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hcxk lzhcxk
关注数: 34 粉丝数: 37 发帖数: 1,008 关注贴吧数: 34
看到一篇对于开端现实意义的分析,分享给大家 在豆瓣看到一篇对于开端现实意义的分析,觉得挺好,分享给大家,原文如下: 豆瓣原文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douban.com%2Fgroup%2Ftopic%2F259412180%2F&urlrefer=606e41afb4db64f170cb210cda4940e5 【微剧评】打破“个人主义的困境” 追完剧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还是决定写点什么,可能零零碎碎不成体统,是对自己看剧期间最为鲜明的情感经验稍作反思分析的产物,也涉及对后续大家(包括我自己)“嗑cp”现象的思考,聊以记录自己的一段假期时光,并供大家一笑吧。 首先是一个对当今社会心态及多数个体生存状态的总体性判断,这不完全是我的观点,而是直接源于我的一位老师在文化研究类课程中提出的说法,即在现有社会情境中,我们已经陷入了个人主义的绝境。不过我倾向于把它表述得稍显乐观一些,所以改绝境为困境,或许也暗含了某种突围的、拯救的可能——这正是《开端》全剧带给我最为珍贵的认知和感受。 与“原子化社会”的概念有相通之处,在我看来,个人主义的困境或许便是对现代社会人生活形态、人际关系模式与情感、伦理样貌的整体趋势和特征不无深度的概括。它指向了个体间封闭、疏离的状态,对自我真实情感、经验、质性的小心掩藏,并在对“远方”进行诗意化想象的同时,对近在咫尺、日常相见、朝夕共处甚至有血缘亲缘关系的他人的冷淡、忽视或惧怕敌视。深陷“社交恐惧”中,我们用费心经营的“人设”维系着相对“正常”的人际纽带与交往程序,或者借助虚拟空间在匿名的面具下进行情感情绪的耗散与宣泄。这样的表述或许太理论化,举较为切近的例子,近年来每逢回家过年,便有不少人吐槽亲戚朋友们聚会在“虚伪社交”背后的“互相伤害”,相聚团圆的喜悦欣慰与亲旧间的情谊被一种倦怠感消耗殆尽,而这类吐槽背后的嘲讽、无力、拒斥与妥协也正是个人主义困境的某种表现。总而言之在这种境地下,我们不能也不愿意去了解每一个人具体而鲜活的经历、处境、内心世界,所剩下的只有客套与常规,乃至厌恶和逃避。某种程度上,这样的人际关系状态也是两次45路公交车悲剧的根源—由不了解、不信任、不接近导致的淡漠、逃避、软弱与戾气。 事情需要从头说起。王萌萌和刘瑶在人员密集的公交车上遭遇色狼,为何不呼救、不报警,而是一致选择提前下车逃离,并向远在他乡的父母求助?量刑的标准当然是一方面原因。但或许置身当事人所处情境思考,最为直接的解释是过往成长经历中的直接和间接经验告诉她们这样做的无效性。在险境中,她们几乎是下意识地不敢相信身边的陌生人,哪怕是有着一定保护身份的人(比如警察、老师)能够施以援手确保她们的安全,给予她们支持和救助。于是,一种孤立无援的心理感受将她们推向了绝境。王萌萌去世后的种种事件也表明,女孩子们的恐惧并非空穴来风——办案机关公事公办,程序并没有疏漏,却没能回答一个母亲最绝望的提问:一向乖巧的女儿为何不惜和司机发生冲突也一定要提前下车。他们宁愿采取最“常规”的解释——坐过站了,而不是去了解去探究在悲剧发生的现场,在那段时间里,发生在一个具体的人身上的具体事情,她所经历的耻辱、无助与恐惧。如果说办案警察们在完成个人工作的常规操作中没能对受害者的真实境遇加以考察从而没有真正破案,这还只是体现了个人主义困境对他人生命经验或多或少的忽视,那么网民不分对象的暴力则更为极端地呈现出个人主义之“恶”,令人毛骨悚然。在虚拟世界里,不仅没有人关心王萌萌、刘瑶以及痛失爱女的王兴德夫妇的经历和情绪,更可怕的是,他们的事情恰恰为一些网民、一些在现实生活里或许也被忽视被误解的人压抑着的个人情绪提供了宣泄的出口。当强忍悲痛的陶映红回到学校为学生们讲课,而座位下的学生传看着王萌萌的视频和弹幕窃窃私语时,“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得到了极致绝望的呈现。陶王夫妇想要报复社会,针对的是他们所感受到的人的冷漠和恶意。看不到一丝光亮,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毁灭这一切。 在离开嘉林前,陶王夫妇的“怪异”举动也曾引起不小的风波,然而短短时间内,包括曾处理过王萌萌事件的公交公司领导都忘了这一切。但凡他们之中有人还对那个女孩的悲剧留有较为具体一点的印象,爆炸案或许就不会发生,这又是讽刺性的一笔。当李诗情肖鹤云坐上那辆载有炸弹的公交车,车上的乘客们是一群普通人,普通的现代人。在熟悉的出行线路里,他们之间、他们与司机师傅或许也时常相见,但大约也不曾有过了解、关怀这些“熟悉的陌生人”的愿望。到站,下车,继续自己的人生轨迹,这是再普通不过的我们每个***常,本身无可厚非。而当危机发生的时刻,乘客们——普通人们之间的隔膜、警惧与不信任感显影得淋漓尽致。 几乎是从第八集第九集反炸组合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分别被刺死和杀人的时候,也就是全剧较为公认的“至暗时刻”,我预感循环要结束便必须打破前面以各种形式呈现的个人主义的困境。在剧情走向上,它具体表现为面临生死攸关时全车乘客的联合行动、王萌萌悲剧的重新调查,以及王兴德夫妇的主动放弃。令我欣慰的是,大结局的情景的确同时满足了这三个方面。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救下所有人,循环设置的“任务”才算完成。 逐一解释一下。首先,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对于所有并未进入循环的乘客而言,生命只有一次,线性发展的时间直接把他们带向或生或死的结局,不存在第三种情况。在这个意义上,面对危险的软弱逃避与“自私”都并非不能理解。然而,“人多力量大”并不只是集体主义时代的一句口号。事实证明在共同面对危险的时刻,个人主义式的“大难临头各自飞”绝非保全生命解决危机的最佳途径。公交车上,只靠男女主角的孤勇并不能制服已经决心赴死的司机夫妇。人人出于自保的软弱最终还是会将所有人送入深渊。相反,只有每个人都走出仅仅保全自我的思维意识,形成团结的合力——真正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才能共同捍卫彼此的生命。事实上通过穿插其间的故事《开端》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突破个人主义藩篱的契机。那可能是贫苦打工者对女儿美好未来的期待、是犯过错误被抛出家庭结构的父亲的默默守望,或是二次元少年“拯救世界“的激情。总之,是一些伦理与情感维系。 然而,如果仅仅是合力制服策划爆炸者,那么这种“团结”便还是排斥了王兴德夫妇,将其仅仅视为“恐怖分子”与异类。而这种误解与敌视也正是这场悲剧的起因。循环的目的是接近、揭示那个五年前警察们没能破解,后来又被网络所扭曲的真相——真实的事件,以及身处其中的人的真切感受。或许,并不存在完全的“感同身受”,但只有尽力接近这一切,“理解”才不会沦为一句空话。也才会减少高高在上的审判,或是轻易输出的恶意。 最后,从王兴德夫妇的角度,主动放弃其实也意味着对他们的真正救赎。迟来的真相无法挽回年轻的生命,也无法再消除曾经遭逢的恶意刻在夫妇二人心上的伤痛,但这毕竟是一丝光亮,是他们在做出复仇的决定前曾经努力寻找的救命稻草。剧中最令我感动的情节之一是王兴德绝望地说出“没有人会相信”时,张成警官一句坚定的“我们相信。你也一定要相信警察。”——这句话又一次让剧中人,也让观众感知了信任的珍贵。那是一种自我的敞开,是对他人的放心托付。曾经在一定程度上由于信任的缺失导致的悲剧,如今由信任的再度确立而制止。王兴德将炸弹交给了张警官,最终无人伤亡,猥亵罪犯落网,王萌萌的真相终于被更多人相信。 讲到这里,大约对所谓个人主义的困境及其解决在《开端》中的呈现做出了梳理。最后,还想谈两句衍生cp的话题。我个人是很容易在文艺作品中“嗑cp”的,并且发现在看完《开端》后我对大家设想出的各种cp大都有所感觉,我想这大约也与突破困境的心态和意识有关。在各人保持安全距离,层层设限设防的社交状态之外,理想的爱情或许本就意味着一种倾心交付,深度相融,乃至生死相依。在爱情中双方彼此袒露着自身的缺陷与软肋,携手度过困境。反炸cp自不必说,是在仅属于二人的奇异经历中的生死搭档,某种程度上,“开(车)端(锅)夫妇”何尝不是如此,即使在最绝望的境地里,也要与对方一起扛下黑暗,不曾离开。而成枫师徒的工作本就是以自身之涉险维护公众的安全,他们有牺牲个人的准备,也同时有着保全自己最为亲近的同伴的决心。虽然年少者有涉世未深的莽撞,年长者倾向于用理性冷静的面容掩盖自身的情感波动,但他们彼此都知晓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分量,并坚持守护彼此。关键时刻,这便是以命护命。另外,不少观众对“成情”的cp感不仅源于演员们出色的演技,或许也源自对孤立无援时的信任感与安全感的渴望与共情。作为人民警察,张警官有他的职业要求和素养,也有他基于阅历的信念和判断。但在一次次循环中,他还是选择了对“嫌疑人”或陌生市民情绪和言辞的尊重,试图站在他们的角度对整个事件加以理解,并对陌生人哪怕疑点丛生的求助给予无条件的信任。这样的态度的确是李诗情肖鹤云乃至最后的王兴德选择相信警察的动力,也为处于惊惶状态中的年轻主角提供了坚实温暖的后盾。 当然,社会人性的复杂或许远在剧情所能呈现的范畴之外,而在对这种复杂性有所揭示的另一面,《开端》的大团圆结局在给予观众们安慰与希望的同时或许也完成着其社会实践与教化意义——也许,通过观影与思考,我们也有可能突破个人主义的困境,去接近、认识、理解身边一个个真实存在的人,而非仅仅停留在由自我经验和移动终端提供的各种碎片化信息所组成的封闭小世界中。这样,一座座孤岛才能获得联结,真正的关爱与扶助也才成为可能。就像那首歌所唱,“伸出你的手别再顾虑,敞开你的心别再犹豫。”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