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眼眸 绿色眼眸
关注数: 0 粉丝数: 2 发帖数: 3,593 关注贴吧数: 3
转朋克访问记 关于“朋克”(Punk) ,西方报刊近年来作了大量报道,说他们是七十年代英美所谓“空虚的一代”(The Blank Generation)的代表人物,而“朋克摇滚乐”(Punk Rock) 则是其代表性的艺术。朋克大都是工人子弟和中产阶级子弟。他们对所处的社会环境不满,但没有找到正确的斗争道路,因而精神空虚,行为怪诞,借奇装异服和粗鲁,下流,颓废的歌舞来发泄不满和寻求刺激。资本家则把朋克作为牟取暴利的工具。纽约第一流的萨克斯第五街公司和邦维特。特勒公司正以高达一百美元的价格出售朋克的标志:金别针。英国著名服装设计师赞德拉。罗德斯最近设计了一种到处是裂口的,密布别针的朋克式服装,每套价达一千一百五十美元。 现在朋克大有席卷欧美之势,那么本文作者的故乡能否幸免呢?怕也难。不信请看“新德社”莫斯科1978年7月5日的一则电讯。列宁格勒近一万名青年聚集在冬宫附近,等着观看一个演唱西方流行歌曲的音乐会,结果闹得列宁格勒的主要商业大街交通为之阻塞。苏修当局只得出动防暴警察与这一万名青年进行了一场混战,才把他们驱散。这则电讯不是很好地说明了苏联今天的青年的心情与处境吗?) 我顺着楼梯往地下室走,越往下走,噪声就越大。一打开门,一种同机场上的噪声不相上下的强烈声浪就直刺鼓膜。在一个摆满高音喇叭箱的小小舞台上有两名吉他手,一名鼓手和一名歌手在表演。歌手打着光脚,穿一件肩胛完全不合身的长大衣,大衣没有纽扣,是用许多大别针别住的。他的头发涂了厚厚一层油膏,象鞋刷毛似地向上书竖起,额上画了一道红杠,下上画了一条七崴八扭的黑线。一名吉他手光着上身,另一名穿着一件背心和一条裤衩。鼓手却穿着黑色的晚礼服,打着蝴蝶结。 歌手一会儿几乎要把麦克风一口吞下,一会儿抓住麦克风上的长电线,把麦克风当作投石器一般迅速旋转挥动,一会儿又用麦克风做出淫秽的动作。他声嘶力竭地尖叫着,但叫些什么,却很难听清楚,透过吉他声和鼓声只能辩出“混蛋”,“爱情”,“去***”这些字眼。凡属粗话,他咬音就比其他字眼清楚些。手拿麦克风的歌手每唱完一段冗长的歌词,就象人家要宰他似的尖声狂叫。他忽然躺在地上,忽而又纵身跳起,骑到吉他手的身上。他闹得浑身上下大汗淋漓,便脱下大衣,把它扔到观众当中,露出了贴身的汗衫,上面写着“我感到空虚”几个字。他用一根粗绳把裤腰与骨扎在一切。最后,他以三次声音得难以想象的尖叫结束他的演唱,每次间隔一分钟,以便吸口气,叫完后就瘫在地上了。此时,一个观众走上前去,将一罐啤酒慢慢地浇到他头上。观众席里没有一把椅子,观众都是站着的。在观众席中央,有一部分人开始就地跳起舞来,他们互相碰撞着,作出一种 和极度激动的姿势。这种舞蹈叫做“博戈”舞,“博戈”这个词汇无论在大小牛津字典里都是找不到的。而朋克却确凿有据地宣称,“博戈”的字义就是人口过剩的社会和大城市拥挤不堪的居民。 站在我旁边的一个小伙子,头发染成碧绿的颜色,可是他一转身,我发现他另一半头发却染成了红色。还有个人的头发从前面到后头顶象囚犯般涂了一道白颜色,活象给剃了阴阳头。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他们的服装大都一个式样:黑衣黑裤。上衣上缝着二十条闪闪发光的拉链。裤子上的拉练要都一倍,在两条裤脚管的下半部都缝有一根很粗的绳索,把两条裤管扎在一起。穿着这样的裤子,走走路还可以,要跑怕不行。
about grunge 黑色旗帜   沿着Grunge世界的道路可以追溯到1977年朋克运动熄火后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一个说话迟钝但却有着敏锐的商业意识和深厚音乐基础的叫格雷格?吉恩(Greg Ginn)的年轻人毕业后组建了一支叫作“黑旗”(Black Flag)的乐队。这支乐队不但继承了英国朋克的所有特点,而且比英国佬玩得更生猛,更凶悍。在乐队把专辑样带送往各家唱片公司的时候,却得到了一个相同的结果:闭门羹。一怒之下,“黑旗”自己凑钱,在1978年成立了SST公司。而在SST的黑色铁旗之下,也聚集了美国硬摇滚(Hard Rock)和硬核/后硬核(Hardcore/Post-Hardcore)的精英。成为了硬摇滚阵地里急先锋的他们是:“声音花园”(Soundgarden)、“音速青年”(Sonic Youth)、“肉偶”(Meat Puppets)、“后代”(Descendents)、“民兵”(Minutemen)、“恐龙二世”(Dinosaur Jr.)、“坏脑”(Bad Brains)、“消防站”(Firehouse)、胡斯克?杜(Hüsker Dü)、“叫树”(Screaming Trees)等,这些日后声名显赫的人物在SST的保护之下最大程度地扩展了自己的音乐领地。这些乐队共同的特征在于,不但坚持硬摇滚的路线,还大胆地探索和实验,几乎没有一个乐队愿意停留。一路狂飙猛进之后,音乐变得越来越狂躁,越来越有攻击性,而大多数乐队的学习手册里都记着这三个名字:“黑色安息日”(Black Sabbath)、“傀儡”(Stooges)、“地下丝绒”(The Velvet Underground)。而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乐队不但有“音速青年”,更有来自西雅图的“声音花园”和“叫树”。“声音花园”和“叫树”走的是不同的路线,一个是带些布鲁斯,带一些冷幽默,另一个则更硬一些,更古怪一些。作为一支地下乐队,“叫树”是幸运的,他们是第一支签约主流大公司的西雅图乐队,不知道当时Epic的老板是出于什么考虑,可能是听着“叫树”像是一支金属乐队。不过“叫树”的好日子没几天,他们从成立到解散就一直停留在圈内认同的阶段,始终没有像同一时期的“声音花园”和“恐龙二世”那样取得很好的商业成绩。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