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村惂鐢ㄦ埛_00WQ6aZ馃惥 -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关注数: 67 粉丝数: 48 发帖数: 1,982 关注贴吧数: 53
宋词的由来 宋词的由来 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隋唐之际,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 “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 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牌《莺啼序》,240字。 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一般不换韵。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可以叠字。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於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词最初主要流行於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和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词终於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百合诗社社规及吧规 吧规 第一、不得发表任何包含种族、性别、宗教的歧视性内容 第二、不得在吧内发表含有猥亵、色情、污辱、漫骂、人身攻击等非法或侵权的言论 第三、不允许在本吧内发布与版面主题关系不大的广告 第四、使用不雅或不恰当ID和昵称 第五、不允许模仿吧内吧友们ID或者他人ID,用以假冒他人或破坏他人象; 以上准则来源于百度贴吧协议 第六、不允许发表非法言论,主题带有欺骗性质或与内容严重不符 第七、重复、无内容的贴子文章将被删除 第八、发表不符合版面主题、无内容的灌水、聊天贴子将在一定时间后酌情删减 第九、不得发表不符合客观事实,任意捏造,恶意诽谤、污蔑百合诗社、百合社员、百合诗社吧、百合诗社吧吧友、吧主等言行 ,个人发言应当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第十、过期无意义的贴子将删除 第十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提倡文明礼貌,在网络中我们也要提倡网络礼节,来到百合诗社吧中的吧友们应该互相尊 重,不得无端对其他的吧友有不礼行为 以上六至十一条准则根据百度贴吧协议第二章第8条规定 1、想入社的同学,必须写一首诗(文体不限,可以是诗,词,歌,赋,古文等,现代古代都行)交给社主夜莺,经社主夜莺与副社主凤凰斟酌商量,决定是否加他入社.2、任何社员都不允许抄袭.如经发现,于社中提出批评.如屡教不改,经社员投票商议,将该社员逐出诗社.
用物理写的情书(超经典) 那一天,   你在我的参照系里静止,   你透过我的瞳孔衍射,   在视网膜上刻下一组爱里斑,   于是我知道,   事件经历了不可逆过程      你像太阳一样对我辐射   虽然你很小心的   将最强烈的心情   藏在了不可见波段      我恨自己眼睛不够大   以至于遗憾的丢失了许多高频次波   又恨自己眼睛不够小   以至于视网膜上你的样子出现象差      在这个熵急剧增加的世界里,   我的平均自由程越来越短   我的生活越发缺少涨落   而黑夜又是那么的空虚   我的灵魂独自在闵可夫斯基空间里飘来飘去   飘来飘去      我向着你飞奔,   (虽然也担心让你红红的脸颊看上去像紫色)   期望在9点50分   看到你10点种的微笑   然而你却给了我一个273.15K的表情      我无法容忍这种不确定关系   我需要一个决定论      可是所有的能量   都像是被投进了黑洞   我觉得自己就像是薛定谔的猫   在真实和虚无之间简谐振动   而你就是那只麦克斯韦妖   顽皮的开关着那扇命运之门      于是对称性   破缺了   自发的   在这个混沌的世界 解读一下,纯属个人愚见……有兴趣可以讨论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那一天   你在我的参照系里静止(你出现在“我”眼前)   你透过我的瞳孔衍射(你的光芒照亮了“我”的眼睛)   在视网膜上刻下一组爱里斑 (最亮的那个斑,就是说你是“我”的太阳,焦点)   事件经历了不可逆过程 (我觉得意思是“再也无法忘记你”的意思,你在“我”心中不会消失…)      你像太阳一样对我辐射 (这里我也不懂,是你向“我”表达爱意?)   虽然你很小心的   将最强烈的心情   藏在了不可见波段 (含羞,或者是有所避忌?呵呵,我只是解读情诗……大家别歧视我)      我恨自己眼睛不够大   以至于遗憾的丢失了许多高频次波 (错失机会?)   又恨自己眼睛不够小   以至于视网膜上你的样子出现象差 (就是“我”说不了解你在想什么,不明白你……*人心,海底针,呵呵)      在这个熵急剧增加的世界里(出现意外情况……麻烦之类的)   我的平均自由程越来越短 (“我”的世界越来越小,因为是围绕你而转的?呵呵,不懂了,乱解读)   我的生活越发缺少涨落   而黑夜又是那么的空虚   我的灵魂独自在闵可夫斯基空间里飘来飘去 (这个是指4维空间,不就是现实空间吗?故作玄虚?)   飘来飘去      我向着你飞奔,   (虽然也担心让你红红的脸颊看上去像紫色)   期望在9点50分   看到你10点种的微笑 ( 超时空? )   然而你却给了我一个273.15K的表情(呵呵,绝对零度,可怜…… )      我无法容忍这种不确定关系 (大家应该明白吧……很多含义在里面的,根据具体情景分析,说不清楚)   我需要一个决定论 (“我”要和你说清楚,搞清楚关系……)      可是所有的能量 (“我”把爱意写成信,写小纸条,发短信之类的吧……)   都像是被投进了黑洞 ( “我”收不到你的答复,石沉大海)   我觉得自己就像是薛定谔的猫 (“我”被毒所缠,不知道是死了还是还活着……写诗的人中的是情毒,呵呵)   在真实和虚无之间简谐振动 (意思是不是你对“我”时冷时热,反复无常,受折磨……)   而你就是那只麦克斯韦妖(拥有控制能力的妖,这里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写……)   顽皮的开关着那扇命运之门      于是对称性 (是不是说你是“我”的另一半,失去你“我”的世界失去平衡,坍塌……呵呵)  破缺了   自发的   在这个混沌的世界 爱里斑 (由于光的波动性,光通过小孔会发生衍射,明暗相间的条纹衍射图样,条纹间距随小孔尺寸的减少而变大。 衍射图样的中心区域有最大的亮斑,称为爱里斑)   象差 (透镜或反射镜所呈的像与原物面貌并非完全相同的现象) 熵 (熵,物质微观热运动时,混乱程度的标志) 平均自由程 (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气体分子在连续两次碰撞之间可能通过的各段自由程的平均值) 闵可夫斯基空间 (狭义相对论中由一个时间维和三个空间维组成的时空) 薛定谔的猫 (这个猫十分可怜,她,假设这是一只雌性的猫,以引起更多怜悯,被封在一个密室里,密室里有食物有毒药。毒药瓶上有一个锤子,锤子由一个电子开关控制,电子开关由放射性原子控制。如果原子核衰变,则放出阿尔法粒子,触动电子开关,锤子落下,砸碎毒药瓶,释放出里面的氰化物气体,雌猫必死无疑。这个残忍的装置由薛定谔所设计,所以雌猫便叫做薛定谔猫。原子核的衰变是随机事件,物理学家所能精确知道的只是半衰期——衰变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如果一种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一天,则过一天,该元素就少了一半,再过一天,就少了剩下的一半。但是,物理学家却无法知道,它在什么时候衰变,上午,还是下午。当然,物理学家知道它在上午或下午衰变的几率——也就是雌猫在上午或者下午死亡的几率。如果我们不揭开密室的盖子,根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可以认定,雌猫或者死,或者活。这是她的两种本征态。但是,如果我们用薛定谔方程来描述薛定谔猫,则只能说,她处于一种活与不活的叠加态。我们只有在揭开盖子的一瞬间,才能确切地知道雌猫是死是活。此时,猫的波函数由叠加态立即收缩到某一个本征态。量子理论认为:如果没有揭开盖子,进行观察,我们永远也不知道雌猫是死是活,她将永远到处于半死不活的叠加态。这与我们的日常经验严重相违,要么死,要么活,怎么可能不死不活,半死半活?) 麦克斯韦妖 (假象的能探测并控制单个分子运动的“类人妖”或功能相同的机制) 作者: 饺孖灬饧 2007-7-22 02:28   回复此发言
从第七十九回到第八十七回看香菱之死(转) 近日闲来无事又翻看红楼;再看香菱之死时;但觉绝计没有高鹗之述如此简单;因前日发过与此篇相似之文;但文未尽意;遂再纵观前八十章愚解一二; 先看香菱的身世诗;此为贾宝玉神游幻虚境观红楼梦之副本; 根并荷花一茎香;(根并荷花;此句为莲) 平生遭遇实堪伤:(香菱身世的概括……) 自从两地生孤木; 致使香魂返故乡;(自从两地生孤木;两地为圭;孤木为一木字;那合起来就是一个“桂”字;这个桂字自然是指夏金桂了;因为夏金桂的出现;造成了香菱芳魂返乡) 在高鄂续书中;将香菱之死及芳魂返乡在最后一回目一笔带过;这虽符合了前诗: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但却着实违背了曹公的本意。 在后四十回中;香菱死于产难;但在曹公的第八十回中有此段:自此以后;香菱果跟随宝钗去了;把前面路径竟一心断绝。虽然如此;终不免对月伤悲;挑灯自叹。本来怯弱;虽在薛蟠房中几年;皆由血分中有病;是以前无胎孕。今复加以气怒伤感;内外折挫不堪;竟酿成干血之症;日渐赢瘦作烧;饮食懒进;请医诊治服药亦不效验——由此篇可以得出;香菱乃不孕之身;何来产难而死之说。 那除了这首之外;开篇时还有一首词;也是描写香菱的;为癞头僧所作; 惯养娇生笑你痴;(此句应为对甄士隐而言;意为你虽如此宠性溺爱此女;亦不过是痴费心神而已) 菱花空对雪澌澌;(此句应该是指香菱对薛家而言;纵你尽心尽力;薛家亦无半分怜心) 好防元宵佳节后; 便是烟消火灭时;(我觉得此二句的大意是:无宵之后;烟消火灭;也就是说;元宵之后;香菱的归期渐至……) 先看一下第七十九回中;有宝玉紫菱洲一文;当时的描写是:见其轩窗寂寞,屏帐倏然,不过有几个该班上夜的老妪。再看那岸上的蓼花苇叶; 池内的翠荇香菱,也都觉摇摇落落,似有追忆故人之态;迥非素常逞妍斗色之可比。既领略得如此寥落凄惨之景;是以情不自禁,乃信口吟成 一歌曰: 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 蓼花菱叶不胜愁;重露繁霜压纤梗; 不闻永昼敲棋声;燕泥点点污棋枰; 古人惜别怜朋友;况我今当手足情; 再来看看宝玉的这句话;宝玉冷笑道:“虽如此说,但只我听这话不知怎么倒替你耽心呢。” 此诗明为悲迎春出嫁;实则预示着香菱及迎春悲剧的开始…… 因为前面有好防元宵佳节后之句;所以特意在这几回描写香菱的文章中对应了一下时间;那么;这首诗及以上一小段的描写;就充分表示了这段时间是在秋天;好;继续往下看: 宝玉见他这样,便怅然如有所失,呆呆的站了半天,思前想后,不觉滴下泪来,只得没精打彩,还需要入怡红院来。一夜不曾安稳。睡梦之中犹唤晴雯,或魇魔惊怖,种种不宁。次日便懒进饮食,身体作热。此皆近日抄检大观园、逐司棋、别迎春、悲晴雯等羞辱惊恐悲凄之所致,兼以风赛外视。王夫人心中自悔不合因晴雯过于逼责了他。心中虽如此,脸上却不露出。只吩咐众奶娘等好生伏侍看守,一日两次带进医生来诊脉下药。王月之后,方才渐渐痊愈。 贾母命好生保养,过百日方许动荤腥油面等物,方可出门行走。这一百日内;连院门皆不许到。 从这里开始到第八十回三分之二处;曹公笔锋一转;转而写夏金桂嫁入薛家及香菱受辱更名之事;而在第八十回王道士胡诌妒妇方中;曹公开笔便是:此时宝玉已过了百日! 小算一下;病一月;保养百日则是四个月有余;若宝玉紫菱洲一行是八月初秋;那此时已是寒冬腊月;而这时已离香菱的好防元宵佳节后;便是烟消火灭时不远……再加上这两回祥细描写了夏金桂的恶毒与香菱的懦弱。那此远宵节;必是香菱烟消火灭之时…… 但从八十一回至八十六回之间;并无甚关于季节时间的描写只有第八十一回中衡芜院中香草依然之词;八十五回紫鹃掐花之述;想大观园奇花异草多有;冬月有花草亦无甚惊奇;但到了第八十七回书回目标题竟然就是:感深秋抚琴悲往事;坐禅寂走火入邪魔?!直接把曹公那段宝玉 病一月;休百日给跳过了……也就是说;第八十回时已经到了寒冬;而第八十一回;则又回到了初秋……但是我们已经无缘看到曹公写香菱之死时的妙笔;只能看到后面章节高鄂的续笔……
薛宝钗和菊花(转) 宝钗显然是偏爱菊花的。 虽然曹老把宝钗比作牡丹花,还提上“艳冠群芳”。 但是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宝钗对菊花可谓“情有独钟”。 宝钗的屋子,“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却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 宝钗,从来不爱花儿粉儿。 婆子们自“自从分了地基之后”,“必要各色送些折枝的(花儿)去,还有插瓶的”,但是宝钗一次也没有要过。 宝钗认定“作诗写字”不是女儿家分内之事,但是替湘云设宴做东的同时,十分积极地“夜拟菊花题”。——“起首是《忆菊》;忆之不得,故访,第二是《访菊》;访之既得,便种,第三是《种菊》;种既盛开,故相对而赏,第四是《对菊》;相对而兴有余,故折来供瓶为玩,第五是《供菊》;既供而不吟,亦觉菊无彩色,第六便是《咏菊》;既入词章,不可不供笔墨,第七便是《画菊》;既为菊如是碌碌,究竟不知菊有何妙处,不禁有所问,第八便是《问菊》;菊如解语,使人狂喜不禁,第九便是《簪菊》;如此人事虽尽,犹有菊之可咏者,《菊影》《菊梦》二首续在第十第十一;末卷便以《残菊》总收前题之盛”。——多有情致的题目!较之“藏愚守拙”的形象如何? 想知道宝钗爱菊的什么,可不翻阅她的菊花诗? 先来看看其他诗翁笔下菊花, 黛玉:“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一方面是高洁,一方面是寂寞,和黛玉的形象十分符合。 湘云:“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说白了就是自负,也罢。 探春:“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这是怀才不遇,孤芳自赏,探春就有这样的勇气! 宝玉:“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迳绝尘埃。”竟宝玉爱护女孩儿的心是一样的。 再看看宝钗的菊花诗 忆菊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为我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写的是忆菊的情景,一个寂寞的诗人为“黄花病”。但是依恋的是菊的什么呢?没有说明。 画菊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霜痕。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写画的菊形神俱备,先是谦虚地说“不知狂”,后来却是“不知狂”地告诫别人“莫认东篱闲采掇”,好个蘅芜君!为什么“不知狂”?因为我就有本事去“狂”!读到这里,依然不能看出宝钗为何偏爱菊。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了写菊花诗当日的螃蟹诗。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涤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这里用菊来做什么?涤腥!洗却尘世的污浊。宝钗之爱菊,多少有点厌世的味道。生活在污浊的世道中,她同样是寂寞和无奈。不过,她采取的是消极和麻木响应方式,除了在房间供几支菊“涤腥”,她不再有任何的行动。就这种,无语的凄凉,“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偶然,“不知狂”,“夜拟菊花题”。 作者: 淑丫头 2007-11-4 01:43   回复此发言
天铃鸟依然在歌唱]------陈墨谈金庸——《白马啸西风》 平心而论,与金庸的那些鸿篇巨制相比较,这部中篇算不得佳作。无论是其规模与气势的宏伟,还是其情节结构的紧凑与精妙;无论是其故事悬念的曲折深幽,还是其人物性格的丰满鲜明;无论是其主题意蕴的深厚与丰富,还是其叙事语言的简洁纯熟……这部《白马啸西风》都不是上乘之作。 然而,我们不难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在金庸笔下,任何一篇作品,在其自己作品之中也许算不上什么,但与其他作家的作品相比,却仍然可入上上之选。金庸武侠小说创作的奇妙之处,不仅仅在于他创作出诸如《天龙八部》、《鹿鼎记》、《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以及《侠客行》等等这些绝对一等一的杰作,而且也在于他创作出的相对较次一级的作品依然可以与其他的名家名著相比拼。 武侠行话,是谓“名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 练武的名家,内功深厚常能“飞花摘叶”从而照样“伤人立死”。写小说的名家也同样如此。其 “内功”深厚者,即便是随意挥洒,不经心之作,亦大为可观。《白马啸西风》便是金庸金大侠的这样一部随意为之的不经心之作。 小说家的所谓“内功”也者,说穿了,无非便是对世界与人生的深切的体验与感悟,是对人性与历史的独特的识见与思索。 如若我们把《白马啸西风》仅仅当作一部武侠小说来读,如若我们仅仅是要在武侠小说中寻求紧张刺激、曲折与悬念、传奇与神话,那么,乍看起来,这部《白马啸西风》的确是难以使人满足。它虽然也还“好看”,但毕竟不是那么“够味”,不是那么紧张、那样刺激、那么曲折和奇绝。总之一句话是不够“热闹”。 如果我们按照常规的武侠小说的“招式”与 “套路”来要求这部小说,我们甚至会怀疑这是不是一部武侠小说——书中既无了不得“武”,更少真正的“侠”,而其中若干“江湖人物”只不过象是戏剧中的“跑龙套的”,将“正主儿”引上场来便无其他的作用。——书中的主人公李文秀只是一位落难回疆的汉族少女,原本不会武功,而即便是后来机缘凑巧,使她学得一身武艺,但她也决不想到要持此闯荡江湖并“扬名立万”,其心耿耿,虽亦不忘父母大伙,至少不希望自己被仇人所杀,而她之学武的真正的目的,乃是想凭此夺得情郎并就此过上最凡俗的牧人生活。以这样的一位人物作为作品的主人公,你要说该小说并非武侠小说,自无不可。更何况,书中所写的故事,虽开头结尾影影绰绰地出现了江湖人物特功夺宝,弄得神秘紧张、以死相博,然而小说正文的大部分内容则是出乎意料的是些世俗民情、小儿小女、喝酒跳舞、讲古放牧的故事。——所有的这一切,在欲求紧张热闹、刺激曲折的读者看来,自是平平无奇,淡而无味。 然而,如若我们并不“贪”其武功热闹,亦不“痴”其侠义紧张,也就不会“瞑”其淡而无味、平凡无奇了。如若我们换一种角度、换一个层次,再来读这部《白马啸西风》;就不难发现这部小说别有洞天,另有妙处。 这部小说的妙处,不在其“武”,而在其“情”;不在其“侠”,而在其“孽”;不在其“善”,而在其“美”;不在其“事”,而在其“人”;不在其“热闹”,而在其“淡雅”;不在其“轰动”。而在其“感伤”;不在其“曲折”,而在其“深沉”……可以说是平淡无奇却大有韵致。 这部小说的主干并不在于武人故事,而在于主人公李文秀的儿女情怀。故曰不在于其武而在于其情。李文秀随着父母(即白马李三与金银小剑三娘子)被吕梁三杰等六十余人追杀,自甘凉道直至回疆,白马李三及金银小剑上官虹先后死去,留下李文秀孤身一人漂泊回疆哈萨克草原,被一孤居于此的汉人收养,从此慢慢地习惯了回疆的生活,也喜爱上了哈萨克牧人的简陋却欢乐的生活。尤其与哈萨克第一勇士苏鲁克之于苏普年龄相若,两小无猜,青梅竹马而暗生情像,自此李文秀在一片情网之中嬉戏挣扎、欢乐煎熬,是为《白马啸西风》这部小说的故事主干。
西风·白马·霜寒 四月的某个中午。看完白马啸西风的时候电池已耗了一格,窗外的阳光正灿烂。我们的屋子在大楼的东侧,每天都能看着他们陆陆续续地从下面经过,进进出出地如此循环往复。 可书中的李文秀骑着白马,风掀起衣裾。她在路上又会想些什么呢?哈卜拉姆再聪明,再有学问,有一件事却是他不能解答的,因为包罗万有的《可兰经》上也没答案:如果你深深爱着的人,却深深的爱上了别人,有什么法子?白马带着她一步一步的回到中原。白马已经老了,只能慢慢的走,但终是能回到中原的。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 而古高昌国的人们将唐太宗所赐的书籍文物、诸般用具都放在高昌迷宫中,谁也不去多瞧上一眼。感情也是这个样子的吗?还是说,他们已经惯于如此,这一切或许平淡,或许陋简,却世代不渝,即使国破家亡。 可李文秀骑着白马,风霍霍地掀起她的衣裾。她在回中原的路上,在想些什么?有多少人做了瓦耳拉齐,他们会在拇指和食指之间握着毒针,会袭击他们最喜欢最爱的人,然后安然死去。因为他们孤单。我也孤单,想要你永远陪着我,不会离开我。而李文秀只是想,苏普和阿曼结婚后,会有盛大的聚会、摔角比赛、火堆旁的歌舞……当初如果苏鲁克明白汉人中也有好人,不会那样狠狠地鞭打苏普,一切就真的会不同吗?瓦耳拉齐得不到心爱的人,就将她杀死,“我得不到心爱的人,却不忍心让他给人杀了。”也许,谁也没有错,错的,是命运和缘分吧。 这世上有多少如阿曼般美丽且幸福无比的姑娘;有多少如李文秀般仁善痴情,注定孤苦一生的人。四月的天气渐渐暖了,在阳光下,他们微笑着,而他们不能出口的忧伤,却埋藏在不为人知的角落,不发芽开花,也不枯萎。 是的四月的天气渐渐暖了。楼前的草坪里冒出了绿绿的嫩芽,街上柳树一片鹅黄。我忽然想,也许李文秀来到江南时,也是这样美丽的四月,有计爷爷说的杨柳桃花,有英俊勇武的少年和倜傥潇洒的少年。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象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 “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 2007.4.3 作者: 又见琪迹 2007-4-3 21:20   回复此发言
爱的挽歌 吸引我去读这本小说的,是它名字——白马啸西风——凄绝而引人遐思。 西风下,马嘶不绝,黄沙漫漫,残阳如血,一幅断肠人在天涯的图画一霎那间便奔来心头眼底。于是忍不住想了解,马嘶悲鸣的背后隐藏的是怎样的故事,然后终于发现,萦绕在那片大漠上的,是世间男女纠结不清的心事,是一曲如泣如诉的爱的挽歌 故事的开始,便渗透了一种苍凉的悲怨,侠盗白马李三得到了传说中的高昌地图,因此受人追杀,不得已携妻女逃往大漠,而追杀他们的,却是他妻子的师兄史仲俊。史仲俊不仅为了地图,更为了抢回单恋十多年的师妹。一番争斗,李三死在乱刀之下,而李三的妻子也在杀死史仲俊之后自杀殉夫——世间强求的感情往往不得善终。逃离这场浩劫的,只有年幼的女孩李文秀。 故事这才真正开始,而这样一个序幕,却仿佛预示了李文秀的人生,也有着无法逃避的悲哀。 不如先说说那张人人欲得之而后快的高昌迷宫地图吧。传说那里金银财宝如山,然而真正进入高昌迷宫时,发现的却是什么呢?只是一些日常用品,诸如文房四宝,宣纸碗筷之类的。原来,唐朝时高昌是西域大国,贞观年间,国主臣服于大唐,唐朝就派使者要他们守汉人的规矩,高昌人不服,两国交战,高昌大败,不得不接受了汉人的东西。可是他们却将之放入迷宫之中,从不去看一眼,事隔千年之后,竟然被误传为宝藏。 这个让人唏嘘的故事,说穿了便觉其中无奈,正如李文秀所说:“你心里真正喜欢的,偏偏得不到,别人硬要给你的,就算好得不得了,我不喜欢,终究是不喜欢。”其实,与其说这是对高昌地图的感慨,不如说是对“情”字的总结。所爱不能爱,所求不能求,得到的却不是自己想要的,大多数人感情悲剧的根源就在于此。 李文秀便是这不幸的代表,逃离了死亡阴影的李文秀,来到了哈萨克人的部落,但是哈萨人被汉人强盗害苦了,他们迁怒李文秀,说她是真主降罚的罪人,没有人理会她,与她相依为命的是长期生活在大漠的汉族老人计爷爷。她唯一的朋友,是哈萨克男孩苏普。可是苏普的父亲苏鲁克因为妻子的惨死而痛恨汉人,他的鞭子中断了苏普和李文秀纯洁的友情,也毁灭了李文秀在萌芽中的爱情。她亲手把苏普推向了哈萨克少女阿曼,因为她不想苏普被他爸爸打死。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 风吹的草原上的三个孩子都高了,苏普和阿曼快乐的唱着情歌,赶着马群走过,而李文秀却躲在沙丘的后面,孤独的唱着忧伤的歌。 其实,苏普并不见得是多出色的男子,相较之下,李文秀聪慧美丽,更学得一身奇妙的武功,是少见的才貌双全的女子。然而苏普却不爱她,这并不是因为当年苏鲁克阻止他们来往,也不是因为阿曼的介入,而是他对李文秀的感情没有向着她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苏普说过:“在我心里,阿秀是我的好朋友,但我这一生是要陪阿曼的。”所以,即使他们是三个人在一起,结局还是一样。 草原上有一种天铃鸟,每一夜都唱着动听而悲伤的歌。传说他是草原上最美丽最会唱歌的姑娘变的,这个姑娘伤心而死,因为她的情郎爱上了别人。年幼的李文秀不明白,既然这个姑娘最美丽又最会唱歌,为什么她的情郎会不爱她,后来他却太明白了,原来美丽、聪明或是武功,在爱的天平上是毫无价值可言的。对于苏普,阿曼与李文秀谁更美好并不重要,甚至他都没有发现李文秀的身份。而对于李文秀,她爱苏普不是因为他在族人中最出色,她自己已经比苏普强得太多。 比苏普强的何止一个李文秀,便是从小养大李文秀的“计爷爷”,也胜过了苏普。连李文秀自己也没想到,这个与她相依为命的老人,其实是一个中年男子,当李文秀作为一个孙女儿依赖他的时候,“计爷爷”马家俊却对她滋生着另一种感情——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爱情。他本来是怕师傅瓦耳拉齐找他报复才装成一个老人,可是当他发现师傅已经靠近他身边时,却不肯舍李文秀而去。他很怕他的师傅,却在危急时刻与他交手,这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爱着别人的女孩。 李文秀后来终于明白了马家俊的感情,但是一切已经无可挽回。我曾经怀疑如果不是为了救李文秀,马家俊是否会一辈子做她的计爷爷,因为他知道,无论怎样,李文秀是不会爱他的,他的一切努力只能换回感激。 但是他并不后悔自己所做的一切,正如李文秀也曾为苏普这么做一样。在感情的世界里,他们选择了成全自己所爱的人,所以他们的人生必定会有遗憾。 其实,就算是不择手段的去争去抢就一定有用吗?也不尽然吧。瓦耳拉起曾经用尽一切手段想要得到阿曼的母亲雅丽仙,失败之后就残忍的杀死了她。然而他无法阻止阿曼的父亲对雅丽仙的怀念,也改变不了雅丽仙对爱的坚贞。 爱的无奈,就在于很多时候,我们挣扎过,努力过,结果往往还是无法改变。就像李文秀,她无法让苏普爱她,也无法放弃这段感情。 当爱无法得到回报时,离开是最好的结局,李文秀离开了大漠,回到人杰地灵,才俊辈出的江南,也许江南的低吟小唱,能取代大漠上凄绝哀伤的歌谣,终于有人能和李文秀相互应和。然而这毕竟太过渺茫,正如李文秀自己说的:“那都是很好很好的,但是我偏偏不喜欢。” 天铃鸟的歌唱,抑或是江南丝竹的和弦,都逃不过那忧伤的曲调,一曲袅袅不绝的爱的挽歌。 作者: 雪泥孤鸿 2006-8-28 21:49   回复此发言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