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占生888
邹占生888
关注数: 38
粉丝数: 76
发帖数: 11,191
关注贴吧数: 5
我发表了一篇图片贴,大伙来看看吧~
为自己活出光彩
下边是五十二您前的同学聚会的部分场景,照相和录像,前半部分是照相,后办部分是录像,今天先发的是照相,明天发录像。
帖子发不出去 我的一个帖子在中国老年吧一连发了十多次(三天)都发不出去,只要一发表,就出来一个对话框,叫我耐心等待,还需等待多少天?
邹占生找卢龙木井初中毕业的同学 卢龙木井初中毕业的同学聚会,请本人或知情者打电话13111421506或回复贴都可。
邹占生找木井初中毕业的同学 邹占生找木井初中毕业的同学,本人和知情者可联系,手机13111421506
回忆录续之三 去年底发了回忆录第一篇《辛勤前辈篇》,今年春节过后发表了回忆录第二篇《悠悠童年篇》,前几天又发了第三篇《上学时期篇》。期间,得到了吧主师友的关注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因为“对于一本是一名作者而言,能遇见懂得欣赏他的读者,实乃幸运之事“。 从今天开始发表第四篇《队上劳动篇》,这篇共十八节,力争每天发一节,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文章中单占一行的阿拉伯数字 例如篇中的“47”、“”66“”、“”82-“”-----等字样是回忆录书中的页码) 敬请关注,欢迎指导,感谢点评。 上班第一天 1965年,我初中毕业后,父亲没有直接叫我到生产队上班,而是安排我在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如收拾自留地,种菜园,割草打柴等。不知是要我先适应一段时间再上班,还是另有他虑,这就不得而知了。看着和我一般大的小伙子都在队里上班,很羡慕他们,因此,自觉郁闷和无聊。在我的多次要求下,父亲终于放话,在中秋节那天我正式到生产队去上班了。 在生产队上班,干的活计也不一样,有轻重好坏之分,有文化的人把它分成四等:一等活赶大车,上班自由又灵活;坐在车上挣工分,出门入户有酒喝。二等活把算盘,社员群众都高看;工分一点不少挣,溜溜达达真清闲。三等活积肥员,没人说没人管;晚来早走是常事,磨磨蹭蹭把话干。四等活大帮哄,不出力气没有工,没时没晌没捞头,又热又累又受冻。上班第一天,队长就分配我去跟车,赶车是一等活,跟车者当然也在之列,队长真有面子。 队长这面子不外乎两个方面:一,跟车是听说跟做的活计,既用不着什么技术,也用不着多的大力气,只要赶车的让干啥就干啥,服从命令听指挥就行了,很适合刚接触农活的人去干。二,队长和父亲的关系不错,故意找个好活计。究竟出于那种目的,这都不容我去想,赶车的一摆手我就跟在他后边去牵牲口套车。 这天,社员都去高粱地收高粱,男的砍高粱,女的掐高粱,我和赶车的装车,往生产队的场里拉社员捆好的高粱头子。活计各有分工,大家有说有笑,虽然累一点,但心情感到很快活。我有一种似鸟出笼的感觉,干起活来有使不完的劲,且又眼里行事,按车把式的要求,配合得很好,装车快,拦车快,卸车也快,往常一天拉六趟,那天拉了七趟,而且每次装得都很满。傍晚最后一趟装满后,社员都下班回家了,队长看着剩下的高粱头子说:“高点码着,多拉点儿,别再剩下了。”我和赶车的按队长的要求装完后,看上去比往常多三分之一的重量。秋天的地里泥泞难行,牲畜拉着特别费劲,刚一起车,没过三五步,车轱辘就被漩住了,而且越漩越深,半个小时过去了,赶车的使尽全身解数,都无济于事。天渐渐黑下来,队长只好决定明天再说,让赶车的先把牲畜拉回家,让我留在地里看着,并说夜深人静后,由护秋员来看护,我当然服从。 一个时辰过后,弟弟到了,还给我带来两块白薯。 中秋之夜,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空中,又圆又亮。路边半人高的狗尾巴草吐着穗子,随风摇曳。田野间待收获的玉米、大豆、高粱散发着诱人的芳香。无以计数的秋虫不知疲倦地“吹拉弹唱”,像在举行一场声势浩大的音乐会,各取所长,抑扬顿挫地奏着动听的小乐曲。沉寂的田野似乎也被这些小精灵的天籁之音所感染,一下子鲜活起来,悠扬缠绵,富有生机,充满着诗情画意,令人欣慰,令人憧憬。 此时,我却无心赏景,感觉天有些冷,肚子也在咕咕地叫,银色的月光下,我和弟弟在地埂上转来转去,累了就坐下来听蛐蛐蟋蟀们对唱、飙歌;害怕了,我们就故意大声说话。 突然,远处一个黑影慢慢地向我们这边移动,我不由自主地站起来,随着沙沙的脚步声,一个人朝我们这边走来。“谁”?我大声问,“我,喔,好小子,你还真守得住啊。”这是队长的声音。队长故意把声调拉得老高老长,我知道这声 86 音里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你知道吗?这是对你的考验。”另一个是表扬我:“你这小子还真行,干事挺靠稍。”接着队长掏出五个用白菜叶包着的黏豆饽饽说:“今天是八月十五中秋节,社员们都去搞夜战,每人两个豆饽饽,我趁机多给你抓来一块,你们哥俩就分着吃了吧,到时候护秋员肯定来,你们再坚持一会儿吧。”这是队长对我的犒劳,也是对我的鼓励。 队长走时,还搬来三五个高粱秸,亲手架起来,给我们哥俩搭了个“三角屋”说是能挡露水。队长走了,他的身影渐渐模糊在我的视线中,我感到心里热乎乎的,手上的黏豆饽饽沉甸甸的,是那么的珍贵,香气氤氲,我不断的猜测着它又甜又香的滋味。 在那吃不饱,又上顿下顿全是白薯度日的年代里,生产队秋季三天两头搞夜战。习惯上活计干一两个钟头,下班时还管顿饭,不是白薯干饽饽煮白菜就是烀白薯懒豆腐。做黏豆饽饽,据说还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这样幸运的事,我第一天上班就遇到了。我小心翼翼的剥去包在黏豆饽饽上的第一层白菜叶后,发现第二层的白菜叶和黏豆饽饽粘在一起了,就舍不得再往下剥了,我和弟弟先每人一个,用手捧着,一股香喷喷甜滋滋的味道直钻鼻孔,非常诱人。饿得咕咕叫的肚子再也不容空儿了,我上去一口,几乎咬下二分之一,三口两口一个黏豆饽饽就进了肚,大有一种痛快淋漓地感觉,心里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幸福感。当正吃第二个年豆饽饽的时候,我顺手捡起了白菜叶将剩下的那一个重新裹了裹装进兜里,准备带回家让母亲也尝尝····· 吃过黏豆饽饽不大功夫,护秋员便换我们哥俩回家了。 这一天,我挣了十二分工(白天十分工,晚上加二分工)还有五个黏豆饽饽。更值得一提的是,得到了队长的夸奖和信任,真是感慨无限。 这就是我参加生产队劳动,上班的第一天,这个很特殊的“第一天”,在我的一生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让我永远难忘。 今天发表的是《队上劳动篇》的第一节(上班第一天)明天发表第二节 “田间趣事”
回忆录续之二 去年底发了回忆录第一篇《辛勤前辈篇》,今年春节过后发表了回忆录第二篇《悠悠童年篇》得到了吧主师友的关照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因为“对于一本是一名作者而言,能遇见懂得欣赏他的读者,实乃幸运之事“”从今天开始发表第三篇《上学时期篇》,这篇共十六节,力争每天发一节,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文章中单占一行的阿拉伯数字 例如篇中的“47”、“”66“”、“”82-“”-----等字样是回忆录书中的页数) 一楼让给度娘
回忆录续之一 去年底发了回忆录第一篇《辛勤前辈篇》,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和支持,从今天开始发表第二篇《悠悠童年篇》,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文章中单占一行的阿拉伯数字 例如这篇中的“47”是回忆录书中的页数) 儿童时,生活困苦,家家都拿不出钱来买玩具。然而,那时的生活并不显枯燥,因为有无数游戏和乐趣充盈了自己和小伙伴们的精神世界。 泥土的乐恋 建筑工地的泥土撒在路边,不小心踩了一脚,粘的满鞋都是,看着这些泥巴就想起儿时玩土,心情一下子变得柔软。找个碎石片,轻轻刮下粘在鞋上的泥土,记忆飞回了遥远的过去。现在的孩子应该不会想到泥土曾经是我们这一代人离不开的东西。那时几乎天天与泥土打交道,当街的土地就是炕,随便坐,随便躺,随便打滚,随便卧。土,就是手中很有趣的玩物,玩起来没完没了。玩土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有的玩出了规矩,玩出了名堂。 只要不是雨季,满街到处是浮土,有的地方厚有的地方薄,土厚的地方用脚一踩能没脚丫子,土薄的地方用手一抹挲就是一堆。我经常是出了门就玩土,人少时一两个,多时三五个。有时合伙玩,有时单独玩。在玩法上有挟寨子种园子。首先两腿跪在地上,边前进边用两只手往一块抹挲土,边手心对手心将土拍成埝状,形成一个圆不圆、方不方,大约锅台大小的土圈,寨子就挟成了,还美其名曰菜园,然后,用身上穿的围裙或肚兜兜,从寨子外兜土往“菜园”内放,形成一个个小土堆。最后再捡一些柴草棍,插在土堆上,菜园子就建成了,有时还用水瓢从家里舀来水,往土堆上浇,有的干脆往土堆上尿尿代替浇水,一泡尿把十来个土堆都浇上水,也是个很不容易的事。 还有堆土山。这种玩法是自己配对,把人分成两拨儿,各往自己一边推土,看谁抢的土多、谁的“山”堆得高。别看人小干劲可足,围裙兜地、用手捧地、用脚踢地、肚兜包地,还有的背朝土堆,两腿叉开毛下腰脑袋几乎顶底,像狗一样两只手往后刨土,有的跪在地上,面向土堆,两手成了推土机。搞得场地乌烟瘴气,好一派热闹的场面。这种玩法经常是山不成“山”,土不成堆,中间就出叉,不是谁的手划出了口子,到一边“土土吃血来”,就是眯了眼睛,流着眼泪,用双手捂着脸哭回家,找大人“解救”;大一点有挺劲的孩子就躲在一边或墙角上自己去揉眼睛,“堆山”也就停止了。不过,谁也没有记性,这次失败了,下回还接着来,反正,土不玩是不行。 再一种玩法,叫挡土埝。挡埝的小伙伴们一个个猫着腰,低着头,屁股撅的老高,两个手心相对,在东西走向的大街上,一会儿面朝东往西挡,一会儿面朝西往东挡,土埝挡得老长老长。埝形成后,还用手拍出光面,隔一段插上一根棍儿,名曰树。有挡埝地就有拆埝地,有个叫二狗的小伙伴,长得虎头虎脑,个子也高,看上去憨头憨脑,他从来不挡埝,专等着我们把埝挡好了,他用脚丫子踢着土,来回横扫,把我们挡的埝踢得一节一节的,“树”也连根拔掉。经常是他踢了我们再修好,修好了他再踢。一次不知他踢在地上还是踢在石头喳上,大脚指头上的血和土糊在了一起,他一瘸一拐地哭着跑回家,从此,再也不敢给我们拆埝了。但因为挡埝推土打架的事还是有的。不是你扬我一身土,就是我抿了你的眼睛,一个个总是土人一般。不过那时有一种好处,无论谁吃了亏,受了委屈,大人从不干预,在当街哭的,大人给孩子拍拍土,带回家批评;自己哭回家的, 顶多喊两句:“中了,别哭了,再哭把你关屋里。”因为怕不让出去玩土,再委屈 的小孩一听此话也不哭了。憋在家里,没土玩谁受得了啊。 47 泥巴更是我们小时候离不开的好玩物。不过,玩泥巴是有季节的,一般都在春暖花开时,泥土已经苏醒,不再是冰凉的,几个小伙伴围在一起,手里拿着从河边抠来地或是大人们扣坯和成的泥,像揉面一样搓揉,直到软硬适度,拍捏自如,然后做泥巴游戏。如做泥玩具、泥动物、小泥人等。最好做地就是泥鳅,揪一块泥,然后用手攥细,再用手心搓,直到与真泥鳅大小,捡两粒沙子,按在头上当眼睛,泥鳅就做好了。用同样的方法做地还有蚯蚓、蛇等。有时也做泥镯子,盖泥房子,搓泥轱辘,捏泥人。 还有一种叫风车架,用泥做成底座,底座是圆形的,由底部向上是逐渐收起的,直到顶部,筑成锥状,大约半尺高,然后插上一坚硬木棍,从秫秸堆上弄来一根箭杆,截半尺左右长,从中间抠一小洞,在偷偷地从家里窗户上撕两块小纸片,用唾液粘在箭杆的两端,然后用口吹或手拨,风车就可以转了。 在玩泥巴上,大家最喜欢地就是摔泥哇哇(也叫摔哇哇兜)。摔泥哇哇兜首先选一块平滑的板石,大多是在家大门口的石头上,将抠来的泥反复揉搓摔打几遍后,做成几个碗的形状,然后将碗口朝下使劲往台上扣,每次都是站起身抬起后退把胳膊扬得老高,使足全身力气往下摔,只听哇地一声,空气的压力会把碗底顶开一个洞。(正是摔泥吧发出的“哇”声才叫摔哇哇兜)。其目的,一是看谁摔得声音大、脆快;二是可以赢对家一块泥,只要你摔破了泥吧碗,另一家就要将泥巴揪一块给对方,给泥巴的多少,必须依人家摔出的洞大小而定,反正够弥补上洞的面积就行,你摔完了他再来,大家总是依次摔。好像摔哇哇兜也有个技术问题,几乎赢的总赢,输的总输。为了交流技术,我们有时也换着来,你做的“兜”叫我摔,我做的“兜”叫你摔。还有的光管做不管摔,很有团结合作的味道。 摔哇哇兜的好玩之处,还在于谁也不用担心手里没有东西可玩,总是人手一份,泥巴输光了再去抠一块,即使输了也没少一点啥,赢,也不过是一堆泥巴。 时常在一起玩泥巴的小伙伴中,摔哇哇兜最有拿手的就属拴住,一是他胳膊粗,力气大,又会巧用劲,一用力会把泥碗底全部掀开,且摔出的声音比别人都大;二是他做的泥巴碗技术含量很高,总是把泥揉得细腻柔软,不稀不糨有弹力,把泥巴碗做得大大地,边捏地厚厚地,底拍地薄薄的。因此,他摔出的哇哇兜不仅声音大,口子宽,而且泥巴飞出老远,每次哇哇兜摔出后,拴住都喜形于色,兴奋地蹦着喊:“给我泥,给我泥。”于是我们都每人揪一块给他。这样他泥越来越多,我们越来越少,没有办法,只好耍赖,从拴住的泥上抠一块,拴住只是用眼睛瞅瞅,也不说什么,我们还是继续玩。每次总是玩不够,到吃饭时候家里人不去喊,我们是不回家的。 在初中一年级看到一个谜语,“平川地,干戈动。不用刀枪口行令,有伤的张牙舞爪,没伤的蔫吧发愣,。谜底正是“摔泥哇哇”。看来摔哇哇这一有吸引力的孩童游戏,很早以前就已有之,具体什么时间谁发明的,可能就无法考究了。
发个自作图片祝福,给老年吧的各位朋友拜个晚年。
代马瑞军先生发表《虎》
化性谈 一、不怨人。 1、我常研究:怨人是苦海。越怨人心里越难过,以致不是生病就是招祸,不是苦海是什么? 管人是地狱,管一分别人恨一分。不是地狱是什么?必须反过来,能领人的才能了人间债,尽了做人的道。能度人的就是神,能成人的就是佛。 2君子求己,小人求人。君子无德怨自修,小人有过怨他人。嘴里不怨心里怨,越怨心里越难过。怨气有毒,存在心理不但难受,还会生病,等于是自己服毒药。人若能反省,找着自己的不是(错误),自然不往外怨。你能,不怨不能的;你会,不怨不会的。明白对面人的道,就不怨人了。(转下页)
代快乐老农祖国丰发墨宝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gzNzQ0Mjg4MA%3D%3D.html%3Ffirsttime%3D2&urlrefer=3e7599cbe47d910c683512650fe92649
代贺普春发马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gzNDc2Mzg4NA%3D%3D.html&urlrefer=c4be6bfaebfcb7836afb6f1142ef07ae
代画家贺普春发视频 马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gzNDc2Mzg4NA%3D%3D.html&urlrefer=c4be6bfaebfcb7836afb6f1142ef07ae
赞阳山诗社剪影
祝贺阳山诗社二十周年
书法2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youku.com%2Fv_show%2Fid_XMTc1MjYwMjkwMA%3D%3D.html%3Ffrom%3D&urlrefer=830a0053c1f87e2c6fae158b15cb09c5
书法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youku.com%2Fv_show%2Fid_XMTc1MjYwMzY3Ng%3D%3D.html%3F&urlrefer=9a87b85818dc088417e5d32ce228ef5f
祝贺阳山诗社成立二十周年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c1MjYwMDkzMg%3D%3D.html%3Fspm%3Da&urlrefer=4895b6be688cb4715bc42521e9399485
祝贺阳山诗社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c1MjYwMDkzMg%3D%3D.html%3Fspm%3Da&urlrefer=4895b6be688cb4715bc42521e9399485
请问 我前天发了一个书法视频帖,当时看还有,昨天就没有了,怎么找也找不到,这叫什么吧?
热烈庆祝阳山诗社成立二十周年
庆祝 上边发表的是快乐老农(祖国丰)的书法以庆祝阳山诗社成立二十周年。
庆祝阳山诗社成立二十周年 今天是阳山诗社成立二十周年,我写两首诗以示庆祝。 (一) 冬来秋去换新装 夕友今朋坐满堂; 回首双十精彩路, 阳山骚客祝辉煌’。 (二) 大雁排空南翱翔, 金菊十月也芬芳; 友朋团聚心声吐, 情义送来陈酿香。
南腔北调贺老吧 群星老友庆重阳 欣赏了沟里农家女南腔北调迎吧庆的主题帖很羡慕,也很受启发,突发奇想弄个”南腔北调贺老吧,群星老友庆重阳“的视频帖,与老友见上真实的一面(以前大多数是网名虚照有真情见不到真人)真人真心真诚的共同祝愿中国老年吧,更加繁荣昌盛兴旺发达。向吧主学习,向吧友致敬,向小心灯火、75岁学电脑和夕阳野鹤老师问好,祝你们重阳节快乐吉祥,身体健康,楼楼繁荣,吧吧兴旺。
回忆录
回忆录· 在中秋团圆节和老人节即将来临之际,应吧主三界外客和部分网友之约,择题发表《回忆录》,今天发表的是辛勤前辈篇中继《爷爷讲故事的故事》之后的回忆父亲母亲的文章(每天一至二页)。每逢佳节倍思亲吗,一则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关注;二则欢迎提出宝贵意见。当不胜感激之至。祝大家节日愉快,生活幸福,心情舒畅,身体健康。 绰号“傻子”的由来 从我记事起,就经常听到村里有不少人跟父亲叫“傻子”。 父亲为什么起了个“傻子”的名呢?我不明白也没问过。但,我发现凡跟父亲叫傻子的人,除了年龄与父亲相仿,就是父亲的长辈,比父亲小太多的人和晚辈人就很少这样称呼了。我也发现称呼父亲傻子的人,无论我们家里谁在父亲身边,也不管亲戚朋友谁在场,一切照旧,从不改变傻子的叫法,且总是出口爽快,毫无滞口之意。来家找父亲办事的人也是如此,开口就说“傻子在家吗?”还有在当街与父亲打照面,也是如此说:“傻子吃饭了吗?”平常来我家找找借借,还是如此说。连与父亲搭伴外出,赶集上店,起早敲门也喊“傻子起来了吗?”左邻右舍都听得清清楚楚。我还发现不管跟父亲叫名字“振稳”,还是叫“傻子”,他都答应得很快,不仅没有任何反感,而且总是乐呵呵的应答。好像称呼他傻子比叫他名字还高兴,大概是习惯成自然了吧。无论大家对父亲怎么称呼,家里人谁也没有在乎过。我时常看到来我家找父亲的人,一见他不在,便问母亲:“傻子干啥去了?”母亲也总是很自然地告诉人家。 后来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加,见识的增长,脑子里开始划上了问号:父亲的心胸很好,脑筋比别人一点也不笨,又无智力缺陷,论动心眼更不次于任何人,怎么都跟他叫傻子呢?疑问归疑问从未深究过。 后来上了初中我才有所察觉,原来在农村“傻子”这个词有两种含义。一个是贬义词,对天生智商差,愚笨、脑子发育不健全或原来脑子无缺陷,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变坏变差与正常人有所差别,用庄稼人的话说叫“缺心眼儿”,这样的人统统称谓傻子。一个是褒义词,天生脑筋好,智商比一般人都高,但藏而不漏,有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大辩若纳,大直若屈之态,办事吃得下亏,处事容得下人,遇事让得下步;临事忍得下气,他人便宜不图,集体利益不沾,不该得的好处不取;无功不受禄,有功不争利。人们习惯地跟这种人叫傻子。至此我开始知道了为什么人们都跟父亲叫傻子的缘故,明白了傻子是对父亲的一种赞扬,是一般人求之不得的殊荣。 人们把傻子这个称号送给父亲,可谓名副其实。他与人共事总是先想到别人的利益,把方便让给他人,很少考虑自己,用母亲的话说就是:“你爹一辈子亏 18 吃多了,啥事光可着别人来,人家都是往里傻,他可倒好,往外傻。”母亲说地很对。在1955年农村搞互助组时,我家房子多,种地用的农机具齐全,又有别人家没有的驴和车(全村就有两辆大眼车三头牲畜)父亲总是随便叫大家使用,房子主动让出三间给大家盛东西做库房用。在自己种地时,犁杖套具,大半个庄的人都到我家来借用,从你那里传到他那里,三五天都不进家,有时可回来了,还是坏的。能修的父亲就自己修,不能修的就花钱买新的。母亲说,有一年春天种地,庄东头一家把犁杖套具借去打白薯垅,,犁头耕到石头上,铧尖弄碎了,父亲知道后,跑到集上买个新的就换上了,继续借给他家用,事后这家几次送犁头钱,父亲说啥也不要,没有办法只好扔到炕上就走人,父亲硬是追出去,把钱塞到人家的衣兜里。还有,我家的驴和车只要谁来借,从来没有不中的时候。我家地多当然用车的时候也多,但是,只要有人来借,宁可自家的活计先放下,也要先可着别人来。有时父亲已把我家的驴车套好,正准备下地耕种时,借车的来了,父亲二话不说,卸下车上装的东西,鞭子交给人家把车赶走。有提前预约借车的,父亲就用自家的饲料起早把驴喂好。这还不说,那时我家的驴很特殊,前后庄都少有,讲力气赛过骡马,他个子高,身体棒,性情急,力气足,拉车猛,闯进大,又认人,一般人使用都犯怵,只要有人来借,父亲每次都帮着套上车,送出一段路,回来时又到庄头上去接。遇有不会赶车的人家来借,父亲就连车带人一起去,既使好不错的人家,中午管顿饭就算了事,从未收过人家的饲料和东西,都是车白用工白搭。 由于爷爷奶奶的正确诱导,据说父亲小时候就养成了助人为乐的好习惯,家里的一切玩物都舍得给小伙伴用,好吃的也舍得给小伙伴送。如果两个人在一起玩,买两个包子也一人一个,一个包子每人一半,两个糖块每人一粒,与小伙伴们相处的非常和睦,经常三三两两地来我家玩,西屋三爷比父亲大十多岁,他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春秋两季农忙时,白天全家大人都下地干活,中午饭没空做,就早晨一起把饭带出来,闷在锅里,中午加把火就可以吃了。一次全家人下地归来,奶奶看锅盖露个大缝,她一揭锅发现,早晨放在锅里的多半浅子黏豆包子一个没剩,奶奶就知道这是父亲干的事,肯定给小伙伴们吃了,但又与他没有办法,只好重新烧火做饭。三爷说:“这样的傻事你父亲可没少干”。 在庄里往来上,父亲也总是把吃亏放在头里,他的原则是对便宜一不图二不沾。别人占了他的便宜可以,且心里高兴,他占了别人的便宜连觉都睡不好,总觉得难受,想法给人家找补回去,好像吃了亏才心安理得。我们庄东头一家也有个驴车,在秋收大忙时,免不了两家互相传换,人家占了我家的工,父亲从来不记着,可是我家占了人家的工他却记得清清楚楚,无论如何也给人家找补上。 在亲戚朋友方面也是如此,距我家七八里地的刘士营村,父亲有个“干哥们”,叫宣宝海,相好五十多年关系一直密切,平素比亲哥们走的还近,直到宣宝海逝世后,父亲还与他家有来往。记得我小时候春节到我大姑家(也在刘士营村)拜年,父亲总是让我们拿着好多礼品,去看望他老人家,还特意告诉我们,上午不要动身等中午在大姑家吃过饭后再去,目的生怕人家做饭费事。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给父亲这个“干哥们”安上了很多莫须有的罪名,什么“漏划富农”、“老右”、“老好人”、“思想反动”对其进行人身迫害。大冬天把他关在一间四面无靠,八面透风的小黑屋子里叫其反省。还规定不许生火,不许回家吃饭,不许与家人见面。父亲知道后,对他非常关心,不怕连累自己,冒着政治危险,多次到关押的地方去看望,感动的他老人家直流泪,这还不算,父亲还想方设法, 19 一方面安慰家属,一方面找人帮助解脱,尽到了“干哥们”应尽的职责。 在1961年间全国农村统一吃食堂,也叫大锅饭,父亲专门负责给食堂里挑水,一次食堂里的大师傅看父亲累地可怜,就从快做熟的饭锅里(在未下菜以前)捞了一大碗干粥叫父亲吃,父亲想,粥吃了,饿解了,但人丢了,大家都在挨饿,我吃饱了人家怎么办,对不起人的事咱不能干,为了圆面子,他说胃不好,把粥倒进锅里,然后舀了一大碗米汤喝了。 人们说父亲干的傻事特别多,一拉能拉一火车,的确如此啊,我就不一一例举了。但父亲有个“傻字歌”编的很到位,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现回忆整理如下: 要得傻子美名传, 小小聪明不要耍, 帮困济贫讲仁德, 吃亏二字记心间。 众人面前少表现。 助人为乐心地善。 有了好处不轻取, 不图名来不图利, 金钱富贵莫看重, 便宜送人让为先。 为人处世目光远。 世上人情重如山。 待人处事要忠厚, 区区小事莫在意, 勿行奸邪坑拐骗, 与人交往不耍奸。 宽宏大量民仇怨。 但学活佛疯济癫。 深藏若虚似良贾, 交朋会友学管饱, 谨防三国杨修聪, 大智若愚容貌憨。 肚如宰相能撑船。 要效宋代相吕端。 大巧若拙锋藏里, 谋事多为他人想, 吃亏是福永铭记, 大辩若纳不露玄。 少打自己小算盘。 傻子一生赛神仙。
邹占生888携好友祖国丰888 共同庆祝呼伦贝尔市新区吧七周年,好友书法家祖国丰888还特意执笔敬上书法,望吧主笑纳。
邹占生888携好友祖国丰888 共同庆祝呼伦贝尔市新区吧七周年,好友书法家祖国丰888还特意执笔敬上书法,望吧主笑纳。
爷爷讲故事的故事 应吧主三界外客的要求,发《爷爷讲故事的故事》 爷爷讲故事的故事 爷爷是个讲故事的能手,肚子里装着很多故事。总是眨眼就有,仰脖就来,张口就到。他讲的故事总是有选择的,用现在的话说叫“有的放矢”,用当时的话说叫“有用”。有的讲一遍后就再也不讲了,有的要反复讲,总怕你听不清,记不住,理解不透。记得我在当街打架哭回家的时候,他讲故事;当我们要这要那,不给就耍的时候,他讲故事;当我们欢喜时和不高兴时他讲故事;晚上睡前醒后以及赶集串亲的路上,节假日阴雨天都离不开讲故事。当然大多都是爷爷主动张罗讲,有时我们也抻着爷爷让他讲。各种各样的故事爷爷讲多了,我也听多了,但忘得多记住的少,有的记个大概,唯独有两个故事总是挥之不去,让人记忆犹新。 一段是警劝性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峄县知县李益民上任后,遇到的第一个案子,它是一桩家庭财产案。 城东四十里,沈庄的沈忠义状告其弟沈忠仁无理霸占主业,随即传被告当堂审讯,听罢诉词方知,身家原来是官宦之家,沈忠仁学富五车,沈忠义一举登科。因分居多年,财产不清,经多次调解,群议无效,父命不从,只好到县衙审明。李益民知县认为,此案虽不大,确需认真处置,他采取了如果规劝不妥,再行判决的手段,当堂写了一式两份“警劝书”。让兄弟俩各带一份,回家三思,倘若有不从,五日后二堂再审,警劝书原文是:鸱鸮呼雏,鸿雁空位,仁也;鹿得食而鸣群,蜂遇花而聚众,义也;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礼也;豺乃祭兽,獭乃祭鱼,智也;鸡非晨而不鸣,雁非舍而不止,信也。夫物为众类之贱尚明五常,人为万物之灵,岂无一得,岂因祖宗之遗业,却伤手足之情。奈何沈忠仁,仁而不仁,沈忠义,义而不义。兄通万卷决无制弟之才,弟长六科岂有诉兄之理,不仁不义却伤人伦之正道,无理无智绝非良善之所为。官判笔下无私,民有过而当改。古人云:“同田则富,分贝则贫。”兄有不是,弟当忍之,弟有不是,兄当涵之。出门之际再思可矣。倘若不从依法追问。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必改善莫大焉。” 沈忠仁、沈忠义回家后,细读警劝书、认为知县言之有理。思之再三羞愧不 1 已。决定痛改前非,由原来的争产变为让产,恢复了手足之情,自此,兄弟和睦相敬如宾。 另一段讲的是具有因果报应关系的孝道故事。 有一对夫妻,父母早逝,家中无长,憾缺承膝之欢,妻子便命丈夫外出寻亲。另一对丈夫家中有一耄耋老母,口流涎眼生疮,越看越令人生厌,于是妻子责令丈夫将老人送至野外,盼其自然死亡。不孝之子反复斗争,无奈“妻管严”严重,只好照办。老母被抛弃后,恰被寻亲者遇到,于是背至家中,精心侍奉。好心善良的夫妇,在有老人的日子里没有闹饥荒,他们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谷粒饱,玉米棒长得老长,高粱穗压弯了腰,谷穗吐得又齐长得又粗,没有秕粒。天气少雨旁人无收,他们仍然是丰收年,如此循环,灾年他们家不灾,欠收年不少收,丰收年还比别人家多收几成。日子越过越安,越过越好,越来越殷实。 爷爷说:“真是善有善报啊。” 而送走老娘的夫妻,没有因节省了口粮而舒坦,反倒越来越紧,最后一场大火,将房屋烧尽。无奈夫妻只好双双讨饭。 爷爷说:“真是恶有恶报啊”。 好心人家富足,决定放粥三天,救济周边穷人。第一天从队伍的东头发放,排到队尾的杵逆夫妻没有分到;第二天杵逆夫妻起了个大早抢至东首,但好心人家考虑到前一天西首的人没得到,就从西边放起,杵逆夫妻又没得到;第三天,好心人家从两头放起,花了心眼在中间的杵逆夫妻又没有分到!三天没有分到一粒米,好心人家感到愧疚,就把他们请到家中,预备食物招待。杵逆夫妻走进好心人家殷实的堂屋,发现自家耳不聪目不明却满脸红光的老母,顿时羞愧难当······ 爷爷说,人老了,晚辈总是有的······越老的人越是家中的福星啊!俗话说:“家有老赛过宝。” “作善鬼神钦,作恶遭天谴”爷爷把这句话放在故事的结尾,其意是告诉我们,任何事情是有因果报应的,更何况孝道。 我记得,爷爷讲故事还有个习惯,话未出口手总是先撸一把胡子,环视一下四周,便开口了,话说······结尾处眼睛笑眯着,花白的胡子一翹一翘地说:“好不好,还来一个要不要?”每讲到让你揪心的时候,他立马停电,故意站住,习惯地揪两下又长又大的耳朵,耸一耸肩,眼睛狠狠地眨两下,等你追问三遍之后,他才接着讲。还有,越讲到让你发笑的时候,他的脸越沉着,生就的四方脸,反倒拉长了,自来就布满的皱纹,又似乎增加了许多。等大家笑过了,他才两手一拍大腿,把眼睛笑成一道缝,拉长得脸又变圆了,圆的可敬,圆的可爱。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