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候轮回_ 静候轮回_
关注数: 200 粉丝数: 1,046 发帖数: 64,306 关注贴吧数: 37
道德经中最有价值的主题是什么? 是无为么?是终级大道么? 我认为都不是! 初看道德经时,我的确也像大部分人一样,被这些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终级哲理痴迷过,讨论范围,无非也就是道德经中比较出名的那几个千古名句。 对于道德经更多的内容看的不是那么重要,多数人,最常讨论的也无非是那几个名句,而更大篇辐说的是啥,关注度就会少很多。 大道至简,至简啊! 至简需要写五千个字嘛? 一本书的核心价值,并不在于讲出一个终级简单的大道理,而在于发展。这个道理,前人早就说了无数回了,只不过我们现代人不知道,是以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建言有曰:xxxx。这明显是引用,写出一个前人早就说过的,有啥好吹的呢? 前人写阴阳,你就要发明四象,前人有了四象,你就要发明八卦,前人有了八卦,你就得去写周易64卦。这才是值得吹的事!这才是一本书它的核心价值!这才是某位作者真正伟大之处! 以计算机类书籍为例,二进制虽然简单终级高大上,然而如果前人已经早就说过了,我再写本书,只能是地摊货。 前人有了二进制,有了很多很多,那我再写书,就得写《苹果ios系统开发指南》之流的,然而我可能第一章简单的说下二进制,因为这是基础,但是,读者可不要以为我这书就是讲二进制的,这才不是我这本书的核心价值,更不是我可以吹的东西,虽然高大上,但是毫无价值可言,也没必要核心笔墨浪费在这个主题上。 我认为,道德经中真正占篇辐大头的,说的最多的,恰恰是德的部分,具体说,就是以德治国。 这并非像道那样简单。 梯度下降后,带来的就是维数灾难,维数爆炸。 我们看道德经实际上就是维数爆炸的,就是无为,也被分成了很多类别,比如心态上的,比如行为上的,比如量级上的,比如态度上的,比如欲望上的,比如用兵上的,比如用人上的,等等等等,无为可以有很多方向上的无为。 从程度上,你也要下降,治国不同于宇宙。你还得有点为,可是这点为是怎么为?为多少?什么程度?什么原则? 别看就下降这么点层级,那可也是很复杂的,要写点东西的。 我认为,这些才是老子的核心贡献,也是这本书的主体占大篇幅的东西,更是读者要了解的核心价值,更是老子真正伟大之处! 光谈大道,就好比你买了本《苹果ios系统开发指南》,结果被第一章二进制原理给迷住了,然后逢人便谈二进制,还吹这书多么多么牛。其实人家这本书,大头是讲苹果系统如何开发的,你光看了个二进制,相当于这本书压根你都没看过
失道而后德的篇章结构 1.失和后,都没有问题,古今差异不大。失道,和后德,后仁,也有大量先秦典籍印证。 如刘向《政理》 先其刑而后德 《庄子.知北游》缓引了老子这段话 《吕氏春秋.先已》:五帝先道而后德,故德莫盛焉;三王先教而后杀,故事莫功焉;五伯先事而后兵,故兵莫强焉。 《论语》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 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2.版本 这段版本影响结构,很关键。 通行本丢失了上下章节关键结构的枢纽! 上礼xxxxxxxx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 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 这个区别很大 : 一般故后面是原因 通行本的结构可以看成: 上德xxx上仁xxx上义xxx上礼xxx,然后, 故, 失道而xxx 失德而xxx失仁而xxx 也就是后面整段,都是在总结上面这大段的原因。 然而帛甲本的结构可以看成: 上德xxx上仁xxx上义xxx上礼xxx, 故失道! 失道矣,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这个 故失道,就成了语法中的插入语,删了完全不影响整句话意思,插入语是补充说明附加的。所以,整句话就连起来了, 上德——>上仁——》上义——》上礼——》扔之——》失道——》后德——》后仁——》后义——》后礼——》乱之首
对于各版本不同字的通用研究模型和原理 最为核心的操作,就是要看破音假 —— 这一古籍过于常见的现象。 由其是老子,因为老子的年代过于古老,这个时代以前出的典籍,大半都是天书,你大半都看不懂是什么意思。剩下好懂的,经考证,其实都是后人后时代的伪著而已。 我们通常以为通假字是长的差不多,古人写错了的字! 我们上学时代的老师也经常这么误导我们,说通假字就是古代大师写的错别字,这是扯淡! 我们现代的语文教育也慢慢的把这个概念改了过来,但是还有很多老师还是这么教。 通假大部分都是音假字,这是因为竹简不普及的时代,人们传播文章内容靠的是口口相传,结果到了有竹简可以传抄的年代,这些文章,只省下口口相传的发音,具体是什么字跟本不知道了。 于是,大家只能在发一样音的字里面选一个填进去,这就是音假字。 跟本没有什么抄错,或者篡改之说。 这些字,在我们现代来说,可能发不同音,但是如果你查先秦的上古音系表,这类文字极大概率发的就是同一音,看破这个,你就知道为什么多个版本的老子用字不同是因为什么! 这一点,在本吧最为代表性的,就是消毒先生,消毒先生解帛书总是陷进去的点。 举个例子,此之胃也。 我擦一看篡改啦。 一查字典,这明明是人的胃,怎么篡改成谓了? 然后就开始了,此胃,乃后天之本的含义,如何如何有深意之类的,然后就开始绕圈圈了,怎么高大上怎么来,怎么有道理怎么来~~~~~~ 像这样的解老,那天要是再出土本其它版本,又傻了眼了。 这些例子太多了,几乎每个多版不同字都是同一个原理。 举个最为典型的: 大器晚成,大器免成,大器曼成 看见晚就查晚字? 看见免又去查免字? 看见曼,又去查曼字? 其实,跟本就没有什么人去有意篡改,也没有某大师由于水平不行而抄写成错别字,更没有什么三个字,这些就是同一个字的不同音假。这是客观上不能避免的现象! 由于 大器mons成 只剩下这个发音,具体什么字不知道,所以在传抄时代,大家就在发同一音的字里挑出一个,填进去,你可以填曼,可以填晚,可以填免,当然也可以填更多发音为mons的字。 这三字发同一音? 对! 在我们现代发音不一样的字,在当时就发同一音! 晚:免:曼:
【资料】十有三是不是十分之三? 大多数人按现代汉语的习惯,直觉的认为十有三,就是十分之三,这在现代人看起来确实很容易理解,多数人讨论的是多出来那个一。 不过,如果从严格的训诂角度讲,将十有三,解为十分之三,这是要跟整个先秦乃至两汉所有典籍做对抗的。它是孤证,你需要用其它方面更为强大详实的证据,才能成立。 因为老子不是火星人,用词用语都要符合当时的语言环境,看他书的读者对象,也不是火星人,不能用不一样的语言体系。 如果其它人全部都这么使,就老子特殊,除非你能列出什么了不得的其它方面的证据,实锤它! 我们把先秦两汉这种用法的用例大至列一下(九牛一毛,余下都差不多): 《周易·系辞上》“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周易·系辞上》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 诸葛亮《出师表》: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韩非子·五蠹》割地朝者三十有六国。 《核舟记》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贾谊《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礼记.王制》 : 1.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国三十,七十里之国六十,五十里之国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国;名山大泽不以封,其馀以为附庸间田。八州,州二百一十国。天子之县内,方百里之国九,七十里之国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国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国;名山大泽不以封,其馀以禄士,以为间田。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天子之元士、诸侯之附庸不与。 2.十有一月,北巡守至于北岳,如西巡守之礼。 《礼记.朝事》: 1.听音声,十有一岁达瑞节,同度量,成牢礼,同数器,修法则,十有二岁,天子巡狩殷国。 2.搢大圭,乘大辂,建大常,十有二旒,樊缨十有再就,贰车十有二乘。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礼记》《内则》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 《白虎通》《巡狩》八月西巡狩,至于西岳。十有一月朔巡狩,至于北岳。” 《四时》《春秋》曰:“元年正月。”“十有二月朔。” 《封公侯》《尚书》曰:“咨十有二牧。”何知尧时十有二州也? 《夭寿》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 《太傅安乐乡侯胡公夫人灵表》永初二年,年十有五,爰初来嫁,诞成家道 《袁满来碑铭》降生不永,年十有五,四月壬寅,遭疾而卒 《孔子家语》孔子之丧,公西赤掌殡葬焉。含以踈米三具,袭衣十有一称,加朝服一,冠章甫之冠,佩象环,径五寸而綨组绶,桐棺四寸,柏棺五寸,饬棺墙,置翣设披,周也;设崇,殷也;绸练设旐,夏也。 《韩诗外传》: 1.姬曰:“妾得于王,尚汤沐,执巾栉,振衽席,十有一年矣; 2.陶叔狐谓咎犯曰:“吾从而亡,十有一年,颜色黯黑,手足胼胝。 3.人主之疾,十有二发,非有贤医,莫能治也。何谓十二发?痿、蹶、逆、胀、满、支、膈、盲、烦、喘、痹、风,此之曰十二发。 4.对曰:“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有二人,所师者一人。” 《蔡中郎集.处士圂叔则铭》 伊汉二十有一世,处士有圂典,字叔则者,夫其生也。 《蔡中郎集.胡公碑》维汉二十有一世,建宁五年春三月,既生魄八日壬戌,太傅安乐乡侯胡公薨。 《蔡中郎集.荐太尉董卓表》近臣幸臣一人之封,户至万数,今者受爵十有一人,总合户数千不当一。 《蔡中郎集.宗庙祝嘏辞》昔受命京师,都于长安,国享十有一世,历年二百一十载。 《蔡中郎集.鼎铭》享年六十有四。 《蔡中郎集.贞节先生陈留范史云碑》 年七十有四,中平二年四月卒。 《蔡中郎集.太尉杨公碑》 年七十有四,延熹八年五月丙戌薨。 《礼器》 1.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2.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此以文为贵也。 《郊特牲》 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则天数也。乘素车,贵其质也。旗十有二旒,龙章而设日月,以象天也。 《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龙卷以祭。 《明堂位》是以鲁君,孟春乘大路,载弧韣;旗十有二旒,日月之章; 《深衣》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 《荀子》《君道》则夫人行年七十有二,齫然两3齿堕矣 《荀子》《强国》即去大梁百有二十里耳! 《反质》而国之不服者五十有二 《少闲》成汤卒崩,殷德小破,二十有二世,乃有武丁即位。 《复恩》陶叔狐见咎犯曰:“吾从君而亡十有三年,颜色黎黑,手足胼胝, 《成相》居于砥石迁于商,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汤 《孔子家语》《本命解》女子七月生齿,七岁而齓,十有四而化。 《孔子家语》《刑政》”孔子曰:“此其急者。其馀禁者十有四焉 《太玄图》泰积之要,始于十有八策,终于五十有四。 《淮南子》 《精神训》 子求行年五十有四,而病伛偻 《春秋左传》 《桓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 《庄公十四年》 十有四年,春,齐人,陈人,曹人,伐宋。 《庄公二十四年》二十有四年,春,王三月,刻桓宫桷。 《僖公十四年》 十有四年,春,诸侯城缘陵。 《僖公二十四年》二十有四年,春,王正月。 《文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王正月,公至自晋。 《宣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卫杀其大夫孔达,夏,五月,壬申,曹伯寿卒。 《成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王正月,莒子朱卒。 《襄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王正月,季孙宿叔老会晋士丐 《昭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意如至自晋。 《定公十四年》 十有四年,春,卫公叔戌来奔,卫赵阳出奔宋。 。。。以下省略一万字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列子》《黄帝》黄帝即位十有五年,喜天下戴己,养正命,娱耳目,供鼻口 又十有五年,忧天下之不治,竭聪明,进智力,营百姓 《管子》《封禅》 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 《周髀算经》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 《封禅书》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 《匈奴列传》 是后六十有五年,而山戎越燕而伐齐
【达克效应】越是一知半解的人,越自信 注:本文大部分内容为转载 达克效应,全称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是一项心理学研究统计。 这个研究非常经典,被很多人在不同的领域做过验证。邓宁和克鲁格研究人的两个能力之间的关系。一个是你在某个领域的技能水平,一个是你对这个技能的自我评估的能力 —— 也就是你对自己的水平跟别人相比是个什么位置,有没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邓宁和克鲁格招募了一批美国的大学生受试者。一方面,他们测量这些人在幽默感、逻辑推理和语法这三个项目上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们测量受试者自己心目中,自己在这三个项目上的能力。测试的成绩受试者的自我评估都用在所有参与者中的百分比表示。比如说60%,意思是你的水平超过在场60%的人。 实验数据清晰的反映了一个结果:越是能力差的人,自我评估能力也差。你越不知道,就越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就是“邓宁-克鲁格效应”。 之所以会有这个局面,是因为那些能力低的人,没有办法合理判断自己的水平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一个可怕状态,你以为自己挺厉害!因为你根本看不懂什么叫厉害什么叫不厉害 —— 因为想要看懂怎么着才算厉害,你首先得比较厉害才行!这是一个没法跟他讲理的局面。要跟他讲理,你得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但是因为他不懂,他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那些事实和数据。这个效应直到1999年才被心理学家重视 纳西姆·塔勒布《黑天鹅》:人们往往过高估计自己已知的东西,同时低估了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而容易出事儿的往往是你不知道的东西。 罗素的名言 ——“这个世界的麻烦就是傻瓜非常自信,而智者总是充满疑虑。”
通行本是目前最需要功底,解读难度最高的版本没有之一 通行本是目前最需要功底,解读难度最高的版本没有之一 为什么这么说? 通假字! 如果你功力深厚,识得高阶的音假字和形假字,那的确看通行,看帛书,看楚简,看汉简都没有太大的鸟区别,因为你知道它音假的是什么字,也知道他是如何流变来的,也见多不怪了。 如果你没有功底,看到通行的音假,就以为是现代汉语的叉叉叉了,那还领悟个毛线? 通行是音假形假各类通假的最终演变结果,是版本流变的最后一代产物! 通行本反而是需要最高训古功底的,因为通行本,是所有音假字,形假字,各类通假字,假借字,地方口音,地方写法,所留传字的最后一版演变,基本就是个通假大杂烩了。 很多字都不是原字。 如果你连高中文言文那种简单课本上的通假都过不了关,还妄想不通过文字,只看通行本而搞什么心悟神会道德经? 开玩笑么? 举两个例子: 高阶形假字流变,中,情,静。 高阶音假字流变,曼,免,晚。 没有功底的,看到静就是静,看到晚就是晚,为啥? 因为联系我们现代汉语感觉很好理解呀,不就是守静笃嘛,要静嘛,要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嘛 。 不就是大器晚成嘛 ,你看我们念了这么多年的大器晚成的成语啦,很习惯很好懂的嘛 。 可是你不知道的是,静字的原形是情,情的原形是中。是形假流变的结果。 什么是形假?就是各地写法不一样,每个人写法也不一样,慢慢的传抄中,就产生了形假演变。 你也不知道的是,曼免晚在先秦雅言中发同一音,是同一个字的共同音假字。晚只是其音假字流变到了最后一版的字,其原形字早已经飞不知在那了。晚的发音并不是我们现代的晚上的晚,而是曼!man!这种发音,直到现代的粤语还在保留,在某些粤语发音中,还保留着秦汉免晚发man音的传统。 这是形假和音假不知假了多少手以后的,二手,三手,四手的高阶通假货。 所以说,通行本是难度最高的版本没有之一,看通行本,还能了悟作者原意的,需要比其它版本拥有更深的功底和学术素养做为支撑。
【转载】熊逸《庄子:一部货真价实的心灵鸡汤》 今天要谈的主题是“《庄子》是一本什么书”。 你只需要记住一个观点:《庄子》是一部货真价实的心灵鸡汤,是人生输家的心灵港湾。 当然,《庄子》很有哲学高度,也是第一流的文学作品,但归根结蒂,它就是一部心灵鸡汤。 我们知道,心灵鸡汤当中有一种反人性的的类型,《庄子》就是。因为反人性,所以论证起来就要格外地别出心裁。如果你接受起来很轻松,一般说明你最近不太顺,所以特别喜欢接受那些能宽慰自己的道理。而当你走出逆境,飞黄腾达了,你又会看不上这些道理。一个人会接受怎样的人生哲学,往往是由他当下的处境决定的。 庄子本人就是一个人生输家,一个边缘化的知识分子,和他的时代格格不入。他看不惯他的时代,常常发牢骚,还很喜欢用极尽刻薄的话来讽刺那些成功人士。如果你是他的邻居,你不会觉得他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家伙。这种人整天在朋友圈发各种负能量的段子,更可气的是你还很难反驳他。如果你还有一点进取心的话,你一定会和他绝交。如果你的孩子正值青春期,你一定会学孟母三迁的榜样,有多远搬多远。 其实战国时代正是知识分子最值钱的时代。我们看到孟子周游列国,受尽礼遇,门人弟子浩浩荡荡。我们还看到墨家势力遍天下,俨然一个国际性的黑社会组织。但凡你有一点文化,有一点抱负,只要投奔一位学派领袖,混吃混喝都能混成中产阶级。就算你没文化,只要拉得下脸,投奔大贵族去做门客,也能过得人模狗样。但庄子不一样。我们今天说起战国思潮、百家争鸣,庄子学派是响当当的一大阵营,但只要我们还原到历史情境里去,就会发现庄子和他的支持者们全是非主流。他们从不去积极地游说诸侯,只会冷冷地在一边,说别人的闲话,挑别人的毛病。 如果我们说儒家是保守派,法家是激进派,那么庄子这一派道家既不保守,也不激进,他们就是拆台派,谁的台都拆。当然,拆台也需要很大的本事。但问题是,你说张三不行,李四不行,大家也驳不倒你,那显然你最行,但真的请你来干,你又推三阻四,还能说得出一大堆推三阻四的道理,这不是很让人来气吗? 如果你是一位政治家,庄子这种人会是你最恨的键盘侠。如果你在组建一个团队,庄子这种员工会是第一个被你开除的害群之马。如果你只是一名小女子,庄子这种老公就会是最没有家庭责任感的男人。如果庄子是你的领导,你就应该赶紧跳槽。如果庄子是你的朋友,你没法和他分享升职加薪的喜悦——没错,他除了冷嘲热讽就不会说别的。总之,在任何一种常规的人际关系里,你都不会想和庄子这种人有任何瓜葛。所以在整个历史上,往往越是有正能量的人越讨厌庄子。鲁迅就是典型,他说庄子哲学是腐蚀国民精神的思想毒素。 鲁迅这种时刻都要“呐喊”的人当然看不惯庄子,同样,一个热衷庄子哲学的人也很难忧国忧民。我们今天读《庄子》,一个很重要的注本就是晚清名人王先谦的《庄子集解》。王先谦原本是个忧国忧民的实干家,特别看不上《庄子》,但在经历了一连串的打击之后,终于也和文化圈里的俗人们一样,跑到《庄子》的世界给自己舔伤口去了。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使王先谦特别能够理解庄子,他说《庄子》那些话如果孤立来看,都是一些荒诞不经、驴唇不对马嘴的怪话,任何正常人都没法正常理解,而庄子之所以总说怪话,是因为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满眼看到的全是各种丑态。庄子写书不是为了给后世立言,而是愤世嫉俗,发泄不满。王先谦还说,庄子对社会很伤心,很绝望,所以言辞才会过激。如果让他生在好时候的话,他一定会好好出来做事的。但遗憾的是,后世的读书人追慕庄子的言论却不考虑这些特定的背景。这不是庄子的错,而是那些后人的错。 王先谦的这个看法,我认为是最精辟的,是我们读《庄子》要了解的第一件事。我们千万不要把诸子百家等量齐观,觉得庄子和其他学派领袖一样积极给社会开药方。 荀子就说《庄子》“猾(gǔ)稽乱俗”。“猾稽”就是今天的“滑(huá)稽”,原意是能言善辩。 《庄子》特别能言善辩,歪理邪说一套一套的。荀子虽然看不惯,但他毕竟是一位大学者,不会只拿道德大棒砸人。既然批评,就要指出《庄子》在学术上的漏洞。荀子说,这个漏洞就是“蔽于天而不知人”。也就说,庄周只会片面强调顺应自然的道理,却不晓得人类生活的人文秩序。 更通俗一点来讲,在荀子看来,人和动物是不一样的,动物有动物的活法,人有人的活法。动物不能按照人的活法来活,反之亦然。而在庄周看来,人和动物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分野,人曾经活得像动物一样,而现在之所以大不一样了,是因为有些人无事生非,好心办坏事,设计出各种文明枷锁来束缚人,所以,人要想重获自由,回归逍遥,就必须打破这些文明枷锁,回到原始的、动物式的生存方式。用今天的话说,这就叫回归自然。梭罗回到瓦尔登湖,就是我们的榜样。 荀子会对庄周说:“照你的主张,人就会变成**。” 庄周会反唇相讥:“照你的主张,人就会**不如。” 我们到底要做**,还是**不如呢?这是一个严峻的人生选择。无论如何,荀子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确实说到了《庄子》哲学的关键。至于到底怎么选择,那就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了。 当然,绝大多数人涌进了大都会,就是受不了名利的诱惑,少数人挣脱了名利枷锁,去瓦尔登湖过自己的小日子。这样看来,《庄子》应该变成一本小众读物才对,但是,偏偏是那些名利场上的多数人更喜欢《庄子》,他们并不会真的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但他们会以梦为马,用《庄子》哲学帮自己放松,然后,在放松修整之后,继续踏足油门,追名逐利去也。
【论道】不受人待见的“術” 術,道也!——《广雅》 ====================================== 术在现代人看起来,总是带有贬义的。一说是什么什么术,就好像low的不行,一说是什么什么道,就好像高大上了。 术被现代人符予了一种貌似是雕虫小技,细节取胜的概念。很不受有些“高大上”人群的待见。 这些人谈“術”色变,好像一谈术,就天生的落了下层,就天然的上不来台面。 汉代班固定性道家为“此君人南面之术也”,结果不受现代人待见,因为术在现代是很有贬义,低端,low爆了的直观感受。 有人解释道家哲学定位的是政治哲学方向,一般也会引用班固的这一句“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有些人就受不鸟了,因为一说到术,就好像贬低了老子一样。 在此要科普一下,先秦道和术是同一个意思,术本质上是道的一类通假字。 在当时的语境下,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和此君人南面之道也,是同样一个意思,没什么区别。 《説文解字》:術,邑中道也 術,道也。——《广雅》 术即道,这才是本意。把术和道对立起来的,是后人,是后人因为道德经的玄学化,拔高了道这个字,道,象形本义就是道路,先秦训诂也是道路。 只是后人将其拔高了,赋与了一种高大上的抽象哲学概念,至此才和小道之术划分了界限。演化到现代,一个被捧上天,一个low到爆。 如果从最底层最理性的视角,术道同出异名,术有大小,人们往往把大一点的术,就叫做道了。从更高角度,某一些被 称为某某道的东西,再站到更高角度,也是一种术! 就是宇宙最终级最终级的道,你一样可以称之为宇宙最终级最终级的术,这两字本来原来就是一个意思
【上博楚简】最新一批出土的道家文献《恒先》 1994年春,一批战国楚竹书出现于香港文物市场。关注战国竹简文字编纂的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光裕将信息告知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同时电传了一些摹本图片。1994年5月,上海博物馆斥资购回。为第一批竹简,残简、完简1200余枚。1994年秋冬之际,又一批相关竹简在香港出现,文字内容与第一次楚竹书有关联,香港的上博之友朱昌言、董慕节等多位香港人士出资收购,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所以这两批竹简被简称为上博楚简 《恒先》是上博楚简中为数不多的道家文献,是一篇首尾完整的战国道家古佚书。最早由李零教授整理校诂, 经多位专家和专家组的鉴定,最后归类为道家哲学著作。因第3简简背写有“恒先”之标题,故名。是一篇勾勒宇宙生成序列的道家唯物哲学名篇。 《恒先》属于道家类文献,这一点学术界学者无争义,但在具体的学派属性上,已有学者提出明确观点。例如曹峰《政治哲学探析》提出《恒先》所见“自生”思想与王充《论衡》所见黄老学说非常相似。如前文所言,陈丽桂《义理与结构》提出《恒先》是“某群学者(比如黄老道家学者)”所著。陶磊《探微》也认为“《恒先》是一篇道家文献,不过它对天道的重视甚于抽象的道德,属于黄老学派的著作。”关于形成时代,李学勤首先提出“《恒先》是《老子》到庄学之间的联络桥梁” 带有《恒先》的上博楚简经专家组校对后,自2003年12月正式公开出版,这篇竹书在学界引起了较大的关注和讨论,但是十几年之后,在大众圈子里关注仍然甚少。本文抛砖引玉,介绍这一最新出现的道家战国新作,以求共同研究和讨论。 《恒先》着重强掉了,气自生自作的宇宙哲学,并最终引入政治哲学的自为自化。 原文:(注:简序学界有较大争议) 恒先无有,朴、清、虚。朴,大朴;清,太清;虚,太虚。自厌不自牣,“域”作。有“域”焉有“气”,有“气”焉有“有”,有“有”焉有“始”,有“始”焉有“往者”。未有天地,未有作行、出生,虚清为一,若寂水,梦梦清同,而未或明、未或滋生。气是自生,恒莫生气。气是自生自作。恒气之生,不独有与也,“域”恒焉,生“域”者同焉。混混不宁,求其所生。异生异,归生归,违生非,非生违,依生依,求欲自复,复生之。“生”行,浊气生地,清气生天。气信神哉,云云相生,信盈天地。同出而异性,因生其所欲。业业天地,纷纷而复其所欲;明明天行,唯复以不废,知几而亡思不天。“有”出於“域”,“生”出於“有”,“音”出於“生”,“言”出於“音”,“名”出於“言”,“事”出於“名”。“域”非“域”,无谓“域”;“有”非“有”,无谓“有”;“生”非“生”,无谓“生”;“音”非“音”,无谓“音”;“言”非“言”,无谓“言”;“名”非“名”,无谓“名”;“事”非“事”,无谓“事”,详宜利主。采物出於作,作焉有事,不作无事。与天之事,自作为事,用以不可赓也。凡多采物,先树有善,有治无乱。有人焉有不善,乱出於人。先有中,焉有外。先有小,焉有大。先有柔,焉有刚。先有圆,焉有方。先有晦,焉有明。先有短,焉有长。天道既裁,唯一以犹一,唯复以犹复。恒气之生,因言、名先。诸“有”,殆亡言之後者,校比焉举天下之名所属,习以不可改也。举天下之作,强诸果,天下之大作,其冥蒙不自若作,庸有果与不果?两者不废,举天下之为也,无舍也,无与也,而能自为也。举天下之生,同也,其事无不复。天下之作也,无许极,无非其所。举天下之作也,无不得其极而果遂,庸或得之,庸或失之?举天下之名无有废者,与天下之明王、明君、明士,庸有求而不予? 度娘百科释文: 道先无有,它以“朴、静、虚”的形式存在着,这种“朴、静、虚”不是一般的“朴、静、虚”,而是“大朴、大静、大虚”。大道安然自足,但从不自我设限,所以自然而然便有空域兴起。有空域于是有元气,有元气于是有实在,有实在于是有太始,有太始于是有往复。未有天地之前,不存在作行和创生,虚清为一,静若死水,朦朦胧胧,混沌为一,而未有光明和创生。气是自生,非道所生。气是自作,非道所为。但它们两者却是相辅相成的,这是因为空域属于大道,大道创生了空域。大道恍兮惚兮,探求其创生机制,就像好奇引起好奇,恐惧引起恐惧,怨恨引起怨恨,悲痛引起悲痛,依赖引起依赖一样,总是欲求自复,通过自复创造一切。阴阳相推,万物并生,浊气生地,清气生天。气真是神妙莫测啊!阴阳二气氤氲相生,万物就充盈于茫茫天地之间。这些万物同源而异性,率性而为,各从其欲。朗朗乾坤,昭昭天道,只有万物各复其性各得其所,才能万古长存;知道了这种玄妙的道理而不知道思考的,怎么能合于天道、通于神明呢?实在出自空域,万物出自实在,声音出自万物,语言出自声音,名称出自语言,万事出自名称。域不是域,就不要称之为域;有不是有,就不要称之为有;生不是生,就不要称之为生;音不是音,就不要称之为音;言不是言,就不要称之为言;名不是名,就不要称之为名;事不是事,就不要称之为事。礼义制度当以利国利民为主旨,而繁文缛节都是出于无事生非,无事生非则会事务不断,而无为而治就能天下平安。这是因为全全天下的万事万物,都在自为自化,管理者只可因循而为而不能妄自变更。那些崇尚繁文缛节的,都认为要先树榜样,才能有治无乱。可是不承想只要有人就有不善,而祸乱正是人为造作的结果。先有中,才能有外。先有小,才能有大。先有柔,才能有刚。先有圆,才能有方。先有晦,才能有明。先有短,才能有长。天道既明,只有万物一体,各复其性。恒气所生,总是言为名先,而实在,只有有了名称之后才能对比分析。举凡天下之名,只要习以为常,就不可随便更改;举凡天下之事,只有强者才能获得成功。举凡天下之大作,其恍兮惚兮不如自作,不管有没有结果,两者都不可废弃。举凡天下之为也,不是施舍的,也不是赐予的,只能是自为自化的。举凡天下之物,都是浑然一体,各复其性各得其所的。天下一切事物,没有逆道而行的,因而都各得其所。天下一切事物,无不自得其道而成就自身,岂有或得或失之理?举凡全天下的名没有作废的,都是赐予天下之明王、明君、明士的,岂有盲目追求而不深思熟虑之理?
【解老】何谓辩? 用现代汉语的观念,这个字跟辩论有关。大辩若讷,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言者不知,知者不言。貌似都在说不要跟人辩论。 郭店楚简 为绝知弃辩,其实这四个字,我们看到的版本都是经过专家组音假过来的,不识音假直接看原简寸步难行。 很多人忽略音假字,动不动就大呼篡改,需知音假字才是占典籍里几乎90%的东东。 绝知弃都有音假,原字都不是这些字,但我们今天只详细列一下辩这个字学术界各位大佬的说法。 其实这个辩,原字是楚文字的古文 鞭 的字型。 是经过学术界专家组的共识才被校定为音假字---辩字。 如果像消毒吧友这样的民间学者去研究原简文字,那字典查的画面太美我不敢想~~~ (不要鞭子了?) 所以说你不识音假,寸步难行,每个字都是坑。 关于它的发音: 裘《按》:“弃下一字当是“鞭”的古文” 《郭简》读作“辩” 崔仁义读作“鞭” 季旭生认为读作“辩”或“辨”皆可 彭浩读做“谝” 魏启鹏 读为“辩” 廖名春 读为“辩” 聂中庆读为“辩” 丁原植读为“辩” 并将辩字训诂为 是指“治理”的意思,此处引申为“治理人民的规范与约制” 刘信芳曰:此读若“便”。 韩䘵伯读为:辨 袭锡圭读为:辨 陈锡勇云:此字是“辨”之借也,并指出,崔仁义做鞭解,刘信芳做“便”(利)解,都是错的。 丁四新说,此字乃鞭字古文省形,见《说文,革部》,学者都已经知晓和共识了,但是仍当读作“辩”,不读做“辨”。 关于其释义,个人认为: 刘信芳 以便字做解,显然不合主流,而由便解出的“利”义,也和后面一句相冲突,后面一句已经说了绝巧弃利 季旭生认为读作“辩”或“辨”皆可,我是认同的。并且这个解释可以通吃覆盖大部分学者的观点。 这里有一个很关键的点,是很多学者看出来的,那就是辩,在先秦早期,有不一样的意思。 那就是治理。 丁原植《郭店竹简《老子》释析与研究》中,并将辩字训诂为 “治理”的意思,此处引申为“治理人民的规范与约制” 这代表了一派学者的观点。 打破了后世 河上公《注》当中的传统解释:“辩”乃巧言善说之意。
【论道】道德经中的宇宙本源和客观规律 我估计大部分人,都是认为《道德经》里讲的是什么宇宙核心本源或是什么不变的客观规律。 之所以道德经被捧的如此高,也正是因为,貌似掌握和了解了这个宇宙本源,或者客观规律,别说是什么升职加薪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是小菜一蝶,就是天下万事万物都会尽在掌握,修成大罗金仙亦不是不可能。 实际上呢? 可能道德经的真正内容很让你失望,虽然道德经中的确讲的是宇宙核心本源和客观规律,不过这种本源和规律,知道和不知道,对于我们普通人意义不大,对于大规模的管理者确有启发作用。 首先要看到的是,老子在全篇中,多次表达了对道的模糊看法,老子不吹不黑,用词很严谨,说不准的事就会用模糊词来代替,比如若呀,似呀,像呀。 再比如,吾不知这个,吾不知那个。 起个名字也只能强名之曰,强字之曰。 对道的描述,也是有极大模糊性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恍惚之类的。 老子恰恰意识到的是,世间的客观规律,很可能本来就是万有多变的,它的本源本来就是无形无象,无物之物,无状之状,其衍生出来的道道(也就是客观规律)是无限多的,是缤纷繁容的,是泛呵的,是各行其道的,是因道生法的。所以道可道,非恒道。 所以,由此引出政治家的政治手段,一定得是无为的。 因为治下的方向是无限多的,是非常繁杂的,任何一个指路明灯都是错的。 正是因为大道泛呵,不可左右,治下的道道太繁杂,不可能有什么正确的方向,所以老子主张圣人少干预,因为这种情况,福祸相依,好的初衷最后常常事与愿违,天下多忌讳,反而人民越来越贫穷。 好坏是非没有一定之规,所以不如合光同尘,让治下万物各行其道,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因时而变。
【辩论】读万卷书VS行万里路 最近爆发了读万卷书VS行万里路的网络大讨论,起因其实是樊登在《奇葩大会2》上和高晓松互怼的主题。 樊登做的是读书的生意,创立过《樊登读书会》,自然是狂吹读书的好处要大于实践。他的观点集中于,有总比没有强,有选项比没有选项强,总比你自己瞎蒙强,”遇到任何问题,总有一本书在等着你,只是你不知道“ ”我创业所做的所有决策,都有其理论依据,我都能告诉你这是那本书上说的“ 《樊登读书会》相比于其它同行的知识付费领域,属于已经非常成功的产品,自然这种说法多了几分以成功者姿态碾压的意味。 虽然知识服务领域这个新产业,倍受争议,但是在这一行混好,必然也要具有特定的商业逻辑,不能说不是一种创业。 高晓松做的是旅行脱口秀,介绍全世界各地的见闻,历史,奇谈,以增长见识为卖点。自然也是狂吹行万里路的好处。 他的观点集中于:在古代,书都是好书,也就那么几本,是有限的,所以那时候读万卷书,要完爆于行万里路。 而现代不同,书的出版量已经是天文数字,其重要性已经远远不如行万里路。 在此之后,更多知识服务商,及微博大V纷纷发文站队,两大阵营逐渐形成。挑一个比较典型的, 比如原腾讯副总裁吴军,《数学之美》、《浪潮之巅》和《文明之光》的作者,计算机博士,也发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最多的,也是看似最正确的看法是:行万里路胜于读万卷书”这种说法本身没有错,但是有点夸大其词,平心而论,读万卷书,可能真比行万里路收获要大。我在2017年一年飞行就超过了10万英里,相当于绕地球走了4圈,早不止万里路,收获虽然有一些,但肯定没我过去读过的万卷书大。但是行万里路的收获并非读了书就能替代的。” 这个辩题的关键其实就在于量值的对比,而不能说两个都重要,和稀泥。 两者都有不可替代性,说两者互补什么的,一定有一个的作用大于对方,这才是辩题的核心。 元芳你怎么看?
【杂谈】破解终级真相的物理学,游戏才刚刚开始 很多人说,终级真相,人类永远不可能知道,只能无限接近。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终级真相并不难,难的是非终级的真相。 恒道不难,难的是非恒道。 如果你对物理学界的论文有关注的话,其实这几年一直有一个学界声音在向外传递,那就是本世纪,人类很有可能快要穷尽物理学的极限真理了。多篇论文和物理学家的共识都在表达这样一个事实,物理学已经非常接近终级真理。 就宇宙生成论而言,在我看来,其实大方向早就已定,其争议主要在原理的细节上。宇宙生成的大体模型其实已经没跑了,而且被实验级证明。 各派主要争论的是其原理上的诸多细节。 那么穷尽之后的物理学,会发生什么事? 物理学家会失业么?人类的知识到此结束了么? 其实如果你对这个穷尽之后的道理有透彻了解的话,你会发现,哦,60级满级啦? 嗯,游戏终于正式开始了。 60级满级,游戏才刚刚开始这是一个梗,来自当年著名的网游,魔兽世界。 当时的网游都以打怪升级为主,升到满级,游戏自然就已经结束了,这是当时玩家的一贯认知。 可是魔兽世界打破了这种认知,玩家不断的打怪升级直到60级满级为止,才突然发现,原来游戏才刚刚开始!贡喜你,新手教学您已经通关,下面正式开始游戏~~~~ 其实物理学就像是这样的游戏,了解了终级真相,反而发现这个真相是:“这个游戏才刚刚开始!”
【论道】名 有名则治,无名则乱,治者以其名-----《管子》 “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颜氏家训》 别看“名” 这个字,看似好像很好懂,很简单,其实难着呢,在当时,这字可不是指名字,指命名。 这是后来才演生的后人字义。 名在先秦典籍中出现概率极高,意思也很深遂,按名字来解,绝对是不能做到通解的 如果你是做IT的,有一个词很准,叫做实例化。 除此之外,其实都不好讲明白,可简单理解为实体的本身,实之指也。 千万不能理解为实体的代言,因为代言是道。 强字之曰才是代言,强名,是名其实! “道”是对这个东西的代号,名可不是代号,它要强名之实! 道这个东西,强字其实还是很简单的,因为字就是个抽象代言,不代实,虽便取一个,好听就行。 名可不行! 古人对于名是非常看中的,如果它是命名,名字,代言,你当别人面,直呼他名,这是非常严重的攻击,这就像是把对方衣服扒了给人看一样。名描述的是实本身。 老子对这个东西,强字之曰,只有一个,毕竟这个字,好听老子愿意就ok了,但是强名之曰就难了,名可不是随便取取就行了的,它是实体的等价物,它的方方面面你都要照顾到,这就难到老子了,先能想到的就是,大! 但这不够,所以举出了三个名,然而,这还是远远不够的。
【杂谈】问世间情为何物?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摸鱼儿·雁丘词》 其实现代生物学已经基本得出了答案 爱,情,欲,其实是三种不同的物质 爱——》苯基乙胺(phenylethylamine),简称PEA PEA是一种神经兴奋剂,产生爱情时必然分泌的一种激素,它让人感到一种极度兴奋的感觉,可以使男女产生狂热之恋,生死之情,给人以足够的精力,信心,勇气,愿为爱人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它分泌的极至,甚至可以使人勇于到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就是传说中的殉情。这种激素抑制了大脑多个部位的正常工作,如记忆,注意力,思考力,丧失客观思维和逻辑能力,自信心空前膨胀。用俗话说就是“变蠢变笨了” 不过这种神经兴奋剂异常短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该激素无法维持长久的释放。 PEA的人工合成版本叫做苯异丙胺,其实是一种毒品,也就是非法组织经常兜售的什么只要几滴就能让对方瞬间爱上你的毒品。 欲——》多巴胺(Dopamine) 所谓多巴胺就是快感,任何快感的本质激素都是多巴胺的作用,性欲是快感之一, 爱和性欲其实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你可以爱上一个人,但是你可以和更多的人上床产生性欲。 还有很多男女关系,只有爱,没有欲,如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 情——》内啡呔(endorphin) 昙花一现的苯基乙胺的“爱情”过后,随之分泌的就是内啡呔,所谓多年的感情,其实就是指这种物质,它是一种神经镇静剂,它可以长久保持,通常是婚姻后的前几年到十几年间可以长久保鲜的激素成分。它不能使人感觉轰轰烈烈,而是一种平静的安详和温馨,还有一定的成瘾性。 忠——》后叶加压素/脑下垂体后叶荷尔蒙(vasopressin) 经科学实验分析,雌雄两性关系稳定的动物,vasopressin的激素水平明显高于不稳定的动物,人也是如此,vasopressin是一种神经抑制剂,它抑制了两性出规,和改变婚姻的行为。即便是双方已经不爱对方,也没有了感情,这种激素亦可以使婚姻关系锁定。 有些人天生很难被爱情打动(苯基乙胺分泌水平不高),但是一旦被打动,可能就是一生的依恋(内啡呔分泌水平高),有些人他们天生多情(内啡呔分泌水平不高),其爱情是一系列热恋+分手组成的,不断进行这种循环
【杂谈】也谈贫富分化 贫富分化其实是一个巨大的纯心理因素,这个很多经济学家也谈到过。 举个例子,有人说二八法则,社会80%的财富掌握在20%人的手中。 这个事实对不对,对!但是你不要忘了,如果不开放,大家连这99%的财富都没有 首先贫富分化分两个层面: 1.它必然产生!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的Epstein和Axtell两人用计算机模拟开发出来了一个人工社会财富积累的模型,他们称之为“Sugarscape”,通常翻译为“糖域”,我在这里将其翻译为“糖人国”。 游戏很简单: 在一个二维的虚拟世界中分布着固定的“糖”资源,而随机分布的Agent(可以翻译为“小糖人”)在二维世界中游走,并通过不断的收集身边的“糖”来增加自身资源。游戏设定每个小糖人都会在一个周期中消耗一定单位的糖,当自身的糖消耗光的时候,这个小糖人就会死去。 当研究者把目光投向小糖人们所积累的财富变量(用每小糖人收获的糖量来代表)之时,他们发现了大问题——这个虚拟的糖人国,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 可以说,在没有任何外在因素干预的情况下,仅仅是纯随机的分布,纯随机的行为,就会产生贫富分化。这是一个客观必然现象。 2.我们如何面对贫富分化? 如果同时有两种规则让你选,你选谁? 光看这条简单的法则,可能大部分人都会选大家不分化的,这多公平! 可是现实是大家趋利避害的底层欲望都会选择贫富分化的地区,这个世界上越是贫富分化严重的,就越有成吨的人挤破了脑壳都要挤进去的现象。 这两者矛盾不? 一方面大家骂着城里压力大,房子买不起,环境还污染,空气好难闻,地小人多堵车拥挤,等等等等,万恶朝宗集纣躯!但是,另一方面,大家挤破了门槛也要往城里挤。 矛盾不? 什么原因?------利益! 你的底层欲望的趋利避害,促使你选择城市发展,说到底是利益的比较,那怕再苦再累再压力大,这里依然是第一选择,收益更高的选择!这是你的潜意识的选择,可能你经常忽视! 只有总蛋糕变大,全人类总福祉才会更高。从而必然造成分化, 分化为什么是心态问题呢? 是你自愿的! 你会发现同样是扫大街,你在兰洲扫,在上海扫,在美国扫,你看一不一样,你干的事一样,但是收益天差地别。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分化那么严重,还是每年大量的人挤破了脑门子都想着绿卡,移民到美国那怕打一份很不起眼的底层体力工作。是什么让你同样的扫大街,回报不一样? 那是总体蛋糕大小的区别! 这就叫红利。 改开有红利! 这个巨大的红利,让你每天骂着贫富差距,确不敢去移民到朝鲜生活。 让你每天骂着贫富差距,还要天天挤破门槛的想着如何移民到美国的唐人街抄一盘左宗堂鸡,让你明知到城市拥挤空气差买不上房结婚压力大,依然毅然决然的选择挤到这里立足! 你是要选择所有人手里都有苹果,但是其中20%的人拥有80%的苹果。 还是选择所有人都没苹果,但是大家都平等的地方? that is a question!
【解老】切勿用现代汉语解老系列之26.啬是什么? 治人事天莫若啬的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流行出一种新解,叫农事。说这句话体现了老子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天底下最大的事就是种地。这是非常搞笑的解读,典型的民科死查字典的产物。 为什么呢?因为单纯从字典用例上看,啬的确先秦早期和农事经常沾边,例如: 啬事(农事); 啬夫(农夫,同穑夫,穑人); 啬黍(收获的黍稷) 王狩,啬人不从。——《仪礼·夏小正》。按,重农事也。 最著名的用例就是《史记·殷本纪》 的舍我啬事,说的是商汤反夏,举了夏王的大罪其实一条就是不让人民种庄稼,荒废农事。 乍一看,这很合乎道理,所有案例好像都跟种庄稼有关。可是仅仅如此,这个解字的深度就太浅了,太过业余了。 甲骨文字形,象粮食收入谷仓形。小篆从来回,“来”是小麦,“回”(lǐng)是仓库。本义:收获谷物) 嗇字本训当为收敛的敛字! 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礼记·郊特牲礼》。疏:“种曰稼, 敛曰啬。” 啬黍。——《仪礼·少牢礼》。注:“ 收敛曰啬。” 啬黍( 收获的黍稷) 少费谓之 啬。——《韩非子·解老》 只是因为经常用在将粮食收敛到仓库中,于是经常跟农事沾边。 治人事天这句中的嗇,当取本义,即三宝之一的俭,这个俭字正是敛的通假字! 更关键的问题是,啬的对象是什么? 其实从全书中心思想出发,“啬“ 和无为,希言,少私,寡欲,三宝之一的俭(收敛的敛的通假字)等等全书各章出现的近义词的意思都是相通的, 啬的是有为的政令,俭的是有为的政令,希的是有为的政令,无的是有为的政令...... 可以说全书别看辣么多字,辣么多章,就没说过别的事,就这么点事翻来覆去的说,从各种角度说,换着花样说。 5000言如果没有解成同一个中心思想的,说明其中必定有问题!
【转载】熊逸《读者错位》 最典型的有两本书《老子》和《中庸》 (1)书到底是写给谁看的? 如果你自己不断提升修养,真的达到“中和”境界了,难道天地就会因此而有秩序了?难道万物因此就欣欣向荣了?还不要说你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即便是孔子又怎么样,这位大成至圣先师肯定够得上“中和”境界,但结果呢,他自己还不是处处碰壁,他那个时代还不是礼崩乐坏? 铁证如山,似乎无法辩驳。那么,难道我们被《中庸》骗了不成?郑玄心地单纯,给《中庸》作注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后来唐太宗编修官方教科书,统称“五经正义”,由孔子的后人孔颖达主持全局,统一思想,《礼记》用的底本就是郑玄的注本。孔颖达很细致,不但发现了这个问题,还真的给出了很合理的解释。大意是说,“中和”这番话是对君王讲的,如果君王把“中和”精神发扬光大,使阴阳不乱,那么天地自然会秩序井然,社会自然会欣欣向荣。孔颖达的这个意见,应当让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有一种警醒,首先要搞清楚这些书是写给谁看的。这个道理说来简单,但我真的发现很多人缺乏这种警醒,而很多误解正是由此而来的。 《老子》就更典型了,很多话明显是写给君王看的,重要的是,在《老子》的逻辑里,君王要奉行的道理和大臣、百姓要奉行的道理恰恰是截然相反的。在那个古老的年代里,知识分子搞出一套思想,并不会想到有什么刻版印刷术,全国发行。今天我们看这些书,总会按照我们这个时代的常规,不自觉地把自己摆错了位置。古人其实也存在这种问题。我们看孔颖达,他站在官方意识形态权威的立场,还能想到经典文献里的很多内容都是对君王的进言,但朱熹没有这种立场,和草根靠得更近,而天下千千万万靠着儒家经典考科举的草根读书人,当然更没有这种立场。给君王一个人讲的道理,忽然变成了给千千万万人讲的道理。这种错位,常常会造成理解上的尴尬。 (2)月印万川 本来写给君王看的道理,忽然变成给千千万万人讲的道理,读者变了,原来的道理就说不圆了,只能用上九曲十八弯的办法! 我们再看朱熹对“中和”的解释,那些话玄而又玄,很难用现代汉语转达出来。大意是说,一个人应当时时刻刻谨小慎微,修心养性。等功夫精纯之后,自然就会天地有序、万物繁荣。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天地万物和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一体的,你的心端正了,天地之心也就端正了,你的气顺了,天地之气也就顺了。这是不是过于神奇了呢? 朱熹借用佛家“月印万川”的比喻,这样说道:“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但倒映在江河湖海,随处可见。”古人很难转得过这个脑子,总会不自觉地认为“理”或者“太极”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朱熹自己也被绕进去了,“月印万川”反而弄巧成拙。但是,即便在理学框架里,我们仍然会有困惑:“就算是我的心端正了,我的气顺了,那也只能说明倒映在我这一片小水塘里的月亮明亮起来了,天上那轮月亮难道也能跟着亮起来吗?” (3)神学腔调的儒学 按照理学的修养原则,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内心当做一个肮脏的水池,我们每天每刻都要劳心劳神地把脏东西清理掉——除了清理旧有的脏东西,还要清理每天每刻新落上的脏东西。等完全清理干净了,月亮的倒影分外光明,和天上那轮明月一模一样。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就是只有天理而毫无人欲的状态,这就是理学家心目中的理想状态。当你清理好自己这片小水池,池水中倒映的月亮和天上的月亮,以及千千万万个水池倒影中的月亮都是同一个月亮。从这个意义上说,天地万物和你是一体的,你的心端正了,天地之心也就端正了,你的气顺了,天地之气也就顺了。 但问题是,这又能如何呢?当你放眼四望,别人该歹毒还是歹毒,世界该无序还是无序。除了你自己,你没有改变任何人、任何事。更要紧的是,你有没有觉得朱熹这套道理太迂回呢?之所以这样迂回,正是因为《中庸》原本那些话是写给君王看的,朱熹要把它的读者变成天下人。读者变了,原来的道理就说不圆了,只能用上九曲十八弯的办法。 有一位中世纪神学大师托马斯·阿奎那,生活时代只比朱熹略晚一点。我们向西方读者介绍朱熹,会说他是中国的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的代表作《神学大全》就很有朱熹的风格。反过来看,可以说朱熹这套理学很有神学腔。如果说儒学是中国人的宗教,可以称之为儒教的话,那么这话拿来说理学倒还有几分在理。
【解字】“吾”与“我”之辩 继上一篇 《【解字】"不""弗"辩析始末》 https://tieba.baidu.com/p/5023722360 以后,不弗的纠结明显少了很多,多数人认清了与学术界的巨大差距。 本期带来 “吾”与“我”之辩 更另人纠结的两个字。 和上一期一样,这两个字学术界依然历经数十年未有定论。 还是上一期那句话:人家学术界几十年未有定论的东西,你今天突然有了兴致上了下度娘,然后你就知道了? 通常在那天突然有了兴致上了下度娘,然后就知道吾我之辩的人,答案通常是:吾不用于动词后作宾语? 仅此而已? 和上期一样,不弗之辩学界是能统计各典籍出现次数的,一般人恐怕说不出来这个数。 谁来说说整个战国,不出了多少次,弗出了多少次? 这证明什么? 普通人信息严重不对等,压根就没看过几个不和弗的用例典籍。井底观天。 学术界正是因为信息对等,所以知道这个问题难,很多说法论文都很有道理,可是在大量的用例面前,你不能自恰所有用法,只能是局部起作用,不能通吃,一种说法能不能通吃,有没有反例,在学术界是很明确的。 吾和我同样如此,学术界未有定论的东西,都是很复杂的东西,都是任何一个人无法通吃所有的,你那天突然有兴趣上了个度娘,然后你就知道了? 有人认为,吾不能用于动词后作宾语,八成是看了庄子的:“今日吾丧我”。 然后,孟子来了句“我养吾浩然之气” 这些人就蒙了圈了,又有人说啦 ,吾有很多限制,什么吾不能放后面呀,什么一句话不能出两个吾呀,什么前面有我,后面就要吾啦。 结果论语中的曾子又狠狠的打了他的脸:“吾日三省吾身” 你才看了几个吾我? 学术界看了多少? 话说回来,这位层主@不笑红尘笑风尘 其实提出的大方向是对的,即道德经中的我,指圣人,也就是老子引用圣人自己说的话。 比如:是以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比如“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这两个我,都不可能是老子本人。 第一句都已经写明了是引用比老子早很多年代的圣人所说的话。 可是仅仅如此说,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仅仅说出了大概表象,未有底层原理判断。 底层只有学术界说的清! 咦,不是说学术界对此问题没有定论么? 对啊,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在《老子》这本特定的书上,就有一些有价值的定论! 在我吾之辩的发展史上,一点不亚于学术界上的“不”“弗”之辩漫长和艰难。 但凡是这样的问题,都不是两三句可以归的明白的,可以适用于所有用例的。 学术界归类了很多区别,比如产生时代的不同,比如语法功能细节的不同,再比如单复数使用变化的不同,再比如使用习惯的不同。我就不一一占用大量篇幅细说了。 导致这一问题在《老子》中有解的,是学术界关于我吾产生时代不同的这一观点上。 简单的说,我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并且一开始就高频使用,具学术界统计,《尚书》中共出现了188次,《左传》中共出现170次,《老子》中共19次,等等等等。 而吾字,甲骨文中不曾出现,在金文中写做或。 真正意义上使用吾做为第一人称使用的,自战国初期以前,也就是《论语》《左传》之前,无一次用例! 注意,这句话很关键,在战国初期以前,也就是《论语》《左传》之前,吾做为第一人称使用的无一次用例! 在此之前,吾字一共出现3次,都不是做为第一人称代词使用,而是人名。 也就是说某某人就叫某某吾。 比如,在西周初期的《诗经》中仅出现一次,“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昆吾是个人名,这人就叫昆吾。 比如,《春秋.桓公七年》: “邓侯吾离来朝” ,这个吾离亦是人名,这人就叫吾离。 比如,《春秋.僖公十十四年》:“晋侯夷吾卒”,这个夷吾,也是个人名,这人就叫夷吾。 除此之外,再没有吾做为第一人称使用的用例! 论语与老子同期,而做为老子引用的 是以圣人云,是比老子早很多的时代。 这个传说中的圣人,是绝不可能会用吾这个字的。 如果你看见了 是以圣人云:“吾无为,而民自化” 贡喜你,为可以断定为后人窜改,一下便能验明假货。 这就是那个层主猜测的 “我”在道德经中可能指圣人的一个底层原因。 其实,关于老子是一个经传中的传,是一本注释前人的书,不管是在吧内,还是学术界,都是主流看法。 大量引用前人圣人的案例,还有圣人直接说出的话,这是很明显的。 什么,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什么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些很可能是引用的先人典籍中圣人的事迹。 而道德经中的吾,才很有可能是老子自称。
【杂谈】科学和迷信的跟本区别 https://tieba.baidu.com/p/5815437069 科学和迷信的根本区别是 是否基于逻辑和实践 ----------------------------------------------------- 逻辑和实践并不是科学的本质,逻辑只是工具,而玄学哲学有时候也可以实践成功! 迷信呢?也有逻辑,也有实践 成功的! 科学和数学的本质区别在于可证伪性 科学和迷信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超过解释范围。 迷信的本质是:在没有道理的地方寻找道理,在没有意义的地方找到意义,在没有规律的地方发现规律,在没有因果的地方强加因果。 迷信的程度是:超过解释范围的大小。 举个例子, 科学:吃这个草可以治这病 抽象1:吃这类草可以治这病 抽象2:吃寒性的东西可以治这病 抽象3:吃寒性的东西可以治这类病 抽象4:吃东西可以治病 再举个例子, 科学:我这次在这家创业公司工作不顺利 抽象1:我不适合在这家公司工作 抽象2:我不适合在创业公司工作 抽象3:我不适合在公司工作 抽象4:我不适合工作 科学也有等级,科学只是无限缩小解释的范围,而缩小解释范围的方法论经过七次升级:https://tieba.baidu.com/p/5797425262 分别是: 1.相关性 2.因果性 3.贝叶斯 4.Confounding Bias Z(控制变量 5.大范围随机双盲 6.p值合并 7.meta分析 这七个层级,都是一步一步的明确解释范围,排除干扰项Z的过程。 明明只有一句话,却说一百句的是文学家,明明有一百句,却只说一句的是哲学家,有一句说一句的是科学家。 有一万句说一句的是玄学家。
人的思维的七次突破 一切思维的基础,都是建立在相关性之上的。 1.相关性 这就是最基础的环节了,我们的经验直觉,会认为某些现象与某此现象之间是有联系的。 2.因果性 因果也是一种相关性,但是它是一种有限制条件的相关性,它限制了先后顺序。 比如,儿子长的高,一般来说父亲也长的高,这是第一层思维能发现的。 但是,不可能是因为儿子长的高导致了父亲长的高。 所以,因果是一种有先后顺序的相关性。 3.贝叶斯 有了因果性,剩下的,就是要一步一步的筛选靠谱的。 最简单基本的筛选,就是经验筛选。 比如有个熟人又告诉了你一遍某某经验,那么它的可信度+1,有人又告诉你它试过不行,那么可信度-1。 4.Confounding Bias Z Z是干扰因素,举个例子,跟据第三层经验筛选后,有成吨的人都告诉了你一个经验:锻练的人比不锻练身体要好,这是有因果的,可是再想想,这里面干扰因素Z,可是有很多的,比如年龄就是,年轻人锻练的肯定比老年人多,而年轻人本来身体就好。 还有人发现,打高尔夫球的人生存概率高,然而,因为只有有钱人才打的起高尔夫球,而有钱人本来生存概率就比普通人高。 这就叫做混淆偏误! 第三层的思维要去除这个,比如考察同一年龄段的人,就会把年龄这个干扰因素Z给去掉,如果还有效,说明在年龄之外,锻练依然有好处。 5.大范围随机双盲 第四层过滤了很多干扰因素Z,可是真实世界中的干扰因素过多,你不可能过滤干净。世界上不存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甚至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量子。 所以大范围,随机,双盲,等等等等,都是为了即可能降低未知干扰因素造成的影响。比如安慰剂效应,就是未解之迷,他的强大,甚至可以影响到物理级的手术,以及骨科。双盲就是用来避免安慰剂效应的。 6.p值合并 6级往上,对非专业人士就已经很难解释了。姑且一听 7.meta分析 其实p值合并,本身就是一种meta分析,是最基础和最常用的。 meta分析还有很多种更为高端的方法。 以上七层都是一层包一层的。 比如所有七层,都可以叫做相关性。 以上六层,都可以叫做因果性,以上五层,都可以叫做贝叶斯....以此类推
【解老】“无为”最常见的四大误区 1.“无为”能不能解为治未病、止于未乱、未雨筹谋?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为无为,事无事,未无未。 将无为解为 为之于未有的不少。 核心来源,就这两段话。 那么无为是不是为之于未有呢? 当然是,因为它的确是老子原文中的原话。然而真正把它放在全文中理解清楚,并不容易。 解老不能断章取义,亦或用现代汉语观念。 这句如果单看,极易理解为未雨筹谋。未雨筹谋其实就是一句没有卵用的心灵鸡汤,永远正确的废话。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后文是什么?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如果你理解为未雨筹谋,其实你还是在有为。 如果治理国家的管理者,能把天下每件事都完美的未雨筹谋,这是不现实的。 而未雨筹谋,除了断章取义的可以解读这两章,其它老子的全书辣么多无为,都无法做到上下文高度统一和自恰。 从后文我们可知,老子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它的真正含义,是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是把产生乱的前提条件都跟除了,断绝了,不会有开始,怎么可能有终点? 圣人不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是预判那里会长杂草,而预先把它挖了,圣人是直接治理土壤环境,让其跟本不长草。 计划经济中的领导者,常于几成而败之,因为他们有为,就一定有败,因为这天下对错的标准太过复杂太过多变,你领导者再聪明能碾几棵钉? 市场经济中的领导者,辅万物之自然而不自为,不自为当然不会有败,他让天下各行其道,因人而宜,因势利导,因时而变,因地制宜。这位吧友的回复,我认为这才是治之于未乱的正确理解! 2"无为"能不能解为"按自然规律办事"? "按自然规律办事" 这是一句永远正确的废话. 这句可以做为老子的宗旨和目标,但不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恰恰是 "如何做?" 才能 "按自然规律办事". 而且最关键的是,还有个前缀修辞. 特指 "管理者","如何做?",才能 "按自然规律办事!" 老子重在说的是:统治者 "如何才能", 注意,是 "如何才能",而不是 "应该",或者 "要". 那么如何才能呢? 无为! 让天下各行其道,敛已之智,法天下之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 如果单纯解为 统治者要按自然规律办事,那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统治者对每件事,用自己高超的政治智慧去了解情况事实,去探访背后的真相,最后跟据这件事的时间,地点,人和,形势等因素,最终合理的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时而变,因人而异,因道生法,从而完美的解决这件事。这种情况也属于,统治者按自然规律办事,或者说统治者不用个人主观,而是用客观视角把这个事情解决. 那这个统治者不等着累死等什么? 天下如此繁复,如此庞大,统治者一人之力何以为之?你浑身是铁能碾几棵钉? 3"无为"能不能解为"无私"? 主要将无为解为无私的是58逻辑大教授。 他也是跟据某几章原话来的,比如: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无私可以有两个方面: 1.可以理解为这个统治者道德水准很高,无欲无私,不为自己私利去为.用现代话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还可以理解为这个统治者不以个人意愿来办事,不带有个人主观去为,换句话就是客观的来办事. 就算这两点加在一起,那么,这样就完了吗? 还差的远. 这样的统治者我们历史上见的多了,崇祯帝黄泉有知,估计要上来和你彻夜长聊一下他的亡国之路吧. 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统治者不可谓不用心,不可谓道德情操不高,不可谓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不可谓不讲究客观,很多领导人都累吐血了,还在天天加班加点开经济会议商讨规划,每天争论不休.可是人民即然贫困穷苦. 道德经,真的不是本《小学生思想品德》,能达到小学生思想品德要求的统治者很多,但是有道的统治者却少之又少! 其实无私只是无为之中的一小部分,你无为了自然无私。你都辅万物之自然了,你还能怎么私? 像把无为解为治未乱,还有无私的,这两种解释虽然在道德经中貌似都有章句支撑,但是其数量与主题相比,杯水车薪! 怎么可以用小篇辐的东西,去套全章主题大概念呢? 从大概念,去理解小概念,也许你原来的认知就会发生改变! 4“无为”能不能解为不去做,就不会有风险?能不能解为不妄为? 能不能解为不刻意而为? 都不行。 因为一个核心判断标准,那就是无不为!道恒无为而无不为! 【论道】不以“无不为”为目地的无为,都是耍流氓! https://tieba.baidu.com/p/5791871343 不去做当然不会有风险,但是能无不为么? 不妄为能不能无不为? 怎么判断是不是妄为? 老子全章多次强调天下的价值观,对错观异常复杂,一切对错都是相对的,道可道非恒道,如何才能判断不妄为?管理者对天下辣么多事都一件一件的判断如何才能不妄为? 不刻意而为,那就是率性而为喽? 那率性而为可以无不为么?
【论道】不以“无不为”为目地的无为,都是耍流氓! 老子的无为,区别于其它的庄子,列子,还有现在帖吧里的xx诸子的无为,有一个很重要,且容易被忽略的核心标准。 就是无不为! 无以为之用,有以为之利,是老子提出无为的核心方法论,无是手段,而有是目的。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进一步说明了无可以产生天下万有的无不为效应。 道恒无为而无不为,这句更是点明了无为的目的和标准。 然而我们再来看看,其它概念的无为,是怎样耍流氓的! 很多人经常拿庄子的无为去解释老子,然而庄子与老子有本质区别,庄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不为做为衡量标准的。 无用的树 庄子有一次带着一群学生到山上去,看到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工人在旁边休息,却不去砍伐这棵树。庄子就问说你们不是要砍树吗?怎么这棵树这么大一棵你们不去砍呢?砍树的人就说,这棵树无用,所以不去砍它。 所谓的无用是说这棵树恐怕长的弯弯曲曲的或者说它的树本身不适合用来做家具。在他们专家看起来,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庄子就跟学生说,这棵大树因为不材,就说他不是一个好的木材。所以可以怎么样呢?它就可以过完自然的寿命,所谓的我们常常讲安享天年啊。 你看,这种无为好比什么呢? 当今的很多小国,有搞赌城的,有搞集邮的,这些国家弱到没有军队,却没什么强国想要吞并他们,因为没用嘛,我花了军费占了个赌城得了一堆筛子,抢了一堆邮票有个卵用呢?于是这些小国因为自己没用,所以很好的保全了自己。 树也如此,是他自己的价值,低于了伐木工的砍伐成本,才得以保全。这种无为,不能不说是耍流氓。是一种病态的无为。 我们再看看老子举的是什么样的例子: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道恒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万物归而弗为主,谓之大。 看看这等气势,这等格局,动不动就万物怎怎么地,动不动就天下怎么怎么地,动不动就万民怎么怎么地。 这都是一种无不为的霸气体现,这是无用之树可以比拟的么?
【热议】百家到底谁赢了? https://tieba.baidu.com/p/5772756278 https://tieba.baidu.com/p/5780693003 有人说最后是法家赢了,百代都行秦政法 有人说最后是儒家赢了,因为自汉武以来独尊儒术几千年 有人说最后是道家赢了,因为外示儒术而内服黄老 儒法道三家都曾先后登上过历史舞台,而这个舞台很大,可以说在秦灭六国时这个历史舞台才刚刚开幕,所谓魔兽60级满级相比于传统游戏才刚刚开始,而不是传统认知认为的秦统一六国后,答案已经划上句号。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仅仅不过是三大时期的争鸣期,也就是嘴炮期。 然后进入秦汉的检验期,最后过渡到融合期。 在秦统一六国,把百家从嘴炮期,过渡到了检验期,并成为检验期第一个霸主。然而只挺了15年就软了。然后道家登上历史舞台,融入黄老因道生秦法,开放天下诸多限制,让治下各行其道。我无事而民自富跟据货殖列传的记载,人民最后富到钱和粮食在仓库中烂掉,地方强大到挑战中央,民间富到挑战官方,于是七王之乱兴起。然后汉武罢废百家,独尊儒术,穷兵独武,晚年天下大乱,王莽以儒立国,最后也以失败告终。之后便进入了融合期。 如果非要说最后谁是赢家,恐怕是百家中的杂家! 杂家自吕不韦起,以黄老为骨,兼容百家。 为什么以黄老为骨? 黄老是法家的摇篮,但是与法家之法有很大区别,这个区别在于道生法思想! 非要说后世的朝代有什么大的结构框架,那么就是“上道中法下王”,当然这词也不是我起的 上道中法下王 这么一个结构通吃古今几乎所有例子,就连今天的商业现象,亦是如此。 小公司靠老板,中公司靠制度,大公司靠文化,这也符合历史演化的规律。 有人举的儒家什么王守仁,孔丘,多半都是地方性质的封疆大吏,有人举的法家什么商鞅之类的,多半都是在一国之邦称雄, 而统御天下而能流百年者,没有多元思维系统不行,没有黄老的道生法不行。 最近出版的新书《中国史纲》认为,外族之所以能在后来能在中华统御那么长时间,是因为兼具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二元思维。 而最后一个胡虏清朝,则是一个N元帝国,整合了草原文明雪山文明农耕文明海洋文明。蒙回藏汉多元帝国。 以餐饮为例,街边大排档可以用儒家的王制,老板的技术。 而做成肯德基连锁店,则必须要有制度化,标准化的打法。然而标准化的肯德基并不能满足人们所有餐饮需求。于是肯德基,东方即白,必胜客,小肥羊等等等等多个大佬的母公司,百胜餐饮集团,必须要走多元化路线,也必须让治下各行其道,因道生法 当然,这只是大体框架,历史是复杂的,管理也是复杂的,越是把历史读细读透就越会发现什么狗屁的盛极必衰,什么历史必然的规律那都是扯淡,历史每个时期,面对的问题都不相同,用新的框架解决了老的问题,由于进度又会产生新一轮的问题,而只有解决了这新的一轮的问题的框架,才又能登上历史舞台继续演化出更新的问题,如此循环。 历史总上演常新的戏码,而不是一承不变的规律。如果读历史只为读出什么千古兴亡之不变必然规律,那真是丢了西瓜捡芝麻。
1.准备必备工具:民科解老三件套(百度 汉典 帛书影象本) 2.百度通行本和帛书国家文物局专家汇编校对本的内容 3.对比以上两者与帛书影象本的区别 4.找到差异点,小心脏一震!重大发现!可了不得了!儒家篡改啦! 例如:是胃玄牝5.登陆 民科解老三件套之汉典(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zdic.net%2F&urlrefer=19c260243b510e4e541324d7697efc96) 例如:搜索胃字, 复制粘帖详细解释栏目 详细字义 ◎ 胃 wèi 〈名〉 (1) (象形。据小篆字形。上象口袋形的消化器官,下为肉。本义:人和动物贮藏和消化食物的器官) (2) 同本义 [stomach] 疾在肠胃。——《韩非子·喻老》 在肠胃。 (3) 又如:重瓣胃;胃疸(中医指胃部虚热);胃气痛(方言。胃痛);胃气(中医指胃的生理功能及其精气;泛指胃病) (4) 星名 [name of a star]。二十八宿之一,白虎七宿的第三宿。有星3颗,即白羊座35、39、41三星。如:胃维(胃星之旁) 复制粘帖说文解字栏目 『說文解字』【卷四】【肉部】胃 穀府也。象形。云貴切〖注〗 『說文解字注』 (胃) 榖府也。白虎通曰。胃者、脾之府也。脾主稟氣。胃者、榖之委也。故脾稟氣於胃也。素問。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从肉。?象形。云貴切。十五部。 6.铺垫完后,转场 转场模版1: “既然胃不能擅改为谓,两者的涵义是有本质差异的,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又来了,做为后天之本的胃,是谓吗?胃是人之脏器,谓是告语,当然不会是一回事。而谓,则又是儒家的礼制观念的代表。” 7.总结: 总结模版1: 由胃、谓二字的被篡改,可见儒家所动手脚已如同水滴石穿,无孔不入了。道学的真面目在帛甲之后,早已不复存在。我们之前看到的一切,其实都已是儒改的成果。又如何能有正确结论呢? 8.帖吧大V回复粉丝留言,与粉丝互动 消毒三连 1.证据!证据!证据!这是真理与谬论的问题。证据确凿的结论,就是真理。信不信都无影响。本帖就是研究过程的记录。可惜你看不懂。 2.随着物证出土,需要原有的结论都成了谬论,千古以来的首次唯一正解,以正视听! 3.把xx改成xx,正是儒改为己所用的活证据! 儒生篡改!儒生篡改!儒生篡改!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儒生篡改啦!
【解老】什么是“微明”? 将欲翕之,必 古张之。将欲弱之,必 古强之。将欲去之,必 古与之。将欲夺之,必 古予之。是谓 微明。 柔溺胜强,鱼不脱于渊,邦 利器不可以 视人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不自见故 明 自知者 明 ======================= 《韩非子‧喻老》:“ 起事于无形,而要大功于天下,是谓微明。” 《淮南子》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 莫从已出也 全段翻译: 将要收敛的,必定是本来过于张扬的;将要削弱的,必定是本来过于强盛的;将要离去的必定是本来相与的;将要剥夺的,必定是本来太多给予的;这就叫做“不见而明”的智慧,少干预治下的政治比主宰天下更好,就像鱼不能脱离它的天生自然环境一样,同样,国家的行政主宰手段也不能直接亲自去用来治理人民 古,本来,原本 《说文》:“古,故也。故,使为之也。按故者,凡事之所以然。而所以然皆备于古。” 微明 = 不自见故明 = 不见而明 无为 = 莫从已出 = 我无为而民自化 = 不争之德,用人之力 = 不为而成 柔溺 = 少干预,注意是溺。溺 = 无 利器,在古代是比喻杰出的才能和贤智 《后汉书·虞诩传》:“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唐 王昌龄 《上侍御士兄》:“利器必先举,非贤安可任?” 宋 苏轼 《乞擢用林豫札子》:“林豫 勇於立事,常有为国捐躯之意,试之盘错之地,必显利器。” 视,治理,亲临某事 邦利器不可以视人 = 不尚贤 =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翻译】英译本第一章的神级翻译 Ch. 1, as translated by Ch'u Ta-Kao (1904) The Tao that can be expressed is not the eternal Tao; The name that can be defined is not the unchanging name. Non-existence is called the antecedent of heaven and earth; Existence is the mother of all things. From eternal non-existence, therefore, we serenely observe the mysterious beginning of the Universe; From eternal existence we clearly see the apparent distinctions. These two are the same in source and become different when manifested. This sameness is called profundity. Infinite profundity is the gate whence comes the beginning of all parts of the Universe. Ch. 1, Gia-Fu Feng & Jane English (1972) Also as Tao called Tao is not Tao. The Tao that can be told is not the eternal Tao; The name that can be named is not the eternal name. The nameless is the beginning of heaven and earth. The named is the mother of ten thousand things. Ever desireless, one can see the mystery. Ever desiring, one can see the manifestations. These two spring from the same source but differ in name; this appears as darkness. Darkness within darkness. The gate to all mystery. Ch. 1, as interpreted by Stephen Mitchell (1992) The tao that can be told is not the eternal Tao The name that can be named is not the eternal Name. The unnameable is the eternally real. Naming is the origin of all particular things. Free from desire, you realize the mystery. Caught in desire, you see only the manifestations. Yet mystery and manifestations arise from the same source. This source is called darkness. Darkness within darkness. The gateway to all understanding. Ch. 1, as translated by J.H.McDonald (1996) [Public domain translation] The tao that can be described is not the eternal Tao. The name that can be spoken is not the eternal Name. The nameless is the boundary of Heaven and Earth. The named is the mother of creation. Freed from desire, you can see the hidden mystery. By having desire, you can only see what is visibly real. Yet mystery and reality emerge from the same source. This source is called darkness. Darkness born from darkness. The beginning of all understanding. Ch. 1, as interpreted by Ursula K. LeGuin (1998) The way you can go isn't the real way. The name you can say isn't the real name. Heaven and earth begin in the unnamed: name's the mother of the ten thousand things. So the unwanting soul sees what's hidden, and the ever-wanting soul sees only what it wants. Two things, one origin, but different in name, whose identity is mystery. Mystery of all mysteries! The door to the hidden. Ch. 1, as translated by Thomas Cleary (2004) A way can be a guide but not a fixed path names can be given but not permanent labels Nonbeing is called the beginning of heaven and earth being is called the mother of all things Always passionless thereby observe the subtle ever intent thereby observe the apparent These two come from the same source but differ in name both are considered mysteries The mystery of mysteries is the gateway of marvels 可以看出英译本的水平是逐年上升的。 而最后一版 Thomas Cleary (2004)这个版本是最神的, 具然可以GET到 先秦道/导的真正含义以及大量用例。 纵观这些版本,1998年前的,几乎都是老套路,从道可以说的角度去翻译,这也是国内解读的主流。 而1998年版的,Ursula K. LeGuin本 已经理解为道可以走了。 按先秦原意,这是更进一步。 2004版的 Thomas Cleary ,直接吻合了先秦原意,以及大量典故用例。 也就是说,按照中文 道可导,非恒道的模式翻译。不知道Thomas Cleary 是否参考了众多先秦典故,亦或是道字甲骨文金文之象形,做为英译本,可以翻到这个层次,实属罕见,这是非常高的训诂水平。 《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何晏集解引包咸注曰:“道,治也。” 《论语.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注:道,引导 《论语.季氏篇》:子曰:乐道人之善。 注:汉唐古本《论语》为“导”字。 《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注:道,导也。 《礼记·月令》:“以教道民,必躬亲之。”注:道,治也 《庄子·田子方》:“其谏我也似子,其道我也似父。”成玄英注疏:“训导我也,似父之教子。” 《庄子.刻意》:“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注:道,导也 《庄子.刻意》:“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注:道,导也。 《漢書.卷四十》:“即道引不食穀,閉門不出歲餘”。注:道,导也。 《荀子·正名》:“道也者,治之经理也" 《荀子·乐论》:故先王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管子·牧民》:”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 注:道,导也。 《史记·留侯世家》:乃学辟谷,道引轻身。注:道,导也。 《易·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注:道,导也。 《楚辞 • 离骚》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注:道,引也,向导 陆德明《经典释文》:“道,音导。”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此“道”字,疑读为“导” 刘昕岚《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笺释》:道为“可道也”,此处“道”音“导”。道导先秦为一字。
【论道】老子确实很简单 《老子》其实很简单 https://tieba.baidu.com/p/5732914177 ========================================== 虽然这篇帖子结论我认为并不对,而且是常人最普遍犯的一个误区,但是此帖仍然不失为一篇好帖,因为他的方法论是对的! 如果熟读几十年,读上千遍的老子,一定会发现其上下文有惊人统一的中心思想与大方向,这是可以总结为一个通用公式的,这个公式可以通吃老子所有章节,是鹤立雪中,禅者见白的 白。 这个公式,被此帖楼主总结为 a、b是一对相反属性的词汇; 在一定条件下,a的做法可以得到b,反之,b的做法可以得到a。 这其实就是我多年强调的底层逻辑,由于职业病,所以我看待很多问题要穷极其底层逻辑。 而这种东西,就是底层抽象逻辑。 然尔,这个底层逻辑公式还有点不准确,有小缺隙。 1.a和b,不能反之 b的做法不可以得到a,纵观老子全书,不存在这样的反例! 2.a和b,不是通用万能的代表,有限定对象的条件和标准。 不是谁都能当a,谁都能当b的。 a被限定为 “其上” b被限定为“其下” 这是管理关系。 例如,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正 a无为,b自化,无不为 a无事 b自富 如果单从这一公式讲,它是允许反过来讲的, b自化,而a无为 这个因果关系对么? 不对! 而且老子全文不支持这样的案例。所以在老子中,还有对a和b的限定条件。 道恒亡为,而万物无不为 A(道恒亡为,侯王若能守),B(万物将自化) A天地不仁,B以万物为刍狗 A和B的抽象关系其实已经被牢牢的锁死了,不能乱用。 只有一对多,管理与被管理,道与万物 这种关系,才可以运用老子的公式。 在老子中,也从未出现过反例。 民之不治,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 你看,这个关系ab是不能反过来整的 古人的观天道以喻人事模式是贯穿先秦诸部经典的。 老子也不例外,老子的a和b的终级抽象模型来源那里呢? 就是道与万物的宇宙终级生成论----- 这个终级ab对应关系! 这个对应关系就是, A(道恒无为),B(万物万有自化繁容而无不为!) B(天下万物生于有),A(有生于无) A(无以为之用),B(有以为之利) 以上为 道的层面,跟据道,可以同步推导下面是 德的层面: A(圣人)与B(天下)的关系 A(侯王)与B(百姓)的关系! 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解老】攫鸟猛兽何以不搏? 此章以及出生入死章恐怕是有史以来被质疑最多的悬案之一了。 老子口口声声的宣称: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虫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围绕这一话题展开的论述层出不穷,从来没有停止过,因为如果按我们现代人直觉,这个结论不符合我们常理。 于是呢,有些人开始打赤子的主意,开始把赤子曲解成别的什么东西。 然而上下文一体性不会说谎,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从这一点上看,老子口中的赤子,是婴儿无疑! 纵观全书上下文,有另一章和此章的口气惊人相同,即出生入死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山海经》中,“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 兕何以无所揣其角? 攫鸟猛兽何以弗搏? 老子在谈修仙和玄学么? 我对此章有三个方向的思考: 1.上一辈人流传N代的说法 2.它依然处于全书上下文中心思想体系之中 3.我个人业余爱好野外生存的经验 1.我不知道别的地区有没有这样一个说法,至少我小的时候听过爷爷一辈的人有蛇不咬婴儿的说法留传,这可能是一个民间经验 2.抛开民间经验,我们从上下文中可以得知两个东西,1.无为 2.出生入死章 老子在全书中多次用婴儿对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做比喻,可以说,婴儿就象征无为。 那么,老子此章说的什么蜂虿虫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本质是因为婴儿的无为,这些猛兽无法意识到其存在,故弗螫,弗搏! 结合出生入死章, 如果我们做个实验,以我上次在神农架野外生存为案例,如果在方圆几十里的原始森林中,随机分布婴儿和成人,那么那一方的存活率更高呢? 其实我们都有一个直觉常识,无论成人婴儿,跟猛兽搏斗,你要不是什么武松,黑旋风之流的,是必死无疑的,没个赢。这时,就有个概率,即人之生,十之有三,人之死十之有三。 排除那十分之一的什么武松,诸葛亮之流的,两方是扯平的, 然而还有本来生,为了生,而动之者死地也的一波人,亦十之有三。这十之有三,毫无例外,全是能动的,会叫的,看到猛兽撒腿就跑的,要么就是看到猛兽吓的大喊救命的,总之,用劲全力用各种有为的手段求生的! 唯独其婴儿,保持先天性无为,一般情况下,在本来就能生的情况下,婴儿是没有那些惊吓意识的,也不知猛兽为何物,自然没有恐惧的失态,也无法移动位置,猛兽意识不到其存在,遇到的概率更低。可以说避免了人之生动皆之死地者也的情况。 3.以我个人的经验,其实是非常印证上面所述的。 其实在野外的那些猛兽,其实视力极差,比如狮子,百米以外,其实只能知道那有个东西在动,是跟本不知道到那是东西是个什么。 有些东西,干脆就没有视力,比如蛇。 玩过野外生存的,都要练习装死这项技能,以及装死时的心态,即遇事不急不燥冷静不动是先要做到的,因为对你够成威害的,基本都比你跑的快的多地多,而且没头就跑是大忌,因为很多猛兽都有这种原始的基因潜意识,狂追把背后露给它的动物。 其实从林野兽的比例远比大家想的要疏远,一般情况下,你不移动,几乎没什么机率遇到。 就是那种瞎跑的,瞎捅马蜂窝的,也就是传说中作死的才风险高。 当然,装死不是万能,更进阶的野外生存还要辩别动物种类,比如有些颜色种类的熊,装死反而不行,要与之搏斗,敲其鼻子,才能脱险。 然而这是特例,不能跟古人较真,古人说话倾向于大概率,就如传统中医一般,将究大方向,势,形而上的东西。
【解老】攫鸟猛兽何以不搏? 此章以及出生入死章恐怕是有史以来被质疑最多的悬案之一了。 老子口口声声的宣称: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虫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围绕这一话题展开的论述层出不穷,从来没有停止过,因为如果按我们现代人直觉,这个结论不符合我们常理。 于是呢,有些人开始打赤子的主意,开始把赤子曲解成别的什么东西。 然而上下文一体性不会说谎,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从这一点上看,老子口中的赤子,是婴儿无疑! 纵观全书上下文,有另一章和此章的口气惊人相同,即出生入死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山海经》中,“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 兕何以无所揣其角? 攫鸟猛兽何以弗搏? 老子在谈修仙和玄学么? 我对此章有三个方向的思考: 1.上一辈人流传N代的说法 2.它依然处于全书上下文中心思想体系之中 3.我个人业余爱好野外生存的经验 1.我不知道别的地区有没有这样一个说法,至少我小的时候听过爷爷一辈的人有蛇不咬婴儿的说法留传,这可能是一个民间经验 2.抛开民间经验,我们从上下文中可以得知两个东西,1.无为 2.出生入死章 老子在全书中多次用婴儿对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做比喻,可以说,婴儿就象征无为。 那么,老子此章说的什么蜂虿虫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本质是因为婴儿的无为,这些猛兽无法意识到其存在,故弗螫,弗搏! 结合出生入死章, 如果我们做个实验,以我上次在神农架野外生存为案例,如果在方圆几十里的原始森林中,随机分布婴儿和成人,那么那一方的存活率更高呢? 其实我们都有一个直觉常识,无论成人婴儿,跟猛兽搏斗,你要不是什么武松,黑旋风之流的,是必死无疑的,没个赢。这时,就有个概率,即人之生,十之有三,人之死十之有三。 排除那十分之一的什么武松,诸葛亮之流的,两方是扯平的, 然而还有本来生,为了生,而动之者死地也的一波人,亦十之有三。这十之有三,毫无例外,全是能动的,会叫的,看到猛兽撒腿就跑的,要么就是看到猛兽吓的大喊救命的,总之,用劲全力用各种有为的手段求生的! 唯独其婴儿,保持先天性无为,一般情况下,在本来就能生的情况下,婴儿是没有那些惊吓意识的,也不知猛兽为何物,自然没有恐惧的失态,也无法移动位置,猛兽意识不到其存在,遇到的概率更低。可以说避免了人之生动皆之死地者也的情况。 3.以我个人的经验,其实是非常印证上面所述的。 其实在野外的那些猛兽,其实视力极差,比如狮子,百米以外,其实只能知道那有个东西在动,是跟本不知道到那是东西是个什么。 有些东西,干脆就没有视力,比如蛇。所以有为的动作,和惊扰,以及对于地盘的威胁,是受到攻击的核心因素。 玩过野外生存的,都要练习装死这项技能,以及装死时的心态,即遇事不急不燥冷静不动是先要做到的,因为对你够成威害的,基本都比你跑的快的多地多,而且没头就跑是大忌,因为很多猛兽都有这种原始的基因潜意识,狂追把背后露给它的动物。 其实从林野兽的比例远比大家想的要疏远,一般情况下,你不移动,几乎没什么机率遇到。 就是那种瞎跑的,瞎捅马蜂窝的,也就是传说中作死的才风险高。 当然,装死不是万能,更进阶的野外生存还要辩别动物种类,比如有些颜色种类的熊,装死反而不行,要与之搏斗,敲其鼻子,才能脱险。 然而这是特例,不能跟古人较真,古人说话倾向于大概率,就如传统中医一般,将究大方向,势,形而上的东西。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