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林嘉 嘉林嘉
关注数: 36 粉丝数: 88 发帖数: 2,360 关注贴吧数: 13
转发周星《汉服运动的诉求、收获及瓶颈》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gzhf.org%2F09041048.html&urlrefer=23dce063b5003648239b34e090bc7c02 本质主义的汉服言说和建构主义的文化实践——汉服运动的诉求、收获及瓶颈 周星 《民俗研究》2014年第3期 [作者简介]周星,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教授(日本爱知441-8522)。 [基金项目]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项目批准号:11JBGP050)阶段性成果。 [摘要]自2003年作为一项运动兴起以来,汉服运动极大地拓展了传统“中式服装”的内涵和外延,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当前,以互联网为舞台的汉服言说及汉服运动的相关理论,具有追求文化纯粹性之本质主义的特点,但“同袍”们在社会公共空间的户外汉服活动却又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特点。因此,要理解汉服和汉服运动,就应该将互联网“上线”状态的讨论和“离线”状态下的文化实践结合起来思考。 [关键词]汉服;汉服运动;中式服装;本质主义;建构主义 自从2001年以上海APEC会议为契机促成了“新唐装”的流行之时起,笔者就一直关注并致力于对中国社会有关“民族服装”之文化实践或建构活动的学术研究。自2003年“汉服运动”兴起以来,也一直坚持对其发展和演变进程做持续观察,并试图对其基本理念、社会背景、亚文化社团群体的构成及其诉求以及汉服运动内在的逻辑和悖论等予以梳理,希望能从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和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学术的立场出发,理解和说明汉服运动的内在机制及其在现当代中国社会得以存续的意义。除了直接从互联网的相关主题性(涉及中山装、旗袍、唐装和新唐装、汉服和汉服运动、民族服装、中华民族、汉族和汉文化、少数民族服饰等为数甚多的关键词)网站或论坛社区,获得各种信息资源和研究资料外,2011-2013年期间,笔者还通过人类学参与观察方法,实地参与若干不同城市汉服社团举办的汉服活动,进行近距离观察;同时采用深度访谈方法,多次对多位汉服运动理论家、汉服社团领袖、户外汉服活动的组织者(召集人)、参与者和周边围观者等进行了访问和请教,偶尔还采用召开座谈会的方式进行调查。本文以这些调查所获资料为依据,拟对汉服运动的历程和现状做一归纳,并就其面临的焦点及前景问题展开一些思考。
【求助咨询】06-24丨纯学术无链接帖被吞且驳回恢复为哪般? 原贴网址:http://tieba.baidu.com/p/2841985303,第30楼。 删帖时间:2014-04-02 15:17:18 删帖原因:小广告太多啦。商品交易贴,度娘建议每天不能超过5条哦。 实际内容:完整内容请见横线下,没有增删任何文字、标点和其它字符。 申请恢复2-3次,都被无理由驳回。请给出不予恢复的理由。 ---------------------------- [1] 《汉书》卷73,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338页 [2] 《三国志》卷8,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94页 [3] 《晋书》卷101,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765页 [4] 《北齐书》卷25,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51页 [5] 《北史》卷55,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322页 [6] 《宋史》卷374,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169-9170页 [7] 《汉书》卷64下,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126页 [8] 《汉书》卷94下,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830页 [9] 《后汉书》卷58,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266页 [10] 《后汉书》卷80上,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759页 [11] 《后汉书》卷86,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921页 [12] 《后汉书》卷87,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945页 [13] 《三国志》卷40,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40页 [14] 《三国志》卷53,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25页 [15] 《晋书》卷56,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14页 [16] 《晋书》卷74,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97-1298页 [17] 《晋书》卷94,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638页 [18] 《晋书》卷99,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733页 [19] 《晋书》卷110,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895页 [20] 《晋书》卷126,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113-2114页 [21] 《宋书》卷64,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27页 [22] 《二十四史全译·宋书》第2册卷64,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5页 [23] 《宋书》卷67,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59页 [24] 《宋书》卷84,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417页 [25] 《宋书》卷99,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626页 [26] 《二十四史全译·宋书》第3册卷99,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2074页 [27] 《南齐书》卷1,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3页 [28] 《南齐书》卷26,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29页 [29] 《南齐书》卷27,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36页 [30] 《二十四史全译·南齐书》卷27,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364页 [31] 《南齐书》卷47,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554页 [32] 《南齐书》卷54,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632页 [33] 《二十四史全译·南齐书》卷54,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716页 [34] 《南齐书》卷57,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669页 [35] 《南齐书》卷59,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697页 [36] 《梁书》卷34,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44页 [37] 《陈书》卷5,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55页 [38] 《魏书》卷47,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708页 [39] 《魏书》卷95,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382页 [40] 《二十四史全译·魏书》第3册卷95,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724页 [41] 《北齐书》卷45,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27页 [42] 《二十四史全译·北齐书》卷45,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480页 [43] 《周书》卷50,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616页 [44] 《隋书》卷3,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7页 [45] 《北史》卷12,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9页 [46] 《隋书》卷4,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56页 [47] 《隋书》卷15,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42页 [48] 《二十四史全译·隋书》卷15,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319页 [49] 《隋书》卷83,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39页 [50] 《北史》卷97,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134页 [51] 《隋书》卷84,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50页 [52] 《北史》卷92,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002页 [53] 《北史》卷99,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182页 [54] 《旧唐书》卷1,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页 [55] 《旧唐书》卷18下,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23-424页 [56] 《旧唐书》卷80,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847页 [57] 《二十四史全译·旧唐书》第3册卷80,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2220页 [58] 《旧唐书》卷138,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574页 [59] 《二十四史全译·旧唐书》第5册卷138,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3179页 [60] 《旧唐书》卷170,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019页 [61] 《旧唐书》卷173,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0页 [62] 《旧唐书》卷197,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590页 [63] 《旧唐书》卷199下,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644页 [64] 《新唐书》卷125,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475页 [65] 《新唐书》卷165,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937页 [66] 《新唐书》卷222下,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789页 [67] 《宋史》卷138,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178页 [68] 《宋史》卷264,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7502页 [69] 《宋史》卷287,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7861页 [70] 《宋史》卷428,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954页 [71] 《宋史》卷447,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251页 [72] 《宋史》卷472,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630页 [73] 《金史》卷82,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15-1216页 [74] 《宋史》卷475,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681页 [75] 《宋史》卷495,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959页 [76] 《宋史》卷496,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977页 [77] 《辽史》卷56,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552页 [78] 《金史》卷43,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649页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