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叹息 星辰叹息
关注数: 21 粉丝数: 180 发帖数: 3,260 关注贴吧数: 108
高洋女儿长乐公主高善德以及祖莹夫人郑夫人墓志 今天(25日)上午,收藏家郭鹏向河北博物院无偿捐赠文物仪式在省博物院举行。 郭鹏是我省涞水人,原任教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古代艺术品鉴赏家、收藏家。2015年,郭鹏曾经向河北博物院无偿捐赠唐代白石佛首一件,使其与院内珍藏的佛身合璧,传颂出一段关注文化传承、支持遗产保护的佳话。 这次又无偿捐赠祖莹夫人郑氏墓志以及北齐长乐郡长公主高宝德墓志两件文物。对于郭鹏的爱国爱乡义举,河北博物院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他无私的捐赠以及他对河北文博事业的大力支持。 “墓志”是指放在墓里刻有逝者生平事迹的石刻,用于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墓志不仅具有书法艺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动荡纷杂,历史资料多重遗失,墓志则是最权威的史料,可解历史谜团、填补史料空白。 国人耳熟能详的《三字经》中有这么一句:“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其中的“莹”就是北魏大臣、著名文学家祖莹。《魏书》记载了祖莹 “映炭夜读”的故事。祖莹是范阳遒县(今我省涞水县)人氏,祖莹夫人“安德县君郑氏墓志”不仅佐证了祖莹其人其事,更进一步填补了祖莹及其家庭成员的史料。 北齐文宣皇帝高洋之女“长乐郡长公主”历史记载很少,而这方墓志则有详细记载,填补了历史空白,其书法“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对于研究我国古代书法的变迁具有参照意义。高洋的祖籍在渤海條县(今我省景县),建都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县)。 今天郭鹏捐赠的这两方墓志都曾经流落日本,后几经辗转,最终由郭鹏收藏。郭鹏认为这两组墓志均与河北有关,理应终归故乡,决定无偿捐赠给河北博物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齐文宣帝高洋墓于1987年被发现,墓葬内的壁画、陶俑等文物一直陈列于河北博物院,长乐郡长公主高宝德墓志的回归,也可称得上是“父女团聚”。
北齐修城王高孝绪墓志 王讳允,字孝绪,勃海蓧人。昔者清渭呈符,奄荒四履之地;卑溪感瑞,爰定一匡之业。隆构轶於九成,遥源浚乎六水。逮夫天眷明德,帝受龙图,则有别岭干霄,分流带地,世袭龟组,抚茂麟角,令问令望,不其盛也。祖珍,仪同文景公;父永乐,太师武昭公,并立德立言,可大可久。勒鸿名於戈鼎,播美烈於笙镛。王禀粹贤星,资和秀气。天机冲爽,神宇淹华。望俨即温,静仁动智。十岁袭爵扬州县开国公。天保受命,大启槃石,金玺承家,属我明茂,乃封修城郡王,食邑千户。寻除散骑侍郎,俄转通直散骑常侍。位隣执戟,服丽拥珰。陈力趍朝,宾实无爽。转武卫将军。内警周庐,出屯通跸。戎昭果毅,肃焉难犯。顷之,行定州事,转行济州。满岁,即真,有自来矣。恩均夏雨,威擬秋霜。北岳燕赵之风,南河齐鲁之俗。六条所被,一变至道。入为宗正少卿,累迁光禄少卿、司徒左长史。秉珪棘序,川渎载宁。赞铉槐阴,星象增耀。从班进品,口授冠军将军,复除假仪同三司,仍迁魏尹。民杂五方,地兼六遂。豪右称剧,检御为难。既而举直厝枉,提纲理目。钩距之术未行,神明之号俄远。转大宗正卿,出行沧州事。亟临蕃岳,夙著风声。览轡褰帷,不严而治。惟王高情远度,辽廓杳冥。温矛敦厚,体於诗教;恭俭庄敬,得之礼经。卑以自牧,贵而能降。足使司马武骑,游以忘归;邯郸博士,对而叹息。但刘安之药,空曰长生;曹衮之堂,终悲遂志。以天统三年七月己亥朔十五日癸丑遘疾薨于第,春秋三十五。一人流悼,百辟兴叹。诏赠使持节都督兖州诸军事、卫大将军、兖州刺史、仪同三司、太常卿、修城王如故,谥曰口王,礼也。粤天统三年岁次丁亥谥曰戊辰朔十八日丁酉葬于祭陌河西北五里长岗东三百步。一丘孤逈,随燕壤而共高;九泉幽寂,与鱼山而俱远。式刊贞石,以旌景行。乃为铭曰: 层城峻构,委水丰源。业光前绪,庆流后昆。翠绥鸣玉,大盖人轩。必复甚始,先民有言。笃生异人,克昌华胄。龙章凤彩,玉荣松茂。非位而寻,无财以富。是谓民杰,实惟朝秀。耐金清庙,执玉紫庭。班条作牧,践棘为卿。既毗台府,兼尹帝口,口讴善绩,物仰嘉声。方期大赉,永锡仁寿。弱草栖尘,奔驹度牖。奄辞华屋,即安荒阜。徒播鸿名,天长地久。
叶炜|略谈墨香阁藏北朝墓志的史料价值 本文发表于伊藤敏雄主编《石刻史料と史料批判による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大阪教育大学2015年3月。今省去附录、内容略有修改。   2013年11月,在书法家李泉会先生的热心联络、帮助之下,北京大学历史系罗新教授及多位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方向的师生一道,参观了位于河北省正定县的墨香阁工艺品商店,并拜访了墨香阁的创始人、收藏家刘秀峰先生,看到了部分北朝碑志、造像的拓片。得到刘秀峰先生的慨允,又考察了其收藏的部分北朝墓志原石。此后经过协商,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与刘秀峰先生达成合作意向,由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负责整理刘秀峰先生收藏的北朝墓志,并出版《墨香阁藏北朝墓志》。目前,150余方墓志的拓片图版制作、录文整理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即将交付上海古籍出版社,预计2015年出版。研究工作也一并展开,论文集将另行出版。   录文工作完成不久,研究刚刚开始,下面这个介绍也只是我们初步的认识,希望把这批墓志的基本情况与特点做一个简单描述,对大家了解这批材料有所帮助。墨香阁藏北朝墓志所蕴含的真正价值,还有待于正式出版以后,学界同仁的共同研究、发掘。     《墨香阁藏北朝墓志》共收刘秀峰先生藏墓志151方,每一方墓志均有拓片图版与参考录文。除了3方西晋碑型墓志作为附录之外,其余148方墓志的时间为北魏宣武帝至隋炀帝时期。在这148方墓志当中,石质墓志127方,砖质墓志21方。从墓志志主葬年的时间分布看,包括北魏墓志14方,东魏墓志30方、北齐墓志60方,西魏墓志1方、北周墓志7方,隋代墓志30方,另葬年不详墓志6方,总计墓志148方。其中,东魏、北齐墓志共达90方,且6方葬年不详墓志的志主也都去世于北齐年间。   显而易见,东魏、北齐墓志是墨香阁藏北朝墓志的特色所在。目前学界所知东魏、北齐墓志总共不过400余方[1],墨香阁藏东魏、北齐墓志数量颇多,引人注目。   当然,151方墨香阁藏北朝墓志当中,有110余方拓片图版或录文曾经发布,具体情况请参《墨香阁藏北朝墓志基本信息表》。在已刊布的墓志中,70余方墓志曾收入近年出版的《文化安丰》[2]一书,是最集中的。另有若干方曾收入《中国古代砖刻铭文集》和《金石拓本題跋集萃》[3] 。《墨香阁藏北朝墓志》除了相当数量的新刊北朝墓志嘉惠学林外,在已经刊布的墓志中,《墨香阁藏北朝墓志》所收拓片图版也具有自身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墨香阁藏北朝墓志》所收部分志石、志盖更为完整。试举二例:北齐段通墓志由二石构成,石一是墓志序文、石二是墓志铭文及对志主子嗣状况的记录。段通墓志曾收入《文化安丰》(第216页),但仅有石一,没有石二,并不完整。   第二,因墓志原石为刘秀峰先生收藏,故与他书相比,《墨香阁藏北朝墓志》所收部分拓片图版质量较精。请看以下二例:北齐索诞墓志曾收入《文化安丰》(第332页)、隋杨陁罗墓志曾收入《秦晋豫新出土墓志搜佚》(第90页),但其拓片图版质量与《墨香阁藏北朝墓志》相比,都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   《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杨陀罗墓志   《墨香阁藏北朝墓志》杨陀罗墓志   《文化安丰》索诞墓志   《墨香阁藏北朝墓志》索诞墓志   对墓志史料的专门研究,大致有两种思路。一是就单个墓志深入探讨,发掘其提供的新信息、揭示新现象、提出新问题。二是利用墓志史料不同于传世文献的特点,针对家族、婚姻、官制、地理等问题,对一组墓志进行综合研究。下面,从这两种思路出发,简要介绍墨香阁藏北朝墓志的史料价值。   从第一种思路着眼,在墨香阁藏北朝墓志中,首先值得重视的,是一些北朝史上的重要人物墓志。他们中的部分在正史中有传,墓志内容可与正史记载相互对照,丰富了对这些重要历史人物的认识。如阳州县公高永乐,他是“神武(高欢)从祖兄子”,在《魏书》卷三二、《北史》卷五一、《北齐书》卷一四有传。除了高永乐墓志外,《墨香阁藏北朝墓志》还收录了高永乐妻元沙弥墓志。而且,元沙弥的父亲元渊、兄长元湛于《魏书》均有传,墓志也都已出土,分见《洛阳新获七朝墓志》、《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联系起来,无疑能够加强对其家族的认识。又如高浟墓誌,高浟是高欢第五子、北齐彭城王,《北史》卷五一、《北齐书》卷一○有传。据中华书局标点本《北齐书》校勘记,《北齐书》此卷是据《北史》补入。以高浟墓志与《北史》本传相比,文字差距较大。初步判断,似乎墓志文更加接近行状、墓志、国史的制作系列,这提示我们,《北史》本传或另有所本。张琼、张遵父子在《北齐书》、《北史》中均有传,墨香阁藏东魏张琼父子墓志则提供了若干新的线索,廖基添已经基于这两方墓志,探讨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对高欢的崛起以及侯景的反叛提出了新见[4] 。墨香阁藏北朝墓志中,志主在正史中有传的,还包括杨元让、薛怀?,他们在《魏书》均有传。还有一些重要人物,文献记载相当粗疏或根本未见于文献,墓志则提供了基本信息。如东魏高欢妻韩智辉墓志、北齐高欢妻闾氏墓志;又如北齐尉?暨妻王金姬墓志、隋段韶妻元渠姨墓志以及辛韶墓志、辛瑾墓志等等。   第一类中,还有一些人物,初看起来并不十分重要,但通过仔细分析墓志的内容,结合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进行深入探讨,也可有力地推进我们对北朝历史不同侧面的认识。据北魏李叔胤妻崔宾媛墓志,罗新以崔宾媛的一生为线索,从关注志主个人命运的角度,揭示了北魏社会史、政治史上的复杂现象[5]。又如东魏雷亥郎妻文罗气墓志,文与雷都是蛮中大姓,尤其活跃于襄阳、南阳周边的山区。在至今公布的北朝墓志中,可以断定为蛮的仅此一例,胡鸿对文罗气的一生曲折和她所经历的时代做了探讨[6]。   第二种思路是对利用墓志史料特点的综合研究。《墨香阁藏北朝墓志》中,东魏北齐墓志的比例相当大,通过对志主卒、葬地的考察,可以丰富我们对东魏北齐都城邺城的认识。据《隋书》卷二七《百官志中》,北齐邺城下辖邺、临漳、成安三县,三县共设323个里坊。据文献和考古报告,目前所知邺城里坊名称有39个[7]。通过《墨香阁藏北朝墓志》提供的资料,邺城东部地区至少还有轨俗里、修民里、惠光里、孝忠里;邺城西部地区还有照德里。属于邺城,但无法判断所属分区的还包括业定里、德宫里、建忠里、遵哲里、弘仁里等。疑似的还有宁乡里、敬士里、侠仁里。“邺县咸安行”、“敬仕行侠仁里”的记载,也有助于我们对“行”、进而对邺城管理体系的认识。   又元愕墓誌、元昂墓誌、元叡墓誌都记载了他们是景穆皇帝之后,景穆皇帝即太武帝长子、文成帝的父亲拓跋晃。身为太子的他在太武帝正平元年(451)去世,时年24岁,一生先后生育14子[8] 。其后裔见于史传者颇多,在出土墓志中更为突出,称为景穆皇帝之后且墓志出土者,至少十余人。这对我们比较系统地了解这个家族,通过家族理解这个阶段的历史,都很有价值。   以上的介绍只是蜻蜓点水,墨香阁藏北朝墓志所蕴含的真正价值,还有待学界同仁的共同发掘。   [1] 参梶山智史《北朝隋代墓誌所在総和目録》,汲古書院2013年版。   [2] 贾振林《文化安丰》,大象出版社2011年版。   [3]胡海帆、汤燕《中国古代砖刻铭文集》,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李亚平《金石拓本題跋集萃》,河北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   [4] 廖基添《論魏齊之際“河南—河北”政治格局的演變——從東魏張瓊父子墓誌說起》(未刊)。   [5]罗新《崔宾媛及其家人》(未刊)。   [6]胡鸿《蛮女文罗气的一生》(未刊)。   [7]参吕梦《邺城地区东魏北齐时期城市与墓葬的空间布局初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14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8]《魏书》卷四下《世祖本纪下》,第109页;《北史》卷一七《景穆十二王列传》,第629页。
湖北襄阳现27座古砖室墓 可能系梁朝皇室家族墓地 中新网襄阳11月21日电(马芙蓉)湖北襄阳27座东晋至隋唐时候的砖室墓,进入最后发掘阶段。湖北文理学院教授、襄阳及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叶植21日介绍说,该砖室墓可能系梁朝皇室家族墓地。   墓葬群位于襄阳余家湖社区柿庄村一在建工地内。襄阳考古所副研究员、柿庄墓地发掘现场负责人刘江生介绍,今年7月,考古所勘探发现27座砖室墓,分东西两个墓群,发掘面积1081㎡,年代从东晋至隋唐,时间跨度达五六百年。   刘江生介绍,27座墓已完成挖掘25座,出土陶器、瓷器、铜器、滑石器、铁器、银器等70余件,铭文砖和画像砖近万块。正在挖掘中的15号墓,是27座墓中最大,也是唯一一个用画像砖垒砌的墓室,研究价值较高。 记者看到,15号墓由甬道和墓室两部分组成,墓室北部设有棺床。整个墓室由画像砖垒砌而成,画像砖上纹饰各异,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乐队奏乐、供养人、侍女、博山炉、忍冬、莲花等,画质清晰、纹理精细。   刘江生介绍,画像砖的墓主多为当地的豪强显贵。15号墓中的画像砖,敲击时有金属声,烧砖所用陶土是经过淘洗沉淀之后选用,质地细腻。墓内还发现代表富贵身份的滑石猪、银针、彩绘砖等物,建造有9个砖券,“说明墓主身份非富即贵”。   湖北文理学院教授、襄阳及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叶植介绍,襄阳是南朝梁朝的发迹之地,也一直是梁朝重视之地。萧梁时期,梁朝多位皇帝曾在襄阳当过雍州刺史。   叶植表示,15号墓及襄阳地区出土的同期画像砖室墓的风格与南京地区萧梁画像砖室墓风格非常相似,根据墓的富贵程度和画像砖上的青龙白虎、千秋万代等纹饰判断,15号墓可能是梁朝皇室成员墓,墓主可能系刺史级别的高官,最低也是一位郡守。而且史载梁末携王萧伦葬于襄阳之岘山,本次墓葬群正位于岘山之南。   叶植表示,该墓群还可能是一个家族墓地,15号墓是主墓,周边是一些陪墓,“因为有这么高级别的主墓,一般人进不来。”(完)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