木柄表面光洁度到了以后,用红土粉、黄土粉、书法墨汁,用酒精调色。 然后用酒精调过的染色料刷一遍,干燥后 用最后那次打磨相同目数的砂纸打磨,然后再涂。直到颜色满意为止。每 次打磨后,用手指沾一些水找个地方抹一 下,这个地方的颜色就是烤蜡后的颜色。 3. 烤蜡&染色 然后用白色蜡就是(白蜡烛的蜡)化了,刷在木头上。很简单,就是烤热 ,用蜡烛直接蹭就可以。 最好用电炉 (升温均匀,距离容易控制)烤,看见冒细小的泡(就象油炸东西)一出 现就拿开。你会发现蜡吃进木头了。然 后再刷,再烤。一定要等到凉透再进行下一次。直到蜡不在往木头里边吃了 4. 抛光 烤蜡完成后,用一个新的干净抛光轮,沾上蜡,机抛就好了。千万不要用 抛光膏,一定要用专用的布轮。相对以上工序,如果柄材木质比较软,可能染色会掉,那就要有针对性的 进行改进,颜料用水和,不要用酒精。 干透,打磨后再涂,反复多次。然后先用硝基清漆涂,尽量把清漆用香蕉 水稀释到几乎没有黏度(记住是硝基清 漆!不是醇酸清漆)。清漆干透打磨,再涂,反复操作6次以上,然后不要 烤蜡。硝基清漆干的很快的,一定要稀 。一般20-30度的天气,一天基本可以涂20次。完成后用干净布轮和白蜡抛 光。相信如此处理后木质的硬度可以提 高很多。也不会掉色了。再就是在抛光时尽量避免温度升高,会影响光洁度。
回火の释 金属热处理工艺更多义项 将经过淬火的工件重新加热到低于下临界温度AC1(加热时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开始温度)的适当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在空气或水、油等介质中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或将淬火后的合金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若干时间,然后缓慢或快速冷却。一般用于减小或消除淬火钢件中的内应力,或者降低其硬度和强度,以提高其延性或韧性。淬火后的工件应及时回火,通过淬火和回火的相配合,才可以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 中文名 回火 外文名 tempering 性质 金属热处理工艺 一级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 材料学 钢的回火 回火是工件淬硬后加热到AC1(加热时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开始温度)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一般紧接着淬火进行,其目的是: (a)消除工件淬火时产生的残留应力,防止变形和开裂; (b)调整工件的硬度、强度、塑性和韧性,达到使用性能要求; (c)稳定组织与尺寸,保证精度; (d)改善和提高加工性能。因此,回火是工件获得所需性能的最后一道重要工序。通过淬火和回火的相配合,才可以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 按回火温度范围,回火可分为低温回火、中温回火和高温回火。 回火分类 低温回火 工件在150~250℃进行的回火。 目的是保持淬火工件高的硬度和耐磨性,降低淬火残留应力和脆性 回火后得到回火马氏体,指淬火马氏体低温回火时得到的组织。力学性能:58~64HRC,高的硬度和耐磨性。 应用范围:主要应用于各类高碳钢的工具、刃具、量具、模具、滚动轴承、渗碳及表面淬火的零件等。 中温回火 工件在350~500 ℃之间进行的回火。 目的是得到较高的弹性和屈服点,适当的韧性。回火后得到回火屈氏体,指马氏体回火时形成的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极其细小球状碳化物(或渗碳体)的复相组织。 力学性能:35~50HRC,较高的弹性极限、屈服点和一定的韧性。 应用范围:主要用于弹簧、发条、锻模、冲击工具等。 高温回火 工件在500~650℃以上进行的回火。 目的是得到强度、塑性和韧性都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回火后得到回火索氏体,指马氏体回火时形成的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细小球状碳化物(包括渗碳体)的复相组织。 力学性能:25~35HRC,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应用范围:广泛用于各种较重要的受力结构件,如连杆、螺栓、齿轮及轴类零件等。 工件淬火并高温回火的复合热处理工艺称为调质。调质不仅作最终热处理,也可作一些精密零件或感应淬火件预先热处理。 45钢正火和调质后性能比较见下表所示。 45钢(φ20mm~φ40mm)正火和调质后性能比较 热处理方法 力学性能 力学性能 力学性能 力学性能 组织 σb/Mpa δ×100 Ak/J HBS 正火 700~800 15~20 40~64 163~220 索氏体+铁素体 调质 750~850 20~25 64~96 210~250 回火索氏体 (由于百度的表格功能太差,所以这里不够美观) 钢淬火后在300℃左右回火时,易产生不可逆回火脆性,为避免它,一般不在250~350℃ 范围内回火。 含铬、镍、锰等元素的合金钢淬火后在500~650℃回火,缓冷易产生可逆回火脆性,为防止它,小零件可采用回火时快冷;大零件可选用含钨或钼的合金钢。 注意事项 将淬火成马氏体的钢加热到临界点A1以下某个温度,保温适当时间,再冷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回火的目的在于消除淬火应力,使钢的组织转变为相对稳定状态。在不降低或适当降低钢的硬度和强度的条件下改善钢的塑性和韧性,以获得所希望的性能。中碳和高碳钢淬火后通常硬度很高,但很脆,一般需经回火处理才能使用。钢中的淬火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具有体心正方结构,其正方度c/a随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大(c/a=1+0.045wt%C)。马氏体组织在热力学上是不稳定的,有向稳定组织过渡的趋势。许多钢淬火后还有一定量的残留奥氏体,也是不稳定的,回火过程中将发生转变。因此,回火过程本质上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加热粹火钢,使钢中的热力学不稳定组织结构向稳定状态过渡的复杂转变过程。转变的内容和形式则视淬火钢的化学成分和组织,以及加热温度而有所不同(见马氏体相变 百度贴吧微信新浪微博QQ空间复制链接
回火的释 @。太多 回火 [huí huǒ] 金属热处理工艺更多义项 将经过淬火的工件重新加热到低于下临界温度AC1(加热时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开始温度)的适当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在空气或水、油等介质中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或将淬火后的合金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若干时间,然后缓慢或快速冷却。一般用于减小或消除淬火钢件中的内应力,或者降低其硬度和强度,以提高其延性或韧性。淬火后的工件应及时回火,通过淬火和回火的相配合,才可以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 中文名 回火 外文名 tempering 性质 金属热处理工艺 一级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 材料学 钢的回火 回火是工件淬硬后加热到AC1(加热时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开始温度)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一般紧接着淬火进行,其目的是: (a)消除工件淬火时产生的残留应力,防止变形和开裂; (b)调整工件的硬度、强度、塑性和韧性,达到使用性能要求; (c)稳定组织与尺寸,保证精度; (d)改善和提高加工性能。因此,回火是工件获得所需性能的最后一道重要工序。通过淬火和回火的相配合,才可以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 按回火温度范围,回火可分为低温回火、中温回火和高温回火。 回火分类 低温回火 工件在150~250℃进行的回火。 目的是保持淬火工件高的硬度和耐磨性,降低淬火残留应力和脆性 回火后得到回火马氏体,指淬火马氏体低温回火时得到的组织。力学性能:58~64HRC,高的硬度和耐磨性。 应用范围:主要应用于各类高碳钢的工具、刃具、量具、模具、滚动轴承、渗碳及表面淬火的零件等。 中温回火 工件在350~500 ℃之间进行的回火。 目的是得到较高的弹性和屈服点,适当的韧性。回火后得到回火屈氏体,指马氏体回火时形成的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极其细小球状碳化物(或渗碳体)的复相组织。 力学性能:35~50HRC,较高的弹性极限、屈服点和一定的韧性。 应用范围:主要用于弹簧、发条、锻模、冲击工具等。 高温回火 工件在500~650℃以上进行的回火。 目的是得到强度、塑性和韧性都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回火后得到回火索氏体,指马氏体回火时形成的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细小球状碳化物(包括渗碳体)的复相组织。 力学性能:25~35HRC,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应用范围:广泛用于各种较重要的受力结构件,如连杆、螺栓、齿轮及轴类零件等。 工件淬火并高温回火的复合热处理工艺称为调质。调质不仅作最终热处理,也可作一些精密零件或感应淬火件预先热处理。 45钢正火和调质后性能比较见下表所示。 45钢(φ20mm~φ40mm)正火和调质后性能比较 热处理方法 力学性能 力学性能 力学性能 力学性能 组织 σb/Mpa δ×100 Ak/J HBS 正火 700~800 15~20 40~64 163~220 索氏体+铁素体 调质 750~850 20~25 64~96 210~250 回火索氏体 (由于百度的表格功能太差,所以这里不够美观) 钢淬火后在300℃左右回火时,易产生不可逆回火脆性,为避免它,一般不在250~350℃ 范围内回火。 含铬、镍、锰等元素的合金钢淬火后在500~650℃回火,缓冷易产生可逆回火脆性,为防止它,小零件可采用回火时快冷;大零件可选用含钨或钼的合金钢。 注意事项 将淬火成马氏体的钢加热到临界点A1以下某个温度,保温适当时间,再冷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回火的目的在于消除淬火应力,使钢的组织转变为相对稳定状态。在不降低或适当降低钢的硬度和强度的条件下改善钢的塑性和韧性,以获得所希望的性能。中碳和高碳钢淬火后通常硬度很高,但很脆,一般需经回火处理才能使用。钢中的淬火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具有体心正方结构,其正方度c/a随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大(c/a=1+0.045wt%C)。马氏体组织在热力学上是不稳定的,有向稳定组织过渡的趋势。许多钢淬火后还有一定量的残留奥氏体,也是不稳定的,回火过程中将发生转变。因此,回火过程本质上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加热粹火钢,使钢中的热力学不稳定组织结构向稳定状态过渡的复杂转变过程。转变的内容和形式则视淬火钢的化学成分和组织,以及加热温度而有所不同(见马氏体相变
回火 [huí huǒ] 金属 回火 [huí huǒ] 金属热处理工艺更多义项 将经过淬火的工件重新加热到低于下临界温度AC1(加热时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开始温度)的适当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在空气或水、油等介质中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或将淬火后的合金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若干时间,然后缓慢或快速冷却。一般用于减小或消除淬火钢件中的内应力,或者降低其硬度和强度,以提高其延性或韧性。淬火后的工件应及时回火,通过淬火和回火的相配合,才可以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 中文名 回火 外文名 tempering 性质 金属热处理工艺 一级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 材料学 钢的回火 回火是工件淬硬后加热到AC1(加热时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开始温度)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一般紧接着淬火进行,其目的是: (a)消除工件淬火时产生的残留应力,防止变形和开裂; (b)调整工件的硬度、强度、塑性和韧性,达到使用性能要求; (c)稳定组织与尺寸,保证精度; (d)改善和提高加工性能。因此,回火是工件获得所需性能的最后一道重要工序。通过淬火和回火的相配合,才可以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 按回火温度范围,回火可分为低温回火、中温回火和高温回火。 回火分类 低温回火 工件在150~250℃进行的回火。 目的是保持淬火工件高的硬度和耐磨性,降低淬火残留应力和脆性 回火后得到回火马氏体,指淬火马氏体低温回火时得到的组织。力学性能:58~64HRC,高的硬度和耐磨性。 应用范围:主要应用于各类高碳钢的工具、刃具、量具、模具、滚动轴承、渗碳及表面淬火的零件等。 中温回火 工件在350~500 ℃之间进行的回火。 目的是得到较高的弹性和屈服点,适当的韧性。回火后得到回火屈氏体,指马氏体回火时形成的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极其细小球状碳化物(或渗碳体)的复相组织。 力学性能:35~50HRC,较高的弹性极限、屈服点和一定的韧性。 应用范围:主要用于弹簧、发条、锻模、冲击工具等。 高温回火 工件在500~650℃以上进行的回火。 目的是得到强度、塑性和韧性都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回火后得到回火索氏体,指马氏体回火时形成的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细小球状碳化物(包括渗碳体)的复相组织。 力学性能:25~35HRC,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应用范围:广泛用于各种较重要的受力结构件,如连杆、螺栓、齿轮及轴类零件等。 工件淬火并高温回火的复合热处理工艺称为调质。调质不仅作最终热处理,也可作一些精密零件或感应淬火件预先热处理。 45钢正火和调质后性能比较见下表所示。 45钢(φ20mm~φ40mm)正火和调质后性能比较 热处理方法 力学性能 力学性能 力学性能 力学性能 组织 σb/Mpa δ×100 Ak/J HBS 正火 700~800 15~20 40~64 163~220 索氏体+铁素体 调质 750~850 20~25 64~96 210~250 回火索氏体 (由于百度的表格功能太差,所以这里不够美观) 钢淬火后在300℃左右回火时,易产生不可逆回火脆性,为避免它,一般不在250~350℃ 范围内回火。 含铬、镍、锰等元素的合金钢淬火后在500~650℃回火,缓冷易产生可逆回火脆性,为防止它,小零件可采用回火时快冷;大零件可选用含钨或钼的合金钢。 注意事项 将淬火成马氏体的钢加热到临界点A1以下某个温度,保温适当时间,再冷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回火的目的在于消除淬火应力,使钢的组织转变为相对稳定状态。在不降低或适当降低钢的硬度和强度的条件下改善钢的塑性和韧性,以获得所希望的性能。中碳和高碳钢淬火后通常硬度很高,但很脆,一般需经回火处理才能使用。钢中的淬火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具有体心正方结构,其正方度c/a随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大(c/a=1+0.045wt%C)。马氏体组织在热力学上是不稳定的,有向稳定组织过渡的趋势。许多钢淬火后还有一定量的残留奥氏体,也是不稳定的,回火过程中将发生转变。因此,回火过程本质上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加热粹火钢,使钢中的热力学不稳定组织结构向稳定状态过渡的复杂转变过程。转变的内容和形式则视淬火钢的化学成分和组织,以及加热温度而有所不同(见马氏体相变
回火 [huí huǒ] 金属 回火 [huí huǒ] 金属热处理工艺更多义项 将经过淬火的工件重新加热到低于下临界温度AC1(加热时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开始温度)的适当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在空气或水、油等介质中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或将淬火后的合金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若干时间,然后缓慢或快速冷却。一般用于减小或消除淬火钢件中的内应力,或者降低其硬度和强度,以提高其延性或韧性。淬火后的工件应及时回火,通过淬火和回火的相配合,才可以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 中文名 回火 外文名 tempering 性质 金属热处理工艺 一级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 材料学 钢的回火 回火是工件淬硬后加热到AC1(加热时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开始温度)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一般紧接着淬火进行,其目的是: (a)消除工件淬火时产生的残留应力,防止变形和开裂; (b)调整工件的硬度、强度、塑性和韧性,达到使用性能要求; (c)稳定组织与尺寸,保证精度; (d)改善和提高加工性能。因此,回火是工件获得所需性能的最后一道重要工序。通过淬火和回火的相配合,才可以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 按回火温度范围,回火可分为低温回火、中温回火和高温回火。 回火分类 低温回火 工件在150~250℃进行的回火。 目的是保持淬火工件高的硬度和耐磨性,降低淬火残留应力和脆性 回火后得到回火马氏体,指淬火马氏体低温回火时得到的组织。力学性能:58~64HRC,高的硬度和耐磨性。 应用范围:主要应用于各类高碳钢的工具、刃具、量具、模具、滚动轴承、渗碳及表面淬火的零件等。 中温回火 工件在350~500 ℃之间进行的回火。 目的是得到较高的弹性和屈服点,适当的韧性。回火后得到回火屈氏体,指马氏体回火时形成的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极其细小球状碳化物(或渗碳体)的复相组织。 力学性能:35~50HRC,较高的弹性极限、屈服点和一定的韧性。 应用范围:主要用于弹簧、发条、锻模、冲击工具等。 高温回火 工件在500~650℃以上进行的回火。 目的是得到强度、塑性和韧性都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回火后得到回火索氏体,指马氏体回火时形成的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细小球状碳化物(包括渗碳体)的复相组织。 力学性能:25~35HRC,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应用范围:广泛用于各种较重要的受力结构件,如连杆、螺栓、齿轮及轴类零件等。 工件淬火并高温回火的复合热处理工艺称为调质。调质不仅作最终热处理,也可作一些精密零件或感应淬火件预先热处理。 45钢正火和调质后性能比较见下表所示。 45钢(φ20mm~φ40mm)正火和调质后性能比较 热处理方法 力学性能 力学性能 力学性能 力学性能 组织 σb/Mpa δ×100 Ak/J HBS 正火 700~800 15~20 40~64 163~220 索氏体+铁素体 调质 750~850 20~25 64~96 210~250 回火索氏体 (由于百度的表格功能太差,所以这里不够美观) 钢淬火后在300℃左右回火时,易产生不可逆回火脆性,为避免它,一般不在250~350℃ 范围内回火。 含铬、镍、锰等元素的合金钢淬火后在500~650℃回火,缓冷易产生可逆回火脆性,为防止它,小零件可采用回火时快冷;大零件可选用含钨或钼的合金钢。 注意事项 将淬火成马氏体的钢加热到临界点A1以下某个温度,保温适当时间,再冷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回火的目的在于消除淬火应力,使钢的组织转变为相对稳定状态。在不降低或适当降低钢的硬度和强度的条件下改善钢的塑性和韧性,以获得所希望的性能。中碳和高碳钢淬火后通常硬度很高,但很脆,一般需经回火处理才能使用。钢中的淬火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具有体心正方结构,其正方度c/a随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大(c/a=1+0.045wt%C)。马氏体组织在热力学上是不稳定的,有向稳定组织过渡的趋势。许多钢淬火后还有一定量的残留奥氏体,也是不稳定的,回火过程中将发生转变。因此,回火过程本质上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加热粹火钢,使钢中的热力学不稳定组织结构向稳定状态过渡的复杂转变过程。转变的内容和形式则视淬火钢的化学成分和组织,以及加热温度而有所不同(见马氏体相变
今天终于见到了萧山萝卜干的制作 今天终于见到了萧山萝卜干的制作过程,今年你家做萝卜干没? 前几天出门,看到楼下院子里晒了不少萝卜干。今晚下班回来,看到房东一家人正在院里子制作萧山萝卜干,好起劲啊。。。 房东说,看上去一盆一盆的,最后做好能吃的时候,也所剩不多了,要缩水的。 跟房东一家聊了好几分钟,我这个外地人大致搞清楚萧山萝卜干是怎么做出来的了。 首先,就是去市场上采购一些萧山大萝卜回来,洗净,切成条,然后放在太阳下晒干。晒干以后呢,把萝卜干分批放盆里搓,边搓边撒盐,搓完之后就放进缸里,然后穿干净的胶鞋在上面来回踩,必须踩的很严实,一切完工以后,放起来,闷一段时间,之后,还要经过几道工序,差不多应该就可以吃了。。。 嗯,看起来还是蛮简单的,但是最后好不好吃,我觉得还是要看手艺吧。不过萧山土生土长的大叔大妈们,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也做了几十年的萝卜干,手艺一定不会差的,毕竟,萧山萝卜干是萧山的特色嘛。 做萝卜干的季节到了,今年你家做萧山萝卜干没? 萧山萝卜干百科:萧山萝卜干以萧山“一刀种”萝卜为原料,以其长度与菜刀相近,加工时一刀可分两半而得名。具有色泽黄亮、条形均匀、咸甜适宜、脆嫩松口的特色,为早餐佐食之佳品。据《中国土特产大全》记载:萧山萝卜干“食之有消炎、防暑开胃的作用,是早餐佐食之佳肴”。主要产地分布在萧山的南阳、河庄、新湾、党湾、益农等乡镇、街道。 萧山萝卜干起源于1890年的萧山。勤劳的萧山人在络麻收剥后马上种植萝卜,结果大量的鲜萝卜吃不完。有人试着腌制后,放在芦帘(一种用芦苇秆编成的帘子)上任由日晒风吹,等萝卜干了以后再塞进小口坛子里,压紧用泥密封。一年后打开来吃,发现它色泽黄亮,香味浓郁,咸中带甜,味道比鲜萝卜更好了。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风干萝卜在萧山东片沙地里传开来了,技术也日渐成熟,成了闻名远近的“萧山萝卜干”。上世纪20年代初起,先后被销往杭州、上海、江西、港澳、新加坡等地。历史上,萧山萝卜干的年产量曾达到2万多吨。 其实萝卜干的起源应该是在萧山的沙地,前几年河庄镇将萝卜干制作技艺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才被人们所了解,大家也理所当然认为萝卜干起源于河庄镇(当然,河庄镇的一部分也属于沙地)。 现在正宗的“风脱水萝卜干”已经很少了,球球所看到的就是“风脱水萝卜干”的制作方法。现在很多蔬菜制品厂生产的萝卜干,采用的是“盐脱水”的方式,和前面这种方法做出来的口感有很大区别。“风脱水萝卜干”做好后呈深棕色,生的时候咬着有一定韧劲,一般浇上菜籽油蒸着吃,比较柔软,配粥很好!“盐脱水萝卜干”就是现在很多酒店里能看到的那种,颜色呈金黄或者颜色较浅,口感脆爽! 萧山可有8000多年的历史哦,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呢,好好发现哟!
<<中国古代金属冶炼和加工工程技术史>> 谁有?我想看 前言 人类自降生到地球上,已有了三四百万年的历史,其中大多数时间是在没有冶金术的时代,即旧石器时代渡过的。旧石器时代约始于三四百万年前,止于14000~15000年前,人类接触到金属,是最近l万年,即新石器时代以后的事,较多地冶炼和使用金属,至今大约也只有四五千年的时间。此前,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基本上都是用石头、竹、木、陶制作的。冶金术的发明,金属之使用,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极大地改善了人类自身的面貌。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探讨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状况、技术成就及其在世界冶金史上的地位。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这一优秀的文化技术遗产,本书同时还探讨了冶金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和保留至今的传统冶金技术。本书的目的是“古为今用”,使人们能从古代技术成就和历史的经验中,在技术和思想认识两个方面都能得到有益的启迪。一、世界古代冶金技术发展的基本历程世界冶金术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很难用同一种模式,整齐划一的时间顺序来描述。但从亚洲、北非、欧洲几个典型的古文化区看,在“史前”期,人类金属文明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三大阶段,即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史前”期原则上是指有系统的文字记载以前,“史后”期原则上是指有系统的文字记载之后。(一)铜石并用时代人类最早使用的,并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金属是铜,之后才是铁和其他金属;最早使用的铜是自然铜,之后才是冶炼铜;最早的冶炼铜是红铜,或者含有共生元素的原始铜合金,之后才是人工配制的铜合金。铜石并用时代是人类最早使用金属的时代。从现有资料看,人类较早使用自然铜器物的地方是中近东和小亚细亚一带。今伊朗境内发现过公元前9000~前8000年的自然铜小件饰物;小亚细亚的查塔尔莹克(Catal Hiyik)发现过公元前7000~前6000年的炉渣,其中含有金属铜小粒,很可能也是自然铜。 内容概要 本书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考古实物及其科学分析、模拟实验、传统技术调查,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古代金属冶炼和加工技术产生、发展的基本历程和主要技术成就。本书既是作者数十年研究工作的总结,也集中反映了我国冶金技术史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依历史年代计分八章,由仰韶——龙山文化起,直到明清;每章再依技术系统分节,分别介绍铜、铁等古代金属的冶炼技术、合金技术、加工技术、热处理和表面处理技术等的有关情况;第八章主要介绍保留至今的传统金属技术。全书之前有一个前言,主要介绍世界冶金技术发展的基本历程和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基本特点;部分章节还讨论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和技术思想。本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以史带论,其中不少资料和图片都是第一次刊布,有的图片甚为珍贵。本书可供科技史工作者、史学工作者、文物考古工作者、科学哲学工作者、高等学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书籍目录 前言参考文献第一章 仰韶至龙山文化晚期冶金技术的萌芽 第一节 早期冶铸遗物的出土情况 第二节 铜的早期冶炼和加工技术 第三节 关于“铜石并用”的技术特点 第四节 关于冶金术的发明与制陶术的关系 参考文献第二章 二里头至二里岗时期青铜技术的初步发展 第一节 铜器使用量的增加  第二节 冶炼技术的初步发展  第三节 青铜合金技术的发明和初步发展 第四节 加工技术的初步发展 参考文献第三章 殷商至东周青铜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冶铁技术的兴起 第一节 青铜器使用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大型矿冶场的出现和冶铜技术的多项成就 第三节 三元合金技术的发展及其成就 第四节 部分地区性文化的青铜合金技术  第五节 金银铅锡汞的使用和冶炼 第六节 炼铁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第七节 炼钢技术的发明 第八节 多种金属加工技术的兴起 第九节 热处理技术的发展 第十节 金属表面处理技术的多项成就 第十一节 《考工记》及其反映的科技成就 第十二节 先秦时期的铜铁业管理 参考文献第四章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钢铁时代的确立 第一节 由铜到铁和由铸到锻的转变 第二节 大型钢铁冶铸作坊的出现和分布 第三节 炼铁技术的发展 第四节 多种制钢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第五节 多种有色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 第六节 多种金属加工技术的发展 第七节 金属热处理技术的发展 第八节 表面处理技术的发展 第九节 关于技术管理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参考文献第五章 隋唐五代冶金技术的发展 第一节 冶铁业的发展和筑炉技术的进步 第二节 炼钢技术的发展 第三节 有色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 第四节 金属加工和热处理技术 第五节 表面处理技术 第六节 隋唐时期的冶金业管理 参考文献第六章 宋元冶金技术的新成就 第一节 炼铁技术的发展 第二节 炼钢技术的发展 第三节 有色冶金技术的发展 第四节 金属加工技术 第五节 热处理技术 第六节 关于青铜表面处理的两个问题 参考文献第七章 集大成的明至清代前期冶金技术第八章 保留至今的传统冶炼和加工技术后记组织者的话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仰韶至龙山文化晚期冶金技术的萌芽中国这块土地上很早就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目前我国发现较早的人类活动遗物和遗迹已有多处,如江西繁昌石器(距今200~240万年)、四川“巫山人”化石(距今200万年)、云南“元谋人”化石(距今170万年)等。大约14000年。15000年前,以长江、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古文化区便开始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今见较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南方和北方都有发现,如广西桂林庙岩(14 c年代测定距今15000年以上)、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距今14000—15000年)、湖南道县玉蟾洞(距今14000~15000年)、河北徐水南庄头(距今9700~10500年)等。大约公元前6000年之后,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中、下游,便开始出现了多个大范围的文化高涨区,形成了一个个连续发展的文化序列。从现有资料看,我国古代的金属冶炼技术,就是在文化高涨期的仰韶文化,即新石器时代晚期发明出来的。较早使用金属的地方是今北方的黄河流域和辽河流域。我国不但是世界上较早发明冶金术的地区之一,而且还创造了古代世界最为光辉灿烂的金属文明。本章主要研究仰韶文化至龙山文化、齐家文化时期,冶金技术发明、发展的一般情况,这是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萌芽期。从14c年代测定,和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情况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即夏代,是在龙山文化晚期出现的;齐家文化是与龙山文化晚期相当的一种地区性文化。一般认为,龙山文化、齐家文化时期,是我国的“铜石并用时代”。 后记 本书是1998年开始编撰的,2001年完成初稿,2002年定稿,并交付出版社。故本书的资料多数是2002年以前的;但之后每年我都作一些补充,部分资料便延续到了2007年。《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史大系》原计划10个学科20卷;“冶铸技术史”为一个学科,计分2卷,本卷为《金属冶炼和加工工程技术史》,另一卷是“铸造工程技术史”。依照内容规范,《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史大系》原希望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工程技术史;二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其中主要是科技管理和技术思想;三是传统技术。自然,前者是主要的、基本的;第二、三方面是往昔研究较少,希望得到加强的;但最后未能完全如愿,第二方面涉及较少。本书的时间范围是从远古到1840年,“传统技术”部分可延伸到20世纪末期。 本人在科技史研究中,一直努力遵循文献记载、实物考察、科学检测、模拟试验、传统技术调查五方面相结合的原则。这五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无一可以偏废。一个正确的结论,应得到多方面的印证。在分析古代青铜器合金成分时,我采用的仪器主要是扫描电镜能谱。与常规化学分析法相比较,其主要优点是:(1)样品需要量较少,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金属文物的人为损坏。(2)样品制备过程较为简便、可靠,分析起来也较方便。(3)只要分析点处于未曾受蚀的金属基体内,分析光斑稍大,便可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器物合金成分的原貌,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分析误差。此最后一点尤其值得注意。从大量的实物考察来看,古代青铜器受蚀后,其表层叠加状况通常是这样的:最外为绿锈层和完全腐蚀带,往下为半腐蚀带,中心才是未曾受蚀的金属基体。实际上,化学分析是很难排除完全腐蚀带和半腐蚀带影响的。其在样品制备过程中,不管如何处理,都很难将半腐蚀带完全清除。在锯断和磨光时,半腐蚀带都显示有金属光泽,很容易误人耳目,从而混入到了被分析的样品中。与未曾受蚀的金属基体相比较,半腐蚀带是含铜量较低,含锡量较高,含铅量往往亦较高的,这自然会影响到分析数据的准确性。所以在目前条件下,用扫描电镜能谱来分析古青铜器合金成分,我认为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在数十年来的冶金史研究中,我得到了文物考古界、科技界、高等院校、工厂企业许多单位和个人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辑推荐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 青铜器制作流程梗概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主要分为9个步骤: 原作品防护和保护处理 硅橡胶模具 翻制和石膏模具翻制 腊型制作 型壳制作 脱蜡风干 高温型壳培烧 清理清砂打磨精加工 表面效果处理(作旧)保护处理。原作品的防护和保护处理 首先要原作品年代、器形、和时间及用途进行认真仔细的确认,并要有相关和 标本记录。分析和验定古代时期的制作方法:包括原作器物的材质认定数据。认定 其原作外表及内部的矿质腐蚀程度和自然损坏程度。。确认原作品外观和内部纹饰 装饰内容意义及各部位的具体分析情况逐一造册。 硅橡胶模具翻制和石膏模具翻制 首先对原作品的化学清理、使其对原作品及其他器物形成安全不易损坏的保护 膜;根据具体情况对所复制的原作品按器物的实际需要低温或高温处理。 在原作进行化学处理和矿物质处理之后进行硅橡胶模具表面翻制,即内模翻制 法: HX001 液体分型保护剂涂层, GBHX002Pr 原胶填充剂合成法翻制,其中 GBHX002Pr 网状加固金属带为辅助材料,石膏高强粉及矿物质粉外模套模翻制, 即古代的传统翻制模式。 腊型制作 涮型工艺,将白石腊、硬脂酸进行低温液化注入所需翻制腊型模具之中,经冷 却固化后形成所需要的原作腊型;压型工艺,在固定的石膏模具或硅橡胶模具内浇 注合成蜡经容器增压或手工操作增加压力,即使在模具当中迅速成型,即是原作品 的腊型 (所需要的原作腊型) 其主要传统的方法为手工操作法而后进行精雕细刻。 型壳制作 陶壳制作,即是手工陶模制作,也叫陶土模制作;砖粉模制作,即是蓝转和红 砖的粉末合成制作,也是中国古代最传统的制作方法;石英粉石英砂作为型壳材料 进行制作,玻璃水和高铝矾土作为辅助材料;石膏型制作,其主要材料为高强度石 膏料、硼砂、工业氯化铵、工业氯化镁作为辅助材料。脱蜡风干 型壳的硬化与风干是住在当中非常关键环节,液体硬化和自然风干时间差异很 重要,主要涉及到自然风干和人工强化风干,其主要原因和条件取决于各地方空气 干湿的高与低而定。高温型壳培烧 电炉熔化金属液体保持型壳自身恒温;地炉熔化金属液体,提高型壳自身高温 可进行高温浇铸织 1350° C, 根据不同的作品形状、尺寸规格不同的气候条件采取分 别不同的熔炼和浇铸方法依次进行。清理清砂打磨精加工 原作品铸造加工完成后,将分别去掉型砂和氧化物质及浇口,进行打磨雕刻及 精加工。表面效果处理(作旧)保护处理 化学药品作旧处理;矿物质作旧处理。
青铜器蜡模制作 1、特制的泥做成待铸器的实心泥模。  2、在泥模上分块翻制外范。  3、修整外范并加刻精细的花纹,把小块外筑拼接成大块。  4、在器范底部制作铭文范。  5、再在泥模上刮去一层厚度,这层空隙就是待铸器的厚度。  6、制作浇口和冒口后剖视泥范。  7、约用600度左右的温度焙烧成陶质,对合成整体范预热并灌注铜液。  8、打碎整范,取出青铜器。<P>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过程需要如下工序:  1、用泥质范料塑出青铜器内范,使之阴干。  2、在内范内贴蜡片。  3、蜡片雕空,刻花。  4、塑制蜡质浇口,排气通道,并焊接成整组蜡模。  5、将范料稀释成泥浆,反复途于蜡模之外形成能承受浇铸铜液所需的厚度。阴干后,取较干的范料包覆于泥浆层外,再阴干成整体的泥范。 ... 1、特制的泥做成待铸器的实心泥模。   2、在泥模上分块翻制外范。   3、修整外范并加刻精细的花纹,把小块外筑拼接成大块。   4、在器范底部制作铭文范。   5、再在泥模上刮去一层厚度,这层空隙就是待铸器的厚度。   6、制作浇口和冒口后剖视泥范。   7、约用600度左右的温度焙烧成陶质,对合成整体范预热并灌注铜液。   8、打碎整范,取出青铜器。<P>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过程需要如下工序:   1、用泥质范料塑出青铜器内范,使之阴干。   2、在内范内贴蜡片。   3、蜡片雕空,刻花。   4、塑制蜡质浇口,排气通道,并焊接成整组蜡模。   5、将范料稀释成泥浆,反复途于蜡模之外形成能承受浇铸铜液所需的厚度。阴干后,取较干的范料包覆于泥浆层外,再阴干成整体的泥范。   6、浇口杯朝下,烘焙范料,蜡料熔化流出,焙至摄氏600~850度成陶范。   7、浇注青铜液前将陶范预热至烧结的温度。   8、青铜凝固冷却后,脱除内、外范,割除浇口。   9、铸成形状复杂的完整青铜器,加以适当抛光。 [url]http://展开[/url]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