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落平沙🌊 雁落平沙天蝎
一壶一盏,暂坐席间。
关注数: 31 粉丝数: 414 发帖数: 16,402 关注贴吧数: 17
水一帖:器物的“瑕疵”,究竟是丑,还是美? 很多人接受不了一件器物有瑕疵,其实,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于瑕疵,我更愿意从器物美学层面来理解。 以个人较喜欢的建盏、紫砂壶为例,建盏的鬃眼、涩口、开片;紫砂的云母、铁熔、矿物点,以及手工作品不可避免的略微失圆、形变;老旧器物褪火、盘玩后的沁色、皮壳、包浆…这些所谓的“瑕疵”,几乎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体特征,因此,对建盏、紫砂的审美品鉴,和青花等精细瓷并不是一样的。细致、工整、精巧是一种美;粗粝、稚拙、简素、甚至残缺,难道不也是一种美? 残缺可以产生美,当然不是所有残缺都是美。或者说,错的瑕疵就是瑕疵,而对的瑕疵却是美的一部分,而且,很可能是最灵魂的那部分,断臂维纳斯、美人痣、蚂蝗绊碗,锦灰堆、缺月挂疏桐、留得残荷听雨声……例子太多了。颓圮美、遗憾美、缺陷美与富丽堂皇的帝王口味、十全十美的世俗情结、大团圆的心理需求是相左的,也是高雅审美与通俗审美的一个重要分界点。 从东方审美来看,美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完美,不完美的美才是至美。器物最顶级的气韵,所呈现的一定不是完满之相,完满了也就堕入俗道了。正是因为有了沧桑、苍凉、无常的气息,器物之美才能进入到侘寂层面。 说到侘寂,会有人说这是日本人的审美趣味。个人理解,其实东方美学在道的层面,是基本一致的,日本人“侘寂论”的源头,还是在禅宗,在佛家的“诸法无常”。 禅宗起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兴盛于宋,并在彼时东传日本。宋代虽武力孱弱,但在文化艺术上,却是中国乃至东方美学的颠峰。宋人的理趣和唐人的意气,也成了日本和后世一直仰视的两座审美高峰。 日本发展了禅宗思想,并且使之与茶道、生活息息相关。个人之见,日本人是身体上学了唐,精神上延续了宋,而明治时期,又套上了一层“和魂洋才”的铠甲。由于不甘人后,多元吸纳,日本文化多少有些矛盾处,既有“菊”的优雅,又有“刀”的戾气。美学上有近禅的“侘寂论”,也有充满世俗欲望的“意气论”,以及与道家渊源颇深的“幽玄论”、“物哀论”等等。 东方美学,如果是一株参天巨树,日本美学便是其旁逸斜出、蔚为壮观的一枝,只是它的根,依然连着中国。 所谓“侘寂”,虽有“无常”之味,实无半分悲观虚无。时间上的侵蚀、空间上的销磨,造就的“圆而未满”之境、“残而不缺”之美,正像枯寂的冬日,却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怎么会是悲观虚无呢?它充满了禅的智慧,又贴近了日常温暖。曾经,这是最地道的中国味。
旧壶或损或散,几无所存。前几日自驾丁山,入新壶两把,一为紫泥 旧壶或损或散,几无所存。 前几日自驾丁山,入新壶两把,一为紫泥大亨仿古,某国工半手,一为段泥子冶石瓢,某助工全手。请大神们帮掌掌眼…… 仿古据说是五号井底槽青,传说中的梨皮肝红,金砂隐现似乎也一一可见,但到底是不是底槽青、底槽清、底皂青……到底谁又说得清?以我目力所及,原矿清水泥应该是没问题的。 石瓢说是老段泥,细观紫泥颗粒明显,又有明针拖尾现象,说明不是原矿共生段泥,应该是紫泥加绿泥的拼配所致,原矿段泥本就少,拼配段泥和拼配降坡料早已普遍流行,这也不是什么秘密……还有,依我的理解,老段之老,更主要的是指其砂性重,而不是陈腐时间的长短罢。 两把壶无论工还是泥,我自己是满意的。入手后由于外出了几天,实际使用大概一个礼拜,两把壶已经有些许油润,包浆初现。 紫砂壶之于我,非是高冷的收藏品,但也不仅仅是喝茶的实用器。 最享受世事之余,二三好友围桌茶叙,持壶相与,坐而论道。 抑或一人一壶一盏,看窗外云卷云舒,消半日清雅时光,养一壶温润之气。 茶道即人道。无论一人得神,二人得趣,还是三人得味,此时的壶与茶早已脱实入虚,变成了我们某种精神的载体…… 所谓禅茶一味也。
民谣,拉萨,我,还有我的故事 路走多了,人见多了 就有了阅历 阅历会随着时光,发酵成故事 故事沉淀下来 就变成游吟者低唱的歌谣 不一定都要记下来 有一些 随着山间的风 顺着河里的水 就那么飘散了 散了就散了 那本是它应去的地方 这,就是我理解的民谣 想起九年前,在拉萨的三个月 那时穷的只有香烟和酒 那时已经不太听摇滚 除了漫无目的转山 就是在格桑花香喝茶 在青塘酒吧喝酒 听李志,万晓利,周云蓬…… 在日光之城遍地的阳光里 在高原旷野粗粝的风声下 在青稞酒冰凉的酸涩中 伴着苏阳《下夜川》黯哑苍凉的吉他声 那次,我哭了 不是为人,也不是为事 那其实,只是一种人类最原始的感动 当然,也有笑的时候 和废墟酒吧的年轻老板 光着膀子拼酒时 偶遇吉他手夏炎 唱灰姑娘他为我伴奏时 在仓姑寺喝甜茶 意外和旧友相遇时 在喜德林的落日里 虚构着吹小号少年的电影影像时…… 那一年,拉萨河的水还很凉很急 那一年,我听到了一个词 叫做境由心生 八年后的去年 我开着车行走在川藏线上 朝着拉萨,一路向西 翻过了唐古拉山,我看到了 马吉阿米的生意依然兴隆 哲蚌寺的香客还是前仆后继 而八角街上茫然的我 却没有邂逅到八年前的旧时光 青塘消失了 就像从来都没存在过 喜德林修葺一新,成了旅游胜地 拉萨河的两岸,筑起了防波堤 兴好格桑花香还在 里面坐着的,还是那位老阿姨 院子里的茶座,整洁高雅 清茶一杯的片刻里 她自顾自地叙说着店面的升级 而我满脑子 却是八年前,那满院子斑驳的树影 九年后今天的梦里 有时自己会变成 背着一把破木吉他的少年 像旧时的说书艺人一样 行走在陌生的村落 稻花香混合着炊烟的气息 远处是黯蓝色山的剪影 似乎梦里的自己 终于变成了一个理想的自己 可梦醒时,想想 那些老旧泛黄的民谣声 已经都快忘干净了吧 这一年,我开始欣赏小区里漂亮的人工湖 开始在茶桌上,精心布置几盆微型盆景 这一年,我明白了一个词 叫做时过境迁 我知道,民谣并没有有老 也许,我也没老 是我的时光老了
为了水分,闲扯两句:来吧里时间不算长,不是壶商,喜欢紫砂壶也 为了水分,闲扯两句: 来吧里时间不算长,不是壶商,喜欢紫砂壶也没几年,不算资深壶友,更谈不上紫砂壶发烧友,手头的壶从来没有超出过四五把,没有什么极品泥料更没有大师作品。我其实是个紫砂壶的局外人,但正因为不牵涉行业内部纷扰,所以想站在中立立场说几句中立的话。 紫砂壶乱象不是一天两天了,最近爆出的代工涉黑丑闻只是表象而已,个人之见,紫砂壶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定位不清楚:是陶瓷商品?还是收藏艺术品? 1.商品重在流通获利,重在健康喝茶,就要建立稳定清晰的质量等级和标准,行业协会严厉监管,让消费者享有充分的知情权,然后一分钱一分货,有钱人买高货,一般人人买普货,大家各取所需,都用的放心,用的明白。 2.艺术品重在审美鉴赏和收藏,文玩界有一套自己的标准,但文玩界也有自己的行规,你眼力不行打眼了,对不起是你自己功力不够,没有人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如果你捡漏了,恭喜你,这是你精通业务,应得的奖励。 3,其实,换个角度看,当下紫砂种种乱象是中国人消费水平提高的体现,是紫砂壶作为一种商品的市场发酵成熟的体现,是宜兴紫砂壶产业复兴的体现,是紫砂壶面临的一次时代机遇和重大商机的体现,可惜的是,目前很多紫砂行业从业者还抱残守缺,自我神化,自我抹黑,贪图眼前的牛毛小利而不着眼于更大的格局,甚至连作为商品和艺术收藏品的定位都含混不清,客户群定位更是混乱不堪。 制壶卖壶诸君:我就想问了,你做把低端壶,本来就是当普通商品卖的,本来就是通过走量来产生利润空间的,你盖上名家、大师章有什么意义呢?你不老老实实提高产品质量,突破技术瓶颈,反而把一件普通商品花那么多精力去包装去讲故事,弄的别人觉得很神秘,神秘到不敢冒然掏钱去买,你觉得对于一个只想买把陶瓷产品喝茶的低端用户来说有意义吗?关键是这样的低端用户是市场上基数最大的客户群,是给你们带来最大利润可能的群体。他们需要的不是神秘的动人的故事,他们只想要一把放心喝茶的紫砂质地的陶瓷壶,如果你能满足他们,利润就是你的了。 而买壶诸君:我也想问了,如果,你就是买把健康喝茶的商品壶,你要那么多附加值干什么呢?你用一个买日用商品的价格可能买到什么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吗?谁都知道钱不是那么好赚的,连个体商户都知道要收益总得有投资吧?你看看书画,玉石,红木还有其他文玩市场,谁都知道尖货的升值空间是巨大的,可现实是除了专业藏家和金主票友,这是一般人能玩得了的吗?你口袋里准备的几千或者上万的铜板,可以买到把品质不错的喝水壶,可以买到一件高品质的商品,艺术品投资?别逗了,恐怕连艺术投资的零头都不一定能达到吧……所以那些所谓极品泥料,那些各种大师的名头,你真的需要他们吗?真的需要那个名号章吗? 我之所以这么发问,是因为我觉得紫砂乱象的责任不是在一方,而是畸形的消费心理推动了畸形的售卖心理,畸形的售卖心理满足了畸形的消费心理,有人敢不负责任的买,就一定有人敢不负责任的卖,最终的受害方,看起来都落在了消费者身上,但从长远看又可能最终砸了宜兴人自己的牌子。 4.乱象纷呈下,怎么办?相信有很多高人的真知灼见,但我觉得当务之急是尊重目前的事实——紫砂壶应该定位成一种普通透明标准化的商品,来满足当下巨大的市场需求。同时又要尊重紫砂壶的历史——曾经和现在都是文人雅士或者贵人金主不菲的案头雅玩。 尊重了这一事实就需要把紫砂壶的流通分成两大系统:作为商品的紫砂壶和作为艺术品的紫砂壶,这样满足不同需求群体的不同的需求,不要再把商品故弄玄虚地当古玩卖,也不要把艺术品自降身份和陶瓷产品去争市场,一句话,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 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需要官方和民间一起努力,从现在做起,去分化和引导这个巨大的市场,十年之内,初效可期。 我知道自己是个死不悔改的理想主义者,悲观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肯定会批判我的幼稚、我的理想色彩,可面对目前的乱象,如果我们连理想都丢掉了,那我们还有什么? 还是那句话: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壶,它的名字叫宜兴!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