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元镜像 二次元镜像
关注数: 64 粉丝数: 96 发帖数: 3,705 关注贴吧数: 28
【随想】“我”是谁? 今天,不,是昨天,在围棋吧看了“裴多菲的探视”的关于她的两个马甲的贴子。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我’究竟是谁?” “我”是谁?这应该是永恒新鲜但也永远说不清的问题吧。对于我本人而言,“我”究竟是身份证、户口本上的那个名字?还是镜子里的那个“穷矮挫”?抑或是这篇渣文所显示的伪文艺青年?啊,这真是一个有趣的想法。就像儿时的“万花筒”:不注意看它,它只是个普通的圆筒;但如果仔细看里面,却发现自己永远看不透它。我们平时总是带着“我”去上街、吃饭、工作、睡觉(这么说有点怪),但我们从来没想过“我”到底是什么?是这副身躯?那躺在殡仪馆的那位还是“他/她”本人吗?如果不是?当“他/她”在世时那个身体难道不是“他/她”吗?“裴多菲”说“裴多菲”和“花若”都是她,只是用不同的口气,伪装成不同的人,但我认为即使是伪装成的那个人,也是她本人一部分的真实体现。就好象演员在剧中扮演一个角色。此时演员既是角色,同时也是他本人。那么“我”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这个问题可以扩展为“生命到底是什么?”但我没那个智力和魄力研究这么大的题目,还是对着“我”自己下功夫吧。 最早思考“我”的问题,是从接触“禅宗”开始。“禅宗”真是个奇怪的教派,一般的教派都是要以本教派的“神”为中心的。佛教的“佛”;伊斯兰教的“阿拉”,基督教的“上帝”。但身为佛教一支的禅宗却是要以“我”为主,所谓“明性见佛”说白了就是明了自己本质。因为禅宗认为“本性”即是“佛性”,是人人皆有的。所以悟到自己的本性就是见到了佛性,就开悟得道了。也就是说,在佛教中“我”是与物质的身体无关的存在。这也难怪和尚们对身体的重视程度不是很够了。客气点的说它是载着“我”的“宝筏”—上了岸这玩意儿就没用了;不客气的直接称呼为“臭皮囊”。那么想要了解“本性”又该怎么办呢:用“思维”来思考“思维”本身,这怎么看都是个悖论。和尚们的方法就是---“冥想” “冥想”,就是什么都不想。其理论根据就是“如果你想知道抽屉是什么样的,你首先得把抽屉清空。”装满东西的抽屉,人是看不清它的构造的,至少里面不知道。我曾经试过几次冥想,感觉很奇妙。当你想放空你的头脑,什么都不想时,你却突然发现你的头脑里的念头是如此的多,如此的杂乱。“想买**啦”、“工作还没有做完啦”、“薪水太少啦”、“那时候打架没打赢啦”、“**女优身材很棒啦”等等等等,千奇百怪、不一而足。平时我们用自己大脑时都是只关注一个或两个念头,就好像打开抽屉只注意自己要找东西,对其它的东西视而不见,如今要把抽屉里的东西都拿出来,才发现存货如此丰富。看过书的我知道这是正常现象,就继续坚持。渐渐地,念头开始变少;到最后,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脚好麻呀!”坚持再坚持,最终我还是没能挺住。倒在床上把腿伸直,感受着腿脚上有如被N只蚂蚁噬咬的酸麻,准备躺一会儿缓口气。然后,我感冒了……………..(童鞋们睡觉一定要盖被子呀!) 写到这,我又想试着冥想了。不过……….算了,还是等天气暖和了再说吧。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