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薸 紫薸
胸无大志,只求做个好人。
关注数: 169 粉丝数: 82 发帖数: 3,229 关注贴吧数: 0
12月5日,国际志愿人员日 国际志愿人员日 1985年,第四十届 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1986年起,每年的12月5日为“国际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志愿人员日”(简称:国际志愿人员日)。其目的是敦促各国政府通过庆祝活动唤起更多的人以志愿者的身份从事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    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成立于1970年12月,总部设在日内瓦。中国自1981年起同该组织合作。   志愿服务泛指利用自己的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赢利、无偿、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1985年 联大把每年的12月5日规定为国际志愿人员日(IVD),如今已有100多个国家在这一天集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国际志愿人员日作为国际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标志已经深入人心。 1997年11月20日,第52届联大通过了包括中国在内的123个国家提交的52/17号提案,决定把2001年确定为 国际志愿者年(Internarional Year of Volunteers)。正是多年来“国际志愿人员日”活动的成功开展为国际志愿者年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国际社会对国际志愿人员日的欢迎和肯定激发了确定国际志愿者年的思想,用足足一年的时间,而不是更短一些时间来促进志愿服务,使活动超越各国政府和联合国的范围,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中国的志愿服务主要是由政府组织倡导的志愿活动以及成千上万的较小规模、自下而上的社区基层组织这两方面的力量所推动的。通过志愿活动,志愿者不仅使他们所服务的社区受益,而且令自身受益。志愿者能够通过志愿服务来增强自己对他人的关爱之心和领导能力、 管理能力以及 沟通技巧。志愿服务通过教导人们要有责任心以及促进互信和谐,让整个社会更有凝聚力。据统计,全国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2511万名人。
学习贴,让我们通过学习提高我们的素质。 破解“中国式过马路” 的规则困境 近来在微博上流行这样一个词,叫做“中国式过马路”。什么意思?有人描述为“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还有图为证:在城市街头,有好几位行人并没有走在斑马线上,而是走在旁边的机动车变道路标上,其中有推着婴儿车的老人,也有电动车、卖水果的三轮车。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眼熟?也正为其司空见惯,甚至为人所不觉,所以一旦被贴上“中国式过马路”标签的时候,才会引起广泛的共鸣和议论。循着这样的思路,一些行人纵身一跃横跨公路隔栏,可称为“中国式跨栏”;公交车站乘客们蜂拥而上挤进车,可称为“中国式上车”;正在行驶的车辆突然一个急转,强行插入另一条车道,可称为“中国式并线”。 类似现象还有不少。集纳到一起,着实令人吃惊,原来我们身边存在这么多不文明现象,很多时候不管有意无意,各种“中国式”做法成了一种自然选择,甚至到了不这么做,反而会不正常、不便利。 这种吊诡的变化之中,一则存在群体效应,大家都这么做,法不责众,形成了一种社会氛围;一则发生了规则的异化,原来的红灯停绿灯行、排队依序、驾驶规则等都被放到一边,扎堆前行、拼抢上车、强行并线成了众人奉行的“潜规则”。有规不行,违规成风,潜规迭出,由此看来,“中国式过马路”等现象,其实是陷入了一种规则困境。 为什么会这样?这既有规则意识淡薄的原因,也有规则本身不完善的因素。如果一味指责公民素质不佳,并未看到问题的全部,甚至也没有点中问题的要害。以“中国式过马路”为例,行人不顾红绿灯急切通行的背后,与缺乏安全意识、心态浮躁、自私观念等不无关系,但通行区域规划不科学、绿灯时间过短、人车关系处理失衡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往往也使人们按照红绿灯划定的时空难以顺利过马路,甚至还可能面临危险。 因此,破解“中国式过马路”,不只是一道公民素质题,还是一道社会管理题。如何协调社会关系、平衡各方利益,制定体现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等理念的社会规则,提升规则的科学性?如何在规则实施中一视同仁,对违规者依法进行惩处,提升规则的公信力?这不仅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也需要民意的参与和监督。人人行动起来,人人负起责来,共同遵守和捍卫良性规则,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运作。过马路是这样,就业招聘、商业经营、为政用权等各个领域,又何尝不是这样?
“当代雷锋”郭明义自传作品《幸福就这么简单》在京首发 全国总工会今天在京举行“学习‘当代雷锋’郭明义自传作品——《幸福就这么简单》”赠书仪式。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王玉普等向首都职工代表赠书。  王玉普在讲话中指出,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全国涌现出了一大批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当代雷锋”郭明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要求各级工会通过举办劳模先进事迹巡回报告活动、组织学习郭明义结合自身经历编写的《幸福就这么简单》一书等形式,广泛开展“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活动,在广大职工中形成以“当代雷锋”郭明义同志为榜样、弘扬和践行雷锋精神的浓厚氛围。  《幸福就这么简单》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的自传作品,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全书共20万字,分《当兵的我》、《平凡的日子》、《一路走来》、《心中的爱》四个章节,平实地叙述了郭明义的人生故事。全总将通过职工书屋向职工赠送《幸福就这么简单》10000册。  “‘当代雷锋’这个称呼特别伟大崇高,党和人民给了我这个称号,对此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也深感自身责任重大。”赠书仪式上,郭明义介绍了自己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和实践,让在场的每一个人深受感动、深受教育。
“雷锋”融入新时尚(与雷锋精神同行)   雷锋帽、雷锋包、雷锋鞋、雷锋衫、印有雷锋头像的搪瓷杯、Q版雷锋瓷娃娃、连扑克牌上都印有雷锋头像……在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区,雷锋的形象在这里流行。只是如今他衍生为一个时尚符号,成为设计师的灵感,被注入到各种艺术和时尚作品中。  80后的辽宁大连人小徐戴着雷锋帽来798参观。“雷锋帽代表了光荣和奋斗,买雷锋帽、雷锋包,就是为了纪念一下。”小徐说,“雷锋本身就很有范儿,雷锋帽也很时尚。”   店老板邓华说:“雷锋形象作为一种时尚元素,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穿戴它都能诠释自己所认为的意义。”这是一个自我表达、自我呈现的时代,雷锋形象也在艺术品和服饰穿戴中,被赋予了时尚的含义、时代的精神和个性化的特质。   “把雷锋形象融入到艺术作品中,其实是一种社会需要。”90后大学生小江认为,雷锋形象作为精神符号,反映出奉献、乐观、助人的精神,雷锋帽也是反映和弘扬这种精神的方式之一。  从这个角度来看,雷锋形象衍生为一种时尚符号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今天,雷锋仍被关注、从未远去,而且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走进大众的生活,符号化的背后是一个平凡的属于我们的雷锋,以及我们都可以学习的最真实朴素的精神。  798的广场中央,有一个专卖雷锋帽的小摊,一个小男孩指着车上的雷锋帽问妈妈是什么,妈妈说:“这是雷锋帽,雷锋叔叔是一个助人为乐的好人。”就这样,口口相传,在潮流变迁中,讲述生动鲜活的雷锋故事。
甘肃兰州 “凡人善举”专栏助推学雷锋 近几个月来,兰州这座西北内陆城市在主要媒体开辟 “凡人善举”专栏,讲述发生在人们身边的凡人好事,吸引了人们的关注。  十几年如一日归还失主钱物的“兰州好爷”赵国福,数年间一直坚持让老人、残疾人免费乘车的“的哥”蔡生武……他们虽然朴实无华,却散发着内在的道德力量。  兰州打车难,高峰期打车更难。而今年48岁的出租车司机蔡生武的车,却免费让70岁以上老人和残疾人乘坐,而且一坚持就是好几年,为4000多位老人、残疾人提供了免费服务。  拾荒老人赵国福,每天穿行于兰州市大街小巷捡拾破烂,拾破烂时捡到的各种证件和银行卡,他都会千方百计交还失主,十几年如一日。在网络上,网友们给这个拾荒老人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兰州好爷”。  “他们是兰州好人,是最平凡、最普通的人,但他们的身上却有着兰州人性格中最美的特质,折射着这座城市的美。”兰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丽宁说。   如今,“凡人善举”已经从个别人变成了一群人的自觉行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好人”已成为兰州人的共识。“兰州能够涌现出这么多‘好人’绝非偶然,而‘凡人善举,和你一起’等相关报道之所以引起如此广泛而强烈的反响,与兰州市不断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是分不开的。”兰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姜晓红说。  2008年6月,兰州市在交通协勤、卫生清洁、帮困助残等10多个志愿服务领域共建立了文明志愿服务队2144支,登记注册的文明志愿者人数达到了178725人。不到4年的时间,这支志愿者队伍已发展到2345支,285340人。七里河区“夕阳红”助老志愿者服务队为辖区内的“空巢”及鳏寡孤独老人免费提供送餐、家务等服务;兰州“大爱无疆”志愿服务队组织招募志愿者寻找在兰州失踪的西安支援玉树的志愿者陈绪水医生,谱写了一曲志愿者互帮互助的歌……
山西太原,消防战士坚持帮扶老人 “亲生儿女也不过如此   2月26日上午9时许,山西太原消防支队杏花岭中队的消防战士姜帅和吴先锋飞奔出驻地。他们“出警”却没有穿战斗服、也没有警灯闪烁的消防车,而是骑着自行车穿进了社区的小巷。他们正赶往住在太原杏花岭区北大街189号的回族老人马富珍家中。  马富珍一家是杏花岭中队的帮扶对象。马富珍因长期糖尿病并发脉管炎无法起身,老伴儿马小密处在脑梗恢复期。马大爷每天都会坐轮椅在外活动,杏花岭中队的战士就每天将他从三楼背出背回。无论风雨寒暑,没有落下一天,至今已坚持了两年。  “今天太阳这么好,我们背您下去晒晒太阳活动活动吧。”进门没多久,两名小战士便一个背一个扶,把老两口稳稳当当地接到了楼下。“下午您回来了打电话,我们再来背您上楼。”说罢,姜帅和吴先锋便同老两口告别,返回中队。  2010年春的一天,马富珍想到超市买点生活必需品,可是两个女儿因为单位离家远不能赶回来,看着自己浮肿而无法站立的双腿,他犯愁了。“当时电视里正在放太原消防官兵帮助孤寡老人的事,我突然想,要不我也试着打个119?”他忐忑地拨通电话并说明情况。没想到几分钟后,两名消防战士就来到家门口。战士们把马富珍和轮椅背到楼下,留下了中队战勤班的电话,并约好一会儿马大爷买完东西再背他上楼回家。从那天起,杏花岭中队的战士们都在心中记住了马大爷家的地址和电话,将他列为重点帮扶对象。  记者来到杏花岭中队,指导员张亮说:“这是我们举手之劳,本来中队就驻扎在这社区中,我们和周围百姓都是好邻居。”他介绍,自1997年中队建队以来,就十分重视对辖区弱势群众的帮扶工作,除正常出警外,每年自发帮助辖区困难群众百余名。当记者问及学雷锋帮扶是否会影响到训练备勤,张亮笑着解释:“不会,我们会合理安排时间。并且消防部队是人民的部队,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啊。”   马富珍一家生活不富裕,一直想不出如何感激消防战士的马大爷,过年前专门做了一面写有“帮残助残,品德高尚”的锦旗送到了中队。“两年多了,有的战士都退伍了,这些小战士伺候我比女儿都上心,亲生儿女也不过如此了。”马富珍感激地说。
教育,更多一点爱和尊重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爱的教育无疑是人格教育的关键    上周,3岁幼童在幼儿园被刺伤一事引发关注,很多家长透露自己的孩子也曾遭幼儿园老师打骂。同样在上周,长沙一位小学老师在课堂上公布了每位同学的捐款数额,有的学生因为捐得少而伤害自尊。更有甚者,陕西某小学竟规定学生进校必须接受搜身检查……这些不由得令人又想起之前的“绿领巾”事件,虽然都只是个案,却也暴露出我们的教育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爱与尊重。  也是在上周,林书豪热继续升温。纵观林书豪的成名路,父母老师的支持和关爱在其中居功甚伟。很多人在问,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林书豪式自信、阳光、富有热情和创造力的人才?其实,什么样的教育土壤培育什么样的人才。一个开明、宽容、尊重个人选择的环境,是更肥沃的育人土壤。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身教的作用不可忽视。强制、粗暴、高高在上的教育方式,无疑会给孩子一个坏的样本。而春风化雨、循循善诱、平等交流,则会给孩子好的示范。此外,孩子们都渴望从老师那里得到关爱和认可,指责、轻视甚至只是无意间的忽略,都有可能使学生产生不安、自卑,甚至恐惧心理。除了传道授业解惑,老师更应给予学生爱与尊重,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操守。  而当前,学习成绩仍是国内教育领域最主要的考量标准,导致一些老师只注重提高成绩,而忽视用爱来感化学生的心灵、维护学生的自尊。相对单一的人才选拔机制、过于繁重的课业训练、忽视创造力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值得反思。  素质教育推行多年,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内外兼修、富于活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的教育无疑是人格教育的关键。  林书豪的成功如果可以复制,那需要复制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努力,更要培育可以培养阳光、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土壤。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育观念的转变和职业道德的提升,呼唤建立更宽容、开放、创新、平等的教育机制。尽管每个国家国情不同,中国教育有其自身独特性,但给予学生足够的爱与尊重,应该是所有教育共同的基础。
哈尔滨投递员张延庆坚持一辈子做一件好事  在哈尔滨市平房区素食助老家庭老年公寓里,天天都有一名身着中国邮政工作服的中年男子用湿毛巾仔细地为一名坐在轮椅上的人洗手、擦脸。  中年男子叫张延庆,是哈尔滨市邮政局平房投递支局一名普通的投递员,坐在轮椅上的人叫李尔祥。34年前的一次偶然相遇,让这两个素不相识的异姓人走到了一起,在随后的12000多个日子里“上演”着温馨的一幕幕……   李尔祥自幼患有先天性小脑萎缩,右手和双腿没有任何知觉,生活不能自理。当年,23岁的他为了偿还治病欠下的医药费,让父亲给做了一个小车,自己坐在上面到街上卖小人书和报纸。  1977年9月的一天,李尔祥照例坐在父亲为他做的“专车”滑到邮局,准备进一批书报。由于邮局门前有台阶,李尔祥只好等在邮局门口,请人帮忙代买。刚参加工作的张延庆看见了李尔祥,就帮他把车子推到了营业大厅。当时,年轻的张延庆说:“以后你就不用来了,需要什么就告诉我,我给你送去。”李尔祥回忆着两人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  “我当时并没太在意,哪想到第二天,延庆就来到我的摊床,问我有没有需要买的书和杂志。”从此,张延庆每天都准时将杂志送到李尔祥的小摊前,成了李尔祥的“送货员”。就此,17岁的张延庆和23岁的李尔祥成为了异姓兄弟。  李尔祥妈妈去世得早,他们认识没几年父亲也去世了。李尔祥一直没结婚,张延庆就担负起照顾李尔祥的责任。张延庆几乎天天都会拿着中午饭到李尔祥那里,两人一边吃,一边唠嗑。如果张延庆中午忙不开,就让附近的小吃店给李尔祥送餐,然后张延庆跟小吃店结账。  2003年秋天,张延庆像往常一样去给李尔祥做饭,发现他右半身发麻。“一会吃完饭我领你去检查检查。”李尔祥手里没钱,推脱着不想去检查。“我这有500块钱,本来是给孩子交学费的,先给你检查,学费的事我再想办法。”张延庆心里清楚,李尔祥每月的低保金只够平时吃药的,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去医院看病。  张延庆的爱人有心脏病、高血压,没有工作。尽管条件不富裕,但只要李尔祥急需钱治病,张延庆就帮着凑钱,使原本不富裕的家里,日子更加窘迫。和张延庆共事多年的代春生说:“张叔勤劳朴实、乐于助人,一如既往几十年,我打心眼儿里尊重他。”   2006年,李尔祥搬进了老年公寓,张延庆依然天天去看他。“有时,我工作忙顾不过来,我爱人就去给李哥做饭菜。两个孩子管李哥叫‘李大爷’,像一家人一样。”张延庆说,我一直坚持下来的动力就是想让他快乐和幸福。  李尔祥对记者说:“有这么个兄弟,我这辈子没白活。”   (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