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关袁振 大石关袁振
关注数: 79 粉丝数: 61 发帖数: 9,092 关注贴吧数: 4
我也谈谈本专业 本人看了“及的飞机”学妹开的帖子“环境工程专业的内涵和外延”之后,被字里行间的真诚所打动了,决定写写自己的经历。 2004年,我参加高考以前,单纯的我没有考虑过今后要做什么,只知道家人讲过,要上大学,学校老师让我们上大学。 高考我考得不好,只能进二本。填报志愿的时候,面对着一个个陌生的专业,不知道什么意思,熟悉的专业,恰恰是师范类,当时的我不想当老师。 我看到我要报的学校有“环境工程”这个专业,工程是啥,我不懂,但我知道以前发过保护环境的宣传课本,对“环境”二字有点兴趣,冲着这个,我选择了本专业。 去大学上课了,感觉干扰因素很多,有人宣传各类活动,某某协会,学生会,系间合唱比赛,寝室评比,等级考试培训,情感纠纷,做家教等等。 刚开始,我的确抱着“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态度上课,却觉得很多东西听不懂,课后我也不敢问老师。大一下学期,马哲开课了,我觉得这种课有用,却发现课本上写的那些东西,纯粹是灌输,不告诉我们那些结论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课上听不懂的,我就课下硬着头皮问老师,问了两次之后,我就不好意思再问了。正是这个老师,动员我们考研,用了两节课的时间骂我们,给我们做思想工作。 我们还是跟着教材走,老师一章一章讲,大家一章一章学。许多人都是在应付,明明有不懂的地方,课下却不研究,跟没事人似的,抱怨生活空虚无聊。很多人甚至逃课。 我们是化学系,需要做化学实验,学校安排的是三个学时。可是,很多人没有做出数据来就跑了,到最后,往往剩下我一个人在等数据出来。 大二开专业课了,我们觉得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又理解不了,一定需要死记硬背。《环境工程学》里还有复杂的公式,我们不知道考试的时候会考些什么。当时的我无法从宏观上看待这门课程,也就是缺乏整体认识。 2006年的暑假,家里买了电脑,我上网去查找考研院校,有了目标,那个学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书只有一本《环境化学》。 其间,我也去图书馆的阅览室里,看过一些环境方面的杂志,不过不懂的地方很多,想思考也没有个方向。 准备英语四六级考试也花费了很多时间。 2007年开始,我们班出现考研风,班里132个人,有88个报名考研的,这似乎是受了马哲老师的影响。这个时候的我,没有考虑工作的事,一份简历也没有准备。没上大学以前,读过一篇文章,一个叫维克多-格林尼亚的化学家发表了2000多篇优秀论文,我也想发表文章,凭借环境工程这个专业。 当时我很害怕教材上的东西记不住,只是觉得通过考试就完事了。什么系统的把握之类,没有精力去考虑了。 2007年暑假之前,很多人都投入到了考研的准备当中去,可是我还有几门课挂科呢!一方面牵挂考研,一方面牵挂挂科的那几门课程,静不下心来。好容易挨到10月,补考之后,我才正经的准备起考研来。 2008年1月,考研笔试。3月就出了成绩,分数线随后也就出来了。我考得不好,不能去目标学校,就调剂到了东北一所二本院校。 当时我在准备毕业论文。我的论文是关于环境监测的,重金属污染方向。 当时我又一次翻阅了环境监测教材,发现很好懂,不像当初学习的时候那么难。还是主动学习效果要好哇,让老师逼着学,效果太差太差。 研究生的课程不止专业课,还有政治、英语、数学之类。这些自然也分散了我不少的精力。 到了09年春天,按理说这个时间到了明确研究课题,进实验室的时候了,可是导师没有找我们。导师是院长,当时正忙于迎接评估的事情。5月份,导师跟我说,他的熟人朱老师在南方一所学校接了个课题,没有研究生帮她研究,他想把我外派过去。 09年9月初,我到了南方。才过去几天就碰上我们实验室买了一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老师请人给我们示范操作,当时我听了之后很快就忘了。之前我没有接触过这么高级的机器。 几天之后,朱老师就让我开详单买药品和仪器。我简直傻了。课题我还不了解啊!之后朱老师又想让我用CAD画图,我不会,本科没有学习过。两个月以后,朱老师从哈工大借的同学小王来了,小王很有本事,直接跟朱老师去买回来了估计要使用的药品和仪器,朱老师直接把CAD的活交给了他。 后来,我接触到一篇文章,说是含有重金属的污水经过处理,里面的重金属从水里转向了污泥里,把污泥污染了,这是转移污染。这让我对环境工程这个专业多少失去了一些信心。 10年10月,我又回到了东北。我同学小吴拉着我去听一场学校组织的讲课比赛。我们去的时候,别的专业的老师正在讲课,是讲室内家具摆设的。那个老师讲得很投入,我们听得很明白。我们专业的王老师去讲,讲的是污水除磷。不过,她讲得太快,效果不好。最后她说,如果不明白,就死记硬背。 事后,我就思考了,同样是讲课,为什么上一个老师讲得那么引人入胜,而我们老师却显得很糟糕呢?慢慢的,我就找到了答案。前一个老师讲得很通俗,没有多少专业术语,让人很容易就明白是怎么回事。而我们老师,使用了很多专业术语,没有解释,语速又快,容易让评委反感。我们王老师的失败,就失败在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这件事对我的启发很大。编写教材的人没有站在我们的立场上考虑,所以书里有些东西我们看不懂。那么,我们能不能在懂了之后,用通俗的语言讲出来呢?这样的话,就等于自己彻底明白了。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