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见君 何日见君
关注数: 8 粉丝数: 21 发帖数: 142 关注贴吧数: 1
如果戏剧变成一条腿的瘸子 首页 >> 评论 >> 凭栏论世 作者: 荷塘风月    发表时间 2010-12-14 22:48:00 人气:78 编辑按:      2008年3月25日下午,教育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音乐和艺术的课程标准里面,本来就列入了京剧的教学要求,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是本来就有的教学要求,是本来就在进行当中的教学工作。      我认为,这是“独尊京剧、罢黜百戏”的做派,是不符合现代中小学基础教育目的错误,是当前基础教育中“以人为本”的路上的退步。      京剧之外中国戏剧有昆曲、评剧、河北梆子、吉剧、晋剧、蒲剧、秦腔、鄂剧、陇剧、豫剧、越剧等大量的剧种。就京剧进课堂,成为教学要求,实在难以理解京剧横扫百戏的巨大威力何在?京剧无非也就在北方的三大城市:北京、上海和天津有一定数量的喜好民众外,这区域之外实在很拿出有力的数字说明中国应该全民总动员,从娃娃抓起,学习京剧。以一种政策性的推行手段,以地方爱好植进全国这片大土壤,姑且让它理想一点,就算不会广种薄收,那么这种打着弘扬传统文化大旗的行动的下一步该选择哪一种戏剧作推广呢?目前没有下文。如果我们的孩子今年学京剧,明年会不会要求学越剧,后年学学秦腔?都是传统文化精华,都该弘扬的。      弘扬传统文化的大旗交到小孩手里,孩子会觉得沉重吗?交到我头上我都觉得沉甸甸的。如果传统文化到了非得用政策去弘扬的地步,艺术的发展规律,是靠艺术自身来寻求出路?还是靠政策要求呢?京剧的表演程式繁复复杂,无论是“唱”、“念”、“做”、“打”,还是“生”、“旦”、“净”、“末”、“丑”,其表演都非常细腻,要学习和欣赏京剧,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这样的学习精力和时间成本,无疑会让早已对学业感到沉重的中小学生们觉得雪上加霜。教育部何妨这样试行一下,就在推行的省区先从机关,企业,学校教职工先学起,从这些大人做起,学习京剧,看看效果如何再推及孩子。如果大人都坚持培养不出这份爱好,就不要为难我们的孩子。这高雅的艺术,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也不会有很好的理解,既然如此,就不要给孩子搞这一套亮丽的装饰教育了。      国家京剧院院长吴江明确地说,“孩子能否喜欢京剧的关键是教师。”在政府部门方面,教育部将于3月份组织音乐教师培训工作。北京市教委美体处副处长王军说,短期培训不敢奢望教师京剧唱功如何,每个教师都能开口唱是最基本的要求,因为大多数的音乐教师对京剧一窍不通。明知道关键在于老师,在老师对京剧这块田业务不熟悉的情况下,甚至是对这块田身在何方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把孩子们赶到京剧这块田里玩玩泥巴,都用传统文化这一粘度极高的稀泥搽搽身子,大概也算是对京剧的发展交了差。孩子愿不愿意不重要,孩子嘛,要听安排才是好学生;何况,孩子也没有选择教育的条件呀!      京剧学习耗占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增加京剧课程势必削减其它音乐内容以获得教学时间,那音乐课的总体音乐意义怎么体现?15出剧目,9出样版戏,这是根据小学生的爱好来定的吗?小学音乐课的内容是谁在说了算?“样板戏”大都是当时的政策宣传的产物,样板戏根本代表不了京剧的精髓又怎能对京剧发展带来好处呢?放开来看,这样的教育无法让人不感到被政治化了。在教育的领域里,我们要什么样的教育,是要适合孩子的教育,还是要大人认为合适的教化?      绕开这些重大教育问题不再深谈,说个小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要求,基础教育就有了这样的目的:多出京剧人才,早出京剧人才,快出京剧人才。现代教育对基础教育的要求到底是培养“人才”还是“人”?“人才”,具体的人才总是具有一定的专门性和专业性,因此很难说基础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教育以人为本,就必须把学生当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看,把学生当有其兴趣的主体看。这些,正是中国基础教育最为所缺,最为所需的。京剧以要求性的推广方式进基础教育的课堂暴露目前教育改革中“以人为本”的路上,我们在退步。      这样的教学要求之下,中国戏剧难保不会变成只有京剧这一条腿的瘸子。孩子,这样的京剧已经成了只有一条腿的瘸子,我支持你离他远一点。你的爱好,你说了算。     转载自《且听风吟》网站
《人物》茅威涛      话说对于越剧的了解还正是得益于茅威涛在越剧界弄的风生水起的呢,由于我对越剧知之甚晚,虽然在今年三月以来也不断补习了有关越剧的知识,但由于不是我的家乡戏曲,总归是缺少最开始的感性认识,现在才看总是偏重理性分析在里面。     越剧以其写意的舞台,优美的服饰,清新淡雅的妆容,女小生的风流倜傥将我深深吸引,说道与越剧的机缘还是拜茅威涛所赐呢,我感谢她将我引领进如此美妙的越韵琴声之中。      其实我内心地最喜欢的是王君安,散漫淡雅的气息吸引着我,当然唱腔之类也是亲授嫡传,相对越剧这个讲究流派的剧种而言,感觉君安要正统一些,不过茅威涛的魅力恰恰就在于她的束缚少,所以突破也就不存在太多的困扰,本来之前听了他们二人的唱,心底总是偏爱君安一些,因为她的唱腔清丽婉转,气息也要行云流水一些,戏曲本身就是看角儿的,所以,只能讲眼缘了,不过我虽爱君安却也还是尊重茅威涛的,茅威涛的扮相,表演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喜欢这个就谈不上,对于她的茅腔总是谈不上很喜欢,觉得和君安的比起来有点咬牙切齿的,不那么流畅,听着总觉费劲,但是除开君安我还是很喜欢她的,喜欢她的舞台气场,很舒服。     茅威涛的改革这些年也是毁誉参半,于此我也是心有戚戚焉,可能我这人比较怀旧,虽然幼时并未能与越剧结缘,但一旦走进就被其巨大的磁场所吸引,恍惚中我有时怀疑自己本身就是江南女子,越剧所阐释的那种柔情早已经在我内心地浅埋深种,戚戚然,一听上越剧就抑制不住的跳了出来,所以我还是偏爱传统越剧,而茅威涛的改革有时过于激进,总感觉有些东西被改的面目全非了。     看到这期《人物》的专栏后,突然开始感动起来了,她一直不遗余力的把越剧这种美好的艺术在各个场合大肆渲染,有时候我们不应该仅仅在哪里嗟叹传统文化的衰落,我们也该拿出实际行动,可能很多时候争取高的出镜率是为自己的名利而谋,但如果这种高调能换来对这个艺术家的关注进而关注这个艺术种类,那我觉得这个艺术家太了不起了,我是个热爱文学艺术的青年,每每我发现美好的事物总是希望有更多的人一同分享,所以,无论以何方式扩大影响都是令人尊重的。      今晚的节目,让我更深层次的认识了茅威涛,一个不仅独善其身还时时想着兼及整个艺术种类的艺术家,我觉得茅威涛完全当得起这个称谓。
又识茅威涛    话说对于越剧的了解还正是得益于茅威涛在越剧界弄的风生水起的呢,由于我对越剧知之甚晚,虽然在今年三月以来也不断补习了有关越剧的知识,但由于不是我的家乡戏曲,总归是缺少最开始的感性认识,现在才看总是偏重理性分析在里面。    越剧以其写意的舞台,优美的服饰,清新淡雅的妆容,女小生的风流倜傥将我深深吸引,说道与越剧的机缘还是拜茅威涛所赐呢,我感谢她将我引领进如此美妙的越韵琴声之中。     其实我内心地最喜欢的是王君安,散漫淡雅的气息吸引着我,当然唱腔之类也是亲授嫡传,相对越剧这个讲究流派的剧种而言,感觉君安要正统一些,不过茅威涛的魅力恰恰就在于她的束缚少,所以突破也就不存在太多的困扰,本来之前听了他们二人的唱,心底总是偏爱君安一些,因为她的唱腔清丽婉转,气息也要行云流水一些,戏曲本身就是看角儿的,所以,只能讲眼缘了,不过我虽爱君安却也还是尊重茅威涛的,茅威涛的扮相,表演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喜欢这个就谈不上,对于她的茅腔总是谈不上很喜欢,觉得和君安的比起来有点咬牙切齿的,不那么流畅,听着总觉费劲,但是除开君安我还是很喜欢她的,喜欢她的舞台气场,很舒服。    茅威涛的改革这些年也是毁誉参半,于此我也是心有戚戚焉,可能我这人比较怀旧,虽然幼时并未能与越剧结缘,但一旦走进就被其巨大的磁场所吸引,恍惚中我有时怀疑自己本身就是江南女子,越剧所阐释的那种柔情早已经在我内心地浅埋深种,戚戚然,一听上越剧就抑制不住的跳了出来,所以我还是偏爱传统越剧,而茅威涛的改革有时过于激进,总感觉有些东西被改的面目全非了。    看到这期《人物》的专栏后,突然开始感动起来了,她一直不遗余力的把越剧这种美好的艺术在各个场合大肆渲染,有时候我们不应该仅仅在哪里嗟叹传统文化的衰落,我们也该拿出实际行动,可能很多时候争取高的出镜率是为自己的名利而谋,但如果这种高调能换来对这个艺术家的关注进而关注这个艺术种类,那我觉得这个艺术家太了不起了,我是个热爱文学艺术的青年,每每我发现美好的事物总是希望有更多的人一同分享,所以,无论以何方式扩大影响都是令人尊重的。     今晚的节目,让我更深层次的认识了茅威涛,一个不仅独善其身还时时想着兼及整个艺术种类的艺术家,我觉得茅威涛完全当得起这个称谓。    
人生长恨水长东    自今年2月迷上越剧以来,就开始疯狂的补习关于越剧的一切知识,从起源到唱腔流派到发展,自己都不禁惊诧起自己的毅力。       越剧,在2月之前我对她尚且一无所知,然而当我某天百无聊奈有一下没一下的按着遥控器,木然的眼神突然被眼前清新淡雅画面和音韵勾住,自此就陷落在一片水乡泽国,吴侬软语就此深深驻进了我心底最美好最柔情的地方了。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倒不是说“越剧”这种艺术形式生命力老朽了,只是在我深深迷恋她时正是戏曲式微之时。       我本生长鄂中腹地,求学工作于凄凉的巴山蜀水,谁料想有朝一日潜藏在血缘最深处的那江南情怀竟被这越剧撩拨得喷薄而出难以自持呢?       白燕升曾说:“任何媒介都会消弱舞台艺术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所以,看戏曲必须看现场”        为此,我不惜飞跃千山万水奔赴心中的越剧圣地----江浙沪。        若以孕育华夏文明的长江流域来划分我的身心历程,文化追求,那就是:        君住长江尾,我生长江中,逆江而上千万里,暂栖长江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人生长恨水长东,难载相思意。        自从暑假在江浙沪逗留了几日,从此是乐不思蜀,常常在想,莫非我的前世就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女子?在烟雨迷蒙的水乡泽国轻轻荡起的水波中种下了千年的情思。        我喜欢江南的气息,仿佛前世注定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