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三贺继盛 八五三贺继盛
关注数: 54 粉丝数: 36 发帖数: 593 关注贴吧数: 6
五十年前老同学的信 老同学:您好! 2012年来临之际,我收到您发来的几帧电子贺卡,情不自禁地想起去年您我在上海见面的情景,相聚的时间虽短,但印象是深刻的。五十多年前,我们风华正茂,从四面八方踏进省重点中学的校门,几乎还来不及认识每个同学,您却悄悄地离开了我们,奔赴北大荒,当时,我们都很年轻,还没有学会关心人,再说,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我们确实没有时间关注您的离校,更没有人知道您的去向。但因为您是我们的班长,所以,大家对您还是有印象的,尤其是我,因为当时班上要排一出话剧,要我演一个角色,我竭力推脱,是您几次来邀请我,所以,这一事件使我与您有实质性的接触。后来您与同学们联系时,有些同学已经想不起您了,可我在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您的形象。您在北大荒生活了大半辈子,也吃了不少苦,但锻炼了你的意志,学到了不少本领,我看了这次在故乡聚会的录像,您的组织才能,您的文字功底,都令我钦佩,您的热情,开朗,坚强,也令我羡慕。您在贺信中说得好,我们顽强地送走了寒冬,迎来了阳春。过去的让它过去吧,重要的是今天和将来,要懂得知足和珍惜,只有知足才能常乐,才能有好的心情,才能健康;我们已经年逾古稀,要珍惜每一天,要珍惜亲情、友情,珍惜自己的身体,珍惜太平的日子。 您邀我们方便时到您的农场观光,首先要感谢您的邀请,其次,我要说,现在的年纪,可能去不了啦。我在年轻时,曾去过东北,到过黑龙江的黑河,在黑龙江上行走,到过吉林的延边,在中朝边界漫步。当时是去给上海的知识青年搞函授教学的,都在寒冬季节,我已经领受过北大荒的天气。那个冷啊,只有年轻时才能承受,现在有些困难了。谢谢您的好意!今后有机会,我们还是在上海或绍兴见面吧。 您夫人好吗?代向她问好!给她拜个早年了。祝您 新春快乐 谢福铨 2012、1、19
五十年前老同学的一封回信 老同学:您好! 2012年来临之际,我收到您发来的几帧电子贺卡,情不自禁地想起去年您我在上海见面的情景,相聚的时间虽短,但印象是深刻的。五十多年前,我们风华正茂,从四面八方踏进省重点中学的校门,几乎还来不及认识每个同学,您却悄悄地离开了我们,奔赴北大荒,当时,我们都很年轻,还没有学会关心人,再说,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我们确实没有时间关注您的离校,更没有人知道您的去向。但因为您是我们的班长,所以,大家对您还是有印象的,尤其是我,因为当时班上要排一出话剧,要我演一个角色,我竭力推脱,是您几次来邀请我,所以,这一事件使我与您有实质性的接触。后来您与同学们联系时,有些同学已经想不起您了,可我在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您的形象。您在北大荒生活了大半辈子,也吃了不少苦,但锻炼了你的意志,学到了不少本领,我看了这次在故乡聚会的录像,您的组织才能,您的文字功底,都令我钦佩,您的热情,开朗,坚强,也令我羡慕。您在贺信中说得好,我们顽强地送走了寒冬,迎来了阳春。过去的让它过去吧,重要的是今天和将来,要懂得知足和珍惜,只有知足才能常乐,才能有好的心情,才能健康;我们已经年逾古稀,要珍惜每一天,要珍惜亲情、友情,珍惜自己的身体,珍惜太平的日子。 您邀我们方便时到您的农场观光,首先要感谢您的邀请,其次,我要说,现在的年纪,可能去不了啦。我在年轻时,曾去过东北,到过黑龙江的黑河,在黑龙江上行走,到过吉林的延边,在中朝边界漫步。当时是去给上海的知识青年搞函授教学的,都在寒冬季节,我已经领受过北大荒的天气。那个冷啊,只有年轻时才能承受,现在有些困难了。谢谢您的好意!今后有机会,我们还是在上海或绍兴见面吧。 您夫人好吗?代向她问好!给她拜个早年了。祝您 新春快乐 谢福铨 2012、1、19
一位五十年前老同学的来信 老同学:您好! 2012年来临之际,我收到您发来的几帧电子贺卡,情不自禁地想起去年您我在上海见面的情景,相聚的时间虽短,但印象是深刻的。五十多年前,我们风华正茂,从四面八方踏进省重点中学的校门,几乎还来不及认识每个同学,您却悄悄地离开了我们,奔赴北大荒,当时,我们都很年轻,还没有学会关心人,再说,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我们确实没有时间关注您的离校,更没有人知道您的去向。但因为您是我们的班长,所以,大家对您还是有印象的,尤其是我,因为当时班上要排一出话剧,要我演一个角色,我竭力推脱,是您几次来邀请我,所以,这一事件使我与您有实质性的接触。后来您与同学们联系时,有些同学已经想不起您了,可我在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您的形象。您在北大荒生活了大半辈子,也吃了不少苦,但锻炼了你的意志,学到了不少本领,我看了这次在故乡聚会的录像,您的组织才能,您的文字功底,都令我钦佩,您的热情,开朗,坚强,也令我羡慕。您在贺信中说得好,我们顽强地送走了寒冬,迎来了阳春。过去的让它过去吧,重要的是今天和将来,要懂得知足和珍惜,只有知足才能常乐,才能有好的心情,才能健康;我们已经年逾古稀,要珍惜每一天,要珍惜亲情、友情,珍惜自己的身体,珍惜太平的日子。 您邀我们方便时到您的农场观光,首先要感谢您的邀请,其次,我要说,现在的年纪,可能去不了啦。我在年轻时,曾去过东北,到过黑龙江的黑河,在黑龙江上行走,到过吉林的延边,在中朝边界漫步。当时是去给上海的知识青年搞函授教学的,都在寒冬季节,我已经领受过北大荒的天气。那个冷啊,只有年轻时才能承受,现在有些困难了。谢谢您的好意!今后有机会,我们还是在上海或绍兴见面吧。 您夫人好吗?代向她问好!给她拜个早年了。祝您 新春快乐 谢福铨 2012、1、19 ----- Original Message -----
献给我难忘的知青朋友(现代诗) 献给我难忘的知青朋友 (现代诗) 有那么一种真情 会使人多少岁月都难以忘记, 有那么一种挚爱 能让人天长地久仍深埋心底, 有那么一种故事 能激人思绪澎湃且心潮迭起, 有那么一种经历 能令人豪情满怀又稀吁不已。 你可曾记得? 当年的年轻荒友 在特殊年代凝结成的深情厚谊; 你可曾想到? 当年的班长哥姐 在今天还是那么强地牵挂着你! 实难忘 严冬伐木在山岭 火烤前胸暖风袭后背寒的日子, 实难忘 炎夏排涝在草甸 全场总动员龙口勇夺粮的洗礼, 实难忘 参加连队大会餐 大碗喝烈酒大块吃肥肉的豪情, 实难忘 大家欢聚星期日 你想吃饺子我要喝面条的争执。 十多年的交往, 一百年的记忆, 一千年的友谊, 一万年的回味。 由于你们的到来 农场增添了勃勃的生机, 由于你们的到来 大荒出现了世间的奇迹, 由于你们的到来 打开了荒原闭塞的窗口, 由于你们的到来 启迪了人们求知的心扉。 如今大荒人的家庭里 你们是他们最亲密的姐妹兄弟, 如今大荒人的心坎里 你们是他们最难解的荒友情结, 如今大荒人的血管中 流淌着你们献出的宝贵殷殷血, 如今大荒人的笑谈里 回荡着你们那时的最生动话题。 如今的中华大粮仓 有你们艰苦奋斗的印记, 如今的中华大粮仓 有你们无私奉献的付出, 如今的中华大粮仓 有你们载入史册的功绩, 如今的中华大粮仓 是你们永远留恋的故地。 回来看看吧 我永远的姐妹, 回来看看吧 我永远的兄弟, 回来看看吧 你们为之付出重大代价的第二故乡, 回来看看吧 北大荒的老班长将张开双臂欢迎你!
献给我难忘的知青荒友(现代诗) 献给我难忘的知青朋友 (现代诗) 有那么一种真情 会使人多少岁月都难以忘记, 有那么一种挚爱 能让人天长地久仍深埋心底, 有那么一种故事 能激人思绪澎湃且心潮迭起, 有那么一种经历 能令人豪情满怀又稀吁不已。 你可曾记得? 当年的年轻荒友 在特殊年代凝结成的深情厚谊; 你可曾想到? 当年的班长哥姐 在今天还是那么强地牵挂着你! 实难忘 严冬伐木在山岭 火烤前胸暖风袭后背寒的日子, 实难忘 炎夏排涝在草甸 全场总动员龙口勇夺粮的洗礼, 实难忘 参加连队大会餐 大碗喝烈酒大块吃肥肉的豪情, 实难忘 大家欢聚星期日 你想吃饺子我要喝面条的争执。 十多年的交往, 一百年的记忆, 一千年的友谊, 一万年的回味。 由于你们的到来 农场增添了勃勃的生机, 由于你们的到来 大荒出现了世间的奇迹, 由于你们的到来 打开了荒原闭塞的窗口, 由于你们的到来 启迪了人们求知的心扉。 如今大荒人的家庭里 你们是他们最亲密的姐妹兄弟, 如今大荒人的心坎里 你们是他们最难解的荒友情结, 如今大荒人的血管中 流淌着你们献出的宝贵殷殷血, 如今大荒人的笑谈里 回荡着你们那时的最生动话题。 如今的中华大粮仓 有你们艰苦奋斗的印记, 如今的中华大粮仓 有你们无私奉献的付出, 如今的中华大粮仓 有你们载八史册的功绩, 如今的中华大粮仓 是你们永远留恋的故地。 回来看看吧 我永远的姐妹, 回来看看吧 我永远的兄弟, 回来看看吧 你们为之付出重大代价的第二故乡, 回来看看吧 北大荒的老班长将张开双臂欢迎你!
农工逸事趣事系列之五——冬季排水不放炮 建场初期,湿地排涝是农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每个干部职工都参加过这项艰巨的工程建设。当然贡献最大的当数工程大队九个作业队的小伙子们,他们一年四季都在与洪魔战斗。夏天,头顶烈日烘烤,强忍蛟叮蠓咬;冬天,勇迎冰天冻地,笑傲雪剑风刀。八五三农场十二条排干,就是他们一锹一锹挖出来的,一炮一炮放出来的,一块一块背出来的。 本人一直在一分场工程队从事与房建有关的工作,春夏秋盖房子,冬季上山伐木,少有机会参加排水工程。但六十年代冬季,参加了开凿十二排干的全场大会战。那艰苦、那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心有余悸,难以释怀。 大家知道,北大荒冬季冰冻三尺,要进行排水工程,必须先用炸药炸开冰冻层,把炸开的冻层清理完后,再用铁锨把软土挖出去。 可开凿十二排干时,工程大队的小伙子们竟发明了“冬季排水不放炮”的新作业方法,推广全作业面采用。下面,就把我本次参加会战的经过,写出来供网友们欣赏。 我们单位接受了1500米工程任务。第一天作业开始,先用劈土器劈开冻层。劈土器是一件下面尖上面重的夯状器具,有200来斤重,周围四个把手,四个棒小伙抬着,从一米左右高的地方均衡发力,使劲往冻层劈砸,利用“劈”的涨力,劈开冻层,再利用钢钎把大块破成两个人能抬起或一个人能搬动的土块清出去。每天要劈够全连第二天的工作土方量工作面。 清完冻层后,用犁刀划成五十厘米见方的土块。犁刀是用一根长木杆,前端装一把镰刀一样的尖刀,使用时一个人在后面压紧犁刀,一个人用绳子在前面牵引。 用犁刀划好的土块,第二天能冻成二十公分厚的大土块,用钢钎一块一块起出来。背土块的小伙子,每人背上一块背板,背板下部有两个木桩,以挡住土块下滑。两个小伙把土块搬抬到背土人的背板上,背土的人把土运到排干十五米至三十米外。六个人一组,每天必须全部处理完,清好作业面后,再用犁刀划好第三天的作业面。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作业,直到全部完成任务。 寒冬腊月,滴水成冰,呵气凝霜。人们在室外,穿着皮袄棉裤,戴着皮帽棉手套,还冻得抖抖瑟瑟。可工地上,你更本见不到穿棉衣的人,一个个满头大汗,身上的汗水透过绒衣凝结成厚厚的白霜,再经体温的作用,向空中散发阵阵白雾。 随着工程的进展,背土块的工作强度越来越大,一块冻土块都在100斤以上,从排干底部一步一步往上背,每人每天的工作量都在100块以上。网友们,你能体味到这是什么滋味吗? 工人们吃住都在帐蓬,中午、晚上回到帐蓬,因为没有替换的衣服,所以必须把湿衣烤干。你看,炉子边上,炉筒周围琳琅满目,形成了一条独特的风景。 喝的水是水泡子里取的冰化成的水,我们去取冰时,一打开冰层,只见密密麻麻无数蚂蝗在冰水中游动,煞是吓人,喝水时,时不时地会喝出蚂蝗来。不过领导说,经过卫生部门鉴定,不会对人体有任何危害,要我们放心饮用。 经过将近一个月的艰苦卓绝的工作,我们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我们在叙述农场艰苦创业史时,都会盛赞,复转官兵、支边青年,很少提到大批的志愿垦荒者,有的戏称这批人为“小盲流子”。可当时,工程大队90%以上是这批志愿来场的小伙子和大姑娘们,十二条排干,处处印证了他们的顽强与辉煌。在农场的创业史上,他们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马车惊魂(随笔) 我说自已曾经游过鬼门关,网友们一定不相信。不相信没关系,等故事讲完了,你自然就相信了。欲知详情如何,听我慢慢道来。 那是1976年4月的一个下午。37岁的我,在生产队里当个小班长。因为队里急需一批做木掀用的椴树,队长命令我们班立即进山,要求半天完成任务。 接受任务后,我不敢怠慢,挑了8名壮汉,指挥着四台马车,浩浩荡荡地进山了。到了山上,凭着我们使不尽的力气和丰富的伐木技巧,三个小时四台马车满载而归。二十四拜很快拜完,还剩归途这一哆嗦,没想到事故偏偏就出在这里了。 归途中我们坐在装满椴木的马车上,唱着小曲往回赶。眼看快要出林子了,我坐的马车右轮突然被路上的土墩子一颠,整个马车立刻翻侧,车上两人一个远远摔了出去,坐在左边的我则被压在了车底下。 我的下半身被连车带木头紧紧压死,只有出气之功,毫无进气之力,眼看着就要与这个世界告别了。 摔出去的班友顾不得伤痛和马车老板一起,使尽平生之力,想把马车掀起来,一马车木头怎么说也有两吨,加上马车,六七千斤,凭两个人能掀起来?我知道今天是难逃一劫了。 也许我命不该绝。我们伐木不是四台马车吗?我坐的是最后一台,前面三台出了林子后,在相距一百多米处停住了。他们听到班友和老板的呼救声,迅即飞身下车,以近于刘翔的速度,赶来援救。 人在紧急关头的爆发力真是惊人,十个人协力同心,一齐使劲,楞是把马车抬了起来。 一个班友抱着我,把我从马车下面拖了出来。 我的下半身已经不能动弹,似乎痛觉也麻木了。但意识很清醒。班友问我:“班长,能坚持吗?一定要坚持住!”我回答只一个字:“能”。大家把我抬上马车,运回队部,已经下午四点多钟了。 连队卫生室没有任何处置设备,卫生员是个北京青年,从没见过这阵势,为了让我止痛,注射了氯丙嗪。后来从别人口中才知道,此药是降压药,大出血伤员一降压,那是非常危险的, 怎么往总场医院送呢?连队领导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两台小型运输车都外出拉物资了,联系医院的救护车,据说到林业一连拉松柴去了。那时不象现在,手机一拨,立竿见影。无奈之下队领导一咬牙:“用马车送”。于是,队里最优秀的驭手拉上我迅疾往总场进发。 七十年代初,分场通向生产队的路虽然是砂石路,但非常不平,赶马车的老板既怕颠散、颠痛了我,又怕延误了急救时间,不出五公里已经满头大汗。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只见我们队外出铁牛迎面飞驰而来,到我们马车前一个急刹车,二话不说,把我抬上车,返身直奔总场医院。到达总场医院时,已经是晚上六点多钟了。 连队领导早已给医院挂了电话,多名医生护士在门诊大厅等候,赵新琦医生过来检查伤情,问我“有什么感觉。”我说:“小肚胀得厉害,想尿尿。”赵医生说:“就在这尿。”我实在憋得难受,也顾不了许多了,一尿,血冲出老高。老赵一挥手,赶快进手术室。 进了手术室,上了麻药,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醒来已经是第二天上午九点多钟了。听爱人讲述晚上的急救过程,简直惊心动魄。网友们看后,也会感动万分。 原来,肚子打开后一看,骨盆压扁了,耻骨穿过膀胱,为把骨盆和膀胱修复好,一直奋战到后半夜两点多钟。手术过程中突然停电,医生无奈把我盖上,待医院小发电机发电后,手术才继续进行。掌骨和趾骨也断了,当时还顾不上,留待下一步处理,这是小插曲。 还有更感人的事呢!我是大出血伤员,需要大量的血,消息很快被正在总场参加妇代大会的代表们知道了,一营副教导员宁波知青方丽华、妇女干事侯爱民立即召集动员十多名代表赶赴医院,1700亳升的荒友热血,无私地流进我的血管。 在医院疗伤一个月后,我就出院了,不但恢复得快,还痊愈得很好,医生和护士都说是个奇迹。赵医生还风趣地说:你小子还算运气,压的部位再往上二十公分,我们也无能为力了。下面,感谢的话、感动的话、感人的话我就不说了,网友们自己体昧吧!
鬼门关前曾一游(随笔) 我说自已曾经游过鬼门关,网友们一定不相信。不相信没关系,等故事讲完了,你自然就相信了。欲知详情如何,听我慢慢道来。 那是1976年4月的一个下午。37岁的我,在生产队里当个小班长。因为队里急需一批做木掀用的椴树,队长命令我们班立即进山,要求半天完成任务。 接受任务后,我不敢怠慢,挑了8名壮汉,指挥着四台马车,浩浩荡荡地进山了。到了山上,凭着我们使不尽的力气和丰富的伐木技巧,三个小时四台马车满载而归。二十四拜很快拜完,还剩归途这一哆嗦,没想到事故偏偏就出在这里了。 归途中我们坐在装满椴木的马车上,唱着小曲往回赶。眼看快要出林子了,我坐的马车右轮突然被路上的土墩子一颠,整个马车立刻翻侧,车上两人一个远远摔了出去,坐在左边的我则被压在了车底下。 我的下半身被连车带木头紧紧压死,只有出气之功,毫无进气之力,眼看着就要与这个世界告别了。 摔出去的班友顾不得伤痛和马车老板一起,使尽平生之力,想把马车掀起来,一马车木头怎么说也有两吨,加上马车,六七千斤,凭两个人能掀起来?我知道今天是难逃一劫了。 也许我命不该绝。我们伐木不是四台马车吗?我坐的是最后一台,前面三台出了林子后,在相距一百多米处停住了。他们听到班友和老板的呼救声,迅即飞身下车,以近于刘翔的速度,赶来援救。 人在紧急关头的爆发力真是惊人,十个人协力同心,一齐使劲,楞是把马车抬了起来。 一个班友抱着我,把我从马车下面拖了出来。 我的下半身已经不能动弹,似乎痛觉也麻木了。但意识很清醒。班友问我:“班长,能坚持吗?一定要坚持住!”我回答只一个字:“能”。大家把我抬上马车,运回队部,已经下午四点多钟了。 连队卫生室没有任何处置设备,卫生员是个北京青年,从没见过这阵势,为了让我止痛,注射了氯丙嗪。后来从别人口中才知道,此药是降压药,大出血伤员一降压,那是非常危险的, 怎么往总场医院送呢?连队领导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两台小型运输车都外出拉物资了,联系医院的救护车,据说到林业一连拉松柴去了。那时不象现在,手机一拨,立竿见影。无奈之下队领导一咬牙:“用马车送”。于是,队里最优秀的驭手拉上我迅疾往总场进发。 七十年代初,分场通向生产队的路虽然是砂石路,但非常不平,赶马车的老板既怕颠散、颠痛了我,又怕延误了急救时间,不出五公里已经满头大汗。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只见我们队外出铁牛迎面飞驰而来,到我们马车前一个急刹车,二话不说,把我抬上车,返身直奔总场医院。到达总场医院时,已经是晚上六点多钟了。 连队领导早已给医院挂了电话,多名医生护士在门诊大厅等候,赵新琦医生过来检查伤情,问我“有什么感觉。”我说:“小肚胀得厉害,想尿尿。”赵医生说:“就在这尿。”我实在憋得难受,也顾不了许多了,一尿,血冲出老高。老赵一挥手,赶快进手术室。 进了手术室,上了麻药,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醒来已经是第二天上午九点多钟了。听爱人讲述晚上的急救过程,简直惊心动魄。网友们看后,也会感动万分。 原来,肚子打开后一看,骨盆压扁了,耻骨穿过膀胱,为把骨盆和膀胱修复好,一直奋战到后半夜两点多钟。手术过程中突然停电,医生无奈把我盖上,待医院小发电机发电后,手术才继续进行。掌骨和趾骨也断了,当时还顾不上,留待下一步处理,这是小插曲。 还有更感人的事呢!我是大出血伤员,需要大量的血,消息很快被正在总场参加妇代大会的代表们知道了,一营副教导员宁波知青方丽华、妇女干事侯爱民立即召集动员十多名代表赶赴医院,1700亳升的荒友热血,无私地流进我的血管。 在医院疗伤一个月后,我就出院了,不但恢复得快,还痊愈得很好,医生和护士都说是个奇迹。赵医生还风趣地说:你还算运气,压的部位再往上二十公分,我们也无能为力了。下面,感谢的话、感动的话、感人的话我就不说了,网友们自己体昧吧!
喜迁新楼房(随笔) 在分场和生产队居住三十七年了,七十岁那年,我和老伴突发奇想,上总场部买楼房去。 说实在的,年纪老了,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住平房取暖、解溲都成了大问题,尽管有孩子们帮忙但老伴总是不乐意。老俩口一咬牙:一步到位,上总场部彻底解决问题。 话好说,资金从哪来?我和老伴翻箱倒柜、搜囊索夹、拼来凑去的只有七万元,可我买的那套78平方米的二室一厅,光空壳就是13万,再加装修4万,旧家具是不能搬进新房了,买新的最少2万,好家伙,20万!足足差了13万。 老伴说,等几年再说吧。我则持反对意见:大政方针定了,只争朝夕,七十多岁的人,再不住楼享受几年,一旦不测,见了马克思不好交待。办法是人想出来的, 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门自会直。老俩口立即做出决定:向浙江绍兴的二个女儿处借6万凑够房款,要求三天内汇钱到;装修买家俱的6万有在农场的儿子女儿贷款解决。 装修工作由女婿设计和监理,工程的总要求由我和老伴定。工程进展到一定阶段,女婿会叫我们来看一看问是否满意。 经过女婿五个月的努力,我们终于圆了新楼房梦。绍兴的两个女儿回场探亲住了几天很满意,从绍兴重返第二故乡的歌嫂住了几天也很高兴,都说我们老头老太太早就该有这个享受了。 看来我和老伴这一步算是走对了,当然借孩子们的钱是一定要还给他们的,但这就不着急了。网友们,我们俩老的消费和生活方式是不是挺超前。
小鲫鱼做鱼圆——好吃 北大荒刚开垦的时候,“棒打狍子瓢舀鱼”,那时候河里、大水泡里鱼有的是,特别是鲫鱼,二三斤的经常吃到,四五斤的也并不少见,我老伴生孩子那年,打鱼队朋友曾送她一条十斤重大鲫鱼,吃得她满嘴流油,当然,这样的口福现在是享受不到了。 但现在小鲫鱼还有的是。孩子们经常一包一包拎回来。小鲫鱼刺多,老年人牙口不好,烹、炸、煎、蒸都吃够了,就萌生了鱼圆的吃法,还真做成功了,鲜嫩,细滑、清香,味道不错。 下面向老年朋友介绍做小鲫鱼鱼圆的方法: 1.取半斤10—15公分长的小鲫鱼,剖好洗净,用剪刀剪去背、胸腹、尾鳍,用锋利小刀把鱼背部两块肉剔下来。全部剔完后,把鱼肉放在菜板上,放进少量姜、葱、蒜,先用刀剁细,再用刀背拍烂成鱼茸。 2.把鱼茸放在碗里,磕进一个鸡蛋,放点盐、料酒和味精,充分搅匀后,慢慢加入清水,边加水边搅(顺时针方向),搅到成半透明稀糊状后(约15分钟),盖上盖,在冰箱冷藏半小时后取出加上点植物油备用。 3.锅中加水,加热至锅底出汽泡,手洗净后抹上点油,用汤匙舀一匙鱼茸,在手上刮圆后放入锅中,一个一个直到刮完。鱼圆在似开非开的水中慢慢浮起,三分钟后捞出,放进凉水中。 做过鱼圆的汤放点白菜、粉丝,熟后放进鱼圆、再放点香菜、葱、姜、蒜,一盆鲜美的鱼圆汤就做成了。(放点高汤更好) 取过肉的小鲫鱼,咸制一下,油炸酥后,又香又脆,味道也非常好。老年朋友不妨一试。
小布什捡狗屎 小布什是我们十分熟悉的美国前总统,退休后他写了一本书叫《抉择时刻》,还出了中文版,在书中多次谈到中国,不仅回忆了他1975年第一次来中国和2002年再次访问中国时目睹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还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进行了高度评价:“36年前,我第一次到北京时,很难想象如今的中国会是如此的活力四射,也很难想象我们两国之间会有如此的合作关系。我希望,两国关系在接下来的36年间进一步发展。美中两国能够不断传承这份友谊,共享和平与繁荣。”跟当总统前的小布什判若二人。 这个小布什的自我有非常感人的一面。“他对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有许多体会、感受和感悟。下面举几例与大家分享: 小布什40岁以前几乎天天与酒为伴,与女儿、妻子、父母在一起的时间非常少。40岁以后醒悟了,则完全倒了个个儿。 小布什当过州长,还当过总统但他在家里完全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只要一回家就会和他的双胞胎女儿打游戏机、玩扑克、唠家常,像一个普通的父亲; 布什家族是美国南部一个很有名望的家族,受上层绅士教育很深。待人处事颇有教养。小布什有个叔叔,年纪大了,见到叔叔时,他会立即站起来让座给叔叔;别叔叔站起来时,他会立即去扶他。老人议论事情的时候,小布什从来不插嘴。 如果说老布什是个杰出政治家,(可以在10分钟之内把世界上热点问题的精华部分总结出来,令人叹服)。而小布什则是‘平民’。他有‘牛仔’的风格,从不装腔作势,卸任后,非常平民。清晨,他会带着小狗巴尼在家附近散步,还自己动手把小狗的粪便用塑料袋子装走,还会在自家鱼塘里钓出几条鱼,自己动手,做成一盘鲜美的菜肴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就是这么一个人,有意思吧。信不信由你!
贤居山庄集序     二0一一,岁在辛卯,暮春之初,清明时节。绍兴一中五七级六0届高中四班师生,从西域新疆,东陲龙江,京渝沪杭,甬绍各地,聚会故乡贤居山庄,共度欢乐美好时光。     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会稽山层峦耸翠,鉴湖水碧波荡漾,大禹陵松柏常青,美吼山桃李纷芳。山庄外迎四面瑞气,心旷神怡;山庄内,集八方同窗,热情奔放。     聚会厅,男同学握手摇臂,问候难停;女朋友拥肩抱身,喜泪盈眶。说不完别后思念,魂牵梦萦;道不尽往日情谊,山高水长。     我们这代人,降生于战火纷飞日子,成长在激情燃烧岁月,考验于艰难困苦年代,奉献在改革开放时期。虽然道路坎坷,但始终不废不颓,愈挫愈奋;尽管经历曲折,却永远自强自立,无怨无悔。     我们洒过汗,滴过血,挥过泪,并没有虚度年华;我们吃过苦,受过难,遭过罪,却不是碌碌无为。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家庭,献出了毕生光和热,倾注了全部情与爱。     如今,光阴飞逝,斗转星移,老已降至,步入古稀,来日苦短,剩岁无几。幸伏枥于中华腾飞之时,养老于和谐幸福世纪,夕阳灿烂,晚霞绚丽。为社会献尽余热,为家庭增添欢喜,生命不止,奋斗不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再过三五年,希望重相会,待到那一天,但愿都健在,笑聚龙山下,喜登越王台。     幸福属于我们今天在座的每一位。      (二0一一年四月,回浙江绍兴参加五十多年前家乡同班老同学聚会,十分激动,        特作此序文以志纪念)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