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憶 在憶
looking
关注数: 6 粉丝数: 10 发帖数: 951 关注贴吧数: 10
【分数与人才】转 一个人要进步,一个国家要发展,就必须不断的学习,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与之唱反调的“读书无用论”,本身就是一个虚幻的命题,根本不堪一击,已经没有与其进行耗时大辩论的必要。然而,部分地区的教育部门,以学生的考试分数论教师教学的成败,有失偏颇;以考试分数预测未来的人才,更是荒谬。  现任美国总统布什,在中学读书时,文学科曾考过0分;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在整个学习生涯的过程中,学习成绩平淡无奇;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曾放弃即将到手的“文凭”而去自主创业;中学时蔑视考试制度的中国韩寒,年稿酬收入达人民币10万元以上;小学未毕业的“读书后进生”爱迪生,发明多达1000多项……如此事例,不胜枚举。如果用考试分数,尤其是用某段时间的考试分数,来预测这几位名人的未来,我们能有几人敢把他们列入人才的行列?  其实,考试分数属于学习成果的外在反映形式,与人才不能相提并论。有关资料表明,读书期间学习成绩前10名的学生,走入社会后,对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比例并不高。反之,对社会作出重大贡献较集中的“第10名现象”却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就拿赫赫有名的美国哈佛大学来说,在招生中并不以分数作为取才的唯一标准,每年都有三分之二的高考“状元”被该校拒之门外,原因是除高分外他们“一无所有”。看一个学生是否优秀,是否有才能,并不一定完全看考试成绩。该校看分数,不唯分数是从;看成绩,更看重能力,力求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被录取的学生中,有音乐天才与数学蠢才并举的,有从未上过高中却拥有奥林匹克金奖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哈佛的眼光是正确的,他们培养出的人才闻名于世。相比之下,中国某最高学府的学子戚柯(化名),社会适应能力很低,毕业6年竟成无业游民,事实上已成为高分低能的“杰出代表”。故而,“分数至上”的评价体系,是极其错误的,我国党和国家有关部门曾为此多次重申,全国各地也积极响应。  以贵州省为例。不久前,贵州省教育厅明确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高低作为评价、奖励教师的唯一标准,不得向家长和社会发布喜报、红榜等变相排名信息。要求各级政府不得向教育部门下达升学指标,不得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业绩的唯一标准;学校和教师不得以学科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也不得以考试成绩排列学生名次。  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云南省进行的首次“兴滇人才奖”,奖励名额不超过10名,奖励金额为每人30万元人民币。此次评选活动不受学历、职称、资格、行业等种种限制,个人自荐同样认可,评选过程公开化,重在业绩和公认。这种做法,体现了人才在群众中,行行出人才的理念,为正确、客观的评价人才作出了较好的范例。  综合上述,考试分数就是考试分数,“北大毕业等于零”;人才就是人才,行行都能出状元。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就不应拿“分数至上”来论教师,更不应以考试分数为依据预测未来的“人才”。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