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薇号 神舟薇号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关注数: 13 粉丝数: 152 发帖数: 29,752 关注贴吧数: 4
【426致青春】《致青春》收获不仅在票房 小成本影片搅动中国影坛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截至目前票房已“奔7”,导演赵薇也再次刷新华人女导演单片票房纪录,继成功塑造了“小燕子”之后,赵薇显然得到了更深层次的肯定。 演而优则导,如今影院的观影主力军们——70后、80后影迷心中,赵薇无疑可算是关于青春、伤痛与成长最为直接的代言人。细数长春影院目前对该片的排片量,虽然有《钢铁侠3》坐阵,但《致青春》势头依然强劲。一群新导演包括徐铮、赵薇等人在内,无疑在全线冲击着影迷们的固有观念——一个由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缔造的时代似乎正在渐渐瓦解。 如果认为赵薇只是个当年一剧成名的疯丫头,那你可就错了,从她去修读导演专业开始,她的“精明”已露端倪,而对电影市场需求的深刻洞察,又使其自身赢得了赚个盆满钵满的先机。首先,她选小成本青春题材来一试洞天,前有《失恋33天》、《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成功先例;她选《致青春》,这是网络言情小说界四大天后之一辛夷坞几年前的畅销书,粉丝者众;她选王菲唱主题曲,请韩红等明星客串,多年积累下的人脉资源使得一部点燃一代人集体记忆的影片,怀旧意味强烈得无懈可击;她拍青春片,并没有纠结于伤痛的情感,而是在看似细腻的桥段中透露出青春的残酷与伤感,令观者心生惆怅之际却将“青春不朽”的初衷无限放大,使得这部笑中有泪的影片愈显深刻的人文关怀。 近来影市出现的“小成本的春天”,其实是中国电影寻求在好莱坞大片轰炸与国内名导纷纷倾向厚重题材、自身背负过重使命之间的一种自然的权衡。70后、80后们固然爱看热闹的大片,但“爆米花”吃久了未免腻烦,观众对大导演们的大部头作品,也多少有了浅尝辄止的自觉,这时,一批小成本、小清新影片乘势出击。如果说《泰囧》赢在笑点上,那么《致青春》却走着一条迥异之路——以导演的诚意与集体怀旧的气氛,向我们曾经迷惘的、伤感的、可爱的、阳光的青春致敬。《致青春》的成功,相信为中国影坛带来的绝不只是丰厚的票房收益。
【426致青春】由赵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引发的歌曲战 从前还唱着“有一个姑娘”的小燕子摇身一变成了导演,《还珠格格》也早就伴随着一批人的成长而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岁月是把杀猪刀的同时也让我们成熟了不少,赵薇通过同名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为我们阐述了一段她对于青春的理解。正当人们正在回味那句“我们都该惭愧,我们都爱自己胜过爱爱情”的时候,在网络上却引发了一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同名歌曲大战。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电影上映后,在年轻人中产生了一系列与青春有关的“化学”反应,那些与青春有关的事物,甚至句子,都会在已经步入初老的人们中产生共鸣,然而这其中不乏有音乐的陪衬。已《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命名的歌曲也迅速出现在网络上,不仅适时的呼应了当下的主题,还很叫卖。似乎人们也觉得只有用旋律才能真的叹一次青春,叹一次岁月。   在赵薇所指导的电影中,好友王菲力挺,为电影演唱了主题曲《致青春》,不得不说歌词贴近电影,让人想起了以前的一幕又一幕,“我冬夜的手,像滚烫的誓言。你闪烁的眼,像脆弱的信念。贪恋的岁月,被无情偿还。骄纵的心性,已烟消云散。”正应了那句话,青春是用来怀念的,那些年我们疯狂了,也累了,现在也许不会痛了,因为不是不爱了,只是错过了。
首页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