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leiandy xiaoleiandy
风月无情人暗换~
关注数: 509 粉丝数: 144 发帖数: 5,288 关注贴吧数: 38
从红楼梦是什么说起——浅谈红楼梦的品读方法 首先, 红楼梦是 一部小说。这是红楼梦的 文体定位。 其次, 红楼梦又 不只是一部小说,这更是一部 文学盛典,其中包含了 诗词歌赋曲诔令等种种文学形式, 早已超出普通小说的范畴。仅从这一点上看,把红楼梦仅仅当做小说看就已是不够的。就算这些不说, 单从文字的铺陈,前后伏笔的照应,人物性格的前后一致且随着情节演进有所发展,情节的酝酿起伏波澜等方面的纯文学考量,这都已经是 第一流的作品了。 最后, 从超出文学的角度来看, 红楼梦涉及社会层面之 广,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种种描绘,直是 一部 小说版清明上河图,称得上是 一个时代的俯瞰式摄影,或者说 百科全书。从这个层面上说, 红楼梦的意义绝非一部小说这么简单,起码这部书的 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就很巨大。 红楼梦里 有我们祖先遵守的 各种典范,这些都 是民粹,已经是 国学的范畴了,比如 初会见礼、早晚请安等等——这些并非编造出来的,而是 中华民族的 传统文化,就算不值得学习, 起码值得作为 文化财产了解和保存。 我向来对什么真事隐、什么索隐无感,而且 很厌烦一些人哗众取宠的凭空杜撰。就是有所谓【真事】,也 绝不是什么 清宫秘史之类离奇扯淡的剧情,最多不过是在小说里有曹雪芹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人物和事件的原型,这些其实脂砚斋在脂批中都有提及。 我觉得 应该把红楼梦当做一部 文化典籍来读, 就像读《道德经》《庄子》《论语》一样——这可能会有所高估红楼梦,但也不会高估太多。因为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红楼梦已经近乎“道”,其本身已卓然成家,虽有所不及,但也已能和庄周孔孟分庭抗礼。 这样读者就 既不至于仅仅把红楼梦当做一部普通小说去读而 买椟还珠 ,又不至于走到索隐探佚这些歧路上而 误入歧途。 索隐探佚自有其 价值,但这是对于红学的价值,而不是对于红楼梦读者的价值。 对于红楼梦读者来说,它们的价值 几乎为零。
刘姥姥游园之潇湘馆——浅谈黛玉客居处境 很多人怀疑黛玉诗词过于凄苦是否矫揉造作,因书中并无明言黛玉在贾母寄人篱下之苦,其实是没有“巨眼”,看不到细处。 只因黛玉的身份和贾母的怜惜,任何明处对黛玉的不利都是无异于找死,所以作者用暗笔,借用他人之眼之口写出黛玉客居贾府,并非如同大舅贾赦所说的“即同家里一样”。 谨以刘姥姥游大观园为例,浅谈黛玉的飘零之苦: 原文——第一句: 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王夫人道:“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 黛玉亲自给外婆奉茶,这是应有之礼数,你舅妈插什么嘴?那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意思真是让人够呛,倒好像生怕贾母再这慢慢喝茶聊天长坐一样。 原文——第二句: 林黛玉听说,便命丫头把自己窗下常坐的一张椅子挪到下首,请王夫人坐了。 脂批说《红楼梦》“无闲纸闲笔”。贾母刚在潇湘馆坐下,王夫人就整这么大动静,什么缘故?你看后文在别处,她都是一声不吭、一动不动。 作者肯定不会白写这两句,细心的你一定有所收获。 原文——第三句: 说笑一会,贾母因见窗上纱的颜色旧了,便和王夫人说道:“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 倚 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明儿给他把这窗上的换了。” 这是说窗纱颜色旧,且与环境不配色、不搭调。 很多人理解,贾母游园第一站在潇湘馆并且上来就让人换窗纱是对黛玉的宠爱之情。 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若非真需要换,她这么说,岂不让这村姥姥和薛姨妈笑话?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