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poil 1983poil
关注数: 1,000 粉丝数: 2,441 发帖数: 88,624 关注贴吧数: 50
愚,柔的魅力 能悟透老子道德经里这两个字,终身受益! A+ A- 2017-12-25 13:40:00笑看枫林晚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被誉为东方的三大圣人之首,他的《道德经》是全球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同时也是世界文明的巨大宝藏。 一、愚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道德经》老子说,众人都光辉炫目,唯独我好像迷迷糊糊;众人都活得明明白白,唯独我好像浑浑噩噩。世人仿佛都很灵巧,有自己的本领,同时又在发挥自己的作用,只有我愚昧笨拙仿佛一无是处。最聪明的往往看似愚笨,真正的智者往往看起来呆呆的。郑板桥有句更著名的话,“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转糊涂更难,所以难得糊涂。” 人活一世,不能太聪明,太聪明的人往往就容易炫耀自己的聪明,他们习惯性的自以为是,为人骄傲,做事独断,而那些看似木讷的人,却往往能够在大事上立定立场,不容易误入歧途,在小事上也能多听取别人的意见,看似愚笨,其实却是智慧。聪明人往往自恃聪明,喜欢追名逐利,往往得到一时的利益,却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机关算尽,甚至搭上自己的性命。 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愚笨的人知道自己没有先天的优势,所以他们往往不会卖弄聪明,也不会投机取巧,他们一口一口吃饭,一步一步走路,遇到问题就用力钻研,直至攻克为止, 他们自知不如别人,就勉励自己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愚者往往都很踏实、勤奋,这种看似笨拙的做事方式,却能稳扎稳打,最终厚积薄发,取得最后的成功,而聪明人却因为缺乏耐心,东一榔头,西一榔头,最终一事无成。 《道德经》里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看似木讷质朴,甚至愚笨的,其实才真正得了人间的大智慧。二、柔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典出《道德经》第七十六章,意指弱胜于强,柔能克刚。 老子寿诞的时候,有人曾经问他长寿的秘诀,老子没说话,只是张开嘴让大家看,人们大惑不解,老子解释说:坚硬的牙齿都没了,而柔软的舌头却完好无损,所以柔弱可以胜过刚强。“柔”可以说是道家最重要的一个字,老子经常赞美女性(雌),就是因为女性身上阴柔的力量。 老子曾经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是天下最柔软的东西,但是却能够击穿最坚硬的岩石,这就是柔弱可以战胜刚强。 柔,就是不要硬挺,要懂得弯腰。 魁北克的一条南北向的山谷,山谷的东坡长满了各种树,西坡却只有雪松,为什么西坡只有雪松能生存呢?后来人们发现西坡雪大,东坡雪小,雪松枝条柔软,积雪多了,枝条会被压弯,雪掉下去后,枝条就又复原了。而别的树硬挺,最后树枝会被雪压断,树也就死了。大风来的时候,坚硬的树干会被刮断,而柔弱的小草却能幸免。 《道德经》中说,“物壮则老,是为不道,不道早已。”在老子看来,刚强是不符合大道的,刚则易折。 孔子的学生中,子路的个性是最刚强的,勇敢好斗。孔子早就说过他最后可能“不得其死”,他的结果真是很悲惨,在兵乱中被砍成肉泥。秦武王曾经恃力举鼎,结果却被砸断大腿,不治身亡。一味的刚强没有好处,必要的时候,人要懂得示之以弱。 柔,是谦卑。 《道德经》第七章中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越是成熟的稻穗,越懂得弯腰。 古人说:“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 孟子有个学生要去做官,孟子十分高兴,别人问孟子,你怎么对你这个学生这么乐观,孟子说,因为他懂得谦卑,知道听取别人的意见。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一个人只有谦虚处下,才能收获更多的知识和见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获得最后的成功。
书法圣人[王羲之]一惠民人 王羲之小楷《东方曼倩祠颂》 A+ A- 2017-12-25 13:09:171号字画网王羲之小楷《东方曼倩祠颂》,选自《晋唐楷帖十一种》。故宫博物院藏。 东方曼倩即东方朔(公元前154-前93),西汉辞赋家。曼倩为字。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
水深流缓,人贵语少 水有容天下之心,人有不语天下之妙。水不会与天下万物争功,会随着天下万物而改变自己,永远包容天下万事万物。波澜不惊的水,才是最深奥的。人要有水的秉性,随境而变,顺势而为。适应万事万物,适应周围的环境,不随意吐露自己的心声,知天下而不论天下。 “不知常,妄作凶”。人不能妄动妄作,世上许多人钻营忙碌了一辈子,究竟为谁辛苦为谁忙?到头来自己都搞不清楚。 “孰能安以久动之而徐生?”真正的动,是明明白白而又充满意义的“动之徐生”,心平气和,生生不息,而是建立在心静基础上的。外在的运动,在静到极点后,要能起用、起动。动以后,则是生生不息,永远长生。长生的涵义,也可说是生生不息的长生妙用,它是慢慢地用。这个观念很重要。等于能源一样,慢慢地用,俭省地用,虽说能源充满宇宙,永远存在,若是不加节制,乱用一通,那只是自我糟蹋而已。“动之徐生”,也是我们作人做事的法则。道家要人做一切事不暴不躁,不“乱”不“浊”,一切要悠然“徐生”,慢慢地来。态度从容,怡然自得,千万不要气急败坏,自乱阵脚。 当今社会,几乎每一个人都是天天分秒必争,忙忙碌碌,事事穷追不舍,不知是为了什么,在拼命、玩命。这与“动之徐生”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为人态度从容,可以怡然自得,和谐处众,以智化怨;做事不暴不躁,可以不乱不浊,冷静就难,淡定受喜。这对于普通人而言,尤其是这个时代的人,尤为重要。
惠民枣强移民 惠民县1254个自然村中枣强移民村落1056个,占村落总数的84.21%。这在山东省内枣强移民的县(市、区)中位列第一。在1056个移民村落中,移民时间在明洪武年间的有196个,明宣德年间的283个,明成化年间的132个,明永乐年间的151个,明嘉靖年间的44个,明崇祯年间的31个,其他的(包括宋、元、清)59个,其他为年代失传或暂无考证。 在这些移民村中,可考的有201个,(族谱记载的184个,县志有记录的14个,墓碑记载的3个)。但有710个是相传或据传从枣强移民到惠民的。这是为什么呢? 明初的移民多是民籍,虽然官府分配耕牛、土地、种子等,在靠天吃饭的年代里,微薄的收成、辛勤的劳作,还得交赋税、出役等,积累财富后供后代读书是件很难的事情。且第一代移民多是文盲或文化程度很低,祖籍在心中,主要靠口传,时代久远,不能确认具体的迁徙地是件正常的事情。家境较好,有一定文化的户可以用文字记录家族历史。更多的靠代代相传。当然不排除从众心理情况下的挂籍个案。 1、惠民县枣强移民的特点 (1)明朝枣强移民多发生在洪武、永乐年间,但移民到惠民的在宣德年间的占了四分之一强。这在其他移民县不多见。 (2)移民时间跨度长,自北宋至清朝均有枣强移民到惠民县。 (3)以始迁祖姓名、名、乳名、字、姓名+等命名的村有30多个,加上以移民后裔中因当大官、富户、附近闻名等原因以姓名命名的村,以及因多种原因消失了的以姓名命名的村,多达50多个。这在其他移民县中也不多见。如: 惠民镇王牛。相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王姓始祖兄弟二人,乳名大牛、二牛,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立村王牛,以姓名结合乳牛取村名,故名王牛。 惠民镇刘德玉。相传,始祖刘德玉,与其弟刘德贤,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以大道为界,分别南北各自立村,村以人称,名刘德玉村、刘德贤村。后因刘德玉村比刘德贤村兴旺发达,刘德贤村亦称刘德玉村,故刘德贤村消失,仅存刘德玉村。 惠民镇黑楼。相传,该村为张姓始祖所建,其人姓张,名黑楼,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村以人称,即名黑楼。 石庙镇王东安。相传,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始祖王东,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立村王东安。“安”含安居乐业之意。 省屯乡马虎。据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始祖马虎、马蝎、马杰三人,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出,行之此地,马虎定居下来,其村名也名马虎。马杰、马蝎另去他乡。 何妨乡牛茁。相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牛茁、牛壮二人,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村以人名称,即名牛茁。简称牛家。 辛店乡张铎。相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始祖张铎与弟张浪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村以人称,名为张铎。 李庄镇李朝阳。据传,始祖李龙,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因村址在黄河近处的西北方向,故村名为西北李。传至九世祖李风来,字朝阳,曾是当地声誉显赫的名人,遂改村名李朝阳。 李庄镇张佩环。据张氏谱记,张姓始祖于明成化年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来,先在大清河西建村张家湾,二世祖由张家湾迁出后,与岳姓在此建东张家村。至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九世祖张盛德,字佩环,在省城济南府为官,由其扬名于外,该村遂以人名为村名,亦称张佩环。 魏集乡张贤臣。据《张氏族谱》记载,明永乐五年(1407年),始祖张建宠,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本县东南(今胡集镇境内),立村盐张。传至十二世祖张洪列,由盐张村迁于今址,村名亦曾称盐张。后因村中有一名叫张贤臣的富户,好善乐施。济贫扶困,很受民众称赞,随之张贤臣就成了村名,盐张自此废弃。 祖宗的名讳,一般人包括后裔是不能提及的。这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如以先人的名义打赌、作保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外人随便提及先人的名讳是大不敬,很有可能引起纠纷。或许是不忘祖先,不忘根本才以先祖名讳命村。如: 香翟乡王玉丛。相传,始祖王玉丛,于明朝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取名南王店(其含义不详),王玉丛死后,其后代子孙为不忘建村之源,遂以始祖之名为村名。 (4)以移民职业或技能特点加姓命名的村包括曾用名达70个。彰显枣强移民的较高文化素质、较强经商意识和专业技术特长,拓宽了在小农经济、粗放经营、重农抑商的封建年代里个人及家族的生存环境。如惠民镇的马画家、王瓜刘、水罗卜赵;淄角镇帽子王、踩鼓宋;胡集镇郑家园;李庄镇闫李店、打油冯、筢子吴;省屯乡鹁鸽孙; 何坊乡张打磨、孙铁匠;梁家乡簸箕田;皂户李乡打箔路;第三堡乡菠菜翟;新店乡粉张、坯子刘;清河镇乡香赵、孙木匠;魏集乡狗皮王;申桥乡杨把式;姜楼乡牛瓦匠、傀儡张等。 (5)部分特殊的记录。 因寻亲、家庭不和、躲避瘟疫等原因自枣强迁来的: 皂户李乡前找李、后找李。相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李姓始祖(名失传)兄弟二人,由河北省枣强县到此寻找早迁来的本族人,兄弟分前后各建一村,其弟李村在后,名后找李。 桑落墅镇胡家。据《胡氏族谱》所记,始祖胡三才,河北省枣强县人,因与其继母不睦,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率妻儿一家五人迁居于此,立村胡家。 石庙镇于王。相传,明宣德元年(1426年),有一嫁夫于姓的杜氏妇女,因夫妻不睦,携其子(于姓),由河北省枣强县仓土于家迁居于此。后又有王姓迁来。于、王两姓后居一村,故村名于王庄,简称于王。 申桥乡周翟。相传,汤姓谷之,河北省枣强县人,为躲避传染病,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携同乡数人迁此立村。因迁来之人中,以周、翟两姓最多,即以此两姓为村名,故名周翟。 “转迁”的: 惠民县胡集镇双人徐。据《徐氏族谱》载:其先祖原系江苏省昆山县人,曾随朱元璋反元兴明,流落于河北枣强。至明成化时(1465-1487年),祖徐世风,由枣强县转迁于此。因以茅草铺屋顶,曾被称徐茅庄。至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村中人厌此名不雅,更为徐家。 何坊乡二郎堂。相传,始祖刘焕,与其兄刘博,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兄弟由关东之三河县迁于河北省枣强县,复由枣强县迁居于此。刘焕居于西,村名西刘。刘博居于东,村名东刘。 申桥乡关家。据《关氏族谱》记载,始祖关历端,于明朝正德十五年(1520年),由山西迁于河北省真定府枣强县,后转迁居于此,立村关家。族谱中有“圣祖汉寿亭侯关公”的记载。 大年陈乡皇路陈。据陈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祖陈王,先由原籍东京百户陈迁居河北省枣强县,后由枣强迁居于此,立村陈家。至明永乐时期(1403-1424年),此地是南京、北京运粮通衢,故被称皇路陈。 改姓的: 惠民县香翟乡邢何。相传,在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邢、何两家始祖(何姓始祖原为张姓,名张林,来此后改姓何)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分别立村邢家、何家。何家村因曾有楼房称何家楼,又因村头有店房称何家店。 清河镇乡楼子孙。据《孙氏族谱》记载,始祖孙功能,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来,赘于贾家,更为贾姓。生二子,复为孙姓,立孙家村。 入赘改姓后复姓,古今有之。邢何村张氏自枣强迁惠民后改姓原因不得而知。但从改姓后盖楼又开店应属家境殷实之户,个中原由复杂。 自衡水、枣强或武邑、枣强一带迁入来的: 麻店乡麻店。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有穆、丁、亻马三姓始祖,由河北省武邑、枣强一带迁居于此。 麻店乡富杨。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有杨姓始祖(名失考),由河北省武邑县迁居于此。 麻店乡街北赵。相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赵姓始祖赵洛与杨姓始祖(名失考),分别于河北省武邑、枣强县迁来,各建一村,分别为赵家、杨家。 陈集乡陈大鼓。相传,明朝末年,始祖陈大虎由河北省武邑县迁居于此。 大年陈乡辘轳把。相传,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有李明祥、李佩九、胡有才、胡有的四人,分别由河北省衡水、枣强一带迁此立村。 枣强县周围有衡水市的桃城区(原衡水县),冀州(原冀县)、武邑县、景县、故城县和邢台市的南宫县、清河县。明初在枣强县大规模向山东移民时,影响、带动周围县的居民加入其中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其中武邑县部分,间或有冀县、衡水县、景县、南宫县同期移民山东的个案记录。 村名立意不详的: 魏集乡张贤臣。据《张氏族谱》记载,明永乐五年(1407年),始祖张建宠,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本县东南(今胡集镇境内),立村盐张(盐字含义不详)。传至十二世祖张洪烈,由盐张村迁于今址,村名亦曾称盐张。…… 省屯乡台子陈。据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始祖陈文荣,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庄坷(含义不详)。清光绪十五年,为避水患,将村址移于近“谢恩台”高处,遂改村名为台子陈。 辛店乡堤子李。据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如祖李豹、李虎兄弟二人,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立村花园李家(花园由来不详)。后因村外修一防水堤,遂改村名为堤子李。 姜楼乡冯木匠。据冯氏谱记,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始祖冯绳武,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冯家楼(楼字含义不详)。至清康熙年间,村中会木工技术的人较多,故村名被称冯木匠。 姜楼乡西牛。相传,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牛姓始祖(名失传),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村名牛屠家(含义不详)。后来,村人认为“屠”字对牛姓不利,遂改村名为西牛。 姜楼乡王泗泉。相传,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始祖王玉珍,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立村青龙镇(含义不详)。至明成化年间,村人王泗泉在当地享有盛名,此村即以其人名为村名。 香翟乡王玉丛。相传,始祖王玉丛,于明朝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取名南王店(其含义不详),王玉丛死后,其后代子孙为不忘建村之源,遂以始祖之名为村名。 陈集乡西营。相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张姓始祖张登山,与李姓始祖(名已失考),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来,各自立村为花牛张、安子李(含义不祥)。…… 胡集镇黄李。相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有黄、李两姓始祖(名失考),由河北省枣强县桃园李村迁居于此,各以姓氏立村,黄姓立村黄家,李姓立村李山城(含义失考)。后因两村逐年靠近,房舍首尾相连,已实为一村,故改村名为黄李。 胡集镇镇东刘。相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始祖刘月中,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立刘家村。因后来村中建一座庙,被称为白庙(白字不详其由),其村亦曾称白庙刘,后复名刘家。 胡集镇东屯。相传,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高姓始祖(名失考),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取名屯里(含义失考)。…… 如果从枣强的角度考虑,台子陈曾名庄坷,现枣强县王均乡有庄科一村;肖张镇程杨村曾名庄科。香翟乡王玉丛村曾名南王店,现枣强县新屯镇有南店一村,大营镇有南王庄一村。似可以从对谱等方式看有无关联。至于魏集乡张贤臣曾名盐张,是否可以认为地处低洼,土壤盐化而得名。这只是推测。 这些地名,包括暂无考证的移民记忆中的迁出地的地名,应与迁出地或迁入地当时的环境、移民的遭遇、诉求等有关联,有待于专家、学者、移民后裔和地名学研究爱好者等进一步考证。 2、枣强迁出村的考证: 石庙镇西小马。相传,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始祖马良,马爽兄弟二人,由河北省枣强县马家河村迁居于此,立村小马。 石庙镇于王。相传,明宣德元年(1426年),有一嫁夫于姓的杜氏妇女,因夫妻不睦,携其子(于姓),由河北省枣强县仓土于家迁居在此…… 淄角镇东杨。相传,明宣德年间(1368——1398年),始祖杨印,由河北省枣强县杨苏街迁居于此,立村杨庄。 胡集镇黄李。相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有黄、李两姓始祖(名失考),由河北省枣强县桃园李村迁居于此,多以姓氏立村,黄姓立黄家,李姓立村李山城(含义失考),后两村逐年靠近,房舍首尾相连,已实为一村,故改村名为黄李。 何妨乡郎家。相传,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始祖郎恺远,由河北省枣强县千户郎村迁居于此,以姓立村郎家。 梁家乡巩家。据《巩氏族谱》记载:“吾巩氏于前明永乐二年(1404年)由直隶河间府枣强县大柳村迁居惠民城西黄家楼焉”。 皂户李乡大杜。据《杜氏族谱》记载,始祖杜成,河北省枣强县白窝铺人,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迁此,以姓立村大杜。 魏集乡西朱、东朱。相传,始祖朱得宁,朱得石兄弟,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由河北省枣强县朱家楼迁来,分别东西各建一村,该村位于西,即名西朱。尚存石碣一方,志“朱氏溯源”文。 魏集乡王东沙。据《王氏族谱》记载,始祖王东河,明洪武元年(1368年),由河北省枣强县大王庄迁居于此,村以人称亦名王东沙。 陈集乡石家集。相传,明永乐元年(1403年),始祖石子元,由河北省枣强县石家林村迁居于此,立村石家庄。至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在此立集市之后,改村名为石家集。 申桥乡狗皮苏。相传,明成化9年(1473年)有苏姓三兄弟由河北省枣强县大营镇迁来,苏文在此定居,立村苏家。其余二人分别去本县老君堂、苏家集安家。因村人多年经营制革业,又以制作狗皮货为主,故村名被称狗皮苏。 申桥乡郭家。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郭姓始祖郭教,由河北省枣强县铁门郭迁此,立村郭家。 姜楼乡沙窝赵。据清道光六年编修的《赵氏族谱》记载:“祖茂翁,当明朝成化七年(1471年),由枣强县城南康帮赵家庄,迁居惠邑”,遂以姓为村名赵家。 姜楼乡大庞。据清宣统元年(1909年)续修《庞氏宗谱》记载,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庞仲亮,庞仲明兄弟,由河北省枣强县东西庞家村迁居于此,村名庞家。 联五乡八大户。相传,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常、孙、贾三姓(名失考),由河北省枣强县洪流固村迁此立村,村以三姓称,即名常孙贾。 联五乡张龙泉、张龙池兄弟二人由河北省枣强县铜佛张村迁居于此。 关于淄角镇东杨杨氏自杨苏街迁移,现枣强县枣强镇有杨苏村,且杨姓为大户。 关于魏集乡王东沙王氏自枣强县大王庄迁移,现枣强县枣强镇有大王村、前王庄、边王庄、王屯,恩察镇有东、西王庄。 关于陈集乡石家集(原名石家庄)石氏自枣强县石家林村迁移,现枣强县大营镇有石家庄,且石姓为大户。据枣强县《石氏族谱》记载,石氏1404年由山西洪桐县大槐树光济寺迁来。 关于申桥乡狗皮苏苏氏自枣强县大营镇迁移,现枣强县有大营镇。现大营镇是全国闻名的裘皮之乡。商末丞相比干发明制裘术,被尊为裘祖,皮草业已传承三千年。 关于姜楼乡沙窝赵氏自枣强县城南康帮赵家庄迁来,现枣强县城南枣强镇有赵屯(原属康马乡管辖,后并入枣强镇),再往南有新屯镇赵家庄,赵姓均为村中大户。枣强镇康马村赵姓也是村中大户。 关于联五乡八十户常、孙、贾氏自枣强县洪流固村移来,现枣强县大营镇有郑洪流固、李洪流固(曾名李家洪流固)、魏洪流固(曾名洪流固)三个村。现魏洪流固村有孙姓。 关于胡集镇黄李村黄、李氏自枣强县桃园李村迁移,现枣强县枣强镇有大桃园、小桃园二个村,马屯镇桑家庄村曾名校园村,但三村现均无黄、李姓氏。 关于魏集乡西朱、东朱,朱氏自枣强县朱家楼迁移,现枣强县加会镇有朱平楼一村,且朱为大姓。朱平楼《朱氏族谱》记载,朱氏自明朝永乐年间由山西省洪桐县大槐树迁来。 关于联五乡张氏自铜佛张村迁移,现枣强县马屯镇东张庄原名石佛寺张庄,似有关联。 其他暂无考。 3、枣强移民的从业考: 有70多个村记录了移民从业情况。其中涵盖了种植、养殖、加工、制作(造)、维修、行医、开店、演艺等很多行业。如: 惠民镇王瓜刘。相传,始祖刘天皆,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因他种黄瓜的技术高,建村后被称为黄瓜刘。据说因长了一条特长的黄瓜,被誉为“瓜中之王”,其村名亦随之改为王瓜刘。 惠民镇小萝卜赵。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该村赵姓始祖(名失考),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赵家村,后因该村种的萝卜大而脆,水分多,遂以小萝卜赵称村名,借以宣传其特产。 惠民镇高贾田。相传,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田姓始祖(名失考),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因喜养鹁鸽出名,故其村被称为鹁鸽田,后改高贾田。 桑落墅镇东程家。相传,始祖程希奎,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因建房于一条小沟的东侧,状如河堤,故村名小堤。未久,李姓始祖李文龙,亦由枣强迁来,立村于小堤村旁,李文龙有锔盆碗的手艺,遂取名李锢炉家。年久,两村相连,又位于沟东,且程姓人多,遂名东程家。 桑落墅镇侯王店。相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侯王两家姓祖侯玉勤、王大刚,由于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两家合伙在村头开一个旅店,其村即以侯王店为名。 石庙镇王西楼。据《李氏族谱》记载,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始祖李生江,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因以编席篓为业,故村名席篓家,后改为王西楼。 淄角镇帽子王。据传,始祖王介,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因以做帽子为业,故村名帽子王。 胡集镇张家坊。据《张氏族谱》记载,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始祖张友谅、张生瑞,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以开店为业,曾取村名张店坊,后改张家坊。 胡集镇郑家园。相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郑姓始祖(名失传)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因种菜园出名,故村名称郑家园。 李庄镇菠菜陈。相传,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始祖陈湖,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村以姓称,即名陈家。后因村人多种菠菜,故村名被称菠菜陈。 李庄镇沙珠邢。据《邢氏族谱》记载,始祖邢香,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立村邢家,后因村中屠户较多,即被称杀猪邢,村人嫌“杀猪”二字不雅,改以沙珠邢为村名。 李庄镇王集。据传,始祖王富,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立村王家,因该村制造的皮、线货质量高,销量高,其贸易交往如同集市,故村名被称王家集,简称王集。 李庄镇刘家口。据刘氏谱记,始祖刘肇吉,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因其会制作皮、线货,车马挽具,故村名曾被称皮线刘家,后因这里是一黄河渡口,即改村名为刘家口。 李庄镇打油冯。相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刘姓始祖(名失传),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以开油坊为业,取村名打油刘…… 李庄镇筢子吴。据传,始祖吴端,于明宣德年间(1423--1435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因其以竹子制造筢子的技术高,产品好,销量大,声誉在外,故村名被称为“筢子吴”。 省屯乡花家铺。据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花姓始祖(名失传),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因村南由八方泊,村人靠捕鱼为生,并开设卖鱼虾的店铺,故村名花家铺。 省屯乡端刘。据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刘姓始祖,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以打铁为业,村名刘铁匠,后改端刘。 何坊乡张打磨。据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张姓始祖(名失传),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因以打磨为业,故取村名打磨张。 何坊乡斗子李。相传,李姓始祖(名失传),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立村李家,后因村人多以编柳斗子为副业,其村名遂称斗子李…… 梁家乡陈家集。据《陈氏族谱》记载,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始祖陈虎,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因村人养鸡甚多,故取名鸡陈家…… 梁家乡簸箕田。相传,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田姓始祖(已失传),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立村田家,后因村人多会柳编技术,制作簸箕,笸箩等家具,故村名簸箕田。 梁家乡东高。相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高姓始祖(名失传),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因以编席为业,村名席高家,后简称高家。 皂户李乡打箔路。据《路姓族谱》记载,始祖路尧,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以打苇箔为业,故村名大箔路。 皂户李乡豆腐寨。明永乐时(1403--1424年),窦姓从枣强县迁此,并以开豆腐店谋生…… 麻店乡麻店。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有穆、丁、亻马[mà]三姓始祖由河北省武邑、枣强一带迁居于此,亻马 姓者以开店兼营卖麻为业…… 麻店乡金家。相传,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金姓始祖金善友、王姓始祖王子良,均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金姓立村金家,王姓立村王鬏髻[jiū jì](女人头上的发饰物)匠家,并以制作此为业故名,后并入金家。 陈集乡店子街。相传,建村于明朝,由贾姓始祖贾永福与李姓始祖李某,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以种芝麻磨香油,开店为业,故取名油芝麻店子,自设立集市后,改称店子街。 辛店乡坯子刘。相传,明朝年间(1368--1644年),始祖刘洪祥,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以做坯子(盖锅的笼罩)为业,故村名坯子刘。 魏集乡狗皮王。相传,始祖王文广,于明初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因村中有人生产狗皮制品手艺高,由此而发了家,并扬名天下,故村名被称狗皮王。 魏集乡后刘、前刘。据民国二十一年《镇修惠民县志》记载,其刘姓始祖刘恩,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因有“踩鼓”(即制造皮鼓)的技术,遂取名踩鼓刘…… 魏集乡三合李。据《李氏族谱》记载,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始祖李兆先,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曾以经营粉条为业,取村名为粉李…… 申桥乡狗皮苏。相传,明成化9年(1473年),有苏姓三兄弟由河北省枣强县大营镇迁来,苏文在此宜居,立村苏家,其余2人分别去本县尧君堂、苏家集安家。因村人多年经营制革业,又以制作狗皮货为主,故村名被称狗皮苏。 姜楼乡牛瓦匠。相传,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始祖牛大初,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以姓立村牛家,后因村人多会瓦工技术,在当地较有名气,故被称牛瓦匠村。 姜楼乡傀儡张。相传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年),始祖张善文,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立村张家;后因村人由摄傀儡(耍木偶戏)的艺术,遂被称为傀儡张。 联五乡刘清元。相传,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年),刘姓始祖刘上仁,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以制作木棰(洗衣用具)出货为业,在当地小有名气,故村名刘棒棰家。 联五乡新郑。相传,郑姓始祖(名失传)于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因村人以熟制、出货狗皮为业,故村名狗皮郑。 4、关于“皂地户” 惠民县地名志中记录了部分“皂地户”,如: 梁家乡王皂户。相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王姓始祖(名失传),自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立村王家。后因村中有免征赋税的皂地户,故村名王皂户。 姜楼乡小赵。相传,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赵、卫两姓始祖(名失传),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立村赵卫庄。后因村中有原征赋税的皂户地,曾改村名为皂户张。 大年陈乡皂户王。相传,明朝年间(1368-1644年),王姓始祖西族王兴宗,东族王龙、王虎兄弟,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以姓立村王家。后因村中之大户种有免征赋税的“皂地”,世人称其为“皂户”,故村名皂户王。 胡集镇皂户杨。自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因种植免征赋税的“皂地”,故取村名为皂户杨。 李庄镇东王。相传,王姓始祖(名失传),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自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因村中有免征赋税的“皂地”,遂取名皂户王。 “皂”应为灶之误。也就是说“皂户”实际上是“灶户”。 在明朝,各色人丁必须立户收籍(军、民、匠、灶等籍)。籍不得改(皇室勋贵除外)。男丁十六岁立户当差,什么籍的人户当什么差,如灶户(设灶煎盐的盐户)应当灶役,办纳盐课,“纳粮当差”。纳粮是正役(正差、正赋)。 但“皂户”(灶户、盐户、盐丁)是优免杂泛差(徭)役的。“灶户各有盐课,而有司概以徭役苦之。宜照先年事例,灶田不许派差徭。间有置买地(指民户田地)者,听其自输正赋。其有奸灶飞射、诡寄等弊,有司一体查就究”(世家实录) 孝宗弘治十八年议准办纳盐课的灶户的灶丁一丁至三丁者,每丁免田70亩;四丁至六丁者,每丁免田60亩;七丁至十丁者,每丁免田50亩;十一丁至十五丁者,每丁免田40亩;十六丁至十九丁者,每丁免田30亩;三十二丁者,全户优免。“免田”多少就是免多少亩田土上的杂差。“全户优免”,就是户下的杂差全部优免。 灶田(“皂田”“皂地”)不许买卖,以防止灶户(“皂户”)丧失其当差条件。 灶户(“皂户”),不能脱籍归民,也不能分家、过继、入赘。 灶户属重役户,田土优免杂差。但明朝的法再严,有法不依、徇私枉法的事在封建社会也是家常便饭。灶户仍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灶丁因长期受烟火熏灼,多致失明,晚年是很悲惨的。因此种植所谓免征赋税的“皂地”的“皂户”(灶户)世代贫困。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