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fy1990610 yfy1990610
关注数: 81 粉丝数: 392 发帖数: 27,831 关注贴吧数: 126
都这么多年过去了,竟然还有不信的 这要多幼稚才能在这么多年以后还会觉得国内是做不出好游戏,而不是因为环境没有好游戏 国内的环境就是孩子肚子疼,扭了脚,发烧了,吃多了积食了,都怪游戏不好,把我家孩子带坏了。 更别提考试卷不过,偷懒想躺平 18岁以前未成年人基本玩不了网游,单机游戏也是梦里啥都有,更别提消费了。 然后游戏市场就指着一群大部分都已经不堪重负,没钱没时间还电子养胃的社c们消费? 这能回本? 然后开发商又不是做慈善的,10W块做游戏就可能血本无归,那么开发费用就1W块不能再多了。 然后1W块的开发费你还想3A? 国内成功的游戏都是模拟器,为什么心里没数?还不是能在1W块框架内搞定,3000块找法务给弄版权号,2000块雇个写手,5000块搞定编程和上架 模拟器美工不要钱啊,我哥们就这么干的,结果还赔了4000 然后先说说疼讯,法务部号称南山必胜客,但是对上举报游戏的家长战绩不说南山必败客吧也大差不差,赢不了也就算了,勉强打赢了,举报家长直接跑到新闻联播哭给全国人民看,还不如没打赢呢 腾讯旗下墨鱼丸《中国式家长》刚有点热度,被“正义的中国式家长”举报,下降速度超光速 《那个什么神话,什么空》我为什么这么写大家都懂,刚发了一个demo,然后一个一千八百流野生UP主说了不好听的,至今拿不到版权号,同时期还连累一大批其他游戏凉凉,“正义的家长”又一次执行了正义,立刻变成了被g 方宣传的正能量,变成了c水沟里的小强。 就这环境,还想出好游戏?简直笑死我了。
关于美国现在歇斯底里的限制高性能GPU的个人看法。 首先美国是赌国运于AI是无疑的,只要是能让对手被拖延的一切手段都用上了。 美国为什么这么歇斯底里呢?还不是因为在AI的赛道上实质性的被对手追平甚至已经落后了。 AI的基础和主要赛道跟现在的二进制电子计算机不说一毛钱关系没有吧,其实也关系不大。 目前可见的技术路线,AI的物理基础只能是量子计算机,而眼下美国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上对我们并没有显著优势,甚至部分落后,这才是美国现在急的上窜下跳的原因。 为什么说AI的基础只能是量子计算机,不会是电子计算机? 以现在人类达到的智力阶梯来看,真正意义上的AI首先要类人,也就是最底层基础逻辑要和人类一样,有是、否、可能(未知),三种基础逻辑判断。 而美国路线的01二进制计算机只有是、否两种基础逻辑判断,缺失可能(未知)这个逻辑判断。 这就和光的三原色缺一就不可能混合出白光一样,逻辑判断基础缺一,建立在二进制计算机的AI只能变成超级改良的搜索引擎或者鹦鹉学舌。 当然如果当年苏系三进制计算机发展到今天,基于电子计算机的强人工智能未必不可能。 所以美国在量子计算机不先进的情况下,病急乱投医一点也不奇怪,至少限制先进二进制运算器的出口,还有机会拖延量子计算机的制造进度。 就跟工业母机升级先进机床是狗啃饼子一样,在量子计算机未能实现自我制造循环之前,还是需要先进二进制高性能运算器当啃饼子的狗。 至于在二进制计算机上训练出来的AI模型,其实换代到量子计算机后,大概率毛用都没有,参考机械计算机在末代已经进化出了原始的操作UI,但是电子计算机不论哪个操作系统都没继承这些原始UI一样。
4090被禁大概率是假消息,我更相信是囤货的急了编造的 30系和40系,一个矿潮一个AI炼丹,大家都懂。 矿潮好歹持续了两年,囤货30系的血亏的不多,不然也不会有动力疯狂囤40系。 可是万万没想到,AI炼丹起的快凉的更快,囤4090的估计刚到货还没来得及出手就砸手里了 按照市场周期4090正常也该进入性能优势末段了,如果不是5090延期,现在的旗舰就是4090Ti了。 囤货的就算是未雨绸缪,也要想方设法炒一波赶紧回血避免天台。 这波炒作的明显漏洞就是所谓JD没货,PDD涨价,TB涨价,但是黄鱼价格纹丝不动。 其实炒也炒不上去,4090这价位的显卡注定受众有限,国内乐观估计4090的个人市场总量不会超过100万块,要买的早买了,用了一年多了。不买但是买得起的现在也一样持币不买,因为性能已经看不上了,都等5090。 买不起的,3090都不买。 至于所谓院校,但凡脑子没水都不会买4090,一方面4090是割了双精度一刀的,黄氏惯例。另一方面RTX4000/5000是可以阵列的,比单张4090不知道香哪里去了。毕竟训练AI也好,其他专业用途也好,肯定不是挖某TH一样可以让显卡跑在PCIE X1接口上。 就算院校愿意买4090,国内又有多少这样的院校?几百所算多吧,一所100块,也就几万块。 最重要的,俄罗斯都能随便买到4090,不会有人觉得国内买不到水货的5090吧,大不了加钱呗,买得起5090的在乎加个5000-10000块么?不够加20000块行不行?这玩意儿又不是耗材,买一块两三年都不会换了,能买的起的肯定不在乎加价。 所以4090被禁了重要么?现在急吼吼的给囤货的清库存有意义么?留着买5090或者加价5090水货不好么
关于WOLED的个人看法。 个人有副显示器PG27AQDM,只是根据这个型号的调校。 首先日常黑LG,LG是不是色盲比较多,从IPS时代开始,LG的平幕色深和覆盖就一眼难尽,以至于手机和显示器评测都很委婉的说:色彩比较淡。 到了OLED时代,论发色纯净和色域覆盖以及色深,QD-OLED能把WOLED打的鬼都不认识。 黑完了说正文。 首先WOLED色域覆盖和色深比IPS略好,这没啥说的,但是跟其他类型的OLED相比就相形见绌,只能说马马虎虎能用吧。 通透性一般,不如LG自家的R8 nanoIPS面板。但是瞎眼也比R8 nanoIPS好的多。 亮度只能说恒定以后只能夜间关灯玩,白瞎了影响颜色的白像素。 然后一个深坑点也是这个白像素,同一张图片,不锁亮度,尤其是开了HDR可以拉面板最高亮度的时候,你会发现最高亮度要比150nit标称亮度的颜色明显发白发淡,刚好跟IPS相反。 当然日常使用是无感的,而且谁没事也不会盯着700nit不要眼睛,150nit不全黑也看不清。 其他也就中规中矩,没啥可说的。 个人认为,如果不开HDR,不全黑拉窗帘,其实OLED屏幕和一线IPS其实没任何区别,基本黑度看屏幕材质吸光,色彩也大差不差,SDR不都锁了100%sRBG么。 开了HDR,WOLED优势就特别明显,尤其是暗处细节,细节保全的都失真(现实中人眼看暗处会丢失很多细节,尤其是顺光)。 个人认为,在windows完善HDR,游戏能普遍支持HDR之前,WOLED的优势远没有吹嘘的那么多,简单点说OLED还是生早了。
个人认为OLED显示器离完全成熟还稍微有段距离。 单纯只说亮度问题,手上有个标准设备是联想的Y700平板,500nit标称亮度,实测最高526nit,就按500nit算。 实测在日光灯的灯光下,亮度在2/3-3/4之间舒适,再低太暗,再高长时间眼睛累。 也就是330nit-375nit之间舒适,取中位数也就是350nit亮度是正好舒适的。 也就是说OLED在锁恒定亮度可以达到350nit的时候,个人认为就基本成熟了。 350nit白天背光或者拉普通窗帘也是够用的。 现在一众WOLED和QD-OLED普遍锁恒定亮度170nit-220nit其实只能关灯全黑用,白天说能用那是自欺欺人。 个人有PG27AQDM,白天只能开ABL用,锁了亮度220nit暗暗的巨难受。 然而ABL机制在有蓝天白云还晴天的游戏里面是存在阳光亮度随视角变动的bug的,这也为什么所有OLED吹都在那秀游戏的夜晚场景。 至于跟我杠OLED亮度够用的,摸摸良心,办公本OLED是怎么死无z身之地的,还有看不起手机OLED的,手机OLED最高亮度1000nit一下算不合格产品,普遍能拉1500nit,阳光屏甚至2000nit,而且没有ABL,没有ABL,没有ABL。 然后关于OLED显示器,个人倾向于QD-OLED,WOLED怎么说呢,还是眼睛敏感度的问题,在开启ABL和HDR的情况下,PG27AQDM能拉到700nit以上,然后颜色会比150nit要淡一些,仔细看是能看出来的,白色像素还是会“稀释”色彩。 至于烧屏,个人觉得不是什么问题,反正两三年就会换显示器,WOLED两三年刚好换新。 真正肝疼的是OLED老化问题,个人总觉得PG27AQDM用了几十小时HDR以后没有刚来的时候那么亮了。
关于传统背光,miniLED和OLED黑色显示的个人看法 我发现吧里的关注点其实都挺歪的,最关注的竟然是黑下去撤不彻底。 个人主力显示器PG32UQ,副显示器PG27AQDM,miniLED蹭了本地华硕代理商朋友的PG32UQX样机一下,对miniLED评价可能并不客观。 如果单纯的看黑下去撤不彻底,其实在有环境光的情况下,比如开灯或者白天拉开窗帘有环境光漫反射,甚至拉上非遮光型窗帘的环境光漫反射,由于屏幕表面材质会反光,传统背光IPS/VA/PLS和miniLED还有OLED其实没任何肉眼明显可见的差距,黑不黑要看屏幕的物理材质吸光效率,跟什么背光毛的关系都没有。 讲个笑话,你拿激光打印机在A4纸上打一半黑,一半白,在不拉窗帘的室内漫反射条件下,对比度也不会超过1:5000 真正能拉开差距的是夜间,拉上遮光帘不开灯,那是真的一眼巨大黑的撤不彻底的差距。另外绝大多数IPS,黑的不彻底是发棕,而不是发灰,发灰是漏光谢谢。 另外miniLED个人不喜欢,那个巨大光晕还不如全屏黑色略微发棕。 至于暗部细节,个人认为OLED远好于传统背光好于miniLED,miniLED那个光晕真的是敬谢不敏,简直就是人造散光眼,还是配了眼镜都纠正不了的。 但是OLED有个毛病就是ABL机制,且不说100%ABL只有200nit左右白天不够用的老生常谈,开启亮度恒定还好(不能HDR),不开亮度恒定,玩某些探图游戏,比如《古墓丽影》《龙腾世纪3》,从山洞里出来的时候,如果面对白云蓝天的大晴天,全屏亮度就会突然暗下来自动变阴天然后一转脸全屏亮度又大幅上升变大晴天?Are you ok? 还有就是WOLED屏幕几乎完全不能做文字工作,不论是办公,阅读还是写作,那个彩边看多了会导致物理呕吐。
我发现吧里对固态硬盘的个人消费级市场都有误解 首先,要先认识到一点,从机械硬盘时代开始,到如今的固态硬盘时代,个人消费级市场占总销售市场的比例从来都不超过1%,属于对企业不构成任何威胁的市场,有固然可喜,没有也没什么大不了。 因为主要的市场大头是企业级,尤其是数据中心级市场,以国内为例,个人消费市场一年的消费量,搞不好还不如阿里云或者腾讯云这些顶级服务器厂商一个核心数据中心一周的消费量。 所以长存一出,所有国外存储厂商的生产安全控制水平立刻进步一千年,再没失火停电和污染,现在减产也大大方方说减产多少,而不是跟以前一样让市场自己猜。 长存的重要性其实跟个人市场没什么关系,而是国内的存储服务商和运营服务商都一致选用长存替代了,其实美光那个调查令不出,美光也一样很快就混不下去了。 拜特不靠谱所赐,国内的服务商都明白了一点,有的用,哪怕勉强能用,勉强可靠,也比关键时刻卡脖子没得用强几十亿倍,更别提长存性能和稳定性并没有和国外型号有明显差别。 这也是为什么美光上窜下跳玩盘外招,三星存储利润暴跌97%的原因,企业为了自身安全,都去买长存了,对于三星和美光来说主要市场木有了。 至于长存在个人消费市场占有率1%,重要吗?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甚至可能是长存根本没有那么多产能兼顾个人市场,这也是为什么个人市场长存一开始就有三级颗粒在卖,现在各种封装飞起的原因,长存估计根本没有产能余力照顾个人市场,有存在感就行了,不是很在乎。 毕竟个人市场就算占比100%,也就只增加在所有市场占比1%而已,统计归入other,很重要?
这年头真是什么都敢瞎咧咧 第一个色域高,过饱和伤眼的简直笑死,以液晶为基础的现实设备,从技术原理上就只有有限色域,甭管什么RGB,sRGB还是其他什么色域,其色深和发色数量都远远小于真实世界阳光照射下物体的色深和色域。 色域的上限够不着阳光下的真实,如果这都伤眼睛,那现实生活中早早成盲人了? 色域过饱和导致的不适跟眼睛没啥关系,就是典型的中毒误判反应,大脑会将看到的色彩和记忆经验比对,差的太远,大脑就会认为计算有错误,一定是受到了毒素的干扰,赶紧吐,避免吸收更多毒素。 类似的症状最典型就是晕车和晕3D,眼睛告诉大脑身体在飞奔,然后耳内平衡器听骨和半规管告诉大脑身体纹丝不动,大脑收到了冲突的信号,然后根据基因中的中毒表现经验判断身体中毒了,赶紧催吐保命。 第二个蓝光不伤眼不是太春虫虫,就是纯坏,蓝光会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产生大量自由基而衰亡,直接物理损伤眼底结构,自由基过多甚至能导致视网膜脱落,这叫不伤眼?另外蓝光会直接导致晶状体内容液变性导致白内障,这也叫不伤眼? 另外人体随着年龄增大,抗氧化物质减少,晶状体内容液老化,为了避免让蓝光把眼球直接一锅端了,角膜会显著发黄限制蓝光进入,连这种进化机制都有了,还在那蓝光不伤眼,这要有多坏才说这话。
关于工业先轻后重还是先重后轻的个人看法。 个人认为工业崛起,除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和资本主义自由时代的少数国家可以先轻后重崛起,从帝国主义时代开始,先轻后重就是自掘坟墓的死路。 首先看我们自己。 大青果从农业国转向工业国,以重工开局(主要是军工),轻工从头到尾都是残废(小民族资本头顶三座大山),工业排名世界第十六,基本能自给自足,比后面的民国强一万倍,民国的重工全靠大青果遗产考古。 民国的蒋光头先轻后重,黄金十年后被日寇邻居囤粮我囤枪,邻居就是我粮仓,毛都没捞着一根全资敌了。 再后来新中国也是先重后轻,结果世界第一工业大国。 事实胜于雄辩。 帝国主义时代开始以后,就是邻居囤粮我囤枪,邻居就是我粮仓的时代,先轻后重且不说你能挣多少,造多少血之类,没有足够的重工业打底,肌肉展示,基本上就是给人做嫁衣的命。 什么靠轻工业积累资本,什么重工业吸血,唯一的生路就是所有人勒紧裤腰带,饿死也要把重工业基础搞出来,哪怕落后,也要有,别人打你就要有不可接受的代价,你才有资格搞轻工业。 至于二战后的日韩轻工业起家,那是因为日韩本质是美国的帝国领,人家后面有美国爸爸的重工业保护。 至于一战前的主要工业国,德法美苏,哪个不是先很能打,然后才发展的轻工业,很能打的本身就意味着重工业不差,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先重后轻。
关于更新固件并且格式化以后能清0E的个人看法。 首先个人认为0E这玩意儿,属于随着浮栅晶体管容量和速度激增和写入寿命有限导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也是有限寿命电荷存储器的根本硬伤。 最关键的是有限寿命不可调和。 根据0E造假,我们可以先明确一个概念,读取0E和写入0E,读取0E是该page漏电漏的浮栅两侧电荷容量都相等了,完全无法通过ECC校正导致数据丢失,但是page本身还是好的,重新写入热数据以后还能正常读写。写入0E是该page已经真正损坏无法写入,或者写入后无法读取。 现在固件更新后格式化0E小时消除的应该是写入0E,毕竟03没动。 然后为了方便说明寿命的影响,我们拿SDRAM这种无限寿命电荷存储器来举例。 同样是电荷处理器,SDRAM作为以电容为基本cell的存储器,也有NAND一样的漏电导致数据丢失的问题,SDRAM的工作原理是电容有电是1,没电是0,然后随着时间推移,电荷会从有电的电容自然流向没电的电容,跟NAND完全一样,NAND是电子从浮栅逃离至无电子的一侧(电压)。 那为什么SDRAM就没有0E,没有冷数据,答案非常简单粗暴,SDRAM会以非常快的频率进行全盘刷新,容量高于50%的电容计1,然后充满电,容量低于50%的电容计0,然后完全放电。 等同于定时进行一次全盘PE,反正SDRAM没有写入寿命一说,也就没有漏电导致的数据问题。 但是NAND这么玩,TLC硬盘寿命大概一个月? 那为什么以前的SLC/MLC和TLC的0E很少,冷数据也很少?那是因为慢啊,浮栅层导电率低,电子迁移率低,漏电率也就低,不漏电就等于不丢数据,慢漏电就等于数据保质期长。 然后现在的TLC呢?动辄232层未来还要1000层,要是和以前一样的低导电率浮栅层,你信不信延时就上天了,4K搞不好连机械硬盘都不如了。更别提连续读写直飚10GB/s的pcie 4.0固态了。 那怎么才能根本上提高传输速率呢?答案是高电子迁移率,高电子迁移率就是低电阻,低电阻=漏电,漏电=浮栅两侧电压无线接近50%,那么主控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ECC校验,于是就有了冷数据,校验不出来的就是读取0E。 所以个人认为冷数据的终点就是读取0E。 然后现在0E越来越多的原因就是浮栅晶体管漏电越来越严重,然后又不能通过全盘刷新的方式更新电荷状态,冷数据就成为了常态,读取0E就成了不可避免,这大概也就是0E爆发的原因。 现在所谓的固件修复0E,大概原理我盲猜其实就是发现ECC读取错误的不可修复数据,以前就直接标0E然后用备用块替代,于是03减少,此消彼长之下固态凉凉。然后现在发现了ECC读取错误的不可修复数据,处理方法大概就是刷新写入该page,如果新写入的数据能够正常读取,就认为是冷数据导致的读取0E,那么就不计入0E,也不用备用块替代,smart测数据简直完美。 至于用户的数据怎么办……自认倒霉呗,反正z b这么doge也不是第一天了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