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瑞 陈雪瑞
关注数: 0 粉丝数: 347 发帖数: 23,883 关注贴吧数: 42
关于五铢的信用属性顺便说说直百等 首先说一下概念 金属货币和信用货币的定义是现代化的是西方的。是西方通过自己的货币发展史总结出来的,从金本位到信用货币的发展,就不多说了。然而直接套入中国历史行不行?是否定的,中国自有国情在此,自身的货币发展史是无法百分百套进去的。 金属货币因其自身的稀有金属特性导致自有其商品性质也就是自身材质的价值。这个概念是没错,但这个“稀有金属特性”几乎100%的特指“金银贵金属”与我们要讨论的铜钱,几乎毫不相干。因为概念是西方的,而西方又不需要考虑中国的铜钱历史,自然下定义的时候就没这方面考量,然而国内鹦鹉学舌直接学废了。 下面说说铜钱是什么。 五铢钱及前任半两及前前任秦半两,材质的确是金属,很容易划分到金属货币,然后很容易按照西方观点按上稀有金属特性。然而五铢虽然属于金属货币但它属于贱金属货币,最典型的特性就是它不是以自身金属价值赋值与金银完全不同。也就是说铜钱自从出生起就包含国家信用属性,因为它的价值不是自身金属的价值。 国家信用在钱币上的最大体现就是赋值,金银的价值是自身金属的价值,而五铢则不同。 国家用信用赋值自然伴随着出台钱法。秦有 “百姓市用钱 ,美恶杂之 ,勿敢异”,用国家法律维护国家信用,维护钱币赋值。 五铢到底属不属于信用货币,可以确定是属于的。质疑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材质为金属,有特定的商品价值。其实这个问题要反过来看,近现代所流通的纸币是不是信用货币?显然是,然而其材质纸有没有商品价值?显然是有的。铜钱贬值,毁钱铸器的事件数不胜数。纸的成本过低很难找到类似事件,然而伟大的前朝法币为我的逻辑提供了例证,法币贬值到低于纸的价格时广州的造纸厂购入大量法币作为造纸原料,这个事情是可以百度出来的。所以铜钱虽然是铜金属但这里铜也仅仅是钱币的材质与其代表的价值完全无关。 以上观点在多年前就已经说过,可惜贴吧里无人认可。 近两日,找了点文章验证了一下,发现的确有人说过类似的东西,可谓喜忧参半。 首先 节选《金属货币的“符号化”——试论中国货币史中商品性货币逐渐信用化的历程 》 …… 根据上文的分析,通过与西方货币发展过程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西方货币制度的演化,遵循了从低本位货币到高本位货币(“绝对稀缺性”强)演进的基本逻辑,而纯信用货币即纯纸币制度是在高本位的最高阶段,即以信用经济高度发达为基础而诞生的。而中国货币产生信用货币的阶段并非在高本位货币阶段,而恰恰是在货币极度贬值后的“低本位阶段”发生的。铜作为一种主要的铸造材料,在中国货币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区别于西方货币经常使用的金银,并非稀缺金属的铜其价值与其重量并不能如金银贵金属一般呈正比关系。故金银货币可以允许民间铸造而不影响其作价,而铜质货币往往在流通过程中被政府赋予了一定的信用,故中国铜质货币在产生之初便是一种贱金属价值和政府信用价值的混合物。…… 然后 节选《试论中国古代货币发展流变中的财政因素》 内容提要:我国古代贱金属(铜)本位币制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而确立。在这种币制下,铸币权收归国有,货币发行成为财政支出项目,而货币不足值性所引发的内在价值与名义价值差 值产生的铸币税则成为财政收入的一大重要来源。以此为基础,国家财政成为封建王朝货币制度制定的中心,也充分影响了历朝货币的形态和职能。这种货币制度实际隐含着国家赋予贱金属货币的信用货币特征。其中纸币的发行是该制度发展的最终形态。但封建王朝国家信 用的不稳定,使得这种“类信用货币”注定无法得到长期的、健康的发展,最终在明朝初年分崩离析,货币制度转而走向贵金属(白银)本位,反过来影响了财政政策的制定。关键词:古代货币史 财政制度 贱金属本位 …… 再有 节选《中国古代的信用货币与货币政策》 …… 目前,我国金融学界将中国古代的货币划分为金属货币和纸币两种类别,这是不科学的。金属货币与纸币之间的不同,只是制造材料不同,并不是两者的性质不同。从中国货币法制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的货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法定货币,另一种是非法定货币。中国古代的法定货币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信用货币,另一类是非信用货币。信用货币依靠发行者的信用行使货币职能,在交易使用时不需要称量,而是按照其面文的价值使用,所以也可以称之为非称量货币,中国古代的纸币和铜钱都是非称量货币,或者说都是信用货币。非信用货币依靠本身的价值行使货币职能,在交易使用时需要称量,按照其本身价值使用,所以也可以称之为称量货币,中国古代的黄金和白银都是称量货币,或者说都是非信用货币。中国古代的黄金和白银是称量货币,或者说是非信用货币,各王朝不能根据主观愿望来调整黄金或白银的货币供应量,也就不能够通过调整黄金或白银的货币供应量来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实施货币政策需用信用货币。中国古代的纸币和铜钱都是信用货币,各王朝通过扩大、缩小纸币或铜钱的发行数量来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 …… 还有 节选《“由铜到纸”的内在逻辑 论中国古代半信用半商品的财政货币制度的演》 …… 中 国 古 代 币 制 的 演 化 :“商 品” 与 “信 用” 关 系的历 史 变化 (一)半信用半商品币制的起 源和演化 先秦时期的货币流通,大致还带有十分明显的物物交易色彩,不过由于币制不 统一,不能一概而论。从考古发现和历史 记载来看 ,这一时期货币的商品性仍然重要。货币商品性和信用性明显地开始共存 和对抗,是以秦统一币制又特别以西汉五铢币制确立为开始,这也恰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开始。就 币材而言, 铜 币在成为货币之前没有一个铜块流通的 时期 ,但是 当金银成为铸有政府标志成为铸币之前,却有一个金银块流通 的时期 。这 反映的就是铜只有变为 “铜币”才会成为货币,具有货币的功用。这个变化,只有政府有合法权力执行,这就令中国货币长 期笼罩在政治权力的阴影之下,货币的商 品性或价值只有在经政府铸造成币后才有 流通能力,或者说 ,只有当货币具有政府 信 用性后货币的商品性才真正成 为一般等价物而非金属币材的商品性 (价值 )。货币 的商品性被捆绑在了政府信用之上 ,这是中国古典币制演化的制度基点。 其实,这些都能归结到我经常说的一句话里:当五铢开始数数,而不是称重,就已经是信用货币了。
果然反派配角视角跟主角视角的差距蛮大的~~~ 军姬面对骑士那句,你是配角。直接打碎了小米赛蕾嘉们赢得幻想。自己放个大招对面就趴下认输或死亡的情节,只有在自己是主角的时候才能发生,小骑士当主角当惯了,以为自己开个大,军姬就倒了,结果就是标准的配角结果。往前翻,魔法少女也这路子,以为自己一套嘴炮,军姬就要乖乖听话,跪下痛哭流涕的痛改前非,结果也是标准的配角下场。 仔细想想,配角的最大作用不就是烘托气氛嘛,给配角发便当不新鲜吧~~~还是说配角塑造的比较丰满就不是配角了? 当然人气高的配角,可以有自己的独立番外自己当主角,炮姐就是。然而炮姐在自己番里玩再爽,回到魔禁也是配角…… 所以除非是为了黑而黑,不然把心态放在主角视角,也就没问题了。 军姬外挂多,谁家主角外挂少?主角光环是开玩笑的? 军姬的对手是谁?是世界。“反派”?算了,军姬敢把你们招出来,就不怕你们联手,甚至是希望你们联手才招的你们。 几个“反派”白死了?没有,你们已经成功的证明了军姬的无敌,作为配角你们的任务已经达到了。 军姬不毁灭世界了?废话,发现更有价值的东西了,世界?算个屁啊~~当然本来也就当是个屁。 结局?军姬以无敌,差一步毁灭世界,谁能在这种情况下编个完美结局出来?“反派”全灭,世界毁灭完美?口口声声谁都能想到的二流结局~~~~果然键盘侠最伟大。
五铢--直百--钱币--经济--读书 货币经济学----最近又有人发读书卡了。还是学这种狗屁不算的东西。 我不是学经济的,所以不知道所谓 货币经济学 里有多少涉及五铢钱的。有谁知道可以指出来。占整个学科百分之多少。 因为五铢钱属于金属货币,所以所有金属货币涉及的概念,都适用五铢钱。这又是哪个狗屁老师教的? 当今天朝的金融经济体系,究竟是天朝自己从古至今沿革下来的东西,还是脱胎于西方的金融体系?你们所学的金融知识又以西方经济为主还是以天朝历史沿革为主? 如果你们拿以西方为主的金融知识,来衡量天朝2000年前的东西。这不是狗屁吗? 在我看来,就是一群歪嘴的和尚,跟我扯个屁历史啊。 自以为看过两天 货币金融理论 就自以为上天了,跑历史区来刷存在感,看不起这看不起那。真是要多**又多** 再来说说 所谓的 货币金融学 有啥用。 先闹明白,所谓的货币金融学 是干嘛用的。 究竟是 通过历史事件总结出 货币金融学 ,还是 货币金融学 指引几千年来的货币金融进步。 我认为是前者。 也就是说 哪天,历史记载又有了新的突破,没准 货币金融学 就要推倒重来。你们这群推崇货币金融学的,就要从头再学一遍。而历史记载则无法再改了,比如二十四史,有本事你就全推翻,重新写一遍。 所以,所谓的 货币金融学 不过是你没看过历史记载,没分析过事件原因的前提下,给你灌输的一些理论,也就是说你们所推崇的理论在历史记载面前就是渣渣。就是浮萍飞絮,一吹就散。
其实不想再发帖了,可还是没忍住。叶王比我预想的要提前了不少 先发图。王及引导者的问题,突然发现大高已经考虑过了,只是后面的信息量太大,导致前面的都忽略了。就不多说了。 说说,最新的。 叶王已经脱离现实了,就像我说的已经成了上帝了。 前阵子,跟群里扯宗教,无意中说到,我不知道佛整天在做什么,除了打坐大概还是打坐……上帝也差不多吧,除了呆着就是呆着…… 某小说里的魔法皇帝在永生之后,花了上百年的时间学会了睡觉…… 有一个笑话,寿星老的烦恼是要记住普通人无数倍的名字。其实凄凉的是要经历普通人无数倍的离别。 永恒的生命,最终,大概会把人逼疯吧。 乌戈因为时间感缺失把自己弄疯了。 当成为神之后,最缺的是神马?就是:目标。 回到叶王身上,叶王会不会疯。 除非大高让他疯,不然没有疯的条件。 因为叶王有这明确的目标。 阿里巴巴跟叶王说寂寞的时候,叶王笑了,抱歉,叶王的目标已经不是这个位面。神马燃烧军团神马萨格拉斯,叶王已经看不上了,叶王的目标最低也已经是青铜泰坦了,或者是给神的排序的至高神了。所以,叶王不存在寂寞。 其实叶王也有一点就是对命运的执着。也认为是必然。 其实必然是无数偶然堆砌起来的。认为必然其实这是一种心态。 一道选择题: A:失败之后,被人说 你再努力一下,就有可能成功。 B:失败之后,被人说 你不会成功,因为这是注定的。 你会选哪个?反正我会选B。 再说,叶王是人吗?至少他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人,只是形态变了。 叶王想做什么,重置rufu对与错,会造成什么后果,等大高画出来再说。 至少现在大高不画,谁也猜不到。 一直在猜,叶王的外挂,看清命运流向到底是什么…… 叶王一直在大方向上正确,然而在关键节点上又总出问题。 所以,我觉得命运流向,不是选择对错时百分之百正确的外挂,而是社会前进方向。看到未来,在未来到达前修好导轨,让自己能顺利到达合适的未来,然而导轨有时没修好,经常翻车,不过由于方向正确,总是能连滚带爬的到达希望到达的未来。 如果叶王的外挂使这个,那给他无限生命,让他引导人类前进,我觉得是皆大欢喜的。 只是野心家,大概可能会不愿意吧。
328的观后感,看到终于有跟我同样想法的了。 本话,属于中端嘴炮对喷。 高下显而易见,叶王完胜(至少本话是)、 阿拉丁为何喷不过叶王,理由很简单,人生经历短浅。 阿拉丁从圣宫出来,就带着各自光环,自身是magi,rufu几乎可以无限使用,危机了又乌戈帮忙解决,乌戈无法帮忙之后又拜老师又去学校的,还把老爹遗产继承了。基本是一路顺风顺水,最大苦难是在学校的体力训练,最大挫折是阿里巴巴假死时期。典型的主人公。 叶王,从小生长的环境,所见所想所经历,远不是阿拉丁一个太子爷能理解的。 说到底,阿拉丁虽然见过,但没经历过的一个感受,决定了他只是个叛逆期的小屁孩。这个感受就是:妥协。 只有真正面对绝望,对世道低头,不得不妥协的时候,人才能长大。 如果下一话,阿里巴巴支持叶王,一点也不奇怪,因为阿里巴巴妥协过,也面对过绝望,是能理解叶王的。 孙子兵法里有一句话: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意思是不能深刻的了解用兵的害处,就不能深刻的了解用兵好处。 在我看来,对战争没有敬畏之心,就不会守住和平。 叶王经历过战争,所以不会轻言开战,即使非打不可,也会像对方煌帝国一样内部瓦解把死人降到最低。 叶王也经历过商战,所以才会对阿拉丁说不用对煌和雷姆进行经济战争。 而阿拉丁说:我一路看着那些以自身意志选择奋战的人。 无法认同叶王的意见。 在我看来这个典型的满足于自我安慰的伪善。 一,叶王并没有阻止人们为了自己而奋斗。你非要为杀人放火而奋斗,我觉得对这种人还是洗一下脑的好。 二,为了给几个人奋斗空间而无视大多数人的问题。就好比为了看几个人玩生存游戏,把世界变成野兽乐园一样。 看看阿拉丁阻止雷姆帝国入侵魔法学院一事。 阿拉丁凭借强大的实力,阻止了雷姆帝国推进。然而阿拉丁能守护魔法学院多久?看似完美的解决了问题,然而真的解决了吗?如果魔法学院没有并入七海联盟,其结果是还要被雷姆帝国和煌帝国兼并。其实最终魔法学院还是被兼并了,只是最大化的保持自由度的被兼并。 阿拉丁看似完美的解决了一切,其实魔法学院并没脱离被兼并的命运。 阿拉丁有选择权吗?强大magic自然有。 阿拉丁选择了吗?阿拉丁自认为选择了。 阿拉丁选择了让谁兼并魔法学院。而无法选择让魔法学院不被兼并。 这就是所谓的选择。一杯毒酒,一尺白绫,你的选择只是别人规定好了的。 阿拉丁在那些老辣的贤君面前只是个力量强大的小屁孩。 如果这次阿拉丁妥协了,依靠主角光环才可能追的上叶王。 主人公是不会败的,所以叶王早晚会失败。然而以现在叶王的设定,除非大高把叶王的外挂一个个全去了,不然是不可能败的。
终于说到刘备铸大钱了 N年前,每当有人说屯田的功绩时,我们总称曹操的屯田是农奴政策。然后拿出一堆问题来说屯田是多么黑暗。 那时候,我们能做的只有希望没有人提铸大钱这种事,因为这是死穴,就像屯田一样,甚至还不如屯田。 屯田的出现是因为缺粮,直百的出现是因为缺钱。本质是一样的…… 为什么说大钱比屯田更黑暗,因为屯田客只占曹魏人口的一部分,大概是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而直百则是所有蜀国百姓都必须要承受。 屯田是一种本小利巨的致富方式,所以曹魏不停的扩大屯田范围。铸大钱本更小利更大,所以蜀汉一直在缩小直百尺寸。 唯一的区别是,屯田最初有稳定人口的作用,而且官府能提供耕牛,对生产的恢复是有促进作用的,而直百从出现就只有加剧剥削一个作用。 讨论刘备铸大钱的不多,其实讨论直百、太平百钱、平定一百的人一直不多,即使有也是在考古领域。为什么? 因为,陈寿压根就没记载铸大钱这件事。要不是裴注引用零陵先贤传,根本就没人知道有这回事了。而且零陵先贤传更是为了记载刘巴功劳而写,只写了好的一面,即:数月之间,府库充实。而大钱的另一面却隐晦了。 陈志不载,裴注不详。这种只有前言,没有后语的事情,想研究出一二三来,还是挺麻烦的,或者说从另一个看是没的研究,因为铸大钱的弊病,比比皆是。已经不用推敲了。多一个刘备不能为历史上其他铸大钱或小钱的人加重罪责,少一个刘备也不会替他们减轻罪责。 一厢情愿的说三国志没记载蜀国因为大钱导致如何窘困,所以铸大钱无错。真的毫无意义。 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 曹操真没看屈了刘备。刘备在苛剥百姓上真不比曹操差。
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究竟在诸葛瞻眼里谁比较难办? 此二人都是代表刘禅的最大利益。 在众臣眼里都是需要扳倒的,唯一的区别是:一个是“除”,一个是“制”。 分析一下,谁比较难以控制? 明显是姜维,因为姜维手握重兵。 扳倒宠臣,最困难的就是要先有与宠臣相近的被信任度。 就信任度来说,诸葛瞻并不缺,但也不能随随便便的挥霍,所以要找个垫背的,那就是黄皓,一个拥有刘禅最高信任度的人。 于是就有了,诸葛瞻与黄皓设计用阎宇代替姜维一事。 为什么说黄皓比较容易扳倒。 原因就是刘禅虽然最信任黄皓,但黄皓不是唯一信任的。 作为主婿的诸葛瞻同样是被刘禅最高等级的信任着。 而黄皓就像十常侍,再专再强,外力一旦直接介入,直接瓦解。当然这是最后手段。 以东汉为鉴,经常出现皇帝、外戚、宦官,三角制衡。而皇帝和宦官还经常处于劣势,所以说在汉末三国时期的宦官宠臣,很难真正做到尾大不掉。 而姜维手握重兵,如果不是必须翻脸,强行使用诸葛丞相遗威搞定姜维,那诸葛瞻还真摆不平姜维。当然这也是能力不足的缘故。 诸葛瞻的政治能力,比姜维高上一筹,但要想不动声色的摆平手握重兵姜维,至少要比姜维高上两筹…… 黄皓肯跟诸葛瞻坑姜维,就证明,他的能力,低诸葛瞻一筹,但诸葛瞻并没有搞定黄皓控制朝堂,说明也没高出黄皓两筹,于是诸葛瞻悲剧了…… 诸葛瞻成了真正的高不成低不就了。明明比黄皓和姜维水平都高,但就是搞不定这俩人,而且连摊牌都不敢,因为摊牌这种一辈子只能使一次,尤其是搞皇帝的宠臣,更是能不使就不使。最关键的就是一旦摊牌,万一刘禅不高兴,黄皓和姜维同时向诸葛瞻发难,被搞死的肯定是诸葛瞻。
没有看书的不是 每天挤出一个小时看书,看了十几天,越来越觉得,只要自己不刻意说些连自己都不信的观点,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还是会从天而降的。 比如之前有人说:亿万计和巨亿计,根本不对等,所以我说的例子对比根本不成立。于是颜师古出来替我解围了。 我另一个观点,古代铜钱在交易过程中是以重量为基准的。然后某银行货币学的经济专家跳出来各种嘲讽说:这是我编的古代经济学。然后还一群人跟风。 可《食货志》里的那段:【民用钱,郡县不同:或用轻钱,百加若干;或用重钱,平称不受。法钱不立,吏急而壹之虖,则大为烦苛,而力不能胜……】却始终无视。轻钱倒贴,重钱平称不受。已经明文记载要过称的,总不能这段也是我编的吧。 最近看文章,果然,看到又一些证据。 1975年江陵凤凰山汉墓出土了一件文物,或者说是一套文物,虽然不完整~~~ 称钱衡 正为市阳户人婴家称钱衡。一个专门用来给钱称重的文物出土了。这东西……因该不是我伪造的吧…… 至于直百,其实对它兴趣已经不大,现在感兴趣的是五铢钱的诸多问题,以及朝廷的应对策略。 把直百是否剥削的问题带回原点一看便知。 【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 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巴曰:“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巿。”备从之, 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刘备铸直百的目的是什么?解决后汉的货币弊病?显然不是~~~ 刘备想解决的是军备不足的问题,钱粮锦帛等等都在内。 蜀汉缺铜,这是客观现实。 然而结果是数月间,府库充实。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到,这些物资又不会凭空变出来,那就可想而知是怎么来的吧。 当然经济大神会说,没有直百不便的记载,蜀汉百姓也没有因为直百而造反,所以直百没问题…… 这个论点就真心好笑了,陈寿连刘备铸直百都没写进三国志,还指望他把直百的后遗症写上? 经济大神还有个神奇的观点就是,直百五铢是足重良币…… 太神奇了~~~合着日后的直百对比之前五铢缩水了150倍,直百五铢只缩水80倍,所以直百五铢是良币…… 行吧,我也不多说什么,反正备迷眼里入川都能是刘璋对不起刘备,铸个直百自然也就不叫事了~~~~
也说天下奇才 司马懿进蜀军大营转了一圈后,说:天下奇才。 不光是称赞对手顺便抬高自己,从大营的建造格局就能看出一个统帅的军事素养。孔明在五丈原一驻就是半年多,修建大营就不能跟随走随修的那种临时大营一样了。诸将营房在哪,护卫部曲营房在哪,直属部队营房在哪,大军军营分布,炊事班、牲口棚、铁匠铺、粮仓,等等,这些如何布局,如何最科学最有效的最建立大营是每个统帅的必修课,也是最能体现水平的。 试举几个问题, 如何让军令最快的传达到最下层?也就是怎么布局能让传令兵的传令路线最有效率? 护卫部曲的营房布置在哪,能发挥最大作用? 大部队的军营如何布置,才能最快集结? 粮草、军需等辅助要如何布置才能最快的供给到全军? 这些问题,每个统帅都有自己的想法,军事水平的高下,决定着看问题角度与思量的细致程度。 进大营参观的不止司马懿一人,司马懿一句天下奇才,如果不是真有不俗的地方,那就是打自己脸了。 修建军营和指挥打仗以及治军训练有共同的地方就是:如何最高效的集结、整合、指挥部队。 如何让军队在最短的时间内由在军营内集结出击。如何让行军中的部队以最快速度转变成临阵状态。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其实就是八阵的原理,也是阵法存在的意义,如何最有效率的指挥全军。 有一个形容词叫:如臂使指。 古代通讯困难,传令就是金鼓旗幡,最快最有效的调动全军是最基本也是最大的难题。 给基层一些自主的变通权力,是必然的,但如何控制这些变通又是一大难题。 所以对阵法阵型的研究也是考验统帅水准的。 【蜀破后,令陈勰受诸葛亮围阵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标帜之制,勰悉暗练之,遂以勰为殿中典兵中郎将,迁将军。久之,武帝每出入,勰持白兽幡在乘舆左右,卤簿陈列齐肃。太康末,武帝尝出射雉,勰时已为都水使者,散从。车驾逼暗乃还,漏已尽,当合函,停乘舆,良久不得合,乃诏勰合之。勰举白兽幡指麾,须臾之间而函成。皆谢勰闲解,甚为武帝所任。】 挺搞笑的,学了半天,根本没有大规模应用,陈勰学会了就完了,其他人该什么样还什么样,皇帝卫队乱的跟粥一样。 为什么孔明能把司马打的不敢出门,还不是孔明把最科学的练兵方法大规模应用了,整天的在汉中治兵讲武,把整体的军队战斗力提上去了。 天朝古代一些有名的东西,基本就两种命运,一种是融入寻常了,也就普及了。一种是绝迹了。孔明的治军方法看陈勰的记载估计只普及了一部分。
君子小人 每个人都有君子一面,也都有小人一面。 当下,君子小人的定义,与1800年前,想必也是有些差距的。 没必要硬生生把古人挂上君子小人或伪君子真小人的牌子。 曹操和刘备也是各种被吊打很多次了。 说曹操是小人,连罗贯中都不止一次的说,此曹操宽宏之处当为中原之主。关羽得享盛名首先要感谢曹操成全,不然不过是个沮授第二而已。 说刘备是君子,取西川时的表现很君子吗? 说曹操是真小人,怪了,谁号称仅仅想在墓碑上刻上汉征西将军的?您最后都当魏王了,还想着征西将军的事?一方面大张旗鼓的还给献帝二三个封县,转手就给五个儿子封侯……谁敢说曹操没有伪的一面? 说刘备是伪君子,荆州大撤退的时候,带着民众日行十里,有病啊,要是提前跑去江陵何至于长坂被揍的连老婆孩子都不要了。 讲仁义是看环境的。连饭都吃不上了,讲个毛仁义。骂两句孔夫子,赏你口饭吃,十个名士九个骂,没骂的那个他不饿。 节操都是宣称出来的。 其实刘备做的比曹操好的地方就一点,也是判断仁义的最关键一点。 在不影响你生存的情况下,有些事可做可不做的时候,你的选择是什么…… 曹操选择做,刘备选择不做。 徐州之民可杀可不杀,曹操选择杀。 荆州之民可弃可不弃,刘备选择不弃。 这就是刘备比曹操仁义的地方。 不必指责XX事刘备做的不够仁义,仁义的巅峰是宋襄公。 最后想说一下 仁义是比出来的。 如果因为刘备比曹操仁义,所以刘备就是王道,曹操就是霸道的话…… 曹操也可以称自己是王道,因为他比董卓仁义……
可惜诸葛亮篇已经出过了,不过还是想写个诸葛亮篇 我是诸葛孔明,你有什么问题需要我解决? 我是诸葛孔明,我喜欢替人解决麻烦~~~ 神马,你家老鼠多? 养只猫吧~~~ 神马,你家老鼠不见少? 那就多养两只猫~~~ 我在隆中解决了很多麻烦,名气也大了起来。 我的名气越来越大的时候,迎来了我一生最大的麻烦…… 刘备来三次了,他的麻烦我一时解决不了,没办法,我只能跟他走,因为作为解决麻烦的专业人士,必须要争这口气,要有天下没有我解决不了的麻烦这个志向。 其实,刘备的麻烦不仅大,还多…… 神马,铁杆盟友刘琦要要遭殃? 跑路啊~~~ 于是刘琦去了江夏保住了性命 神马,曹操来了打不过? 联合孙权啊~~~~ 曹操在赤壁被烧了回去 神马,没地盘? 管孙权借啊~~~ 荆州到手了 神马,地盘小? 去西川啊~~~ 益州到手了 作为专业人士,我对自己阶段性的成果表示还算满意。 哪知刘备死了,扔给我一个更大的麻烦…… 刘禅即位了,我更忙了,因为我发现刘备留下的麻烦比想象的还多…… 南方叛乱了。 我七擒孟获…… 蜀道补给难。 我造木牛流马…… 蜀国军备差。 我改良盔甲连弩斧头长矛环首刀…… 士兵战斗力低。 我讲武治兵布八阵图…… 当蜀汉就差最大麻烦没解决的时候~~~ 我病倒了…… 在病床上,我不禁想起草庐刚见到主公的时候。 主公,您复兴汉室的梦想,亮尽力了。
我是袁绍,我要出风头。 我是袁绍,我家四世三公,可惜我是庶出…… 袁家从我爷爷的爷爷就是大官,我是标准的官N代,可惜洛阳权贵太多…… 我不管,我要出风头,我要脱颖而出。 我先找到何进,成了他核心谋士,帮他重温杀猪快感,我招来董卓做他后援,何进很满意我的安排,我作为首席谋士一时风光无二。可惜何进被杀,董卓反水,我,逃出洛阳…… 董卓进京后乱搞,弄的天下大乱,我觉得机会来了。酸枣会盟,我终于站在众人之上,这一刻,我指点天下无限感慨,可惜我有个弟弟也爱出风头,于是我俩打了起来,联盟散了…… 多年以后,我打败张燕打败公孙瓒,拥有整个河北,做了天下最大诸侯,风头也跟着水涨船高,可惜,曹操总是操纵皇帝对我指手画脚…… 我不管,我要出风头,我要所有人都必须听我的。 我亲率大军十万,直指许昌,我要大出风头~~~~ 有人反对,并提出新的计划,我当然不采纳,怎么能让其他人影响我出风头的大计? 田丰:主公应当派兵趁曹操进攻刘备的时候进攻许昌。 袁绍:能让我出风头吗? 田丰:不能…… 袁绍:pass 沮授:主公应当分兵袭击曹操让他疲于奔命,这样不用决战就能打败曹操。 袁绍:能让我出风头吗? 沮授:不能…… 袁绍:pass 许攸:曹操没粮了,主公应该派兵直接袭击许昌,控制皇帝。 袁绍:一只小部队就能打下许昌,我还怎么出风头?老子要是第一个踏进许昌的人。一群不懂我的人,都给我滚~~~~ ………… 许攸真的滚了…… 而且滚到曹操那里了,还带着我的绝密情报…… 于是乌巢起火了,张郃也投降了曹操。 ……我败了…… …… 两年后 袁绍病逝…… …… 其实~我~就是~想~出个~风头~而已~~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