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旗
乌鲁木旗
关注数: 18
粉丝数: 195
发帖数: 2,108
关注贴吧数: 29
看着地图讲故事——《陈云栖》 看《聊斋》查地图会更有现实感,同时也考核一下蒲松龄同学地理学得怎么样。 下图是明湖广(明朝设湖广省,即今湖南湖北,)局部地图,黑字是当时的地名,褐色字是现在的地名。红框是故事中涉及到的地点。
看《阿绣》查地图
原来《促织》中的蟋蟀不是成名儿子的化身 一直有印象《促织》中那个无敌小蟋蟀是成名儿子所化,近读原著,发现并没有这个情节,于是就想搞清楚这个问题。 发现早期的所有手抄本,包括蒲松龄亲笔手稿本,都没有成名的儿子化身蟋蟀这回事。最早加入这一情节的是青柯亭刻本(1766年,距蒲松龄去世已51年。),后来的出版物大都以此为底本,直至现在的高中语文课本、动画片也都是如此,虽然这么一改更具有戏剧性,但却不是蒲松龄的原意。 书中有一段描写,早期的手抄本如下: 【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蟋蟀笼虚,顾之则气断声吞,亦不敢复究儿。】 文中,“半夜复苏”说明儿子已经活过来了,夫妻因为儿子刚刚自杀过,所以“亦不敢复究儿”。 青刻本则为: 【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 增加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为其灵魂化身蟋蟀留下伏笔。因为儿子又傻又睡,想追究也没办法,因此将“亦不敢复究儿”改为“亦不复以儿为念”。 再比较故事的最后,手抄本为: 【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由此以善养虫名,屡得抚军殊宠。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青刻本为: 【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增加了儿子苏醒,自言身化促织数句,删去了成名“由此以善养虫名”一句。 青刻本就是做了这两点前后呼应的改动,增加了儿子化身蟋蟀的情节。 既然原著中蟋蟀不是儿子所化,那是哪来的呢?这一点书中没说。我想可能是成名敦厚善良,作为里正,宁肯自己倾家荡产,遭受严酷追比,也不敢科敛丁口。因此感动了上苍,也符合“异史氏曰”中所说的“天将以酬长厚者”。另外,这个蟋蟀还非常聪明,还会“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这可不是成名儿子所具备的本事,也说明是一个与其儿子无关的神虫。
马二先生游西湖线路图 西湖在杭州城西边,杭州城南面的绿色区域是南宋时皇宫朝廷所在的城区,中部和北部的棕色区域是当时府城、县城区,元明清时两片城区就都一样了。马二先生住的文翰楼大概就在这片棕色城区的某个地方。桔色线是作者介绍西湖美景时依照的路线: 【这西湖乃是天下第一个真山真水的景致。且不说那灵隐的幽深,天竺的清雅,只这出了钱塘门,过圣因寺,上了苏堤,中间是金沙港,转过去就望见雷峰塔,到了净慈寺,有十多里路。真乃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一处是金粉楼台,一处是竹篱茅舍,一处是桃柳争妍,一处是桑麻遍野。那些卖酒的青帘高扬,卖茶的红炭满炉,士女游人,络绎不绝,真不数“三十六家花酒店,七十二座管弦楼”】 按此路线应该是:钱塘门—断桥(图中段家桥)—白堤(图中孤山路)—圣因寺(今无,在孤山文澜阁处)—苏堤—净慈寺。总共十多里路(华里)。
是不是搞错了辈分? 第三十六回: 【说起当初杜府殿元公在常熟过,曾收虞博士的祖父为门生。殿元乃少卿曾祖,所以少卿称虞博士为世叔。】
探讨一下杜少卿之所以称少爷不称老爷 杜少卿不喜别人称他为老爷,只要被称少爷,其中原委,过去所有的批书人都没提。近代人一般认为他是为了表明自己年轻有朝气,称老爷显得很老,称少爷就似乎很年轻。我认为这种观点可能不对,年轻不年轻并不体现在称呼上。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就要先弄明白在康雍乾时期缙绅大户人家的称谓: 富贵人家的男主人称老爷,他的老婆称太太。 男主人的儿子、孙子都称爷或少爷,儿媳、孙媳都称奶奶(后来对于孙子辈也有孙少爷、孙奶奶的称呼)。 男主人的父亲、爷爷都称太老爷,他们的老婆称老太太(后来对爷爷辈还有祖太老爷和祖老太太的称呼)。 例如汤镇台汤奏是当家人,是老爷,他的两个儿子汤由和汤实被称为大爷和二爷,有时也称少爷。 再如王太太嫁到鲍家后,她的丫鬟叫她太太,【鲍老太听见道:“在我这里叫甚么太太!连奶奶也叫不的,只好叫个相公娘罢了!”】 这里是鲍老太不是鲍老太太,老太只是老太婆的意思。鲍家不是富贵人家,称不起老太太、太太、奶奶这样的称呼。 再如在《红楼梦》中: 贾赦、贾政分别称为大老爷和二老爷,邢夫人和王夫人分别称为大太太和二太太。这是对当家人这一辈人的称呼。 小一辈的,贾珠是大爷,贾琏是二爷,贾宝玉也是二爷,贾环是三爷。李纨是大奶奶,王熙凤是二奶奶。再小一辈的,如贾蓉和秦可卿也是称蓉大爷和蓉大奶奶。 上一辈的,贾母则是老太太。 回到本文主题,杜少卿家是缙绅之家,他父亲活着的时候,他父亲是老爷,他是少爷。第二十五回: 【那日早上,正要带着鲍廷玺出门,只见门口一个人,骑了一匹骡子,到门口下了骡子进来。鲍文卿认得是天长县杜老爷的管家姓邵的,便道:“邵大爷,你几时过江来的?”邵管家道:“特过江来寻鲍师父。”鲍文卿同他作了揖,叫儿子也作了揖,请他坐下,拿水来洗脸,拿茶来吃。吃着,问道:“我记得你家老太太该在这年把正七十岁,想是过来定戏的?你家大老爷在府安?”邵管家笑道:“正是为此。老爷吩咐要定二十本戏。鲍师父,你家可有班子?若有。就接了你的班子过去。”】 这里的老爷和老太太分别是杜少卿的父亲和祖母。 杜少卿父亲去世以后,杜少卿成了一家之主,理应称老爷,他的夫人理应称太太,但他却让人家叫他少爷,他的夫人则被称作奶奶。如第三十一回: 【那小厮道:“王叔,你还说这话哩,娄太爷吃的粥和菜,我们煨了,他儿子孙子看过还不算,少爷还要自己看过了,才送与娄太爷吃。人参铫子自放在奶奶房里,奶奶自己煨人参。药是不消说,一早一晚,少爷不得亲自送人参,就是奶奶亲自送人参与他吃。你要说这样话,只好惹少爷一顿骂。”】 【王胡子道:“这是少爷与奶奶、大相公新做的秋衣一箱子。才做完了,送进来与少爷查件数。裁缝工钱已打发去了。”】 可见,杜少卿在他父亲去世以后,仍保留了父亲在世时的称呼。我认为这和他对父执特别敬重有关系。杜慎卿就曾说他:“我这兄弟有个毛病:但凡说是见过他家太老爷的,就是一条狗也是敬重的。”如他对娄焕文像对父亲般孝敬,对韦四太爷也十分尊重,还有以前邵管家的老伴邵老丫他也留在家里养着。在这些老人面前,他始终是小一辈的,不敢称老爷,因为他们从前都一直称他父亲是老爷,称他是少爷。特别是像邵老丫这种没文化的老人是很难改口的,如第三十一回,邵老丫就仍然称杜少卿的父亲是老爷,而不是太老爷。 我想大概就是因为这种原因,杜少卿就干脆让人家都称他是少爷,看似“霸道”,实是出于对老一辈人的尊重。也说明他并不看重老爷这个称谓。
教师的工资似乎和学历有关 周进,童生,在薛家集教一帮小孩,每年十二两银子。 虞育德,秀才,在杨家坐馆,每年三十两银子。 余特,贡生,在虞华轩家坐馆,每年脩金四十两,节礼在外。 盖宽,连童生也不是,被人家请去坐馆,束脩八两银子。
冯君瑞和那些苗人其实很无辜 冯君瑞是个秀才,或许他真的爱上了那位苗族酋长的女儿,心甘情愿放弃自己的功名,到贫穷落后的苗族山洞里去当上门女婿。设身处地,他的行为类似王冕隐于会稽山,符合《儒林外史》所提倡的文行出处。 那些苗人,原本在酋长别庄燕的带领下,在山洞中过着平静的生活。他们没有影响任何人,仅仅是接纳了冯君瑞,结果却在欢度新年的时候惨遭灭门。后来别庄燕和冯君瑞也被抓获,被枭首示众。
谁知道该怎么走方不碍路? 第十二回,权勿用进湖州城,【撞过了城门外的吊桥,那路上却挤,他也不知道出城该走左手,进城该走右手,方不碍路。】 惭愧,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走。
关于杨执中的诗和对联 第九回,娄府二公子从一个卖菱小孩那里得到一张杨执中写的七言绝句诗: 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 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 ——枫林拙叟杨允草。 二娄看了,赞叹不已,对杨执中更加钦敬。 这首诗的原作者是元朝人吕思诚,原诗是一首七律。 《元诗选》中介绍吕思诚: 【思诚,字仲实,平定州人。。。。仲实文章政事皆过人远甚,而廉洁不污。家甚贫,其未显时,一日晨炊不继,欲携布袍贸米于人,室氏有吝色,因戏作一诗曰: 典却春衫办早厨,老妻何必更踌蹰。 瓶中有醋堪烧菜,囊内无钱莫买鱼。 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 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 后果登第。】 有评论家认为,杨执中剽窃了吕仲实,而二娄却没有看出来。吴敬梓在这里揭露了杨执中的为人,并讽刺了二娄的无知。《清凉布褐批评儒林外史》就持这种观点(我正在看这本书)。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认为作者在这里既没有揭露也没有讽刺。作者是为了编故事把这首诗安在了杨执中头上,并非是要揭露杨执中剽窃。另外,吕仲实和他这首诗都不是很有名,毕竟不像苏轼,二娄不知道也很正常,并起不到讽刺的效果。要说不知道这首诗的来历就是无知,我敢说大部分读者都无知,当然包括我自己。 作家写小说编故事,为了剧情需要,经常把一些现成的诗句安到故事中的人物身上,不能说就是剽窃或是揭露。 还有一件类似的事情,也是发生在杨执中身上,就是他家里挂的那副对联: “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这副对联在许多故事里都有,我所查到的这些故事都晚于《儒林外史》,但也很难说就是《儒林外史》的原创。 清代阮葵生的笔记小说《茶余客话》(1771年)中的一个人物鲁亮侪,就有这么一副对联,不过他只有两间屋: 【鲁亮侪观察性粗豪,而所居屋狭,自署其门联云:“两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民国程瞻庐的演义小说《唐祝文周四杰传》(1932年)中,则把这幅对联安到了祝枝山头上: 【又行了一程路,却见茅屋三间东倒西歪,板扉上也贴着无字对联,枝山道:“这家做什么的?”周德道:“这是唱小热昏的,在城隍庙中说新闻,南腔北调,倒是很滑稽的。”枝山道:“对联有了。”提笔写道:“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可见,小说家是经常会把一些现成的诗句硬套在自己创作的人物身上的,这种场合不能认为是揭露或讽刺了什么东西。另外,我认为吴敬梓对于二娄和杨执中的为人基本上是持肯定态度的,不太可能去揭露或讽刺他们。
第五十六回那个进士榜的籍贯有问题 明清进士榜列出进士籍贯,正规的都是写到县,不能写到府。如常州城的人,要写成“南直隶武进”,济南城的人,要写成“山东历城”,南京人要写成“南直隶江宁”或“南直隶上元”,湖州城的人则是“浙江乌程”或“浙江归安”。杭州城人则在籍“浙江钱塘”或“浙江仁和”。 但是,五十六回的进士榜却是有的写到府有的写到县,很不规范统一。 如蘧祐和蘧来旬都是“浙江嘉兴府人”,沈琼枝是“南直隶常州府人”。 那些写到县的也有错的,娄奉和娄瓒写的是“浙江归安县人”,杨执中是“浙江乌程县人”,这就错了。 蘧祐和蘧来旬应该是浙江秀水县人。嘉兴县、秀水县和嘉兴府同城,城中居民只能归籍嘉兴县或秀水县,不能直接归嘉兴府管。宦成和双红私奔后,蘧来旬是向秀水县报案,说明他家属于秀水县辖区。 沈琼枝应该是南直隶武进县人,武进县和常州府同城,常州城里的百姓都是武进县人。 娄奉和娄瓒应该是浙江乌程县人。归安县、乌程县和湖州府同城。萧山县派人来抓权勿用时,是乌程县的差人带去的,拿的关文上也说权勿用潜逃在乌程县的治地,说明娄府在乌程县。整部书中除五十六回这个进士榜外,从来没提到过归安县。 杨执中应该是浙江德清县人。杨执中家在新市镇,新市镇是德清县的地盘,娄家二公子去拜访杨执中要坐一整夜的船。杨执中亏空盐商银子也是德清县审的,后来娄府二公子也是向德清县求情才放出来的。
到底是十六楼还是十二楼? 第二十四回: 【。。。那秦淮到了有月色的时候,越是夜色已深,更有那细吹细唱的船来,凄清委婉,动人心魄。两边河房里住家的女郎,穿了轻纱衣服,头上簪了茉莉花,一齐卷起湘帘,凭栏静听。所以灯船鼓声一响,两边帘卷窗开,河房里焚的龙涎、沉、速,香雾一齐喷出来,和河里的月色烟光合成一片,望着如阆苑仙人,瑶官仙女。还有那十六楼官妓,新妆袨服,招接四方游客。真乃朝朝寒食,夜夜元宵!】 第四十二回: 【二爷道:“他家可有内眷?我也一同去走走。”鲍廷玺道:“现放着偌大的十二楼,二老爷为甚么不去顽耍,倒要到他家去?少不得都是门下来奉陪。”说毕,戏已完了,鲍廷玺辞别去了。】 第五十三回: 【话说南京这十二楼,前门在武定桥,后门在东花园,钞库街的南首,就是长板桥。自从太祖皇帝定天下,把那元朝功臣之后都没入乐籍,有一个教坊司管着他们,也有衙役执事,一般也坐堂打人。只是那王孙公子们来,他却不敢和他起坐,只许垂手相见。】 第五十四回: 【金修义走到房里,。。。因问陈四老爷:“明日甚么时候才来?等我吹笛子,叫聘娘唱一只曲子与老爷听。他的李太白‘清平三调’是十六楼没有一个赛得过他的。”】 【丁言志也摇着扇子晃了出来,自心里想道:“堂客也会看诗,那十六楼不曾到过,何不把这几两测字积下的银子,也去到那里顽顽?”主意已定,回家带了一卷诗,换了几件半新不旧的衣服,戴一顶方巾,到来宾楼来。】
《儒林》中的白兽和《聊斋》中的黑兽 《儒林外史》第三十八回: 郭孝子深山遇虎,老虎挖了一个坑,把郭孝子放在坑里,拨了许多树叶盖住他,然后就去了。郭孝子爬出坑,爬到树上。 “只见老虎回来了,后面又带了一个东西来。那东西浑身雪白,头上一只角,两只眼就象两盏大红灯笼,直着身子走来。郭孝子认不得是个甚么东西。只见那东西走近跟前,便坐下了。老虎忙到坑里去寻人。见没有了人,老虎慌做一堆儿。那东西大怒,伸过爪来,一掌就把虎头打掉了,老虎死在地下。” 《聊斋志异》卷三——黑兽: 闻李太公敬一言:“某公在沈阳,宴集山颠。俯瞰山下,有虎衔物来,以爪穴地,瘗之而去。使人探所瘗,得死鹿。乃取鹿而虚掩其穴。少间,虎导一黑兽至,毛长数寸。虎前驱,若邀尊客。既至穴,兽眈眈蹲伺。虎探穴失鹿,战伏不敢少动。兽怒其诳,以爪击虎额,虎立毙。兽亦径去。” 以现代人对动物的认知,这样的怪兽是没有的,这两个故事都是胡扯。胡扯的故事还能扯得雷同度如此之高,那么,一方借鉴了另一方的可能性也就非常之高。 首先,不可能是《聊斋》借鉴了《儒林》,因为《聊斋》成书时,吴敬梓还没有出生。况且《聊斋》中讲这个故事的人是蒲松龄朋友的爷爷,那就更早了。 另外,要说是吴敬梓借鉴了《聊斋》,也不可能。《聊斋》虽然成书早,但也只是在自己家族中传抄传看。等到正式刻印出书,吴敬梓已经去世了。因此,吴敬梓不可能看过《聊斋》。再说,以吴敬梓的清高孤傲,绝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东西。 还有一种可能,而且可能性非常大,就是《儒林》中这部分内容不是吴敬梓写的,而是后人追加的,而这个人借鉴了《聊斋》。
看着地图读《儒林》 ——南京南门外 这是清末南京南门外的地图,还留有一些《儒林外史》中故事的遗迹。
有没有人觉得这些人和故事很假? 就是从第三十八回到第四十三回出现的一些神人,包括:郭孝子、甘露僧、恶和尚、木耐、萧云仙、汤奏、臧歧、沈琼枝等人。这些人只在这几回以及三十七回末和四十四回初出现,在其他回目中从来没有提到过(除甘露僧外)。 人物形象单调呆板,故事情节离奇荒唐,而且这些人物都和儒林无关,怀疑从三十八回到四十三回不是吴敬梓写的,像是低俗的说书人瞎编的,很多地方是胡扯。 仅第三十八回里一看就是胡扯的地方举例: 郭孝子深山遇到的那些怪兽,以及自己逢凶化吉,都很荒唐。 木耐夫妇靠吓唬人打劫,行人一看到他们就吓得跌下涧去,也不真实。 郭孝子把他们教育好了,后来木耐又去打劫萧云仙。这种没有信用的人物后来却成了英雄。 郭孝子千里寻父,只是听说父亲在成都,然后去了一找就找到。 父亲不认他,撵他走,说不走就杀了你,他父亲可以随便杀人吗? 郭孝子在竹山庵附近住下,干佣工,砍柴等养活父亲。他父亲是和尚,根本不需要他养活。 甘露僧活到现在应该至少八、九十岁,还要自己闲的要到峨眉山走走;按说都不应该再叫他甘露僧了。 甘露僧撵走恶和尚时说,你若不走就把你抬到后院,一把火烧了,他有权烧死恶和尚吗? 甘露僧手下的和尚们当面叫甘露僧也不称“主持”之类的敬称,而是直接称呼“老和尚”。 称芜湖县为南京太平府芜湖县。吴敬梓就在这一带生活,不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
“停机德”不是典自乐羊子妻 所有现代出版的《红楼梦》中,对“停机德”的注释都说是出典自乐羊子妻。其事迹出自《后汉书·列女传》: (乐羊子)远寻师学,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他故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于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至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如此看来,说“停机德”是出典自乐羊子妻,似乎有理有据。 但是,典故是有先来后到的,后人模仿前人的典故则不能称为典故。乐羊子妻是东汉时期人,而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这样的故事,而且名气更大,历代文人笔下常说的断机之德、断织之贤,全都默认是这个更早的典故。到了写《红楼梦》的时代,这个典故已经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这就是《三字经》中说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见《韩诗外传·卷九》: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渲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渲矣。 不仅孟母比乐羊子妻要早,《韩诗外传》同样早于《后汉书》。《韩诗外传》写于西汉,《后汉书》写于南朝宋。 因此,“停机德”应是孟母的首创,乐羊子妻只是模仿者。 当然,孟母和乐羊子妻除了断机杼之外,都有很多贤德的事迹,都是贤妻良母型的女人,用谁作比喻都是一样的。但是,这个典故该是谁的就是谁的。 那么,为什么所有现代出版物都普遍认为是出典自乐羊子妻呢?一种可能是受了《戚序本》批语的误导。 在《戚序本》中: 可叹停机德,(批语:乐羊子妻事) 堪怜咏絮才。(批语:此句薛) 玉带林中挂, 金钗雪里埋。(批语:寓意深远,皆是生非其地之意) 而在《甲戌本》中则是: 可叹停机德,(批语:此句薛) 堪怜咏絮才。(批语:此句林)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批语: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 可见,《戚序本》中写批语的人是个没文化的半吊子,他甚至把咏絮才当成薛宝钗。就是这种半吊子写的批语,居然谬种流传甚广。《蒙府本》与《戚序本》相同,也是这样的批语,只在“玉带林中挂”后多了“此句林”。这两个本子的批语应为同一个半吊子所为,估计此人是个不太懂汉文化的满族人。 还有一种可能,有人故意将此典故篡改为乐羊子妻,是因为孟母是劝子,乐羊子妻是劝夫,这样可以更方便的攻击薛宝钗望夫成龙,劝贾宝玉追求功名,坐实其封建卫道士形象,以符合某种政治需要。确实许多现代出版的《红楼梦》的注释中就是这么发挥的。 其实,无论孟母还是乐羊子妻,他们劝学都没有功利思想,那时还没有科举考试,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当官。他们的目的乐羊子妻已经说得很明白,就是“以就懿德”,即提高修养,成就美德。
林黛玉真能做到避讳吗? 第二回: 【雨村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他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时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我心中就有些疑惑。今听你说,是为此无疑矣。”】 林黛玉他娘叫贾敏,她爹叫林海,按古代汉族礼教,她就应该避讳“敏”字和“海”字。平时说话、写东西,都应避免使用这两个字。实在避不开,也应该变音或减笔。 书中林黛玉说了很多话,也写了很多诗,甚至写了白海棠的诗。我特别好奇的是,林黛玉能否做到避讳。其实考核的不是林黛玉,而是作者。 经查,林黛玉说的话或写的诗,从来没有“海”字,即便是在结海棠社时,他甚至也没说过“海棠”这个词。后来,也是由林黛玉把海棠社改为桃花社,是否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呢? 但是,她却说过一次“敏”字。那就是第四十八回,她教香菱学诗时说过:“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这里的“敏”字,并非非说不可,完全可以用“聪明伶俐”代替。 不过,这里也很可能是冤枉了黛玉,或者说冤枉了作者。因为在戚序本和梦稿本中,这里正是用的“聪明伶俐”,其他各版本都是“聪敏伶俐”。因此,也可能原文就是“聪明伶俐”,“敏”字是抄书人的笔误。 当然,别人对这两个字是毫不避讳的。 另外,贾家在这方面似乎不太讲究。
关于乌龙狗和乌龙球 看过上期节目,知道了乌龙是狗的名字。 节目中赵、杨二位老师提出是不是乌龙球也是从乌龙狗来的,我认为应该不是。如果那条乌龙狗本想咬恶奴,结果错咬了张然,这才是乌龙球。事实是乌龙狗并没有咬错人。 乌龙球这个名词是从香港传入的,是广东方言。传说当地大旱,人们祈求青龙来降雨,结果青龙没来,来了乌龙,不仅没降雨,反而带来了灾难。所以有了乌龙的说法,香港人就把错进自家球门的球称作乌龙球。
薛宝钗是一只白蝴蝶 诗曰: 婆说婆有理, 公说公有理, 谁说谁有理, 我说我有理。 本帖立论:薛宝钗乃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放春山上的一只白蝴蝶。 理由如下:
“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说的不是洪升 《红楼梦》是不是洪升写的我不管,但许多吹捧洪升的文章常常把这两句诗按在洪升头上,惋惜洪升的功名是被《长生殿》所断送,我倒要说句公·道话。其实这两句诗说的不是洪升,而是洪升的一个好朋友——赵执信(信,音伸)。
一组老照片——图解红楼续梦 巧姐后来嫁给了板儿。由于当年贾府的资助,加之板儿勤劳能干,板儿家已成为当地的富裕户,家里有骡子有马。板儿对巧姐很好,经常用马或骡子驮着巧姐走亲戚,据说他们和寡居的薛宝钗走得很近。
《红楼梦》中提到的国家考证 一、茜香国 第二十八回,蒋玉菡【将系小衣儿一条大红汗巾子解下来,递与宝玉,道:“这汗巾是茜香国女国王进贡来的,夏天系着,肌肤生香,不生汗渍。昨日北静王给我的,今日才上身。若是别人,我断不肯相赠。二爷请把自己系的给我系着。”】 首先要讨论的是这个茜香国是哪个国家。这个国家应符合以下条件: 1、 是女国王; 2、 盛产红色香料(茜香); 3、 有很高的纺织水平; 4、 向中国进贡或送礼。
绛珠草原型考 绛珠草到底是什么植物?专家们给出了许多答案,基本上全都是凭空瞎猜,专猜那些美丽的、好听的、高档的植物。 如北师大版《红楼梦》对绛珠草注释如下: 【绛珠草,或即古代神话中的灵芝仙草。《文选》卷二张衡《西京赋》:“神木灵草,朱实离离。”薛综注云:“灵草,芝英,朱,赤色。”又,卷十六江淹《别赋》李善注引宋玉《高唐赋》:“我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台,精魂为草,实曰灵芝。”】 周汝昌则认为绛珠草是苦葴草,也叫红姑娘草,还有个浪漫的名字叫洛神珠。 还有人说是人参的,以及其他猜测。 这些猜测没有任何凭据,所引经据典的原文都没有“绛珠”二字,似乎谁说得更高端美丽浪漫谁就是对的,完全是幼稚女孩思维。 其实,“绛珠”这个词汇并非《红楼梦》首创,应该是苏轼最早使用的,苏轼曾用绛珠形容枸杞: 枸杞 神药不自閟,罗生满山泽。 日有牛羊忧,岁有野火厄。 越俗不好事,过眼等茨棘。 青荑春自长,绛珠烂莫摘。 短篱护新植,紫笋生卧节。 根茎与花实,收拾无弃物。 大将玄吾鬓,小则饷我客。 似闻朱明洞,中有千岁质。 灵厖或夜吠,可见不可索。 仙人倘许我,借杖扶衰疾。 另外,比苏轼较晚的宋朝词人曾觌也曾用绛珠形容樱桃,可能是跟苏轼学的: 浣溪沙 谷雨郊园喜弄晴,满林璀璨缀繁星。筠篮新采绛珠颜。 樊素扇边歌未发,葛洪炉内丹药成。金盘乳酪齿流冰。 两首诗词都有绛珠,一个形容枸杞,一个形容樱桃。樱桃是树,不是草。而枸杞是茄科枸杞属多枝灌木植物,古人是称其为草的。《本草纲目》:“春采枸杞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 。况且最早就是苏轼用来形容枸杞的。因此可以说绛珠草在人间的原型就是枸杞,是以枸杞类植物为启发虚构的一种仙界野草。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