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系渣渣辉☜ lzploveyu
关注数: 32 粉丝数: 145 发帖数: 4,455 关注贴吧数: 40
2025工作重点 今年部分重点工作提振消费:开展“一路山海·烟台购”消费促进年活动。实施电商“百企千品”培育工程。推动崆峒胜境八仙街试运行、朝阳所城全域开放。新质生产力:开建裕龙5号岛。推动潍柴—比亚迪新能源动力产业园二期建设。建成海上世界金融创新试验区。营商环境:扎实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推进线下办事“只进一门”、线上办事“一网通办”。教育:推动山东大学研究院落地。为101所农村小学配备3.4万套午休座椅。绿色低碳:探索建立碳足迹管理、碳普惠交易体系。新增零碳供暖面积1000万平方米以上。在宾馆、停车场等新设汽车充电桩5000个。实施长岛“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百箱千排万笼”计划。城市更新:加快更新32个重点片区,协同打造烟台山—塔山历史轴线,活化利用烟台啤酒厂、长荣水泥厂等工业遗址。建成山海步道二期。住房:采取“以旧换新”“群团购”等措施,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就业:推动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开展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健康:建成妇幼保健院、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综合实验基地、八角湾国际医院医疗区主体工程,完成市中医医院、奇山医院扩建。社会保障:新增家庭养老床位2600张以上、托位3000个。争创全国儿童友好城市。为4.5万名群众提供社区嵌入式综合服务。
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报告 大小新闻客户端10月14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侯召溪)近日,来自市委财经办的前三季度全市经济运行情况报告格外提振人心:进入三季度以来,我市经济供给侧恢复基本完成、需求侧继续波浪渐进式上升,发展基本面不断巩固,呈现出逐月复苏、逐季好转的态势。预计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幅高于上半年,运行走势由“V”型向“√”型演进。 统计显示,全市经济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外贸进出口、实际使用外资、农业、金融信贷等六个方面表现较好。工业领先增长,呈逐月回升态势,1-8月份增长3.2%,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全国2.8和1.4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增加值80%的前十大行业7升3降。 固定资产投资波动中趋稳,重归正常增长轨道。重点项目投资自3月份以来持续增长,1-8月份省市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分别达到85%和69.4%,均超过时间进度。 外贸进出口扭负为正,实现20个月以来首次累计正增长。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9%,外贸百强企业进出口增长17.8%。外贸结构加快转型,一般贸易占比比去年同期提高7.2个百分点、达到51.6%,加工贸易占比减少7.8个百分点、降为31.5%。海运快件实现进出口4亿元,总量位居全省首位。 实际使用外资较快增长,外资来源结构不断优化。1-8月份,全市实际使用外资11.1亿美元、增长30.7%,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全国12.5和31个百分点。从来源看,美国实际到资增长111倍,澳大利亚实际到资从无到有,英国实际到资增长284.2%,新加坡实际到资增长70%。 农业生产好于去年,全年粮食丰收在望。全市小麦总产量67.07万吨,夏粮平均亩产达到393.57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老龄果园更新改造累计完成47.2万亩,超出年度计划18%。“烟台苹果”成为国家在山东重点培育的2个特色产业集群之一,品牌价值12年蝉联中国果业第一品牌。 金融信贷稳健增长,企业融资成本全线下降。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90.7亿元、增长95.8%,增量创历史同期新高。全市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为4.39%,较上年末下降0.86个百分点,其中小型企业下降1.4个百分点,微型企业下降1.02个百分点。累计为企业提供纾困资金支持10.9亿元。 “总的看,前三季度我市经济运行与全国、全省走势基本一致,虽形有波动,但势仍向好,特别是三季度以来复苏稳固、稳中加快,经济发展的韧性、活力进一步增强。”市委财经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企稳回升基础在巩固。主要经济指标逐月向好。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4%,分别高于全省、全国0.6和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规上工业增加值连续6个月单月增速保持4%以上的较快增长。 均衡增长态势在形成。从产业看,上半年我市是全省唯一一个三次产业全面实现正增长的地市,其中三产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75%,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从行业看,增长面持续扩大,海工装备行业订单饱满、产销两旺,黄金价格上涨拉动冶炼企业产值大幅增长,食品药品骨干企业增长势头明显,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良好,汽车产业整体回暖。 经济活跃程度在上升。市场主体稳步增加,截至9月末,全市实有市场主体总量达到91.6万户、增长5.8%,其中企业25.5万户、增长12%。交通物流保持回升态势,铁路和机场货运量增速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港口和集装箱吞吐量持续保持正增长。 新旧动能转换在加速。投资结构不断向好,1-8月份“四新”经济投资增长23.6%,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60.4%、比上年同期提高11.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1%,高于全部投资增速10.1个百分点。工业结构向高质迈进,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9%,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8.1%,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海洋经济呈现新亮点,全国首个坐底式海珍品养殖网箱“国鲍1号”、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体“耕海1号”相继投入运营。 区域板块支撑在增强。县域板块,经济体量较大的区市主要指标保持较快增长,占工业总量70%的开发区、龙口、招远、莱州1-8月份增速分别达到3.9%、9.9%、10.8%和9.9%。九大片区板块全面发力,幸福新城开工面积达到117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49.2亿元,夹河新城总投资47亿元的22项重点工程全面启动。“四园两区”板块,自贸片区12项创新成果全省复制推广,综合保税区开关运作。
国家轻量化材料成形技术及装备创新中心汽车轻量化中心签约仪式在烟 4月17日上午,国家轻量化材料成形技术及装备创新中心汽车轻量化中心签约仪式在烟台举办,市工信局、高新区管委、北京机科国创轻量化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轻量化院”)共同签署合作协议,正式启动“汽车轻量化中心”建设。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轻量化院董事长单忠德,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总工程师、轻量化院副董事长、总经理杜兵及市直有关部门、部分企业代表参加仪式。 此次签订的合作协议是在山东省政府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战略合作协议、市政府与轻量化院战略合作协议框架下签订,市工信局、高新区、轻量化院三方将立足烟台汽车、原材料产业的坚实基础,依托轻量化院在轻量化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等方面的技术与人才优势,以汽车轻量化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应用为突破口,通过共建研究机构、技术服务平台等方式,积极推动轻量化院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研究成果在我市的落地转化,共同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培育轻量化新材料、零部件及成形装备等新的增长点,促进原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等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据悉,2011年,轻量化院在烟台高新区设立了北京机科国创轻量化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烟台研究所(简称轻量化院烟台所),建立了近20人的研发服务团队,与原市经信委、高新区等多方共建山东先进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胶东汽车技术现代服务平台等区域创新载体,已服务烟台及山东省内企业100余家;结合烟台市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需求,与东方蓝天钛金、烟台泰利等企业联合申报并获批“863”项目等多个重大专项,在烟台龙口隆基集团设立了院士工作站等等,这些高效合作成果,均为深化战略合作、成立汽车轻量化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4月16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烟台分子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启动 4月16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烟台分子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启动仪式及成果推介会在烟台开发区举行。烟台市副市长张代令,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郝芳华,中国科学院院士方维海,烟台开发区工委副书记、管委副主任刘建民出席启动仪式。烟台开发区工委委员、管委副主任林阳代表开发区管委签订共建协议,管委副主任陈军主持,市、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活动。 北京师范大学烟台分子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由北京师范大学、开发区管委、烟台显华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共建,是目前国内首个分子材料基因组工程创新研究平台。 研究院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企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依托共建三方技术力量和资源优势,以高端分子材料为主要创新研发方向,抢占新材料和生物医药创新型研发科技高地,致力打造国家重要的材料基因组工程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具有百年办学悠久历史,是教育部直属“211工程”“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高校,拥有11个“双一流”建设学科和一大批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级“百千万”等高端人才,教学及科研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据悉,此次在烟台开发区共建的北师大烟台分子材料研究院,系北京师范大学的第一个派出研究院,由该校化学院院长方维海院士带领科研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企业建立分子材料基因工程,掌握核心技术和产品,提升关键分子材料的国际竞争力。 烟台显华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是当前国内唯一拥有液晶材料全产业链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产品为液晶和OLED全产业链高端显示用光电材料,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首位。企业现拥有6项省级科技成果,申请发明专利102项,有权专利15项,建有多个省、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和“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
近日,烟台市确定为全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4个试点城市之一。 近日,烟台市确定为全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4个试点城市之一。纳入试点,标志着制约我市重点项目落地的“土地规划调整”难题,得到全面破解,重点项目可以至少提前一年半的时间在烟台落地,对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我市正在积极抢抓重大发展机遇,着力打造新旧动能转换先导区,成功引进了一批投资额度大、产业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重大项目。其中,仅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金山湾区域就相继签约了万华化学乙烯二期、华新丽华不锈钢、长江新能源汽车、艾迪智能机器人、欧客飞机及通用航空产业城等23个大项目,项目总投资1268亿元人民币,总用地3万亩,其中有近2万亩用地不符合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指标的制约,要到2021年6月才能实施项目用地报批工作,如此长的时间周期难保项目不会跑路。市场不等人、项目不等人、时间不等人。今年初,在知晓省自然资源厅将选择部分市县先行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试点的信息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上下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全力启动争取工作,终于将我市纳入试点范围。这样,我市就可以争取今年上半年完成各类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要素现状调查、规划实施评估等前期工作,6月底全面启动规划编制,12月底前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比全国统一部署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时间至少提前一年半以上。提前一年半,意味着我市签约项目可以更快落地、更早达产,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更加主动。因此,烟台市进入全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试点城市,为全市各类重点项目顺利落地奠定坚实基础,对于优化我市营商环境、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烟台市城市轨道交通4号线预可研及机场配套工程项目建议书专家咨 烟台市城市轨道交通4号线预可研及机场配套工程项目建议书专家咨询会圆满召开 4月1日,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烟台金海湾大酒店组织召开了烟台市城市轨道交通4号线预可研及机场配套工程项目建议书专家咨询会。会议邀请了建设部地铁与轻轨研究中心顾问总工沈景炎、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所长孙元广、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崔志强、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周江天、天津地铁公司副总工程师刘洪、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高级经济师李景元、烟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研究员袁春桥等7位国内著名领导专家以及市发改委、财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交通局、住建局、生态环境局、文化和旅游局、芝罘区政府、福山区政府、开发区管委、蓬莱市政府、机场集团、城发集团、北京城建院等多家部门单位的代表参加,对烟台市城市轨道交通4号线预可研及机场配套工程项目进行了认真研讨论证。 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的专题汇报和我市相关各部门单位的情况说明。经过一天的研讨论证,形成了更加符合烟台实际情况的、具有较强可行性的宝贵意见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我市轨道交通相关工作思路。 下步,我们将对专家组意见进行认真的研究解读,尽早确定相关方案,争取尽早完成报批立项,尽早开工建设。
4日,全省科技奖励大会在济南召开,烟台市有22个项目受到表彰 4日,全省科技奖励大会在济南召开,烟台市有22个项目受到表彰,创下多个新纪录。获省政府科技奖励(省奖)情况是反映市域和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检验科技创新支撑服务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烟台市始终将争取省奖作为重点工作,近年来获奖数量和质量稳中有进,位列地市三甲。 在省奖结构调整、数量减少、省部属单位项目占据半壁江山的情况下,烟台市创新工作方式,积极培育潜力优质项目,申报省奖实行全程保姆式服务,效果显著。2018年,烟台市省奖工作取得“三多一高一突破”(总数多、主导多、合作多,层次高,卫生领域获得突破)的佳绩,创三项历史新高(获奖总数占各地市比重、一等奖总数、主导项目占获奖数量比重)。 创新能力大幅提高,获奖项目总体数量多。今年,省科学技术奖授奖195项,烟台市有22项,比上年度增加22.2%。其中,由烟台市提名的项目有15项,居十六地市第二位,占各地市提名获奖总数的近20%,创历史新高。获省科技奖励项目总体数量多,体现烟台市在科技创新能力上有较大提升。 创新层次大幅提升,获奖项目奖励层次高。烟台市共有6个项目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占全省一等奖总数的15%,占十六地市提名一等奖总数的37.5%,高居全省十六地市第一名,创历史新高。1项医疗卫生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是烟台市医疗卫生领域历史上第一项一等奖,实现零的突破。在对原始创新要求极高的技术发明奖竞争中,烟台市斩获二等奖1项,占到全省地市的50%,也是各地市最高等级的技术发明奖。高等级奖励项目多,体现我市在科技创新层次上有较大提升。 创新地位明显提升,获奖项目首位主导多。22个获奖项目中,烟台市第一单位主导完成的达19项,占比创历史新高。烟台市科研活动越来越“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越来越多的科技项目满足本地科研、生产需求并实现转化,区域科技创新、行业科技创新核心地位更加突出。 创新方式日益优化,获奖项目协同创新多。我市50%的获奖项目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完成,72.7%的项目由高校院所参与或主导完成。目前烟台市已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手段更加多元化,尤其充分发挥高校院所创新源作用,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高校院所成为创新策源地,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和项目应用的主体,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