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gz116 fangz116
关注数: 156 粉丝数: 1,292 发帖数: 16,096 关注贴吧数: 35
与患者深度交流——走向成熟 走向成熟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与实验,近视眼保守治疗技术已经取得长足进展,逐步成熟起来。现做总结与介绍。 一、关于“防” 已经比较简单,可以说99.99%的患者,经过很少的治疗就可以实现。以治代防,成本极低,具有恒久性。实际上,防治近视所解决的问题远不止此,这包括,防并发症、防散光、眼球突出、白内障(少数情况)、青光眼(部分情况)。 二、关于“治” 同样取得了长足进展。从几十度到两千度以上都进行了相当的实验。虽然度数高了并不能快速恢复,但能解决部分问题也是一个成绩。最重要的,本技术具有恒久性与渐进性,“授人以渔”是一辈子的事。 三、关于“并发症” 已对绝大多数情况进行了实验,包括: 视网膜脱离:对于浅脱、部分脱离者,可通过此方式快速恢复,而且恒久恢复,不会反弹。对陈旧性脱离,往往因情况不明,恢复效果不可靠——但除此以外,没有更好的防治办法了。 解决办法:眼轴缩短术(非手术疗法)。 巩膜葡萄肿:这是导致失明的并发症。已进行多例实验,均取得成功。 飞蚊症(玻璃体混浊):能做到基本不增症状的前提下降低近视度数。治疗情况为:大部分好转,少数恢复。 玻璃体后脱离:只有轻微脱离时可复原,严重时不能复原,但患者通过此技术可防病情恶化,防进展。 进行角膜激光手术的患者:情况多样复杂,网友最好在沟通后再行治疗。但以下情况可考虑防治: 手术后又患近视 眼突 废用性斜视 弱视 四、关联的问题 1、斜视:已进行相当实验。因造成斜视的原因较多,情况多样,有此情况的患者最好在沟通后进行治疗。如果有多重目标,治疗意义大时可不考虑此因素。 2、弱视:书中论述极少,但本疗法具有治疗弱视的作用,患者如有多种情况,或对单纯性弱视进行沟通后决定。 3、散光:这是唯一防治办法,措施与近视相似。进行了相当多的实验,取得了一定防治经验。 4、眼突:因近视与戴镜导致的眼球变形、过凸、过凹、一条线均可治疗,比近视容易恢复,但其他原因引起的疗效不可靠。 五、存在的问题 1、网上或社会上保守治近疗法太多、太烂,导致相当多对本行业缺乏了解的患者乱碰乱撞,本技术推广较慢。 2、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用本技术解决问题。沟通与指导需要网友有一定的沟通、阅读能力,理解力、沟通力差者不适合通过此方式进行治疗。 本处将一如既往推广本技术,并希望帮到更多的患者。 欢迎吧友沟通交流
解决近视防治问题 降低失明率(原创) 解决近视防治问题 降低失明率 近视防治问题的突破使得相当一部分可能引起失明的眼疾变得容易恢复,这是一个实质性突破。这不仅包括引起失明的各种近视眼并发症,而且包括关联的并发症,如青光眼、视网膜黄斑变性等也变得易防易治。就引起失明的眼疾来说,近视眼防治技术为这些疾病的解决开创了新的途径。虽然有些情况尚需进一步实验,但聪明的读者自然会联想到:既然近视性青光眼或黄斑变性可以治疗或预防,那么非近视性青光眼是否可用同样的方法治疗或预防?诸如此类的问题尽管需要实验与探索,但由于眼睛结构及防治疗法的特殊性,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与学习,转变思想观念,是成功的第一步,因为那个太简单了,“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用在这里是多么合适! 一、转变治疗观念 有病看医生是传统观念。有相当多患者寄希望于研究院、大医院,这也是常规思维,但这个问题的现实情况是:几乎所有的临床措施都不防治并发症、甚至连防度数加深都非常困难!或者说医院里的措施是不治近视及并发症的,根本谈不上病因治疗,这是对整个临床系统进行充分了解后得出的一个结论!临床医学擅长的是打针、吃药、做手术等,但这不是健康的全部,因为还有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对于疾病,应首先明白原委及寻找恰当的解决办法。寻求高级别医院也许没有错,但这并不适合所有疾病,其手段也不适合全部疾病,至少预防医学所涉及的内容就不太合适。有时因解决问题用到其他手段,如按摩、针灸、运动、锤击,甚至烧香拜佛等,五花八门的防治技术可归类为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心理卫生等,都是针对不同情况的措施。在这些领域,不管是手段还是目的,都不可相互替代——崇拜个人还是研究院,都是不偏面的认识! 本源问题往往比较简单,只是操作手段的问题可能超乎传统思维,或需要研究与学习,这也许使一些患者不知所措。有人说最好的医生是自己——这才是问题所在,病前的预防,病中的治疗及技术的获取需要依靠自己去努力,去发现新技术与解决办法,至少相当多样的疾病靠平时预防就能解决,如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穷人感冒了,休息几天,吃点好吃的就恢复了;而身体虚弱的人需打吊瓶,甚至做些运动才能康复;有钱人则需要住院才能康复。 保健技术首先依靠自己去获得。 新技术是因为比传统技术更有优势或突破,才被推广并发扬光大,才值得宣传推广。当然,如果方法的效益好,有理论依据与可信的证据,又易被接受,才是好方法。在中医理论中,许多疗法无理论依据或证据不充分、疗效不突出而导致人们的怀疑。同样对于青光眼等陌生的方法也是如此。不知道怎么治,不知道用何种方法更为恰当——所以我们的方法可能出乎你的预料,这并不意外,如果你已经看了书,已有接受新思想的能力,至少会转变唯药物、手术才能解决问题的传统思维方式。 从获取保健知识的途径看,临床医生并无保健的义务,也极少进行这样的活动。医学新进展、科技的创新与普及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些成本。在获得这个保障的途径中,只有书本才是最可靠的朋友,才能为你提供系统的知识。寻医问药或其他的解决办法都要靠自己去判断、体验、更正、咨询——其中众多疾病依靠这个,如衰老导致的三高问题,与营养相关的各种疾病、与运动相关的各种疾病、与卫生有关的疾病,与生活习惯相关的疾病,甚至比较疾手的肿瘤等各种相关疾病那样,最好依靠自己去寻找答案,诸如更正不良习惯、寻求健康的医学知识等。 二、降低失明率 据报道,在致盲的病因中,排名前六位的眼病依次是老年性白内障、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角膜疾病及高度近视引发的并发症,在这六大病因中,青光眼、老年性黄斑变性、高度近视引发的并发症均与眼底有关。从前面介绍的防治方法看,防治近视与前二者有正相关性,从健康的潜在因素看,白内障、青光眼等与眼的健康有正相关性,即眼的健康程度高,这些疾病的发病率就越低。尽管研究这些超出了本处探讨的范畴,但如果近视眼并发症解决好的话,有可能在攻克这些致盲眼病方面获得突破,至少目前可以肯定地说,防治并发症对如上所述的大部分眼疾有很大关联性,比如眼底小血管梗塞,如果直接逐渐导致失明,我们称之为青光眼,如果因梗塞导致营养不良诱发黄斑变性,同样可能因此而失明,如此多样的形式,实际上病因只有一个,就是眼底血管梗塞,而近视眼防治技术能解决/部分解决或有助于此问题解决,这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可能与这些疾病存在正相关性,预防近视的同时预防了这些疾病;二是因技术的突破,启发我们研究更先进的技术解决这些问题,其意义已超出本专题论述的范畴。 近视是本源,把本源问题解决了,并发症问题即釜底抽薪。或者说本人没有那么多本事去治疗并发症,但防治的结果使我们避免了失明,如同用疫苗治疗许多疾病那样。随着实验及病因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手段应用到眼病防治中,失明率将会大大降低。 2021.1.23
教育部:近视率拟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 教育部:近视率拟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2030年小学近视率降到38% 2018-08-02 17:14 来源:鲸媒体 教育部 /儿童 原标题:教育部:近视率拟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2030年小学近视率降到38% 鲸媒体讯(文/兔子)8月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方案要求,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近视高发省份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 到2030年,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达25%以上。 此外,方案指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将被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严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将视力健康纳入素质教育,将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课业负担等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地方政府和学校依法依规予以问责。同时,还将建立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评议考核制度,评议考核办法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体育总局制订,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核实各地2018年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的基础上,从2019年起,每年开展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评议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 方案表示,教育部方面也会继续发力,指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科学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和视力健康管理等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试点工作,强化示范引领;进一步健全学校体育发展制度和体系;推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等机构建设;鼓励高校培养近视防治和视力健康管理专门人才;同有关部门坚决治理规范校外培训机构。 教育部提出倡议:防控近视需要政府、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学生等各方面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