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家乡1991 关注家乡1991
关注数: 96 粉丝数: 122 发帖数: 2,036 关注贴吧数: 3
去年吉林省GDP增长12.0%在全国居于第10位  刚刚过去的2012年,吉林省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   25日,记者从吉林省统计局获悉,2012年吉林省全年GDP增速同比上涨12.0%,在全国居于第10位。   地区生产总值    实现11937.82亿元   据吉林省统计局初步核算,吉林省在2012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37.8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2.0%,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的幅度4.2个百分点,在全国居于第10位。从2008年到2012年这5年间,吉林省GDP平均增速达到了13.8%。   在2011年,吉林省的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进入“万亿俱乐部”。而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在把“蛋糕”继续做大的基础上,吉林省的经济增速仍然保持了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实属难得。   截止到25日记者截稿前,共有17个省份公布了2012年的经济增速。东北三省中,除了吉林省以外,辽宁省的GDP增速也已经出炉,同比增长9.5%。显然吉林省的增速超过了辽宁省,与之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全国GDP同比上涨7.8%的数字相比,也远超出这个平均水平。   吉林省进入   工业化高速发展快车道   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占国指出,虽然吉林省2012年的经济增速与前5年相比有所下降,但是这个12.0%的含金量更高。吉林省在全球经济增速普遍下行的大背景下,能保持了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已经很不容易。   “去年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主动调低了经济增速。这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吉林省的经济增速连续高于全国水平,是我省将振兴东北战略与自身实际情况有机结合的结果。”    王占国说,目前,吉林省进入了工业高速发展阶段,也就是工业化中期。而这个时期的特点,就是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今年中央经济会议中提到,要推动城镇化进程,我省将获得政策红利,所以保持高于全国经济平均增速的可能性非常大。”他说,目前,吉林省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环境不断优化,12.0%的经济增速含金量更高。随着经济活动效益的不断提高,老百姓也将从中得到更多实惠。记者 李冰
家访拯救生命 师爱创造奇迹 10 月 23 日 ,通化市一中 3 年 17 班的班主任刘雪莲在晨检时发现,本班学生李莹没有到校。刘雪莲多次拨打李莹及其父母的电话,却始终无人接听。在强烈的责任心驱使下,刘雪莲决定到李莹家实地了解她迟到的原因,但经反复敲门,依然无人回应。刘老师多方联系,在同事、学生、**和附近邻居的协助下,打开房门,将已经煤气中毒十多小时的李莹一家三口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给山城的冬日增添了浓浓的暖意。 “一次家访拯救三条生命”的真实故事经学校学生、家长的口头传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微博、新闻故事等形式,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广泛传播,引发热烈的社会反响。大家都为刘雪莲老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拯救学生的行动赞叹不已。面对大家的关注与赞扬,刘雪莲却很淡然。当近十家媒体采访她时,她朴实地说:“我没做什么,这是大家的合力,每一名有责任心的老师面对这种情形都会这样做。” 刘雪莲老师是无数山城园丁中的普通一员。一直以来,通化市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积极树立通化教育良好形象。先后出台了《通化市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严格规范了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社会活动行为,完善了教师师德考核体系。在全系统先后开展了师德大讨论活动、“我眼中的好老师”评比活动、“爱学生,铸师魂”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修身立德,关爱学生”主题活动等,通过大讨论、知识竞赛、征文、演讲、民主测评与师生座谈会等形式,大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全体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心理状态,通过谈心、家访、开设“写给老师的心里话”信箱、建立教师与家长联系短信群等,密切师生交流,促进学生健康茁壮成长。市教育局通过各种载体广泛宣传师德典型,开辟“师德论坛”交流师德教育成果,树立起我市教师“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的良好群体形象。以通化市第一中学为代表的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贯彻通化市教育局相关要求,深入推行精致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努力实现管理精细化、教育艺术化、教学规范化等,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李莹一家三口获救,既是得益于教师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心,也是受益于学校所实施的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管理、制度化管理。正是因为无数像刘雪莲这样的教育工作者,携手同心在通化教育沃土上勤奋耕耘,默默奉献,树崇高师德,洒温馨师爱,通化教育事业才收获了累累硕果,培育出满园桃李。
楼市成交量攀升 专家称房价再跌可能性接近于零  中广网北京7月4日消息(记者张棉棉)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国家三令五申,不会改变房价调控主基调,但排队看房的人似乎越来越多,成交量也在逐渐攀升,不仅是消费者、连一些开发商都开始对楼市预期发生变化。在这种背景下, 6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昨天出炉,达到56.7%,其中,房地产业商务活动指数尤为引人关注,因为它创出了2010年12月以来的新高。   6月以来中国经济趋稳迹象明显   一段时间以来,各种经济数据都不太乐观,但6月官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却走出一枝独秀的姿态,不仅仍然处于扩张区间,甚至还比上个月回升了1.5个百分点,而其中新订单指数达到53.7%,创今年以来新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分析,这表明非制造业经济保持稳健增长势头:   蔡进:结合制造业PMI数据来看,6月以来,中国经济趋稳的迹象较为明显。从非制造业的行业来看,有这样几个还是较为突出一个是房地产商务活动指数,另外一个是电信业和物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密切相关的商务活动指数明显回升。   房地产业商务活动指数创19个月新高   值得关注的是,本月房地产业商务活动指数达到58.2%,创19个月以来新高,同时房地产业的新订单指数结束近一年半的下降趋势,回升至55.7%。   蔡进:反映出房地产领域经过大半年需求的积蓄,一些刚性需求目前有所释放。   刚需为何会在此时集中释放?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解释说,全国近40个城市的楼市政策现在出现微调,这无疑提振了购房者入市信心,而利率的下调带来首套房信贷政策的松动使得购房者入市能力增加,观望情绪降低。   除此之外,我爱我家副总裁胡景晖认为,一些地方政府对豪宅入市许可条件的放松也使得很多想要改善住房条件或者手中有钱的富人们也开始心猿意马:   胡景晖:由于去年3月底国务院有一个控制房价的承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为了兑现这个承诺,很多地方政府都有意的限制了高价房或者叫豪宅的入市,由于这个承诺兑现了以后,我们看到6月份包括北京,包括很多地方都加快了发放房地产高档住宅的预售证,这样的话使得很多豪宅在过去的2个月集中进入市场。   担心重演2009年房价故事 恐慌性入市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一直乏力,因此有消息称国家要出台新经济刺激政策,很多老百姓担心这一政策会重演2009年时的房价故事,所以开始“恐慌性”入市:   胡景晖:尽管中央政府一再强调,各部委一再强调房地产宏观调控不放松,但是新的经济刺激计划让很多人联想到了2008年底到2009年初的4万亿,当时政府由限制买房转为鼓励买房,使得房价在2009年9月份刷新了历史最高点,那么很多人担心宏观调控政策会放松,房价会反弹,所以近期也有一大批恐慌性的购房入市。   正是这些原因叠加在一起,不仅影响了购房者,对开发商拿地和开工的积极性也有提振作用,整体6月市场都有明显的复苏,市场再现量价双涨。换句话说,对开发商而言,楼市寒冬终于融化在了今夏的骄阳中,乐观情绪开始出现。   未来房价再跌可能性接近于零   张大伟表示,政策仍存在进一步宽松的空间。下半年再现数次降息、下调存准的可能性依然非常大,楼市资金面将明显好转。而从成交量来说,从3月起就比较乐观,特别是5-6月的主要城市全面复苏,对价格的支撑作用也已经体现,因此,未来房价再跌的可能性接近于零。   张大伟:整体市场就是有复苏的迹象,而且从这几个月的成交量来看应该会继续延续,量价有可能会继续上涨,但是大部分开发商目前还处于一个去库存的状态,所以上涨的幅度应该不会太大。而且调控的力度应该说限购和限贷这两个大的原则还在执行,在这种情况下的话,应该是量价会涨,但是应该还是可控的,或者是幅度不会太大的上涨。   下半年市场成交量或超过上半年   张大伟预计,整体下半年的市场成交量将会超过上半年,在调控微松的影响下,恐慌性入市量是可以支持目前的成交量继续放大20%左右,但恢复09-10年高量的可能性不存在。不过,在我爱我家副总裁胡景晖看来,近期房地产业数据的升温只是阶段性结果,这并不意味着房价已经触底反弹,也不代表下半年的市场状况就趋向乐观:   胡景晖:如果市场是靠首次置业的婚房来支撑市场,时间不会超过半年,历史有过很多次这样的数据显示;第二,真正能买得起千万元豪宅的需求还是十分有限,这个5、6月释放后,下半年估计量也不会太大;第三就是恐慌性购房,只要坚持限购、限贷政策,那么随着时间的拉长、格局的清晰,这种恐慌性需求也很难成为长期维系市场的因素。   作者:张棉棉
慈善行为不能“权力统筹”(人民时评) 把慈善这一社会性的分配机制变成行政摊派、权力统筹,容易让人产生逆反心理,无形中销蚀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最近有两件事广受关注:其一,广东东莞政府部门集体办理“月月捐”——绑定一张银行卡,每月固定扣10元以上“捐款”。当地一名干部称,10元标准,并不过分。其二,沈阳、济南、西安等地群众向媒体反映,他们正在读小学的孩子被学校要求加入红十字会,并要缴纳5元会费。   针对批评质疑,东莞市民政局表示,“月月捐”可以随时参加随时退出;几个地方的红十字会也强调,中小学生入不入会,完全自愿。然而,在政府部门、学校这种对个人表现颇有压力的场合,即使内心对这种方式并不认同,又有多少人会因为几块钱的“小事”公然退出类似的“集体活动”?   小事其实不小。“郭美美事件”之后,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公众的慈善热情,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慈善的关注程度则有了极大提升。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前一些司空见惯的“慈善模式”正在被重新打量,比如对动用权力募捐的反思,比如对善款去向的关切。正如日前民政部有关负责人所说,一系列舆论风波引发的思考,让政府部门、慈善机构和社会公众对慈善事业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现代社会中如何开展让人民满意的慈善有了相当程度的反思,这对于提高慈善组织规范程度、运作水平是一个促进。   近段时期以来,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等慈善机构推出一系列举措,推进善款使用的公开、透明,力图重塑慈善公信力。然而,改革不会一蹴而就,公众善心重聚需要一个过程。在我国慈善运作“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弱”的背景下,如何还原慈善的自愿本质,如何防止“慈善初衷”被随意篡改,如何提升社会整体的慈善质量,种种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学校,可以号召、鼓励、引导慈善,但是不能将慈善作为一种“义务”去推广。硬性摊派不是慈善,运用权力手段搜集慈善资源必然会破坏慈善生态。把慈善这一社会性的分配机制变成行政摊派、权力统筹,容易让人产生逆反心理,无形中销蚀慈善组织的公信力。至于那些假借慈善之名去圈钱圈地、牟取私利的行为,就更是与慈善全然无关,体现的只是权力的滥用。   正如有专家所分析的,目前我国的慈善事业存在着“三低三高”的局面。“三低”是:整体起点低,慈善组织数量低,捐款数量低。“三高”则是:需求极高,热情极高,开放度极高,而且因为有网络支持,现在已和世界连成了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促进中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使慈善真正植根于社会、依托于普罗大众,离不开慈善环境的培育、慈善文化的涵养、慈善制度的健全。在这方面,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部门如何“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既是对执政智慧的考验,也是对依法行政的检验。
一美元在美国的斩获令人难以置信      1美元能在美国买什么?      相信不少人都问过,但是知道答案者寥寥无几。当然这都是没出过国的人遇到的问题。出过国的人肯定知道答案,但是没几个人放在心上。多数人都熟视无睹,只知道在国外购物便宜,还不是一般的便宜。于是,评论员郭光东在11月18日《南方周末》撰文说,10多年前一开放出境游,国人出国游井喷得令世人吃惊,外国人发现,中国人出国,志不在山水,而是在乎购物,满世界都是中国的购物战士。所以,有个段子讲,美国人对国人三句话耳熟能详:“真便宜”“我全要”“还有么”。      1美元到底能在美国买什么?陕西媒体从业者魏雅华女士大约刚从美国回来,忍不住回答了这个问题。想不到,11月18日的《中国青年报》和《新京报》同时刊用,只不过一个用了1000余字,一个用了500余字。基本答案如下:      1美元在美国能买到的东西,可以是以下选择中的任一项:方便面8包;橙子十来个;一瓶炒菜油;一瓶蚝油;一盒鸡蛋(半打);一瓶牛奶;一包青菜;还有一个微型收音机;三碗桶装速食面,一袋葵花子;一副手套;一个锅铲;一个咖啡杯;一个盘子;一个儿童用带吸管的杯子;厨房里用的手巾一卷;一包核桃仁甜食;1个很精美的工艺品篮子;4卷卫生纸;洗碗剂一瓶;清洁玻璃剂一瓶;一盒室内用固体芳香剂;挺大一瓶可乐饮料(1升);1小罐香肠罐头;一大袋饼干;1包糖;4支中性笔;1包283克的果味胶皮糖;4节5号电池;一包创可贴;一把剪子;1副扑克;一包肉干;一包口香糖。      这30多种商品肯定不全,但是魏女士就列举了这么多。当然,我们知道1美元相当于人民币七八块,可要从美国人的人均收入来看,就会知道这一美元所占的比例叫人多么难堪。2009年,中国城乡居民可支配年收入为1.1万元,美国人均收入是4.2万美元。一比较,美国人均收入相当于中国人的30倍。人家挣那么多,花1美元竟然买到这么多东西,与我们相比简直天壤之别,这是怎么回事呢?      不知道这与我们税负有没有关系。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每年的税收增长都是两位数,远远高于GDP的增幅。而且,有些地方税收增长可以翻番,在一些县区增幅都在百分之三四十以上。税收的高幅增长背后就是企业税负沉重。在一些垄断行业,交了税,为了利益最大化,只有一个选择就是把产品价格定得高高的,出奇的高。电费、水费、油费、话费、路费等等哪一个都是贵得吓人。不能不说,我们把辛辛苦苦挣来的每一块铜板的三分之二都捐了出去,做出了巨大牺牲。      当年,计划经济那阵,“剪刀差”让社会严重分化,城乡“鸿沟”不可逾越,“双轨制”让领导批条价值万金。如今看来,对于那些动辄出国的人来说,这张批条变成了护照,本质上都一样,富者愈富,穷者愈穷。请记住一点,即便是那井喷出国者,也永远是国人的极少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一生都要在国内活着消费捐钱。      感谢魏女士让我开了眼,她也纳闷:我们在美国买中国货,比在中国买中国货还便宜。我们的价格体系到底怎么了?美国人又是如何梳理他们的价格体系的?但愿这样的问题能够引起世人的关注和忧虑。 稿源:红网 作者:朱永杰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