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如华 静心如华
关注数: 9 粉丝数: 15 发帖数: 951 关注贴吧数: 5
“你幸福吗”,莫言为啥回答“不知道”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本台《面对面》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董倩:您幸福吗?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我不知道。(据央视网消息12.10.14)   近一时期,关于“您幸福吗?”在网上的利用率很高。“您幸福吗?”是中央电视台在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前期,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央视走基层的记者们分赴各地采访了包括城市白领、乡村农民、科研专家、企业工人在内的几千名各行各业的工作者,而采访对象面对的都是同样的问题:你幸福吗?幸福是什么呢?   不知因何,对这个很敏感的提问,许多被调查者似乎对这个提问“听不懂”。很多人选择所问非所答。最知名的回答就是“我姓曾。”好多普通采访者回答被网友称为“神一样的回复”,因此让这一采访词语瞬间在民间广为流传。   关于“幸福”,在我国百姓心目中并不陌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我国困难以及最困难的时期,百姓依然“幸福”,而且利用率极其高。其最关键的原因是,当时,我们都知道“全世界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民没有得到解放,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的幸福来自人民已经当家作主。我们的人民生活在“社会主义的无比优越环境”之中。因此感到“无比的骄傲,无比的自豪,无比的幸福”……   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获得了极大的改善,吃的是大鱼大肉,想吃啥吃啥。许多人出行有私家车,住得是宽敞明亮的楼房。反而对幸福有些陌生,以至于如今达到所问非所答的程度……   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是多元的社会,关于“幸福”也是多元的吧!   最令笔者震惊的是,在我国纯文学很不景气的时候,著名作家莫言获得了在世界上影响最大、荣誉最高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不仅是莫言的荣誉,也是国家的荣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如同给我国文艺界打了一针强心剂。因此,这几天关于莫言的新闻几乎“填满”网上,“塞满”了各种媒体。莫言获得700万元奖励,莫言的手稿一夜间飙升至上百万元。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一夜成名,也一夜暴富……   名利双收的莫言,此时心情怎样?于是,央视《面对面》记者对其进行专访。“您幸福吗?”在百姓看来,此时董倩如是问莫言,简直是“明知故问”,很是多余。没想到,莫言语出惊人,他的回答才是真正的“新闻”:“我不知道。”   董倩:“绝大多数人觉得您这个时候应该高兴,应该幸福。”   莫言:“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任何压力才幸福。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忡忡,能幸福吗。但是我要说我不幸福,你就会说太装了吧,刚得了诺贝尔奖还不幸福。”   董倩代表民众的感觉说“您这个时候应该高兴,应该幸福。”莫言实实在在地回答了“我不知道”的原因……   幸福,是一种个人感觉。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身世和阅历,幸福感也有所不同。人在最饥饿的时候,能吃上一口残汤剩饭可能是幸福;文革时期挨整的老干部,人家跟他说句话,可能就很幸福;穷人被钱憋得团团转的时候,你可能救济他一张百元大票,他会感到特别幸福。然而,一位亿万富豪说自己痛苦原因是自己“穷得就剩钱了”。精神空虚,使这位亿万富豪无比痛苦,很不幸福。   莫言关于“你幸福吗”的回答,看来不是作秀,不是故弄玄虚。因为他“勾勒”出此时自己的幸福是身体健康,没有任何精神压力,无忧无虑地生活……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