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学智慧
读史学智慧
关注数: 0
粉丝数: 1
发帖数: 584
关注贴吧数: 0
宋军对外战争的的胜利(历史扫盲贴) 满城之战 辽乾亨元年(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辽军攻宋,在满城(今河北满城北)被宋军击败的一次作战。 辽乾亨元年七月,宋攻辽高粱河之战后,宋太宗赵光义料辽军必将反攻,遂分兵屯守要冲之地,御辽南进。命河阳节度使崔彦进等镇守关南(今河北高阳东);以都钤辖刘廷翰、钤辖李汉琼戍镇州(治真定,今河北正定);令殿前都虞侯崔翰知定州,节制缘边诸军,准其便宜从事,并授阵图予诸将。九月初三,辽景宗耶律贤果命燕王韩匡嗣为都统,南府宰相耶律沙为监军,率兵数万自南京(即幽州,今北京)分两路南下,企图进攻镇州。东路由韩匡嗣、惕隐耶律休哥、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等率领,沿平原开进;西路由南京统军使耶律善补率领,沿山后南趋。三十日,辽军进抵满城西集结。时刘廷翰已率部列阵于徐河(今河北满城北),崔彦进率所部自关南北上黑芦堤(今河北容城西南)北转向西进,沿长城口(今河北徐水西北)潜师辽军侧后,对辽军形成夹击之势。未几,李汉琼、崔翰亦领兵抵徐河,下令按太宗所授阵图布八阵。右龙武将军赵延进登高了望,见辽军势盛,冒违诏改阵之罪,力主集中兵力对敌。监军李继隆附议,崔翰乃示形应变,改八阵为二阵,前后相副。及辽军列阵,宋遣使赴辽营诈降。耶律休哥识破宋军企图,劝韩匡嗣严阵以待,不可轻信。韩匡嗣不听,放松戒备,果遭宋军突袭。辽军仓促应战,指挥失措,大败。韩匡嗣引兵向西溃逃,又遭崔彦进伏击,死伤甚众,残部逃往遂城(今河北徐水西北)西。宋军乘胜追击,又斩杀辽兵万余,获战马干余匹。耶律休哥整兵而战,宋乃罢兵。辽西路军闻韩匡嗣败奔,亦收兵而还。 雁门之战 辽乾亨二年(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辽军进攻雁门(今山西代县),被宋戍边军将潘美偕杨业率部击败的作战。 宋攻辽高粱河之战后,太宗赵光义因败,乃于河北、河东各要地,积粟屯兵,部署防御,以抗击辽军进攻。遂命潘美为河东三交口都部署,杨业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分领所部驻守三交口(今山西太原北古城村)、代州(即雁门),捍边御辽。乾亨元年(979年),辽攻满城(今河北满城北)战败后,继于二年三月,遣大军攻雁门。时潘美率兵巡抚至代州,即令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今山西代县西北西陉寨)出,沿小陉迂回至雁门北口;自率所部出正面,合击大败辽军于雁门北岭,斩杀其节度使、附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缴获铠甲、革马甚众。
中世纪骑士行为变化与爱情观念(转自中世纪吧)
[转自历史研究吧]清朝女人的内衣 古代女子的内衣最早被称为“亵衣”。“亵”意为“轻浮、不庄重”,可见古人对内衣的心态是回避和隐讳的。中国内衣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史料见于汉朝。古代女子内衣蕴藏着不尽的昔日情怀, “前圆后方,前短后长,这是应和天地人合一的传统理念;过腰、胸、肩等分别系带,是为了在流动中达到不同的‘塑身修形’效果。袋口的拼接处,必须绣上小幅图案来遮住线的结点,保持画面完整,这便是所谓‘出境生情’”,且汇聚了绣、缝、贴、补、缀、盘、滚等几十种工艺,用以表达不同的主题。可惜有些工艺,今天已经失传。清:肚兜 《红楼梦》六十五回写尤三姐 “松松挽着头发,大红袄子半掩半开,露着葱绿抹胸,一痕雪脯”和贾珍、贾琏两个牛黄狗宝喝花酒,洋洋洒脱、嬉笑怒骂,把两个不知耻的男人耍了个够。可等她日思夜想了五年的柳湘莲冷脸出现时,她泪如雨下却连一句辩解的话也说不出来,惟有一死表明心迹,可怜“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 青丝缨络结齐眉,可可年华十五时, 窥面已知侬未嫁,鬓边犹见发双垂。 这是《竹枝词》里的句子,古代女子十五岁谓及笄之年,青丝的故事也就此开始,头发是古代女子感情的载体,青丝,就是情丝。一缕情丝,总是要以所爱的男子为寄托,犹如藤萝之依附乔木。在古人笔记中传世的爱情故事处处可见古代女子以秀发相赠、以身心俱陈的笃定情长,而这些故事大都以男人的背信收梢。剪下一缕青丝当做信物赠给情人时,她并不知道那丝丝缕缕最终缠住的只是自己。有一个上古时代的传说:巴人首领廪君率船队顺清江西征,在盐池与美丽的盐水女神相爱,廪君把自己的一绺头发送给女神说:“结上它吧,我要和你同生共死。”但廪君不愿停止西征的脚步,女神恋恋不舍化做飞虫拦住了他的去路想挽留他,廪君就在阳石之上一箭射死了女神,女神死时脖颈上还缠绕着他送的头。
吕思勉: 北宋的积弱 <吕著中国通史>第四十三章 五代末年,偏方割据诸国,多微弱不振。契丹则是新兴之国,气完力厚的,颇不容易对付,所以宋太祖要厚集其力以对付他。契丹的立国,是合部族、州县、属国三部分而成的。属国仅有事时量借兵粮,州县亦仅有益于财赋,辽朝的汉兵,名为五京乡丁,只守卫地方,不出戍。只有部族,是契丹立国的根本,这才可以真正算是契丹的国民。他们都在指定的地方,从事于畜牧。举族皆兵,一闻令下,立刻聚集,而且一切战具,都系自备。马既多,而其行军又不带粮饷,到处剽掠自资,此即所谓“打草谷”。所以其兵多而行动极速。周世宗时,正是契丹中衰之会,此时却又兴盛了。辽惟穆宗最昏乱。969年,被弑,景宗立,即复安。983年,景宗死,圣宗立。年幼,太后萧氏同听政。圣宗至1030年乃死,子兴宗立。1054年死。圣宗时为辽全盛之世。兴宗时尚可蒙业而安,兴宗死,子道宗立,乃衰。宋朝若要以力服契丹,非有几十万大兵,能够连年出征,攻下了城能够守,对于契丹地方,还要能加以破坏扰乱不可。这不是容易的事,所以宋太祖不肯轻举。而太宗失之轻敌,灭北汉后,不顾兵力的疲敝,立刻进攻。于是有高梁河之败。在北平西。至公元985年,太宗又命将分道北伐,亦不利。而契丹反频岁南侵。自燕、云割弃后,山西方面,还有雁门关可守,河北方面,徒恃塘泺以限戎马,是可以御小敌,而不足以御大军的。契丹大举深入,便可直达汴梁对岸的大名,宋朝受威胁殊甚。1004年,辽圣宗奉其母入寇,至澶州。今河北濮阳县。真宗听了宰相寇准的话,御驾亲征,才算把契丹吓退。然毕竟以岁币成和。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朝开国未几,国势业已陷于不振了。 假使言和之后,宋朝能够秣马厉兵,以伺其隙,契丹是个浅演之国,他的强盛必不能持久,亦未必无隙可乘。宋朝却怕契丹启衅,伪造天书,要想愚弄敌人。宋朝伪造天书之真意在此,见《宋史·真宗本纪论》。敌人未必被愚弄,工于献媚和趁风打劫、经手侵渔的官僚,却因此活跃了。斋醮、宫观,因此大兴,财政反陷于竭蹶。而西夏之乱又起。唐朝的政策,虽和汉朝不同,不肯招致异族,入居塞内,然被征服的民族多了,乘机侵入,总是不免的。尤其西北一带,自一度沦陷后,尤为控制之力所不及。党项酋长拓跋氏,拓跋是鲜卑的民族,党项却系羌族,大约是鲜卑人入于羌部族而为其酋长的,于唐太宗时归化。其后裔拓跋思敬以平黄巢有功,赐姓李氏。做了定难节度使,据有夏、银、绥、宥、静五州。夏州,今陕西怀远县。银州,今陕西米脂县。绥州,今陕西绥德县。宥州,今鄂尔多斯右翼后旗。静州,在米脂县西。传8世至继捧,于宋太宗的时候来降,而其弟继迁叛去。袭据银州和灵州,降于辽,宋朝未能平定。继迁传子德明,30年未曾窥边,却征服了河西,拓地愈广。1022年,真宗崩,仁宗立。1034年,德明之子元昊反,兵锋颇锐。宋朝屯大兵数十万于陕西,还不能戢其侵寇。到1044年,才以岁赐成和。银、绢、茶、彩,共25万5千。此时辽圣宗已死,兴宗在位,年少气盛,先两年,遣使来求关南之地,瓦桥关,在雄县。周世宗复瀛、莫后,与辽以此为界。宋朝亦增加了岁币,增银10万两,绢10万匹。然后和议得以维持。给付岁币的名义,《宋史》说是纳字,《辽史》却说是贡字,未知谁真谁假。然即使用纳字,亦已经不甚光荣了。仁宗在位岁久,政颇宽仁,然亦极因循腐败。兵多而不能战,财用竭蹶而不易支持,已成不能振作之势。1063年,仁宗崩,英宗立,在位仅四年。神宗继之,乃有用王安石变法之事。 王安石的变法,旧史痛加诋毁,近来的史家,又有曲为辩护的,其实都未免有偏。王安石所行的政事,都是不错的。但行政有一要义,即所行之事,必须要达到目的,因此所引起的弊窦,必须减至极少。若弊窦在所不免,而目的仍不能达,就不免徒滋纷扰了。安石所行的政事,不能说他全无功效,然因此而引起的弊端极大,则亦不容为讳。他所行的政事,免役最是利余于弊的,青苗就未必能然。方田均税,在他手里推行得有限,后人踵而行之,则全是徒有其名。学校、贡举则并未能收作育人才之效。参看第五、第七、第八三章自明。宋朝当日,相须最急的是富国强兵。王安石改革的规模颇大,旧日史家的议论,则说他是专注意于富强的。尤其说王安石偏于理财。此因关于改革社会的行政,不为从前的政治家所了解之故。他改革的规模,固不止此,于此确亦有相当的注意。其结果:裁汰冗兵,确是收到很大的效果的,所置的将兵,则未必精强,保甲尤有名无实,而且所引起的骚扰极大,参看第九章自明。安石为相仅7年,然终神宗之世,守其法未变。1085年,神宗崩,子哲宗立。神宗之母高氏临朝。起用旧臣,尽废新法。其死后,哲宗亲政,复行新法,谓之“绍述”。1100年,哲宗崩,徽宗立,太后向氏权同听政。想调和新旧之见,特改元为建中靖国。徽宗亲政后,仍倾向于新法。而其所用的蔡京,则是反覆于新旧两党间的巧宦。徽宗性极奢侈,蔡京则搜括了各方面的钱,去供给他浪用。政治情形一落千丈。恢复燕、云和西北,可说是神宗和王安石一个很大的抱负。但因事势的不容许,只得先从事于其易。王安石为相时,曾用王韶征服自唐中叶以后杂居于今甘、青境内的蕃族,开其地为熙河路。
【转古代史吧】[精品]中国历代版图 http://post.baidu.com/f?kz=126042944
论历史研究吧内某些人!
大家支持我哦!
【转古代史吧】[精品]中国历代版图 http://post.baidu.com/f?kz=126042944
【古代史吧】圆明园美图欣赏(申精) http://post.baidu.com/f?kz=126559540圆明园是世界的艺术愧宝!
一道有意思的推理,想想... 有3个人去投宿,一晚三十元.三个人每人掏了10元凑够三十元交给了老板. 后来老板说今天优惠只要25元就够了,拿出5元命令服务生退还给他们, 服务生偷偷藏起了2元, 然后,把剩下的3元钱分给了那三个人,每人分到1元.这样,一开始每人掏了10元,现在又退回1元,也就是10-1=9,每人只花了9元钱, 3个人每人9元,3 X 9 = 27 元 + 服务生藏起的2元=29元,还有一元钱去了哪里???
85%的网民做错的小学题,你试试?
申请吧主!望二位吧主和百度批准!
[转]忆唐女 我从唐朝走来,三生的热望化作相思。 远山如黛,一腔悠情掰开成莲。 在烟云呓语的黄昏,我从日暮的钟声里获得一种禅定。 口衔芦笛的红嘴鸥已经飞回来了,雪白的芦花开满绿色的江南。 水蓝蓝的眼眸氤氲袅绕了所有被诗歌与词章瘦怯了的相思 我暮归的少女啊 请允许我为你戴上用女贞子编就的花冠。 待月的女子,槛畔里的诉说有着烟啼雾痕的凝华。 有螺云碧坠的仕女,在颜筋柳骨里生动。 从华清殿里回望长安,我看见很大的破碎。 还有朱红筒箍的石壁,掩抑柴扉的苔痕。还有风蝶阳韵的人家,在月色的江南里袅袅成莲的步子。 有素色的恋情,在碎花唐衫里隐韵。千古风情共一夕明月 怀揽碧海青天的水墨秋情。高山仰止青藓的苔痕。 再现三月三长安水津的香衣丽影,和着被胭脂珠粉和染的红月。 我也月冥定千年的诗情不老,犹如流觞赋诗的清绝风雅 我也月冥定千年的诗情不老,犹如流觞赋诗的清绝风雅 永安巷口的琵琶润湿烟啼雾痕的秋华,一管羊毫走湿被时间搁浅的心。 那些绿柳红樱的生死缠绵,在风中软软穿行眉抚新月的相 看,那长安巷口的的酒铺,饮醉了千年的黄昏。 嘎嘎直响的岁月埋葬在季节的缝隙里 我饮, 在这花柳繁华的江南。我饮,在这流红溢翠的风丽促行的唐。 三月三长安日丽胭脂的月,在酒杯里酝酿黛色的水情。 我看到醉酒的诗人,在黄昏里回望长安。 恣意的酒杯,醉倒在黄昏的落影里, 醉倒在大唐天子的脚下,醉倒在贵妃额前花黄的丰盈里。 我的脸庞,一如一秋的月亮。而唐,则是那轮红红的月如果望不见你,这扇窗,还用来做些什么? 风景为千年而生,我,只为你。 我的身子瘦成一茎独木舟,在藕荷色的情愫里细细的端详。 取一段落花流水的小令,在瘦脊的日子里一一的点醒。 我不让你忧郁,为你,我瘦瘦地醒着我怕霜降前就会老去,我怕你踏月归来会是我不再的日子。 月亮悄悄把衣裳褪在我的床上,像一个迷信,蛊惑我忆起前世的情人。 我坐在月亮坐过的台阶上,思索着门环上那长荷茎的韵脚, 生藓的门扉今生有谁敲叩。看你禅坐于氤氲的月色中,点一炷香, 以待月之姿待我,我蹑足来到你的窗前,不语。 就这样柔柔地靠在你的肩上,把我的手放在你的手里。挨着秋天的衣袖坐下,看雪在对岸发芽。 藤箩秋千架上的女子,在黄昏里给了梦一把登山的梯子。 寒苔的烟痕在青春的扉页里点缀菲色的相思。 我折叠了许多的感动,在每一个青涩的日子里, 月晕似泪,有一丝凉意自心头刺过,我还得赶长长的夜路到你那儿去 只是你要替我用月亮烘干被露水沾湿的青衫。
李商隐《锦 瑟》鉴赏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莫衷一是。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二个字。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近来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我以为,它确是不同于一般的咏物体,可也并非只是单纯“截取首二字”以发端比兴而与字面毫无交涉的无题诗。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 起联两句,从来的注家也多有误会,以为据此可以判明此篇作时,诗人已“行年五十”,或“年近五十”,故尔云云。其实不然。“无端”,犹言“没来由地”、“平白无故地”。此诗人之痴语也。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条弦?瑟,到底原有多少条弦,到李商隐时代又实有多少条弦,其实都不必“考证”,诗人不过借以遣词见意而已。据记载,古瑟五十弦,所以玉溪写瑟,常用“五十”之数,如“雨打湘灵五十弦”,“因令五十丝,中道分宫徵”,都可证明,此在诗人原无特殊用意。 “一弦一柱思华年”,关键在于“华年”二字。一弦一柱犹言一音一节。瑟具弦五十,音节最为繁富可知,其繁音促节,常令听者难以为怀。诗人绝没有让人去死抠“数字”的意思。他是说: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所设五十弦,正为“制造气氛”,以见往事之千重,情肠之九曲。要想欣赏玉溪此诗,先宜领会斯旨,正不可胶柱而鼓瑟。宋词人贺铸说:“锦瑟华年谁与度?”(《青玉案》)元诗人元好问说:“佳人锦瑟怨华年!” (《论诗三十首》)华年,正今语所谓美丽的青春。玉溪此诗最要紧的“主眼”端在华年盛景,所以“行年五十”这才追忆“四十九年”之说,实在不过是一种迂见罢了。 起联用意既明,且看他下文如何承接。 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玉溪此句是写: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试看他在《秋日晚思》中说:“枕寒庄蝶去”,去即离、逝,亦即他所谓迷者是。晓梦蝴蝶,虽出庄生,但一经玉溪运用,已经不止是一个“栩栩然”的问题了,这里面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本联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杜宇啼春,这与锦瑟又有什么关联呢?原来,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一个“托”字,不但写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锦瑟,手挥目送之间,花落水流之趣,诗人妙笔奇情,于此已然达到一个高潮。 看来,玉溪的“春心托杜鹃”,以冤禽托写恨怀,而“佳人锦瑟怨华年”提出一个“怨”字,正是恰得其真实。玉溪之题咏锦瑟,非同一般闲情琐绪,其中自有一段奇情深恨在。 律诗一过颔联,“起”“承”之后,已到“转”笔之时,笔到此间,大抵前面文情已然达到小小一顿之处,似结非结,含意待申。在此下面,点笔落墨,好象重新再“起”似的。其笔势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藕断丝连,或者推笔宕开,或者明缓暗紧……手法可以不尽相同,而神理脉络,是有转折而又始终贯注的。当此之际,玉溪就写出了“沧海月明珠有泪”这一名句来。 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也,珠也,泪也,三耶一耶?一化三耶?三即一耶?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我们读唐人诗,一笔而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的,舍玉溪生实不多觏。
皇帝也有“生死恋”-----读《长恨歌》有感 RT~ [评点]: 真正的爱情是两情相悦,携手并肩共创事业的辉煌。如果爱情成为肉欲的代名词,如果爱情成为谋取私利的敲门砖,对个人,对家庭、对事业都是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那些追求"一夜情"的"新新人类"们,那些少数包"二奶"、养"小蜜"的权贵们,那些搞"性贿赂"的款爷们 ,灯红酒绿之余,不妨读读《长恨歌》,增加点情趣 ,学习一点封建皇帝真正的生死恋情。 ========================================================================= 附: 长 恨 歌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待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译文]: 汉家皇帝好色,欲找倾国倾城的美女,全国之中竟然多年找不下。杨姓人家有一小女刚长大,养在闺房之中人们还不曾认识。该女天生丽质,聪明伶俐,在某天早晨选入宫中。回头低眉一笑,便生出百种娇态,六宫之中的妃嫔顿时毫无色彩。 春天乍暖还寒的时节,皇帝恩赐在华清地洗浴,温泉和纯净泉水浸润光滑的皮肤。侍奉的宫女 扶她走出浴池,娇气袭人,四肢无力,这才是随皇帝恩爱开始。黑发飘逸,面若桃花,碎步轻迈,缀着芙蓉花朵的围帐温暖如春,一对新人欢度春宵。一夜良宵太短促,不知不觉太阳已升起,从此之后君王不去上早朝。承受皇帝的恩爱,侍奉皇帝的饮食,没有一点闲暇,日日跟随,夜夜陪伴。 后宫虽有三千美女,对三千人的宠爱集中在一身之上。在金屋化妆,夜晚撒娇陪侍,在玉楼吃罢宴席欢醉一春。姐妹兄弟都被封赏,家门生辉实可贺。天下所有父母亲,从此不希望生男孩,只盼望生女孩!骊宫位处高山之上,微风吹来的乐声到处都能听见。歌声舒缓,舞姿翩翩,乐声飘飘,君王整天都看不够。 渔阳的隆隆战鼓声惊天动地,打断了霓裳羽衣乐曲。许多城郭战火纷飞,千万骑车乘兵向西南败走。逃难的宫车不肯往前挪动,离开国都西门只有一百多里。全军都不愿出发,谁又能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只有让漂亮娇媚的爱妃自溢马前。贵重的首饰,美丽的花钿,散落在地无人收拾。君王捂着脸哭泣却不能伸手相救,回过头血水和着泪水流。黄色的尘土迷漫天地,沿着盘旋的栈道登上剑门关。 …… 七月七日相约在长生殿,夜深人静的时刻再见面。在天愿化鸟比翼飞,在地愿意成树并肩长。天长地久也有个终了,两情相隔的遗恨永无绝期!
匈奴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中,最早统一了大漠南北的全部地区并建立起国家政权匈奴单于国的民族。它兴起于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衰落于公元一世纪(东汉时期),共活跃了约三百年。 辞海中这样描述匈奴的:“匈奴,中国古族名,亦称胡。战国时活动于燕、赵、秦以北地区。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各部,势力强盛,统治了大漠南北广大地区。汉初,不断南下攻扰,汉朝基本上采取防御政策。武帝时,对匈奴转采攻势,多次进军漠北,匈奴受到很大的打击,势力渐衰。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五二年)呼韩邪单于附汉,次年来朝。其后六七十年间,汉与匈奴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东汉光武建武二十四年(公元四八年)分裂为二部,南下附汉的称为南匈奴,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南匈奴屯居朔方、五原、云中(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等郡,东汉末分为五部。西晋时,曾先后建立赵、夏、北凉等国。北匈奴于和帝时为东汉和南匈奴所击败,部分西迁。” 中国境内大漠南北的草原地带,是我国历史上北方各个游牧民族活动的大舞台。在战国以前,先后曾出现过“荤粥”(音:勋育)、鬼方、“猃狁”(音:险允)、“戎”和“狄”的氏族或部落。春秋战国时候,他们相互之间及他们和华夏各族之间,曾不断发生过战争,有的部族消失了,有的部族被华夏各族的诸侯国兼并,有的则发展壮大起来。到战国后期,我国北方许多氏族、部落,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部落联盟。其中之一就是匈奴族。 匈奴诞生之初,主要在漠南黄河河套地区(指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南、黄河沿岸的地区,统称河套)和阴山(内蒙古狼山、大青山等)一带。据《汉书》“匈奴传”记载,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可见这样的地理条件,无论对于畜牧或狩猎,都是十分有利的。匈奴人正是利用了这些自然条件,发展了游牧经济。他们“逐水草迁徙”,“食畜肉,饮种酪,衣皮革,被毡裘,住穹庐”,《汉书》(匈奴传)中的这种描述,正是当时匈奴人游牧生活的真实写照。
同性恋皇帝 同性恋在中国的存在非常悠久,汉哀帝刘欣就是其中的一个。 董贤英俊潇洒,又是御史董恭之子,因而被选为太子舍人。哀帝在与他的交往中产生了爱恋,封他为董门郎,并封其父亲为霸陵令,迁光禄大夫。不久,董贤又被封为驸马都尉侍中,《汉书·董贤传》载,这时董贤“出则参乘,入御左右,旬月间赏赐巨万,贵震朝廷。”两人形影不离,同床共枕。有一次哀帝醒来,衣袖被董贤压住,他怕拉动袖子惊醒“爱人”,于是用刀子将其割断,可见其爱恋之深。哀帝还为董贤建造了一栋与皇宫类似的宫殿,并将御用品中最好的送给董贤,自己则用次品。他为了与恋人生生世世在一起,还为董贤在自己的陵墓旁边修了一座冢茔。尤其匪夷所思的是,他还曾开玩笑地对董贤说:“吾欲法尧禅舜,何如?”吓得大臣们目瞪口呆。这种要“爱情”不要江山的恋情在历史上实为罕见。如此沉湎于“爱情”,国事当然糟得很,哀帝死后不到10年,王莽就篡位建立了新朝。
请问大家的历史观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史学观最大成就是提出阶级史观,在一定的时间和政治环境内,这种分析方法被大而无当的使用着,制造了很多文字垃圾。举个例子,中学历史教育就是一种刻板的模型化思维教育方式,对议论题的分析方法,老师会教学生先作个定性总结, 在从或有或无或正或反两个角度分析一番,最后在强调历史作用。其实,某种程度上用这种观点得出的结论都是假性成立,得出的因果关系太凭想当然了,就好像命题需要有外延限制,才能给出正确答案,这种答案也是在某种限制关系下才有其正确性,而如果答案真的是可以用所谓普遍真理来作解释,那样可以在学术的角度自圆其说,不知有什么指导意义。 看历史作客观分析,总有个出发点和思维方式,就好像干什么活用什么工具。 自由知识分子特别强调对个人思想的尊重,某种程度上留下了历史曾经的真实,但政治同文化总有点二律悖反, 所以政治延续也就是某种意义上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一个知识分子的观点,被一个政客利用,可能就出现一段历史,周而复始,反复涂抹。历史,真的是一面镜子吗,不过是一种客体在不同主体中的不同反应罢了,这样说来,所有客观的东西都是由历史价值的吗?
中国古代真实的银锭 1
《鬼谷子》序言 《鬼谷子》序言 序言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此电子文本为道藏本,取自萧登福先生之《鬼谷子研究》〔文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国标码表中无对应的少数汉字,均以“□”符号代之。张家杰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认知科学系一九九二年初,圣地亚哥------------------------------《鬼谷子》捭阖第一 捭阖第一奥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故捭者,或捭而出之,而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矣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古诗词中的美女别称 佳人:《古诗十九首》:“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丽人: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玉人:谢枋得《蚕妇吟》:“不信楼头所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仙子:白居易《长恨歌》:“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娇娘:李贺《唐儿歌》:“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书空作唐字。” 妖娆:李商隐《碧瓦》:“他时未知意,重迭赠妖娆。” 姝丽:柳永《玉女摇仙佩》:“有得许多姝丽,拟把名花比。” 惊鸿:陆游《沈园》:“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碧玉:万楚《五日观妓》:“西游漫道浣春纱,碧玉今日斗丽华。” 蛾眉:白居易《王昭君》:“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红颜:吴伟业《圆圆曲》:“痛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袖:韩《边上看猎赠元戎》:“红袖拥门持烛炬,解劳今夜宴华堂。” 红粉:杜牧《兵部尚书席上作》:“偶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稀。” 倾国: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倾城:李商隐《北齐》:“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
老子思想的积极精神 在不同的时候,人们处于不同的立场,以不同的角度,看同样的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提起道家,人们总免不了会联想起道家老子的“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思想,而断定道家精神是属于消极的。其实,并不尽然。换个角度来看,道家的不少论点,也有其积极精神的一面。 《老子》贵柔,认为柔弱胜刚强。崇母贵阴,认为母阴是万物之源头,从而肯定了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和存在价值,这是很进步的思想。虽然他和孔子都是处在奴隶制逐渐转入封建社会的时代,难得他没患上后者“崇阳尚父”、“重男轻女”的毛病。 老子强调“无为”、凡事顺其自然规律而运行;而“无为而治”,指的是人无私心,处理事情时不以个人意愿为根据;“无为而无所不为”,是指做事处处以“公”为依归;“为而不争”,每个人各尽其力而不争名利,和谐共处,平稳发展。这是管理现代企业、治人治国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 老子注重养生、阴阳调和、修道养寿。他说“上善若水”,若人们都能做到像水那样谦虚随和,而且俭朴、知足不争,如此,则国家天下太平矣。这里的“知足”,指的是发挥自己能力所能做到的范围,不做非分之求,不居功自傲。 老子重视个人修养,也很关心老百姓。他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在治理国家方面,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乱不得,否则,老百姓势必首当其冲,受苦受难。还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可见,道家学说也以个人、社稷之幸福为重。 此外,老子对人与自然的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的概念是相辅相成的。他说:“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这是符合现代地球环保观念,可说是远跨数世纪的伟大思想。 老子学问渊博,至圣先师孔子就曾向老子学习。老子也办教育,得道后活得很长寿,但由于他生于乱世,242年中列国混战有483次之多,因此,他“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不愿像孔夫子那样携带弟子周游列国,推广儒家思想,相对而言,其对后世的影响就显得不如孔子了。然其学说也包含着可贵的积极精神。
金人铭 〖说明〗《汉书·艺文志》有《黄帝铭》六篇,今已亡。《金文铭》据学者考证,即为《黄帝铭》六篇之一(王应鳞《〈汉书·艺文志〉考》)。《金文铭》载刘向《说苑·敬慎篇》:“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左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名其背曰”云云,《孔子家语·观周》所载与此大致相同,很可能就抄自《说苑》。刘向在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以光禄大夫之职受诏校经传诸子诗赋,遍览皇室藏书,所著《说苑》保存了大量先秦史料。1973年河北定县40号汉墓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有先秦古籍《儒家者言》,许多内容见于《说苑》,足以说明《说苑》之真实可信。道家向来被称为黄老之术,以《金人铭》对照《老子》,亦可知其为《老子》的思想源头。 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 无多言,多言多败; 无多事,多事多患。 安乐以戒,无行所悔。 勿谓何伤,其祸将长; 勿谓何害,其祸将大; 勿谓何残,其祸将然。(《家语》无此二句) 勿谓莫闻,天妖伺人。(《家语》作“勿谓不闻,神将伺人”) 荧荧不灭,炎炎奈何; 涓涓不壅,将成江河; 绵绵不绝,将成网罗; 青青不伐,将寻斧柯。 诚不能慎之,祸之根也。(《家语》作“诚能慎之,福之根也”) 曰是何伤,祸之门也。(“曰”《家语》作“口”,当从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 盗怨主人,民害其贵。(《家语》作“盗憎主人,民怨其上”) 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 故后之下之,使人慕之。 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 人皆趋彼,我独守此。(“趋”《家语》作“取”) 众人惑惑,我独不从。(前句《家语》作“人皆惑之”,“从”作“徙”) 内藏我知,不与人论技。(后句《家语》作“不示人技”) 我虽尊高,人莫害我。 夫江河长百乖贿,以其卑下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戒之哉!戒之哉!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