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村惂鐢ㄦ埛_00QNQRQ馃惥 -
关注数: 0 粉丝数: 9 发帖数: 1,290 关注贴吧数: 1
大陆最缺乏的10类电影题材 大陆最缺乏的10类电影题材我们曾经为NBA的高比分而赞叹不已,但当CBA联赛采用4节制之后,那些打球循规蹈矩的"傻大个"们却能轻而易举地制造出比小牛国王更高的比分.我们曾经嘲笑过港片的庸俗,但当大陆的电影机制逐渐市场化的时候,却发现高贵的外表背后实质隐藏着一颗更为庸俗的心.打着艺术的旗号,打着激情的旗号,打着创新的旗号,打着国际的旗号,我们尊贵的导演们肆意挥霍着投资人大把大把的钞票,构造出远古世界一篇篇空洞乏味的武侠童话,讲述着浮华社会一个个扭曲变态的爱情故事,也迎来了网络愤青们一阵阵不留情面的临头棒喝!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大陆的电影人如此不讨好呢?我想是电影局的压制和中国人的传统欣赏观念从很大程度上束缚了电影人的手脚.为了不触犯"电影局"神圣的天条,导演们都选择了避重就轻,尽量回避那些敏感话题,拍爱情,拍武侠,拍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回归后的香港自然也受到这方面的影响,曾经风靡一时的黑帮影片逐渐推出了历史舞台,刻画卧底痛苦生涯的《无间道》系列也最终变成了中港两地携手破获黑帮卧底大案,而在最新的影片《求爱上上签》当中,以往总是不断讽刺大陆的王胖子却很是肉麻地利用一位黑道大哥人生历程的转变来赞赏国家的经济建设,真是物在人非啊!另一方面,中国人的传统欣赏观念又使得大陆影视力量的重点投到电视剧方面(随着电视剧碟片出租业的发展,租电视剧的人越来越多,因为很多人,特别是女性观众觉得看电视剧比看电影过瘾),将电视剧拍的越来越精美,越来越大气,从而导致电视剧事业的飞速发展,而电影却成了第五代第六代们自娱自乐的舞台.有人说:"大陆的电视剧是小说,电影是散文."这目前看起来一点也没错,因为很多大陆电影人根本不知道如何来讲好一个故事,他们只懂得通过电影这一善良的工具,来揭示自己内心深处阴暗的一面! 也正是在这样的双重作用下,大陆电影中所涉及到的题材太少了,这两年更加离谱,不是都市爱情,就是古装武侠,而且依照目前的势头看来,这种状况还会持续下去.所以在接下来所要诉说的大陆电影最缺乏的十类题材中,有的几乎就是一片空白! 一.犯罪题材 在电视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或者那样的犯罪剧集.从《刑警本色》到《黑冰》,《黑洞》,再到最近的《天之云地之雾》,不是警察就是罪犯,王志文几乎成了"警匪专业户"了.但在大银幕当中,这两年来除了2002年的《寻枪》涉及到犯罪题材之外,其他几乎无一不选择回避,即使张君,刘涌这些"黑恶大案"不敢拍,木马杀手,杀人狂魔这些"连环大案"不能拍(会引发众多受害者家属的悲痛和反感),但像《盗火线》那样描绘警匪斗智,或者像《沉默的羔羊》那样反映罪犯心理,拍两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犯罪影片不是很好吗?这样可以给观众更大的教育意义! 二.校园题材 网络上前段时间很流行《大学自习曲》,后来那个说唱歌手又制造出了《月光花朵》,虽然有些夸张,但很多人的大学生活大概也就这样.网络上如此流行大学校园题材的作品,但那些曾经也是北影,中戏等大学出生的导演们为什么却无动于衷呢?也许他们的大学生活不像这样,他们接触到的是张默,童谣和黄定宇,他们的生活比我们更有戏剧性,但却永远不会被拍成电影.而对于其他的大学生活他们也不了解,所以只会凭空想象,制造出《绿茶》中吴芳那样80年代模样的女硕士,而无法让包含着学习,恋爱,上网,游戏,无聊,打工,考研,出国的大学校园生活登上大银幕.所以我们只能期盼着那些拿着DV机穿梭于校园中的新新电影人类和那些坐在电脑前用flash软件工作的闪客们在网络空间中给大家带来更多惊喜! 三.灾难题材 说起灾难来,中国幅员辽阔,每年的天灾人祸可谓数不胜数:洪水,地震,雪崩,瘟疫,还有天然气泄漏.但拍洪水,肯定是讴歌人民战士;拍SARS,肯定是讴歌白衣天使.的确,这些为了人民的生死而不顾个人安危的英雄应该在影片中给予歌颂,但往往很多导演就这样将此变成了直白的,肉麻的歌颂,令人看完之后并不感动得热泪盈眶,反而发出阵阵作呕声,也算是他们的功力了!至于在灾难过程中对人性的反思以及对生命价值的探讨,却是不大可能出现的.那天在电视新闻中看到一位淮河流域的乡干部对去年夏天淮河大水的沉痛追忆:为了顾全淮河下游城市的大局,眼睁睁看着苦心经营多年的乡村建设被炸坝之后的洪水毁于一旦.我想这样的百姓故事,完全是可以经过导演们"纤纤素手"的一番折腾,在银幕中的以完美再现!
永远的教父! 帕西诺 不怒自威,大智慧,方法派演技大师,令人感激的神话。”我在太多的影评中读到了对这位演技大师的赞誉。1940年4月25日出生的阿尔.帕西诺已经进入了65岁的年纪,然而168 公分的他仍然目光炯,恍如拿破仑再世,让人不敢逼视。在这几十年中,他已经成为了一个传奇,也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演员之一。 我对于帕西诺的印象,不可避免地来自于《教父》,他把迈克尔的成长、威严、冷酷,以及内心的软弱和宿命的轮回感演绎得深入灵魂,如果说《教父》成为黑帮史诗是白兰度、帕西诺、德尼罗、杜瓦尔、加西亚……一个群体的贡献的话,那么让《教父》成为一部心灵史诗则几乎是帕西诺一个人的功劳。但是当时他并不是明星,对于这个角色也很不自信,甚至连制片方也觉得他很糟糕,直到拍摄了枪杀索龙索那场戏,他对角色情绪的成功把握(刺激、血腥、矛盾和一点手足无措)才真正让他得到了这个角色。于是我们幸运了,我们看到了一个蔑视罪恶的年轻人在罪恶里成长的过程,他憎恶暴力,却一生与暴力为伴;他深爱家庭,却最终妻离子散;他权势滔天,却一生痛苦不安;他只想做个普通人,就象我们都想成为他,然而他却没有选择。然而,在打造出了这个神话之后,《教父》首映式结束以后,他是向制片人借的车钱才不至于让自己走回去。 20年之后,他才完整地看完了这部自己的成名作:银幕上的西西里,风景如画,在悠扬的旋律中,迈克尔挽着她的新娘起舞,风掠过原野,吹乱了他的头发…… 作为一个典型的奋斗成功者,帕西诺拥有一个不幸的童年。他的父亲是个泥瓦工,在他出生后不久就抛弃了家庭;他22岁那年,母亲又不幸去世。16岁的时候,他来到Greenwich Village开始舞台剧的学习,为此他不得不辍学讨生活,象公厕看门人、擦皮鞋的、超市收款员全都干过(比《喜剧之王》里面的周星驰要惨得多吧,真是英雄不怕出身低)。不过正是舞台剧成就了他的一生,如果不是这种正规的训练和方法的积累,他就无法成为一个方法派大师,他自己一生都重视舞台剧甚于重视电影,他自己说:“舞台剧是我的生命,我嫁给了这个职业。”不过如果不是因为这些坎坷的经历,他也不会成为一个完美的体验主义者和真实表演的身体力行者(象约翰尼德普都被他在厨房里面的一段“烹饪经”所震慑,而这只是庐山一角而已)。 在《教父》之后,一系列成功接踵而来,然而在1985年的《革命》之后,这个了不起的演员却差点自己毁灭了自己,他息影了四年之久,酗酒、吸毒、颓废和沉沦,被影评人称为票房毒药。这就像是《东邪西毒》里面描述的那样,翻过这座山头,可能那边是另外一座山头。好像很多演技派的大师都经历过这个阶段,在自己以前的成就面前徘徊和迷惑,不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突破界限,到达一个新的起点。比如马龙白兰度在演《教父》之前,在银幕下象个小丑,与导演闹矛盾,拖延拍摄时间,演技一般。黄秋生在演完《人肉叉烧包》以后,也曾经这样苦闷了一段时间。不过如果不是因为从这样的逆境中再次挣扎过来,阿尔.帕西诺恐怕也不能积累出《教父3》里高山仰止式的演出。从此以后,他再次回到一线。到了现在,他已经可以把票房看得很淡了。就像他自己说的:重点是你必须熬过来,一个人必须超过自己的束缚,否则就算到达天堂,又有何快感?只要你真心去做,一切都会如愿发生。” 由于阿尔帕西诺自身的特质很容易使它的角色变得凌厉,因此在黑色题材的特定人物的表演上,他几乎是无敌的。迈克.科里昂、托尼.蒙塔纳……他本人和他所扮演的角色都野心勃勃,不可阻挡,直到金球奖给他戴上“终身成就奖”的桂冠。 想想对他的印象吧:秉承家族意志,独断专行并为情感纠缠、晚景凄凉的黑道枭雄;不惜一切,想博取更多财富,梦想“世界属于我”最终葬身在乱抢之下的古巴移民;一个为了使“爱人”如愿以偿,光天化日抢银行的同性恋者;卷入黑帮浊流,离自己的梦想只一步之遥却又无力回天的卡利托;在帮会里苟且偷生但还抱有良知的忠奸人;嫉恶如仇却和罪犯惺惺相惜,家庭和事业陷于两难的警探;咆哮的撒旦;对生活有着美好向往,却又忍受着失明,几近愤世嫉俗的退役中校……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