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桐狗的老汉😁 tanglingbo1
吃得做不得,茅厕砍上又跍得。
关注数: 221 粉丝数: 132 发帖数: 2,744 关注贴吧数: 54
针对最近老有老货现身有感.... “鉴宝”的烦恼 中央电视台最先开播鉴宝节目,各地争相仿效,许多宝贝也因此展示于人,对于宏扬中华传统文化,自然大有裨益;而对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收藏热,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为人鉴宝也泛滥成时髦的手艺,有人还因此发了点小财。不过,对于我等属平民百姓之列的收藏者来说,收藏的目的既不是为了投资,也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欣赏,为了满足一种精神上的需求,其藏品也就不在乎它们的价值,而在乎自己的认同。至于鉴不鉴的,并不重要。 按说,只要能达到上述目的的收藏品,就可以收藏,就值得收藏。但人有时却忒煞作怪,明明是自己欣赏的东西,却非要到处找人说个真假不可,是真品则高高兴兴,是赝品则垂头丧气——这不是找气怄吗?而所谓的鉴定者也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有把真的说成仿的,仿的看成真的,有把好的认作差的,差的以为好的。即便都是高手,也见仁见智,各说不一,何况谁也免不了看走眼的时候。有一年,一南一北两个著名专家对一件东西的真伪在报刊上发生争论,一个说真,言之凿凿;一个说假,旁征博引。端的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弄得持有人不知是把它传之子孙还是立马扔进垃圾堆。 窃以为,都是玩儿的事,何必那么较真,倒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为好。我有一个朋友,特别喜欢收藏瓷器,只要是看上的,也不管古代现代,也不管真品仿品,一律收回家里。他也从不找人鉴定,参观他的藏品,最不爱听的话就是评论真假。有人说他没品位,他却说,“只要我认为它是真,它就是真。收藏者要有点阿Q精神,才能心情平和。”正是: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还真。你说是假未必假,我说是真就是真。 反过来说,对鉴定者而言,为他人“鉴宝”也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儿。凡拿来让人看的东西,总是希望你说是真的、好的,是不多见的精品。可在一般人手里,这样的东西实在是太少太少,所以经常得罪人。遇着心胸宽一点的,表面上不说什么,心里总归不高兴;遇着太认真的,还会出现难堪事。有个人特喜欢收藏字画,经常抱出一大堆黑黢黢、烂朽朽、脏兮兮、霉扑扑的名人字画缠着让人给鉴定真假。这些从地摊上买来的,署名康有为、孙中山、黎元洪的字画,当然不可能是真的。可这位大爷却不依教,大骂这些人水平低不识货,要不就是骗他,想低价收购他的宝贝。大家看在他年龄份上,不与他计较,后来就一味地说真,才哄得他高兴。 我也遇见过类似的事情。一位长者出于信任,让我去给他收藏的几十件“古董”掌眼。我看了半天,只发现两件是真的。过后这位老人气得不行,连续一个星期没有睡好。实在想不过,又找到一位高人鉴定,那人鉴定的结果是只有两件是假的,其余都是真。后来我遇见这个高人,他把我一顿臭骂:“你小子怎么没点同情心?他老人家就只有这么个爱好,又没拿去骗人,你就不能让他高兴一下?害得人一个星期睡不着觉,你想出人命呀?”一席话如醍醐灌顶,豁然觉悟,从此我便不敢再轻言真假了。 后来我才知道,中央电视台的鉴宝,对亮相的藏品是选了又选,查了又查,一般的,假冒的,搞不清楚的,决不会拿出来和观众见面。有好东西,专家们也事先作了详细的查证、研究、讨论,到时候再到台上假巴意思看看,出个价,讲一番理论,让人觉得鉴定就是一分钟搞定的事儿。极个别没什么价值的,也事先作好了思想工作,让那心理承受能力特强的人上台表现一番,图个跌宕张驰。CCTV尚且如此,我等小民收藏一点自己喜欢的小玩意儿,有什么必要去凑 “鉴宝”的热闹啊?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