瑷珲o条约 瑷珲o条约
关注数: 302 粉丝数: 156 发帖数: 530 关注贴吧数: 19
百科中的昌吉 “昌吉”地名的称呼始于元代。据《新疆图志》载:“侍行纪云:《元地志附录》有仰吉八里……按:仰吉与昌吉音近……蒙语……” 以此可知,“昌吉”是由蒙古语“仰吉”转化而来的。      另外,自元代以来,除“仰吉八里”的地名称呼外,史籍中还有 “昌八刺”(音读喇)、“彰八里”、“掺八里”、“昌八里”等地名称呼。据我国学者考证,这些称呼其实都是一音多转,或曰一音多译,它们其实都指的是—个地方,而这个地方就在现昌吉市境内。这也进一步证实了“昌吉”是由“仰吉”转化而来的。      关于此,从清代另一位官员萧雄的诗句中亦可得到印证。萧雄在清光绪年间写的《昌吉》诗中有“沿革想从昌八喇”句,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关于“仰吉八里”的含义,据有关史载及专家考证,“仰吉”蒙语意为“场圃”,亦即游牧和种植的园地;而“八里”蒙语意为“城”。这样将两者的意思合起来,“仰吉八里”的意思便是“游牧与种植的园地之城”。根据昌吉这一带建县前曾长期为准噶尔蒙古人的游牧地,而昌吉县城东南面又有古城,所以我们认为这一说法是可信 的。      由上可知,古代的昌吉是"游牧与种植的园地",而近代与当代的昌吉也以畜牧与种植园艺业发达著称这一种偶然的巧合吗?它们之间是否有一种历史的脉络相承的关系呢?      当然,在"仰吉"这个词真正转化成汉语的"昌吉"这个词时,人们是否又给它加进了新含意,比如"昌盛吉祥",这完全也是可能与合理的。
昌吉古城 昌吉古城位于昌吉市境内,俗称唐朝城。80年代初,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曾派考古人员作过实地调查。据介绍,此城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600米。城墙夯筑,夯层厚约6厘米。1964年时还残存东城墙500米,北城墙600米。残存城墙最高约6米,墙顶最宽处约3米。北城墙基本完好,有15个马面,瓮城以西8个,以东7个。马面宽约19米,间距约;30米。古城内南北向有分个大土台,主高约5米。土台用土坯垒砌土坯长驹子宽.20厘米,厚12厘米。但另4个土台为夯筑,夯层厚约8厘米,与城墙的筑法一致,说明这些土台与古城墙是同一时期的建筑。由于基建施工,在古城内发现了两处较重要的遗址和文物。      一处遗址位于古城南部。在表土层下发现铺地古方砖100多块。方砖红褐色,有大小两种。大者长41、小者长31、均厚5厘米。方砖一面有莲花纹图案。      另一处在古城东部偏南,为一窖藏遗址。窖内一残罐内有元代察合台王国银币1370枚。银币圆形无孔,边缘不规整,直径1.3~2.6厘米,重0.8~2.09克。有的一面有花纹,另一面为文字;有的两面均为文字,是阿拉伯文。写的是:“除了安拉,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等。      与银币同时出土的有8件陶器:      三耳瓶1件,夹砂红陶,圆唇、敞口、细颈、平底,底径17厘米,通高48厘米。      瓮1件,夹砂红陶,仅存底部,形体较大,底径25厘米。      罐4件,夹砂红陶,上部均残,形体瘦高,平底,其中1件较完整,有一单耳,底径11.5厘米,残高30厘米。      碗2件,均夹砂红陶,圆唇,大敞口,腹壁斜直,平底,其中l件,口径11.8厘米,底径5.1厘米,高4.5厘米。      另外在窖藏不远的地方发现1枚北宋“元裙通宝”铜钱。      根据上述:此城遗址大体上相当于宋代,可能建于西辽,延续使用至元代。此城位于北疆交通要道口,规模较大,是西辽至元代的昌八刺城。因此它不会是唐代的张堡守捉城。
老师啊~不知还能看着你到何时...    我喜欢他,从我第一次看见他,他第一次走上我们班的讲台。现在想也许那就是一见钟情吧,我被他的气质.谈吐吸引了。可他知道我喜欢他那已经是一年以后了。班里的的同学知道,告诉他了。从那后他上课有意无意的叫我回答问题,每次我对答如流,全班都起哄似的鼓掌,两三分钟都不停,他也不恼在讲台上抿着嘴笑.    他是教历史的,因为他我几乎每次历史都是班里第一.初二的时候,我们班换班主任了,换了一个男老师,30多岁,孩子刚出生不久。他们俩关系不好,总合不来,再后来我班主任知道我喜欢历史老师了,每节历史课他都要坐到后面听课,似乎要找什么证据似地,只要班主任在后面,他总会避开我的视线,不叫我的名字。    我不清楚他是怎么想的,也许他想我太小,是啊,我们相差一轮呢。也许他真觉得我配不上他,我长的一般,不漂亮,身体毫发受之父母,我不能改变,也无法改变。他喜欢我们班第一名,我学习也不错,他是我学习的动力,因为老师都喜欢学习好的学生.他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感兴趣,特别的孩子气.    总之我喜欢看他笑得样子,我的桌上贴着“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有人告诉他后,他就笑了,一直笑。他应该觉得自己很有人格魅力吧..    他们说初三我们班要换历史老师,我伤心了很久,舍不得,我想换了老师之后,历史课也许一个字也听不进去了,我每天都在盼望中度过,盼望着他站在讲台上,盼望听他的声音,盼望他在那里兴高采烈的给我们讲他喜欢的世界杯。我只想看着他,让我的生活有个盼头。    我每天都给他写诗,来寄托我的那份思念,昨天写的那首还不错;“匆匆两载飞逝去,脉脉含情不得语。但却师生相隔遥,我情君可晓?”我没勇气给他,准备到初三毕业再全部给他。在学校我一般都直呼他名字,我不想叫他老师,我感觉那样很悲哀,他是老师,我是学生,距离太遥远,太遥远...    我珍惜每一节他的课,我只有一个心愿,就是能够一直看着他,哪怕就这样看到老,听他讲课讲到老,我也都满足...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