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瓢 小瓢
关注数: 6 粉丝数: 5 发帖数: 1,115 关注贴吧数: 1
育英中学育英泪,相思游子相思情 掰着指头一数,离开育英已然有6个多月的时间了,心里头不知道是何等的滋味。 早晨上学时,总喜欢走在育英的学弟学妹们中间,近乎相同的校服使得我无数次地麻痹自己,我还是育英的学生,我和他们进的是一所学校,在哪里还有一班同学在等着我呢,可是到了校门口时我又不得不清醒过来,是的,我已经不再在这里上学了,这里,也许已经不再属于我了。 上历史课时,老师讲到了邓恩铭和王尽美,班中一个男生马上大叫起来:“育英的,我们育英的老校友!”还有一次,老师讲到黄炎培,这家伙也是马上就反应过来:“育英的牌子就是他提的字。”以至于不久语文老师讲《离骚》介绍屈原时,这位男生同是育英的同位会笑着对他说:“屈原也是育英老校友。”挺搞笑的,不管别人怎么想,我管这叫育英骄傲,别的学校哪有这些老本呢?呵呵,可爱的育英人。 上次班干部竞选,凡是有育英人的参选那就没得说,一定就选他。我不知道这叫不叫冲动,但我当时就这一个想法。 以前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育英在我心目中的位置,直到现在方才明白,我不仅是一个育英的学生,更是一个育英人。这与学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但现在已经根深蒂固。 有的时候就是这样,等到你明白并懂得珍惜时,一切都晚了,心中百般滋味。 看看窗外,一片萧条的景象,我不知道实际情况如何,可是在我心中,今年的冬异常让人心寒,而去年的冬却是暖的,因为我和全班人坐在一起,因为那里有太多的美好。 头脑里一片空白,心里想着过去的一切一切,猛然间发现,现在天天都生活在回忆中,我不知道这叫不叫碌碌无为,但这是我唯一的资本和希望,带给我仅有的一些温暖。 过去的一切不管当时是怎么想的,但现在想起来都是美好的,也许这叫做相思,也许这不是相思,但管它呢。 最后,借用一下tg的话作为结尾:同学,你是育英的吗?
济南方言 滋洇滋洇——指慢慢喝酒。如:王哥,晚上到我那滋洇两口去啊? 丝孬——指食物变质,起初指变质后食物里的丝状物质,后泛指变质物体。 死眉塌哈眼的——指办事不看眼色不灵活。 拾漏毛儿——指钻空子得了便宜。如:老王病了,让他小子拾个漏毛儿占人家名额出国了! 哩哏儿棱——指装糊涂,办事敷衍。 腻歪——指使人厌烦和无休止的纠缠。 没没答答的——指对事情漫不经心,不置可否的态度。(没读mu) 木乱——指心绪很乱,理不出头绪来而烦躁不安。如说身体部位木乱,则指该部位既不是疼,也不是酸麻,但又好象有点什么似的。 母量——指猜测,估计的意思。 拔腚——指滚开,滚蛋。(这是济南话里的经典,最常用的!好好记哟!)据说此词来源于“起锚拔锭”,有开船走人的意思。是一中性介词,后演变为骂人的话。 秫米——指办事不利索,好事办瞎了,还含有不懂事,说话不当之意思;或运气不好,遇事不顺利。如:我今天把钱包丢出租车上了,真秫米啊! 尧巧——指奇巧,有奇怪的意思。 捞么——指占便宜。如:我都让你5块钱了,你还想捞么啊? 拉呱儿——指聊天说话。 迂磨黏痰——指说话办事不利索。(这话是老济南的吧~我反正不怎么用的,也没听过!) 打搐搐——指退缩不前。 甜么索的——指一个人嬉皮笑脸,故意讨好的样子。也指食物有甜味但不好吃。 瞎包——指不学好,没出息,不成气。 涕溜圆——指非常园的东西。 瓢扁——指平面的东西不平了,一部分翘起。(有的也读翘扁) 龙弯——指园的东西不园了。 皮艮——指食物受潮不脆不酥,不好咬。 死孙——指办事不灵活呆板的人。(骂人的话~~`) 刺挠——知讽刺挖苦人。也指身体发痒。 毛哥儿——指外行不懂事。 拽文——指假充斯文。 懈儿咣当的——指松松垮垮的样子。 鸡零狗碎的——指琐碎不完整的事或东西,含轻蔑的意思。 泥浓铺嚓的——指道路泥泞,不好走的样子。 么——济南人最常用的词,指什么。如:你干么?就是“你想干什么?”的意思 截就——凑合的意思。如:你就截就截就吧!咱就这条件。 咬憋嘴——指不顺嘴,不好念~如:这绕口令真咬憋嘴啊! 崩没根——指说不着边儿的话,吹牛的意思。(读音 beng mu gen er) 将将的——指刚刚的。如:我也就是将将的够着这球板。 道划儿人——指撺啜别人干某件事情,有欺骗别人的意思。如:你别听他那套,他净道划儿人玩! 推——“太”的意思,跟北京话里的“特”相同。如:这事推难办了!或者 她推美了! 紧自——指进一步加重的意思。如:我紧自就没钱了,这又病了! 没徐顾——没在意。 不的——不然。如:要不的这事咱这么办吧? 胡而马约的——指敷衍了事。如:你别给我胡而马约的,这事你说明白了再走! 曲里拐弯的——不直的意思。如;这是个么道啊?曲里拐弯的,这么难走! 使的慌——劳累。如:俺不干俩,俺怪使的慌~歇歇不行啊? 扑拉——用手拍打。如:你看你身上脏的,赶紧扑拉扑拉那灰! 胡子拉碴的——指一个人仪容不整的样子。 硌磨——指斤斤计较。如:这人真烦人啊,硌磨起来没完了!
第一百个客人 zt 中午尖峰时间过去了,原本拥挤的小吃店,客人都已散去,老板正要喘口气翻阅报纸的时候,有人走了进来。那是一位老奶奶和一个小男孩。 「牛肉汤饭一碗要多少钱呢?」奶奶坐下来拿出钱袋数了数钱,叫了一碗汤饭,热气腾腾的汤饭。奶奶将碗推向孙子面前,小男孩吞了吞口水望著奶奶说: 「奶奶,您真的吃过午饭了吗?」 「当然了。」奶奶含著一块萝卜泡菜慢慢咀嚼。一晃眼功夫,小男孩就把一碗饭吃个精光。 老板看到这幅景象,走到两个人面前说:「老太太,恭喜您,您今天运气真好,是我们的第一百个客人,所以免费。」 之后过了一个多月的某一天,小男孩蹲在小吃店对面像在数著什么东西,使得无意 间望向窗外的老板吓了一大跳。 原来小男孩每看到一个客人走进店里,就把小石子放进他画的圈圈里,但是午餐时间都快过去了,小石子却连五十个都不到。 心急如焚的老板打电话给所有的老顾客 :「 很忙吗?没什么事,我要你来吃碗汤饭,今天我请客。」 像这样打电话给很多人之后,客人开始一个接一个到来。 「八十一,八十二,八十三……」小男孩数得越来越快了。终于当第九十九个小石子被放进圈圈的? 那一刻,小男孩匆忙拉著奶奶的手进了小吃店。 「奶奶,这一次换我请客了。」小男孩有些得意地说。 真正成为第一百个客人的奶奶,让孙子招待了一碗热腾腾的牛肉汤饭。而小男孩就像之前奶奶一样,含了块萝卜泡菜在口中咀嚼著。 「也送一碗给那男孩吧。」老板娘不忍心地说。 「那小男孩现在正在学习不吃东西也会饱的道理哩!」老板回答。 呼噜……吃得津津有味的奶奶问小孙子:「要不要留一些给你?」 没想到小男孩却拍拍他的小肚子,对奶奶说:「不用了,我很饱,奶奶您看……。」 第一百个客人 一念善心助长一棵幼苗, 棵棵幼苗可以成林, 人人有爱、社会有情。
*** 家 *** zt 每每见到这个字,总会闪现另一个词“归宿”,进而又有了温馨,这是我的自然反应。有一日,与朋友小叙,提到这个字,此仁兄这样解,家与坟墓的距离仅为一点。我愕然, 他随即提笔写下了一个“家”字,接着写下了“冢”字。 此兄不是什么学者,只是前几年父母离异,他居无定所而已,他能有如此想法我的确惊讶,惊讶他想象力之丰富,更惊讶他对家的理解是如此之深。 “家”字正确的写法是一点于“家”之首,表示全家人的目标,理想同在一个地方,只有这样的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每当我想到此时,总会很欣慰,因为我了解这样的家,有这种回忆的依据:回到家中,父亲、母亲并侯桌边,准备共进晚餐,在柔和的灯光下,湛透出温馨;天色突变,大雨滂沱,独自奔走在归家的路上,那里可以遮风挡雨,从那时起,知道家是自己很想去的地方。 随着岁月的流逝,自己一天天的成长,也伴随父母一点点老去。对于家也多了一层理解,它是孝与怜的互爱场所。对于温暖,角色在不知不觉中转变,从一个受惠者到施惠者。家,却是依旧。直到物是人非的那天,另当别论,那是自然规律。 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家,当那一点,点在一旁,就不再是亲情的海港而是埋葬爱的坟墓。父母未尽其子“养而教之”,子女也不能在父母老时“已孝为先”,这家也只是摆设,名存实亡,如此“阴宅”与“冢”何异? 当自己享受过归家的待遇后,也记得给家里其他人归家的感受,珍惜“家”字上的这个点。
人生如茶 zt 在一篇报纸上看到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屡屡失意的年轻人来到普济寺,慕名寻到老僧释圆,沮丧地对他说:“人生总不如意,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意思呢?” 释圆静静听着年轻人的叹息,吩咐小和尚:“施主远道而来,烧壶温水。” 稍顷,小和尚送来温水。释圆抓了把茶叶放进杯子,用温水沏好茶,茶叶静静地浮着。年轻人不解地询问:“宝刹怎么用温水泡茶?” 释圆笑而不语。年轻人喝一口细品。不由摇摇头:“一点茶香都没有。”释圆说:“这可是名茶铁观音啊!” 释圆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烧壶沸水。”稍顷,小和尚提了一壶沸水进来。释圆又取过一个杯子,放茶叶,倒沸水。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丝丝清香不绝如缕。释圆又提起水壶注入一线沸水,茶叶翻腾得更厉害了,一缕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升腾。释圆如是注了5次水,杯子终于满了,那绿绿的茶水,清香扑鼻,入口沁人心脾。 释圆笑着问:“施主可知道,同是铁观音,为什么茶味迥异呢?”年轻人思忖着说:“冲沏的水不同。” 释圆点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一样。温水沏茶,茶叶轻浮水上,怎会散发清香?沸水沏茶,反复几次,茶叶沉沉浮浮,终释放出四季的风韵,即有春的幽静、夏的炽热,又有秋的丰盈和冬的清冽。世间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沉浮的茶叶呢?那些不经风雨的人,就像温水沏的茶,只在生活表面漂浮,根本浸泡不出生命的芳香;而那些栉风沐雨的人,如被沸水冲沏的酽茶,在沧桑岁月里几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清香。” 读了这则故事,深感人生如茶,我感谢生活所赐予我的一切的幸与不幸,我会用一颗感恩之心迎接生命里每一次风雨的洗礼,在风霜雪雨中渐渐体会人生的各种滋味。。。
 进 来 对 联 了    对联的要求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对联的要求如下: ·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上下联词组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 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 仄平仄仄仄平平 另,古诗的音节主要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双音步”,一是一字一顿,叫“单音步”。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 对联也可如此。例如: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仄-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平-仄平 上联中的“窗”和下联中的“门”是平对平,“西”与“东”是仄对仄。 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