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芳踪 追寻芳踪
关注数: 29 粉丝数: 242 发帖数: 7,500 关注贴吧数: 21
一日三记 (早晨) 在困惑而又消沉的为生计奔波,迷茫的时光里 就这么迎来了季节的更迭 一场落叶 一场雨雪 十月的氤氲中深藏的寒意 激发着人的无限惆怅 走在光滑的路上 我体验着失落已久的 那种沉浸于孤单、缄默的甜美 雨雾交织 撒布于天地间的潮湿气息         (下午)我在无边的雪地里缓缓行着,落雪在脚下吱吱作响,不时有朔风袭来,扬起阵阵湿冷的雪花,扑在冻木的脸上,才走了10多分钟,发现自己竟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行人神色匆匆诅咒着天气的变幻无常,然而我的心中却涌满了无限的惬意。    (晚上) 比较突然但今冬还是如约而至了,昨晚稀里哗啦的下了一整夜的雨,温度直降十多度,早上成了雨夹雪,上午又变成了鹅毛大雪,雪依然簌簌地下着,空气愈发的寒冽。放眼望去,太行山顶已变成了一片冰雕雪塑的世界。野村荒冢、寒林草垛都披上了厚厚的棉被,在上天的庇佑下做着香甜的梦,万籁俱寂,静的甚至可以听见他们均匀的鼻息。旷野的薄雾和村落的炊烟融合成一片凄迷的寒云,在天地相接处袅袅依依,缠缠绵绵,似在演绎着一个凄婉哀怨的爱的神话。           (最后)环境变异,导致流感不断,时节多变,百姓遭难,作为老百姓,我们只能做到讲卫生、多运动、调心情、不闹病、强神经,还是那句老话,注意冷暖,随时换衣,适当运动,健康第一。
谁还敢把命交给医院?【转.】 人病了得上医院,目的是要治好病,看着医生的面孔就像亲人一样,把一切都托付于他们那双手上,有时候甚至是生命。然而,医者再有过高的技术,也救了不自己。北大的一位医学教授得了重病进了医院,死在了手术台下,而抢救他的,却是北大医学院的在校学生。  医者父母心,医生的人格真的伟大吗?  白求恩是医学界的典范,他救死扶伤的精神值得学习与歌颂。然而今天进医院不交钱,就别想把病冶好,很多时候病人不懂规矩就去问医,会得来一盆冷水,让去挂了号再排队。这时候病人心里可能会很愤怒,心想医生的人格上哪去了,难道就为那两个小钱耽误了病人的病情吗。这还是轻微的,那些急救的人送到医院,不交手术费就只好等待,直到死亡。医院有医院的说法,凡事得有个规矩,收费治疗是国家法律,你拿不出钱来,你就等死。都说钱买不来命,在医院里还真得用钱来买命。  医生的人格在哪里,前段时间针对医生收红包的问题已经讨论过,有网友经曲的说道:“医生的人格在红包里。”虽然这话说得没有价值,但反映出来大家对于医生这个角色的认识,也有很多人在医院里遇上送红包的事。姑且不谈论他们收红包把医德败坏,单讲现在一些医生的那种傲慢的态度就让人咬牙切齿。然而,人们如此评论医生,却又不得不去求医生。  老百姓知道哪个医生有证件吗?  满大街的药店、诊所,到处是穿白大褂的医生,老百姓知道他们都有从医的资格吗?不知道,老百姓只知道这种人能够治病,至于他是实习生、卖药的、医生的朋友或是疯子,他们往医院里一进,把希望的目光就投在了这些人身上。  因此说,医院如果让一大批农民工来上班,病人也无法辩别他们是否有从医资格。在对待员工问题上面,医院也许并不在意,认为随便一个学习医学的学生都可以帮病人打一针或是瞧个小病,所以北大的医学教授死得冤。冤在医院没有正确的管理,冤在没能教出优秀的学生来。  把命交给医院还是医生?  医生是为医院工作的,而病人则是需要医生来医治,一般的医疗事故对医院来说都没有很大的影响,往往草草了事。如果没有北大教授的死,也许大多的医院还在履行新兵上阵的方针,让那些根本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操刀手术。  实习医生是一个什么概念,能够占到主治医生的地位去工作吗?不能,顶多是站在边上观看。但堂堂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三个在校学生都披甲上阵,一位教授死在了手术台上,那么他们手中的其他人呢?  有人说,公布医院所有的医生名单,这样便于确认医生身份。可万分危急的时刻,病人悬于生死之间,哪还去查医生的档案——谁会想到他医不活呢。  那么今天北大教授死了,更多的人知道是几个实习医生治死了,以后去医院都得留个神。对于那些没有接触到网络、报纸和电视的人们呢,他们千里迢迢的到医院治病,而不知道为他治疗的是实习医生,那医院这种圣洁的地方,还谈什么救死扶伤,简直拿人命在开玩笑。  朋友们,医生是伟大的,但伟大是说他的人格,说他的医德,草率从事乱收费,要求高回报的医生侮辱了他那身白色的衣服,也侮辱了医生的职业。那么,当你病危的时候,你愿意把生命交给一个实习医生吗? 
谁还敢把命交给医院?【转】 人病了得上医院,目的是要治好病,看着医生的面孔就像亲人一样,把一切都托付于他们那双手上,有时候甚至是生命。然而,医者再有过高的技术,也救了不自己。北大的一位医学教授得了重病进了医院,死在了手术台下,而抢救他的,却是北大医学院的在校学生。 医者父母心,医生的人格真的伟大吗? 白求恩是医学界的典范,他救死扶伤的精神值得学习与歌颂。然而今天进医院不交钱,就别想把病冶好,很多时候病人不懂规矩就去问医,会得来一盆冷水,让去挂了号再排队。这时候病人心里可能会很愤怒,心想医生的人格上哪去了,难道就为那两个小钱耽误了病人的病情吗。这还是轻微的,那些急救的人送到医院,不交手术费就只好等待,直到死亡。医院有医院的说法,凡事得有个规矩,收费治疗是国家法律,你拿不出钱来,你就等死。都说钱买不来命,在医院里还真得用钱来买命。 医生的人格在哪里,前段时间针对医生收红包的问题已经讨论过,有网友经曲的说道:“医生的人格在红包里。”虽然这话说得没有价值,但反映出来大家对于医生这个角色的认识,也有很多人在医院里遇上送红包的事。姑且不谈论他们收红包把医德败坏,单讲现在一些医生的那种傲慢的态度就让人咬牙切齿。然而,人们如此评论医生,却又不得不去求医生。 老百姓知道哪个医生有证件吗? 满大街的药店、诊所,到处是穿白大褂的医生,老百姓知道他们都有从医的资格吗?不知道,老百姓只知道这种人能够治病,至于他是实习生、卖药的、医生的朋友或是疯子,他们往医院里一进,把希望的目光就投在了这些人身上。 因此说,医院如果让一大批农民工来上班,病人也无法辩别他们是否有从医资格。在对待员工问题上面,医院也许并不在意,认为随便一个学习医学的学生都可以帮病人打一针或是瞧个小病,所以北大的医学教授死得冤。冤在医院没有正确的管理,冤在没能教出优秀的学生来。 把命交给医院还是医生? 医生是为医院工作的,而病人则是需要医生来医治,一般的医疗事故对医院来说都没有很大的影响,往往草草了事。如果没有北大教授的死,也许大多的医院还在履行新兵上阵的方针,让那些根本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操刀手术。 实习医生是一个什么概念,能够占到主治医生的地位去工作吗?不能,顶多是站在边上观看。但堂堂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三个在校学生都披甲上阵,一位教授死在了手术台上,那么他们手中的其他人呢? 有人说,公布医院所有的医生名单,这样便于确认医生身份。可万分危急的时刻,病人悬于生死之间,哪还去查医生的档案——谁会想到他医不活呢。 那么今天北大教授死了,更多的人知道是几个实习医生治死了,以后去医院都得留个神。对于那些没有接触到网络、报纸和电视的人们呢,他们千里迢迢的到医院治病,而不知道为他治疗的是实习医生,那医院这种圣洁的地方,还谈什么救死扶伤,简直拿人命在开玩笑。 朋友们,医生是伟大的,但伟大是说他的人格,说他的医德,草率从事乱收费,要求高回报的医生侮辱了他那身白色的衣服,也侮辱了医生的职业。那么,当你病危的时候,你愿意把生命交给一个实习医生吗?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