殀Ξ釖 殀Ξ釖
关注数: 21 粉丝数: 8 发帖数: 302 关注贴吧数: 2
石竹山 神话 不知道大家听过 “马乐(马洛)三日君”否?古时,有一位十三岁就中了秀才名叫马乐的人,后来在考举人时竟九科不中,一年又逢科考期近,听人说福清石竹山九仙赐梦预测极灵验,他就备了香烛到石竹山去祈梦。经山下宏路镇时见一鱼贩挑一担肥美的带鱼叫卖,马乐平时读书之余最是贪口腹之欲,其时脑海中遂动念想:如不是赴山求仙赐梦,一定证侍童购来饱食一餐。 那马乐登山入观后竟连祈两夜无梦,忿之余遂题诗一首于壁,诗曰:“一心一意来求仙,三日两夜求无仙;马乐有朝能出仕,定除石竹草鞋仙!”诗意不仅极尽戏谑,而且显露不满和气愤。谁知马乐当晚即获一梦,仙君以诗戒之曰:“马驿来求仙,贪餐鱼也鲜;是汝心不虔,还骂我野仙。念汝一日君,非是打一鞭!”诗中马乐的名字变成了“马驿”,又有“一日君”之谓。 马乐醒来后百思不得其解,但知诗意戒谕之意甚明,遂存疑赴京赶考,一举得中头名,真正是“状元及第”。朝庭授“翰林修撰”,因其名逢永乐帝名违,遂由皇帝赐“马驿”为名。适逢春南郊祭祀时永乐帝染疴,因状元及“天子门生”,即奉旨以代皇帝天坛祭天,所以人称“一日君”。 后马乐请旨回乡,感念仙君赐梦,即上石竹山还愿,于当年自已壁上所题诗的旁边,提笔又撰写一联对曰:“一念鱼羊三宵无梦,九仙赐马一日为君”。还曾经听我妈说过。。。曾经 石竹山上的庙(观)里能流米(漏米) 出来的数量 正好供庙(观)里的和尚(道士)食用。 不会多出一分,也不会少了一毫。
拿起菜刀威吓 11岁小孩负气出走20天 11岁的儿子平平染上偷钱的坏习惯,母亲为了教育举起菜刀吓唬,没想到划破了儿子的手指。儿子负气离家出走20天,这可急坏了父母。昨日下午,建瓯市公安局瓯宁派出所民警经过10多天的寻找,终于从沙县找回平平。  10月10日中午,暂住建瓯市瓯宁街道的魏某,又发现抽屉里的钱少了一些,怀疑被儿子平平拿了。  不一会儿,儿子放学回家,正在烧饭的魏某就问起少钱的事。面对母亲的询问,平平不屑一顾地说:“是啊,不就是几块钱吗,我拿去买东西吃了。”  见儿子吊儿郎当的样子,魏某气不打一处来,大声责问:“你觉得几块钱攒得容易吗?我和你爸整天起早摸黑的,容易吗?”  儿子没有丝毫的悔过,反而继续顶嘴。魏某越想越气,随手拿起菜刀威吓说:“下次再乱拿家里的钱,我就剁你的手。”  说着,魏某就去抓儿子的手,想吓一吓他。岂料,儿子竟然伸手夺刀,不小心被划破了手指,接着他就哭喊着跑出了家门。只是出了一点血,魏某想想没什么大事,就没有追出去。然而儿子好几天都没回家,这下急坏了魏某夫妇,他们四处寻找,无果。  10月19日上午,魏某到公安机关报案。接警后,警方经过10多天的走访,得知平平在网吧里玩了几天,后借钱到沙县去了。警方随即来到沙县,在平平舅舅家找到了他。  教育孩子我们得检讨一下自己  做错事不思悔过,被划破手指就离家出走,11岁的平平太不像话了。然而,在责怪平平的同时,我们大人是否也应该检讨一下自己呢?  首先,教育方法有问题。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容易犯各种小毛病。对此,我们应该查清孩子染上坏毛病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帮孩子改掉它。在上文中,魏某没有去细心问儿子偷钱的原因,而是大声责问,继而拿刀威吓,这样蛮横的教育方法,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加深之间的矛盾。  其次,缺少对孩子的尊重。拿菜刀威吓,这样不尊重孩子、靠武力树立威信,不但得不到孩子信服,还会产生对立情绪。  此外,平平不止一次偷钱,魏某以前为何没有关注呢,大概是与丈夫“起早摸黑”赚钱吧,从某种程度说明他们关心孩子不够。  缺少关心,没有尊重,出事了就“棒棍伺候”,父母这样做,孩子出走就不奇怪了。
惊...长乐曾经历属福清  唐圣历二年(699年),置万安县(今福清市),其时境域:最东为牛山岛(现属平潭县),最西为新县乡店尾村(现属莆田县),最南为羊屿(又名洋树岛,现属莆田县),最北为黄柄山,辖地面积1852.42平方千米。  元和三年(808年),长乐县并入。元和五年,析出,复设长乐县。  据淳熙《三山志》载,宋时福清县境域为:在州东南120里,东西广120里,南北袤147里。东,大海50里;西,兴化军百丈岭分水为界60里;南,大海120里;北,长乐县石尤岭分水为界25里;东南,海;西南,莆田县县岭分水为界60里;东北,长乐县薛田岭分水为界50里;西北,闽县常思岭分水为界65里。  据民国《福建建志》载,明清时福清县境域为:在府东南135里,东西广115里,南北袤150里。东至海50里,西至兴化府莆田县界65里,南至海120里,北至长乐县界30里,东南至海150里,西南至莆田县治120里,东北至长乐县界60里,西北至闽县界45里。  清嘉庆三年(1798年),海坛岛从福清县析出,置平潭建军厅,直属福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大扁岛面积4.8平方千米,划给平潭县管辖。  民国廿四年(1935年),南日岛从福清县析出,设立南日岛特种区,归第一行政督察区管辖。同年9月10日,南日岛又归福清管辖,列为第四区署。南日岛106个自然村,陆地面积52平方千米,民国25年12月改为特种区,直属省辖。  1956年5月15日,民国元年划给平潭县辖的大扁岛,划归福清县管辖。1958年4月,从永泰县划出一都、善山、东山3乡,面积85.76平方千米,归福清县管辖。  1994年福清市境域:位于北纬25°18′~25°51′、东经119°3′~119°40′,在福建省东部沿海。东濒福清湾,与平潭县海域连接,隔海坛海峡与平潭县海坛岛相望,西和西南与莆田县毗连,南临兴化湾,与莆田县海域相连,北与闽侯县接壤,东北邻长乐市,西北邻永泰县。市东西距离最宽为46.5千米,南北距离最长为53.5千米。全市陆地面积1518.24平方千米(包括白犬岛),海域面积911.52平方千米。
唐大安禅师 唐朝少林禅师(福清人) 1.大安的俗籍、生年  有关大安禅师的俗籍,传世的佛教僧传与灯录记载不明确,而且各持一端。总的看来,有以下三种:(1)《祖堂集》大安传载:“福州西院和尚,嗣百丈。师讳大安,福州福唐县人也。未睹行状,不知姓族。”①意即大安是福唐县(今福清市)人。(2)《宋高僧传》大安传载:“释大安,姓陈氏,闽城人也。”②意即大安为闽城(今榕城福州市)人。(3)《景德传灯录》大安传载:“福州大安禅师者,本州人也。姓陈氏……。”③《联灯会曳大安传载:“福州长庆大安禅师,本州陈氏子。”④《五灯会苑大安传载:“福州长庆大安禅师,号懒安。郡之陈氏子。”⑤据《唐书·地理志》记载可脂福州是唐开元十三年(725年)由闽州更名的。天宝元年(742)又更名长乐郡。⑥从以上所引灯录记载可脂大安伟福州”亦即“长乐郡”人。又从《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可脂福州自天宝年间起领有闽县、侯官、长乐、福唐、连江、长息古田、永泰八县。⑦那么,大安究竟为何县人呢?以上所引《景德传灯录》、《联灯会曳、《五灯会苑大安传均末明确记载。福建的地方志又是如何记载的呢?先看大安住持过的福州西禅寺志。《西禅长庆寺志·禅宗志》载:“第一代开山懒安禅师,讳大安,福州长溪陈氏子。”⑧《西禅小记·宗传》载:“第一代开山懒安禅师,伟大安,福州长溪陈氏子”⑨。可见,《西禅长庆寺志》与《西禅小记》所载相同。必须说明的是,福州西禅长庆寺原有旧志其版片明季毁于兵火。现存最早的寺志味西禅长庆寺志》。此志是康熙年间淅西沈心斋依释法纬、释沏悟手稿订定的。而《西禅小记》则是民国时寺僧证亮、梵辉合编的。这二部寺志成书年代较晚。但二志都将大安俗籍记伟福州长媳。大安早年出家福唐县(今福清市)黄檗山寺。其寺志《黄檗山寺志·僧》则载:“懒庵禅师,师讳大安,号曰懒安,福唐陈氏子”⑩。显然《黄檗山寺志》所载大安的俗籍与前引《祖堂集》所载的一致。但必须指出,《黄檗山寺志》所载并不是抄袭《祖堂集》。理由是:其一,《祖堂集》于北宋以后即在我国佚失。本世纪初,日本学者才在南朝鲜重新发现。明末清初隐元隆琦修志时不可能见到此书;其二,静、筠二禅僧在撰《祖堂集》时未见大安行状,尚不知大安族姓为陈氏,故本传有“未见行状,不知姓族”的说明。而《黄檗山寺志》明确记载,大安是“福唐陈氏子”,虽仅数字,既点明大安的俗籍伟福唐”,又点明其族姓伟陈氏”。应该说,以上所引福建地方志的记载从根本上说,不但无助于澄清佛教灯录、僧传有关大安俗籍记载互异的困惑,反而又增添了新的问题亦即大安俗籍伟长媳一说。福州西禅寺所存的一方《唐福州延寿禅院故延圣大师塔内真身记》(下略称《真身记》)碑则为我们提供了澄清上述疑团的第一手资料。此《真身记》碑出土于1953年,属唐代原刻,碑文基本完好。《真身记》对大安的生平与俗籍作了如下记载:“大师讳大安,则禅门大善知识,演如来最上乘。癸酉年(即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引者),降生于福州福唐县陈氏佛学之家也。”B11这就证明了《祖堂集》与《黄檗山寺志》本传记载为正确。《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联灯会曳、《五灯会苑本传以及《西禅长庆寺志》、《西禅小记》所载为非。而以往有关大安禅师的生年仅据卒年与享年推断,《真身记》对其生年则明确记载即大安生于唐德宗贞元九年。可补佛教史籍记载之不足。  2.大安往沩山躬耕助道一事《祖堂集》大安传载:大安后“随佑禅师同创沩山,则十数年间,僧众犹小,师乃头头耕耨,处处劳形,日夜忘疲,未尝辄暇。沩山见而语曰:‘安汝少劳役!’师云:‘待和尚观五百众,安则休也。’不久之间,僧众果至五百。师乃劳心顿摆,或坐房廊,凝如株执,或入灵洞月十不归,如疾似狂”。B12意即大安协助灵佑同创沩山,到了灵佑手下聚五百众时,大安即不常在沩山。但没有提及大安最初是从何处往沩山的。《景德传灯录》大安传载:“同参佑禅师创居沩山也。师躬耕助道。”B13《宋高僧传》大安传则载:“后止沩山,礼大圆禅师(即灵佑—引者)复证前闻而为量果也。”B14显然二书都记载的十分简略,前者提及大安在沩山“躬耕助道”,后者则不提此事。而二书均不提大安从何处来沩山。《五灯会苑大安传基本上照录《景德传灯录》大安传所载。但《五灯会苑灵佑传则作如是记载:“灵佑往荒无人烟的沩山弘法,经于五七载,绝无来者。师自念言,我本住持,为利益于人,既绝往还,自善何济?即舍庵而欲他往。行至山口,见虫虎狼爆交横在路。师曰:汝等诸兽不用拦吾行路。吾若于此山有缘,汝等各自散去。吾若无缘,汝等不用动。吾从路过,一任汝吃,言讫,虫虎四散而去。师乃回庵。未及一载,安上座(即懒安也)同数僧从百丈来,辅佐于师。安曰:‘某与和尚作典座,待僧及五百人,不论时节即不造粥,便放某甲下。”B15可见,《五灯会苑灵佑传认维大安是从江西百丈山亦即百丈怀海处偕数僧同去沩山,协助灵佑,自荐作典座并相约待聚满五百众时将下沩山。显然,上述对大安往沩山躬耕助道的记载不但较详细而且绘声绘色。考《真身记》记载:大安先游五台等处,“次之京国,询道俦真,爱至长沙大沩山,谒大圆大师,渐见徒拥半千,师即高卧深岩。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