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花蔷薇 ☆无花蔷薇☆
关注数: 2 粉丝数: 1,163 发帖数: 27,814 关注贴吧数: 8
“边缘文学”,并非边缘   20世纪末人们发明了一个词汇叫“边缘”。所谓边缘,即是指那些被大众所不认可的“另类”。所以有“边缘人类”,也有“边缘文学”。本人不敢对于整个“边缘”发难,因自己算是半个“文人”,固于此只论所谓“边缘文学”。  我总觉得所谓“边缘文学”其实很矫情。  为什么呢?因为其所以会成为“边缘”,不外是两种原因,或者是因为根本为人们所不懂,本身也没打算让人们懂;或者是因为虽然想替大众请命,却被世俗所不能理解和认可。前一种呢,本身就是在“玩儿”,玩世不恭,玩文学,其为“边缘文学”也者,好看而已,大约相当于一种广告,这类人可以姑且不论;而后一种,我以为是不能叫做“边缘”的。   这些人所以成为“边缘人类”,其文学成为“边缘文学”,只在被绝大多数占主流的人不认可。那么,他们又为什么不能被认可,总是处在最孤独的地位呢?   《三国演义》中刘备三请诸葛亮时,曾有一段诸葛亮写的歌词,将世间人比喻为黑白棋子,黑子与白子不断的争斗,如同正义的力量与邪恶的力量不断争斗一样。   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争论,我相信只是一种争论,而事实上,恶的力量也好,善的力量也好,正如这黑子与白子的争斗一般,或者黑子胜,或者白子胜,从来没有一个定论,也根本不可能有一个定论。   自认为“边缘”的文人们,他们本身是在为大众请命,或者可以说,是属于一个时代的先声,本身就代表着“白子”,一种愤世讽世的正义的力量。这些人,是觉醒者,是知识分子,他们不可能是这个世界的大多数。当他们以极少数代表着正义的力量与占人类半数的“黑暗势力”在做着斗争的时候,很显然,必然会感到力不从心。文人是软弱的,他们永远也比不过有着实权的恶势力。但是,同样代表着正义力量——“白子”的普通群众,会不会理解和同情他们呢?当然不会!不但不会理解他们走在时代前峰的思想,甚至连他们的文章也看不懂,甚至看不到。更何况,“边缘人类”们不但要与恶势力斗,还要与传统斗,而这传统的力量,却不分什么“黑子”“白子”,而占据着社会上的绝大多数!   在这样的情形下,这些“边缘人类”必然会感到被压迫,被冷落,被误解,被孤立。   因为思想不被接受,这些人很自然地在行为上表现着某种怪异,作为一种愤世嫉俗的表现,或自觉,或不自觉。这样一来,他们也就更加的为世所不容。受到挫折、打击势所难免。   知识分子是软弱的,不管他自己承认不承认。他们本身敏感而多疑,很容易受伤。越是处在这样的地位,他们越容易产生一种病态的疏离感,想要与世隔绝。但是,他们本身又是爱世的,甚至是以“启蒙者”自居,所以根本无法容忍被拒绝在门外——虽然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将自己拒之门外。   因此,他们自命为“边缘人类”,写着“边缘文学”,一面越发深地愤世,另一方面,抱着自卑自怜的心情冷眼人间。   然而,这并不是新产生的一代。   早在五四时期的鲁迅、周作人、胡适及其学生们,就都是属于这种人。只不过当时是属于一个变革时代,人们有着各自明确的目标,凡是有志的青年,都加入到这个行列,以“启蒙者”的姿态站在时代的最前端。   而今天,由于时代的不同,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加上精神世界的日益退化,这些人已经越来越变成了少数。而且因为受着所谓“世纪末情绪”的感染,变得相当极端。这是一个缺少明确目的的时代,这些“边缘人类”,也同样的感到茫然无措……   我说“并非‘边缘’”,是因为这些人虽然是少数,然而,他们仍然代表着大众的力量和利益,代表一个时代的声音。   文学如果不能代表着大众的利益,代表一个时代的声音,本身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而这些自命为“边缘”的人们,本身是仍然愿意站到大众当中去的,只不过不可得而己。   作为一种大众的声音,至少是为大众请命的声音;一种时代的声音,至少是时代代表的声音,怎么能够称其为“边缘”!?自命为“边缘”是一种反抗,也是一种消沉和堕落。   有人说:八十年代的不治之症是肺病,九十年代的不治之症是癌症,二十世纪末的不治之症是精神病。   人们的思想在日益的空虚,精神在不断被推向濒临崩溃的极限。自谓“边缘人类”和写着“边缘文学”的文人们,在号叫,在哭泣,在呐喊,在发疯。他们忘了自己依仗的力量,自己最初的目的。除了自谓“边缘”的孤芳自赏与仇世和自我毁灭的倾向在不断增长之外,他们已经越来越空虚了。      “边缘人类”在加多,因为所谓的“边缘”情绪正在渐渐感染到更多的人群,再加上这是一个突显个性的时代,每个人都容易自然或不自然地感到孤独和被其他人排拒。“边缘文学”、“边缘艺术”、“边缘文化”……也在加多。所谓的“边缘”将会越走越远。   “边缘”成了一种流行,一种自怜与自傲混和的情绪在支持它不住向更广大的人群中散布。现在的“边缘”已经不是少数人的苦闷,而成了一种时尚前卫的“扮相”。   而真正的边缘人类,却陷到自己手制的孤独与虚无的深渊!   照此发展下去,所谓的“边缘”会不会变终于变得不再是边缘,反而成为了“中心”呢?!
我和郑渊洁童话   我第一次看郑渊洁童话的时候还很小,是在一本《故事大王》上看到《309暗室之金门》!当时郑渊洁还没开始在《童话大王》上独自刊载作品。《309暗室之金门》在《故事大王》上没有载完,就看到一个消息说郑渊洁要独自支持一种叫《童话大王》的期刊了,故事转到那上面。于是我就开始订阅了。  从那以后,我好像是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的看着他的童话!直到我中专毕业前夕,家里不再给我订刊物为止。而这时候郑渊洁的童话已经有些偏题了,变得不再太适合小孩子,而是更适合成人。很多人开始对他不满。但是多却依然喜欢!我觉得郑的童话是和我们这一代人一起在长大!从我们小的时候“它”也小,到我们长大的时候“它”也长大了。  我得承认,郑渊洁的童话有一个时期曾经出现过相当不好的一个倾向,也许是为了商品效应?我不知道,反正写得有些粗俗,儿童不宜。只有那一个时期我对郑渊洁产生了一些不满。后来他开始出童话全集,我就开始继续买童话全集了。还好,在全集中他对其中部分不太雅的话语稍作修改。(大概就是写《舒克和贝塔历险纪续集》那一阵子的那些童话)。再后期的就没有这种倾向了。虽然郑渊洁童话后期变成一种社会性质的文章(我不知道是否这要叫“人文主义”的作品?)了,但我始终是喜欢,觉得特别合我的口味。  我工作以后,就比较没有精力去管郑渊洁童话的事了,家人又反对我继续投入大量金钱购买他的童话(要知道我所生活的地方,还是非常穷困的,长期买他的书,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所以我就停止了。  从那以后没再看过他的作品。一直很想看,但比较没有机会了。  不管怎么说,郑渊洁在我的心中,始终是个了不起的作家。他不仅仅是个童话作家。他是中国的安徒生;而且填补了一个时代的空白。他的童话和我们这一代人一起成长起来,并且使我们这一代人受到教育。他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他始终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那么一席之地。而我们这些看他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们,将给予他比那更高的评价。
这是我看到的最悲哀的一个吧……   最近几天一直混迹于百度的各个贴吧里。当然主要是我喜欢或者说崇拜的那些人物的贴吧。虚构的、真实的都有。唱歌的、演电影的,或者是电影、书里的人物都有。  然而,只有来到这个吧,一进来就让我感觉不快!不像其他的贴吧那样,大家几乎都是喜欢这个人物的,各种讨论令人愉快,而反对那个人的很少。但是,鲁迅却是个非常特别的人物,而这个吧也是非常特别的吧……我一上来,就看到一大片反对声。我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也许,鲁迅毕竟是太沉重了!让某些人看到大家喜欢鲁迅,这些人就不舒服。因为鲁迅太深刻,他几乎骂了所有的中国人——尽管是以爱他们的心、希望救助他们的殷切希望的态度来骂的。  关于鲁迅的争议也可谓久矣,多矣。从他生前的时候就是如此。直到死后依然如此。没有人可能忘得了他。对于他的争议也可能永远都无法消灭。  或许正如鲁迅自己说的那样,他太能“骂”人,所以就应该得到咒骂,因为他太能“憎恶”别人,所以就应该得到憎恶。不管怎么说,这确实是这样的人间,而也只有这样的地方,才确实是人间。  这也是鲁迅与别人不同的地方。  这也就是鲁迅之所以其为鲁迅。  我不想再来这里。  因为我感觉难受。在鲁迅希望将他遗忘的时候,人们还要不断的提起他,争论他,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哀。  从这以后,我要将这个地方遗忘。  而永远以我挚爱不变的心,来深深追悼这位民族的伟人、民族的脊梁。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