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花蔷薇
☆无花蔷薇☆
关注数: 2
粉丝数: 1,163
发帖数: 27,814
关注贴吧数: 8
秋夜江畔——现代诗 当往事,如轻烟,似薄雾悄悄弥散我又能有几许愁怀盈绕恰如草尖儿珠泪滑入池塘滴嗒一声踪影不见偏偏夜露深重打湿凉薄衣衫可为何月儿圆了又缺缺了又圆不见那人回来唯有独倚石栏一江秋水映了一江的星影正是数也数不清理也理不清那么多的烦乱不知何处笑语伴着一声声寒蜇穿透这无声的境界渗入我荒芜的心田而我,该何处寻觅昔日欢乐的影子不见秋光星月唯有寂寞深院里浓雾锁着秋千
杰哥用剑好靓啊! 以前的电影里,杰哥也用过剑,不过都不过瘾,这次在《霍》片中,应有一大段用剑的精彩镜头了!我看了片花,感觉好过瘾哦!
强烈要求郑智化坐客艺术人生! 强烈要求郑智化坐客艺术人生!像他这样的人文歌手,怎么可以不上艺术人生!
“边缘文学”,并非边缘 20世纪末人们发明了一个词汇叫“边缘”。所谓边缘,即是指那些被大众所不认可的“另类”。所以有“边缘人类”,也有“边缘文学”。本人不敢对于整个“边缘”发难,因自己算是半个“文人”,固于此只论所谓“边缘文学”。 我总觉得所谓“边缘文学”其实很矫情。 为什么呢?因为其所以会成为“边缘”,不外是两种原因,或者是因为根本为人们所不懂,本身也没打算让人们懂;或者是因为虽然想替大众请命,却被世俗所不能理解和认可。前一种呢,本身就是在“玩儿”,玩世不恭,玩文学,其为“边缘文学”也者,好看而已,大约相当于一种广告,这类人可以姑且不论;而后一种,我以为是不能叫做“边缘”的。 这些人所以成为“边缘人类”,其文学成为“边缘文学”,只在被绝大多数占主流的人不认可。那么,他们又为什么不能被认可,总是处在最孤独的地位呢? 《三国演义》中刘备三请诸葛亮时,曾有一段诸葛亮写的歌词,将世间人比喻为黑白棋子,黑子与白子不断的争斗,如同正义的力量与邪恶的力量不断争斗一样。 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争论,我相信只是一种争论,而事实上,恶的力量也好,善的力量也好,正如这黑子与白子的争斗一般,或者黑子胜,或者白子胜,从来没有一个定论,也根本不可能有一个定论。 自认为“边缘”的文人们,他们本身是在为大众请命,或者可以说,是属于一个时代的先声,本身就代表着“白子”,一种愤世讽世的正义的力量。这些人,是觉醒者,是知识分子,他们不可能是这个世界的大多数。当他们以极少数代表着正义的力量与占人类半数的“黑暗势力”在做着斗争的时候,很显然,必然会感到力不从心。文人是软弱的,他们永远也比不过有着实权的恶势力。但是,同样代表着正义力量——“白子”的普通群众,会不会理解和同情他们呢?当然不会!不但不会理解他们走在时代前峰的思想,甚至连他们的文章也看不懂,甚至看不到。更何况,“边缘人类”们不但要与恶势力斗,还要与传统斗,而这传统的力量,却不分什么“黑子”“白子”,而占据着社会上的绝大多数! 在这样的情形下,这些“边缘人类”必然会感到被压迫,被冷落,被误解,被孤立。 因为思想不被接受,这些人很自然地在行为上表现着某种怪异,作为一种愤世嫉俗的表现,或自觉,或不自觉。这样一来,他们也就更加的为世所不容。受到挫折、打击势所难免。 知识分子是软弱的,不管他自己承认不承认。他们本身敏感而多疑,很容易受伤。越是处在这样的地位,他们越容易产生一种病态的疏离感,想要与世隔绝。但是,他们本身又是爱世的,甚至是以“启蒙者”自居,所以根本无法容忍被拒绝在门外——虽然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将自己拒之门外。 因此,他们自命为“边缘人类”,写着“边缘文学”,一面越发深地愤世,另一方面,抱着自卑自怜的心情冷眼人间。 然而,这并不是新产生的一代。 早在五四时期的鲁迅、周作人、胡适及其学生们,就都是属于这种人。只不过当时是属于一个变革时代,人们有着各自明确的目标,凡是有志的青年,都加入到这个行列,以“启蒙者”的姿态站在时代的最前端。 而今天,由于时代的不同,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加上精神世界的日益退化,这些人已经越来越变成了少数。而且因为受着所谓“世纪末情绪”的感染,变得相当极端。这是一个缺少明确目的的时代,这些“边缘人类”,也同样的感到茫然无措…… 我说“并非‘边缘’”,是因为这些人虽然是少数,然而,他们仍然代表着大众的力量和利益,代表一个时代的声音。 文学如果不能代表着大众的利益,代表一个时代的声音,本身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而这些自命为“边缘”的人们,本身是仍然愿意站到大众当中去的,只不过不可得而己。 作为一种大众的声音,至少是为大众请命的声音;一种时代的声音,至少是时代代表的声音,怎么能够称其为“边缘”!?自命为“边缘”是一种反抗,也是一种消沉和堕落。 有人说:八十年代的不治之症是肺病,九十年代的不治之症是癌症,二十世纪末的不治之症是精神病。 人们的思想在日益的空虚,精神在不断被推向濒临崩溃的极限。自谓“边缘人类”和写着“边缘文学”的文人们,在号叫,在哭泣,在呐喊,在发疯。他们忘了自己依仗的力量,自己最初的目的。除了自谓“边缘”的孤芳自赏与仇世和自我毁灭的倾向在不断增长之外,他们已经越来越空虚了。 “边缘人类”在加多,因为所谓的“边缘”情绪正在渐渐感染到更多的人群,再加上这是一个突显个性的时代,每个人都容易自然或不自然地感到孤独和被其他人排拒。“边缘文学”、“边缘艺术”、“边缘文化”……也在加多。所谓的“边缘”将会越走越远。 “边缘”成了一种流行,一种自怜与自傲混和的情绪在支持它不住向更广大的人群中散布。现在的“边缘”已经不是少数人的苦闷,而成了一种时尚前卫的“扮相”。 而真正的边缘人类,却陷到自己手制的孤独与虚无的深渊! 照此发展下去,所谓的“边缘”会不会变终于变得不再是边缘,反而成为了“中心”呢?!
鲁迅先生的“硬译” 本人是非难先生的“硬译”的。 但是我先声明一点:我是鲁迅先生的忠实信徒之一!绝无不敬之意。 只是,对于先生的敬意是一回事,认同先生的硬译却是另一回事了。 先生的“硬译”,当然一部分是因为当时的环境有关。但仍然要说,先生的“硬译”的方法恐怕不大好。为了“保存原文精悍的语气”,结果却使人们比较的看不懂,我以为其实是损失较大的。第一意,在于给大家看懂(当然,同时也必须不错,不故意的曲译和尽是避免误译),然后才谈到保存原文的风味。而且我也以为,故意颠倒语法句式,并不等于即保存了原文的风味的。
最后的忏悔——读《牛虻》 最后的忏悔--读《牛虻》 2002-1-8望着那双天真的蓝眼睛,合上书本我绝望地哭泣,有谁试着在月夜下无人的所在哀号,是一个罪恶的灵魂不得救赎。我不愿用苍白来掩饰,我没有上帝只有我自己。你们可以嘲笑我只是个疯子,——无可救药的疯子,但是在我的心里自有属于我的天堂。如果不是这世界上还有一个人爱我,我有什么理由,拒绝那个天堂对我的诱。啊!这个世界有那么多肮脏与卑污,让我怎么选择将你离弃。是我面向那双眼睛般湛蓝的天空,还是背对谋杀我的大地,我只是个过客,除了你,还有谁会在意……
狼图腾封皮(自绘) 这是我自己用CorelDRAW画的,感觉如何?
狼图腾,一本大书 只有懂得反思自己不足,才能知耻而勇,才能进步。虽然本书确实有偏激之嫌,容易使一部分人误解,尤其是把龙图腾解释为狼图腾的转变,更使某些受了几十年儒学思想教育的中国人受不了。但是,该书的反思是深刻的,有启迪意义的。充满了狼性的民族,必然是充满了进取心的民族,必然是懂得反抗暴力的民族。绝不会别人打他左脸,他把右脸也伸过去让人打。连鲁迅都愿意自己是“狼”——可是我们不是还把鲁迅称为中国的“民族魂”吗?!是“脊梁”,并且拥有“半殖民地人民最可保贵的精神”!究竟我们应该温顺,还是应该像狼一样爱恨分明?我相信大多数人会明白这个道理。只有“羊性”已经太深的,奴性也已经十足的人,才会反对“狼性”的苏醒!东方睡狮,终于醒了,以“狼”的方式醒了,这是中华民族的幸事!
郑智化十首最有影响力的歌曲 个人意见,不等于大家都认同的。不过没有个人偏好在里面。不同意的也可以提出反驳意见或者补充。(没有按序排列,大家也可以帮我排一下)水手星星点灯堕落天使你的生日麻花辫子大国民游戏人间老么的故事年轻时代英雄之歌
请问一个问题 有谁知道福尔摩斯和莫里亚蒂作生死对决,即《最后一案》的准确时间?
重温《致命摇篮》 说重温《致命摇篮》,其实有些不准确。因为我上次看的是影院COPY那一种,影院现场录象,我简直什么都没看懂,连人物也看不清。 好不容易用了三天的时间,在网上下载了DVD超清晰版,今天下午看完了!啊,感觉真是太棒了!很久没看到这么过瘾的电视剧了。 杰的表现就不用说了,那几个专业盗贼也非常了不起。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开头,阿杰从楼外侧,通过阳台,一层楼一层楼的向下飞跃!简直太棒了,太喜欢了!耶! 从前看的时候根本注意不到这些。他依然是最棒的。
我和郑渊洁童话 我第一次看郑渊洁童话的时候还很小,是在一本《故事大王》上看到《309暗室之金门》!当时郑渊洁还没开始在《童话大王》上独自刊载作品。《309暗室之金门》在《故事大王》上没有载完,就看到一个消息说郑渊洁要独自支持一种叫《童话大王》的期刊了,故事转到那上面。于是我就开始订阅了。 从那以后,我好像是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的看着他的童话!直到我中专毕业前夕,家里不再给我订刊物为止。而这时候郑渊洁的童话已经有些偏题了,变得不再太适合小孩子,而是更适合成人。很多人开始对他不满。但是多却依然喜欢!我觉得郑的童话是和我们这一代人一起在长大!从我们小的时候“它”也小,到我们长大的时候“它”也长大了。 我得承认,郑渊洁的童话有一个时期曾经出现过相当不好的一个倾向,也许是为了商品效应?我不知道,反正写得有些粗俗,儿童不宜。只有那一个时期我对郑渊洁产生了一些不满。后来他开始出童话全集,我就开始继续买童话全集了。还好,在全集中他对其中部分不太雅的话语稍作修改。(大概就是写《舒克和贝塔历险纪续集》那一阵子的那些童话)。再后期的就没有这种倾向了。虽然郑渊洁童话后期变成一种社会性质的文章(我不知道是否这要叫“人文主义”的作品?)了,但我始终是喜欢,觉得特别合我的口味。 我工作以后,就比较没有精力去管郑渊洁童话的事了,家人又反对我继续投入大量金钱购买他的童话(要知道我所生活的地方,还是非常穷困的,长期买他的书,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所以我就停止了。 从那以后没再看过他的作品。一直很想看,但比较没有机会了。 不管怎么说,郑渊洁在我的心中,始终是个了不起的作家。他不仅仅是个童话作家。他是中国的安徒生;而且填补了一个时代的空白。他的童话和我们这一代人一起成长起来,并且使我们这一代人受到教育。他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他始终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那么一席之地。而我们这些看他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们,将给予他比那更高的评价。
福尔摩斯知识问答百题 我知道大家都是忠实的福迷,肯定对福尔摩斯及其作者科南道尔非常的了解了。我想在这儿出一系列的知识问答题请大家来回答!不是一次出完,而是会陆续的出,并且过一段时间就随时公布早期问题的答案。希望有人能够回答出所有的问答题!大家有兴趣参加吗?不过,当然我没有奖品啦!1、华生医生是哪一年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2、科南道尔是哪一年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3、福尔摩斯第一次出场说的是一句什么话?4、福尔摩斯的身高大概是多少?5、华生说过一句话:“侦探术尽早要发展成一门精确的科学的,可是你已经差不多把它创立起来了!”这是在哪一案中说的?
简单的推理题,请大家猜一下 有一个养鸟的老人,某一天被人发现死在自己的家里。并且发现一封遗书。有人报案之后,警察来到老人家查看,经检验,遗书是真的。 这时候,屋子里充满了阳光,墙上的鸟笼里,几只小鸟还一无所知地欢快地鸣叫着,老人趴在桌子上,旁边放着一瓶毒药,老人显然是服毒死的。没有人和他同住,因此也没有人了解他为什么要死。但是从表面看来,老人无疑是自杀的。 可是,来堪察的警长到了房间里之后,马上就知道老人是他杀而不是自杀的。请问为什么。
这是我看到的最悲哀的一个吧…… 最近几天一直混迹于百度的各个贴吧里。当然主要是我喜欢或者说崇拜的那些人物的贴吧。虚构的、真实的都有。唱歌的、演电影的,或者是电影、书里的人物都有。 然而,只有来到这个吧,一进来就让我感觉不快!不像其他的贴吧那样,大家几乎都是喜欢这个人物的,各种讨论令人愉快,而反对那个人的很少。但是,鲁迅却是个非常特别的人物,而这个吧也是非常特别的吧……我一上来,就看到一大片反对声。我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也许,鲁迅毕竟是太沉重了!让某些人看到大家喜欢鲁迅,这些人就不舒服。因为鲁迅太深刻,他几乎骂了所有的中国人——尽管是以爱他们的心、希望救助他们的殷切希望的态度来骂的。 关于鲁迅的争议也可谓久矣,多矣。从他生前的时候就是如此。直到死后依然如此。没有人可能忘得了他。对于他的争议也可能永远都无法消灭。 或许正如鲁迅自己说的那样,他太能“骂”人,所以就应该得到咒骂,因为他太能“憎恶”别人,所以就应该得到憎恶。不管怎么说,这确实是这样的人间,而也只有这样的地方,才确实是人间。 这也是鲁迅与别人不同的地方。 这也就是鲁迅之所以其为鲁迅。 我不想再来这里。 因为我感觉难受。在鲁迅希望将他遗忘的时候,人们还要不断的提起他,争论他,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哀。 从这以后,我要将这个地方遗忘。 而永远以我挚爱不变的心,来深深追悼这位民族的伟人、民族的脊梁。
说说大家都是怎么认识福尔摩斯的? 说说大家都是怎么认识福尔摩斯的?我是在租书的时候,无意中发现这个小说的(指《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早就听说过福尔摩斯了,只是没印象,没感觉。从前演过一次福的电视剧!因为演的太晚,所以也没太在意,没有看——现在真是追悔莫及!在租书厅看到这部小说的时候,我就想,他是个名侦探,看看破过些什么案子也好。在这之前我根本就对侦破故事没啥印象,也不知道自己会迷上侦破故事。结果随便翻开一看(这是用童话作家郑渊洁的看书法,随便翻开一本书,如果五分钟还不能吸引你就不用再看了),哇!大出乎我意料之外了。我深深的被吸引,欲罢不能。结果我花了三天时间,把厚厚的三大本全看完了!简直有在沙滩上捡到大块金子的感觉!从此以后我不但喜欢上了侦破故事,而且把福尔摩斯也当成心中的偶像了!我真是好喜欢好喜欢他啊!太喜欢了。后来我就自己买了一套《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并且不断的寻找着探案续集的故事。虽然只找到六个故事,即《福尔摩斯的成就》,但是这几个都是非常相像于科南道尔原蓍的故事!我个人觉得爱死了。简直不下于原书。有兴趣的在贴吧找我的贴子,我已经把这几个故事都贴进来了。大家可以下载回去看。
大家还记得《黄飞鸿92之龙行天下》吗? 大家还记得《黄飞鸿92之龙行天下》吗?其中有一段,虽然不是打斗,但是很精彩的。就是他教了三个墨西哥徒弟,给他们演示打球的一段!感觉多么的精彩啊!真是很棒的。阿杰的反应多么敏捷啊!
看《狼犬丹尼》的一点儿小感想 我看阿杰的电影,从来不会只看一次就完,都是要看多次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注意到一些第一次看的时候不会注意到的细节。每一部都是如此。 最近看《狼犬丹尼》,非常注意一个小节,就是丹尼第一次跟着盲老人弹钢琴的时候,他的手非常僵硬。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阿杰演的人物都是非常个性化的,很少有两个人物性格相似!而且在塑人物的时候,他通过眼神、表情、动作甚至身体的细节去完成这个人物。大家想必还记得他在《太极张三丰》中打的太极拳吧!那里面,他的手是多么的柔软多么有质感啊!可是同样的一双手,在“丹尼”身上,却是如此的僵硬、粗糙。这就是为了人物!还有尼丹的眼神,从一开始的麻木呆板,到逐渐的有变化有反映,到最后变得温柔多情,表现力是多么的强! 我喜欢阿杰演的每一部影片。大家不防细看看,不要局限在电影的故事和人物的身份上。注意多看看阿杰的动作和眼神、面部的表情。我相信大家会像我一样喜欢他的每一次精彩的表演的!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