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瓦୧⍢⃝୨ MIJHIDSHDH
临窗半日冬暖。
关注数: 129 粉丝数: 151 发帖数: 14,217 关注贴吧数: 83
关于青春感 看到天堂微博发的解释,虽然很有道理,但感觉似乎还不够解决当下争吵的矛盾。 不过天堂的核心观点“对青春感的理解不同导致矛盾”,我以为还是比较切中要害的。 很多人表示感受不到青春感,是因为没有这样美好的校园生活。那这里似乎就把青春感直接理解为了“高中时代的生活”,就跟把电影感理解为黑边框,并非错误,但不充分,不够感性。 其实无论是哪一方,咱们的青春都很难像影视作品里那样耀眼,大多时候都是些重复的日常、枯燥的纸张。但常怀感动,回忆那些颇为久远的日子,目光也不会锁在早已忘记内容的试卷上,一些短促而美好的片段,在记忆里被无限拉长,而文艺作品往往截取的就是这些片段。 为周遭的一切事物而感动,是所谓发现美的眼睛,也是所谓共情。“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像这段话中的“甲虫类气味”,作者一定是缅怀着感动着写下来的。 这里也不是批评大伙没有发现美的眼睛,只是更多尝试去共情作品、其人物、其作者,会更容易理解一部作品。动漫也好,电影也好,小说也好。 从大概第四集开始,我所感受到的“青春感”事实上是一种“青涩感”,中学时代少男少女特有的距离感和敏感心绪。这样看的话,其实大多动漫都或多或少体会得到青春感了,还有什么值得提的必要? 散发浓烈青春感的人,不是老八也不是柠檬,而是男主人公温水。动漫第一话温水的独白“高中生恋爱两年内都会分手”,这时候他就提前为此后行径的动机做了解释:不仅是恋爱,哪怕是“友人”也要专门告白“请跟我做朋友吧!”。这里强调了一件事,中学生对于距离感虽然敏感但边界模糊,什么是友情什么是爱情,其实大多时候都处在“暧昧”的范围里。 我印象里的初中,所谓男女朋友大都只是一同觅食,课间聊天,放学作伴,甚至牵手都是一种“越界行为”。那这样的职责其实恋人就不具备唯一性,很多人都可以充当。在这种氛围下,普通异性朋友的存在,一定会招致议论和绯闻。就像动画第四话里,这样的流言蜚语对于本就敏感的少年心绪伤害是很大的,过于在意旁人目光,做出那样的切割行为。这类行为背后的心理,就是独属于青春期的“青春感”。 如今败犬已经完结,我并不觉得是怎样的神作,但观看时带给我的快乐和感动还是有的,制作上乘,我仍然认为这是一部不错的作品。 啰啰嗦嗦讲了很多,一方面是解释我所理解的青春感,并表达这样的青春感应该不存在如此大的争议;另一方面也是理清自己的思绪。 最后,还是希望大伙能好好讨论,尝试去解释,情绪激动不可免,但一味辱骂、厚此薄彼,并不会让问题得到解决。感谢能看到这。
【剧情氵】不起眼小支线的文学联想 “物流中转站”传送点下来背后有俩人,走近就会触发对话,一个叫老白,一个叫仁科。俩人各安排给你一个任务,这里只说一下老白的。简单说就是让我们操纵竞锋舰开三炮,听个响。一下子就让我联想起了汪曾祺的短篇小说,“最响的炮仗”。其实文章主旨和意图与这剧情并不相近,写剧情的人也大概不会想到这篇文章,但我仍然尝到了一丝熟悉的味道,由此推荐给大家。(引号内为原文) “最响的炮仗”跟汪后期的文章风格趋同,都是写人物,写故乡的民俗以及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变迁。语言非常平淡,但隐藏在文字背后暗暗涌动的伤感情绪,让整个文章都蒙上了旧胶片般的昏黄色调。文中的主人公“孟老板”,就是让我跟老白故事联系起来的人物。他是卖炮仗的,从前试炮十几响,全城的人都能听见。先前试炮仗,被炸到了左眼,从此成了独眼龙。“孟老板一只眼睛虽已废去,孟家烟火也从此站住了”,大家都认得孟老板,“若孟君者,真乃一勇敢之人也”。 然而,“北伐成功,破除了迷信,神像推倒,庙产充公,和尚尼姑还俗,鞭炮业自然大受影响”,再加上百姓生活苦难,“有兴致放鞭炮的究竟少了,烟火更是谈不上”。经了一遭事,最后“保安队贴出大布告,不许民间燃放炮竹,风声鹤唳,容易引起误会云云!” “店开不下去。家里耗了个空。背得一身的债。” “这一带的人多久已不听见试炮声音。” “所欠的债务多半是一个姓宋的做的中保。姓宋的专是一个说是打合,牵线接头,陪人家借字,吃白食,拿干钱角色!” 后来他把女儿嫁给了保安队队长,姓宋的做媒。“唉,老孟,老孟,你真狠心,实在是把女儿卖了。” 女儿出嫁的那天,孟老板娘躲在门后拉衣袖拭眼泪。女儿是坐洋车去的。 “女儿一走,孟老板即出门去,一直向北。” “这两天他找到一点废材料,一个人,做了三个特大双响,问他干甚么,他一声不说。现在他带了这三个大炮仗出去,一直走到荒地。” “他一直走到荒地。荒地辽阔无边,一棵秃树,两个木架子,衰草斜阳,北风哀动。孟老板把三个双响一个一个点上,随即拼命把炮仗向天上扔。真是一个最响的炮仗。多少日子以来没有过的新鲜声音。这一带人全都听到了。没有一个人知道是怎么回事。” ------------------------------------------分割线------------------------------------------- 文章中有相当多民俗的描写,限于篇幅略去不讲,但都十分有趣。 对于汪曾祺,一说起来都是“很会吃”“很会写吃”,中学大都看过他的一些句子,比如“ 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比如“我念的经只有四个字:’人生苦短。 ‘因为这苦和短,我马不停蹄,一意孤行”,比如“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比如高邮双黄鸭蛋。大伙对他的印象似乎更多是他的散文,一些人生哲理和优美句子。但这老头最吸引我的还是他的短篇小说,或者用他的话说,人物小品文。汪和他的老师沈从文都是“散文化小说”的代表作家,他们作品中清平如水的句子下暗含的诗意和韵味,都很值得品味。时至今日我回想起他们的一些句子和画面,心中总还是有轻微的颤动。而且两人多为短篇小说,书荒了的时候,或许可以拿来一读。 有关汪曾祺的文集网上有很多种,推荐给大家他自己编的几本,以避免选文重复和疏漏。小说集《菰蒲深处》、《邂逅集》、《晚饭花集》、《矮纸集》,散文集《草花集》、《逝水》、《旅食集》、《塔上随笔》、《榆树村杂记》、《独坐小品》。
败犬的开场跟冰菓蛮像的 “七成以上的高中生情侣在一年内会分手”“对即麻烦又浪费精力的事情不感兴趣”,我甚至可以认为后者是对前者的概括解释。 温水是向往恋爱的,只是纠结于“七成以上会分手”而将内心封闭,一种自我保护,不想将精力浪费在无意义的事上自我伤害。温柔稳重,但并不是完美无缺,他封闭的内心应该就是成长轨迹的起点吧。 所以我突然想到了那种叙述方式,用摄像机的视角记录故事,最后再把镜头转向自己,结尾交给自己的故事。不知道败犬会不会是这样。 今晚瓶子跟弹幕讨论败犬的结局,主播的观点是结尾以一场对于青春的离别告散,谁也不会爱上谁,避免党政的落俗。我觉得挺好,但结合前文所述,这样会不会掩埋掉温水的成长呢?开场对于高中生恋爱敬而远之,但心里依然有所期待;结尾独身一人感叹那段同败犬们一起经历的美好青春,仅仅如此温水岂不是还是原地踏步,“七成以上的高中生情侣会在一年内分手”这种一开始就拿来逃避的借口自始至终都没有放下。 老八跟温水有一段感情我以为会是大概率发生的事,当然有可能恋爱并不是故事的结尾,两人会以分手告终,但是清水品尝到了青春和恋爱的涩感,不再因为害怕受伤而逃避恋爱、逃避情感表达。 但终归我还是保留一个观点,就是结局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抵达那个结局。我希望故事能够是角色驱动的,温水或其他角色亲手提笔把自己的心事写下。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顺水推舟,自然而已。
2.2剧情后的一点感想 原本写了挺多,但不小心退出去没保存,前功尽弃。那就直接省略掉夸的部分,讲一讲我自觉做剧情时的不尽意之处。 mhy的文案有个我很不喜欢的一点,因为是3d嘛,剧情的大多数是人物对话,但这个对话写得并不精彩(或者说二游的人物对话鲜有写得精彩的)。这些对话最大的问题是不贴合人物,很难从言语里明明白白找到一个人,因为所有人都是文案作者的嘴替,每个人都会讲大道理,人物被模糊化处理,以标签化的方式简单化了。2d文字类的二游的纯对话占比要更少一点,这一点的弊端会不那么明显。 大家常常抱怨的“剧情拖沓”“废话太多”大致也因于此。对话太干瘪无趣,难以潜入进角色里,就会像上不喜欢的课,每一分钟都很煎熬。这样看,滥用剧情配音导致过大的对话占比,其实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后面是一些延伸出去的话,可以跳过了。 ----------------------分割线վ'ᴗ' ի--------------------- 在文学作品里,小说里的对话相当看作者的阅历,什么样的人说出什么样的话。“什么样的人说出什么样的话”,这样一个看似不难处理的原则性问题,其实反而很难写。通病也就在这。汪曾祺年轻的时候写过一篇小说,有许多对话,他竭力把对话写得很有诗意,觉得写得很美。沈从文却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在打架!”沈从文自己有一篇小说,《若墨医生》,就通篇全是对话。 人物对话不能有诗意吗?当然不是。废名的《桃园》,语言就像诗一样美好,他的文字就像是梦里看花,朦朦胧胧但简约美极。这篇小说里对话不少,但都很简约短促。以下引自原文。 “阿毛,到床上去睡。” “我睡不着。” “你想橘子吃吗?” “不。” ...... 阿毛张一张眼睛——张了眼是落了幕。 阿毛心里空空的,什么也没有想,只晓得她是病。 “阿毛,不说话一睡就睡着了。” 王老大就闭了眼睛去睡。但还要一句—— “要什么东西吃明天我上街去买。” “桃子好吃。” 这样的对话,没什么修饰,但正因为没什么修饰,才真实,感人肺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眼睛里湿润润的;读至王老大“阿毛不说话一睡就睡着了”,鼻子一下很酸涩,心里喘不上气来。 其实我们慢慢都能理解,诗意与美并非浓妆艳抹花枝招展;诗意跟美终究是一种感觉,一种相当意识流的东西。我们为什么觉得意识流的东西美,即便它文字没多少妆容却又漫无边际?就是因为它带给我们的“感觉”。 说了这些,有点啰嗦,但就是想跟大家表明,文字其实是很有魅力的,这个魅力并不依托于词组繁多或是句子花哨,而依托于作者对文字组合的精心雕琢。每一句的反复考量,甚至标点符号也能传达出一定的心意(因为标点实际上是句读,即断句)。希望大家对文案的考量,也能落到这一方面,落到文字本身;而不是因为写出什么名言警句,就尊为名作。试着想想,通篇由金句组成的文章,是不是显得滑稽又搞笑呢?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