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aiqiangwei woaiqiangwei
关注数: 8 粉丝数: 0 发帖数: 5,692 关注贴吧数: 0
关于人生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人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 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 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关于音乐 1,弦乐四重奏的旷世杰作---如歌的行板 十九世纪后半叶,在亚历山大三世的残酷统治下,俄罗斯大地笼罩着抑郁的氛围。柴可夫斯基和无数知识分子一样,惶惑而无所适从。 他的父母和家庭教师都没有音乐细胞,只有姨母一位优秀的女歌手,他不断地从她那里学到音乐知识,十岁就弹钢琴和作曲。母亲死后,父亲破产,年轻的柴可夫斯基只好从事并不喜欢的职业。 他的婚姻更不幸,一八六九年,经音乐家鲁宾斯的介绍,他和一位名叫阿朵的女高音歌唱家订了婚。阿朵长得并不算十分漂亮,可那热情、富有表情的面孔很是诱人,他爱阿朵,阿朵爱他也爱舞台,可是作一个被很多人追逐的女伶的丈夫,他并不愿意,他们谁也不放弃己见。后来,阿朵和一位男歌唱家结婚了。 有一天,阿朵登台演出,柴可夫斯基坐在观众席里,举起望远镜,想重新端详他爱过的人,可他什么也没看见,泪水落在了镜片上,从此,柴可夫斯基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后来,一位叫米高林的姑娘狂势地爱上了他,柴可夫斯基答应了她。很不幸,她不但不懂音乐,反而粗暴地干涉柴可夫斯基的事业,连蜜月也没度完,他们就分道扬镳了。 后来,柴可夫斯基决定到卡明卡去,那里,有一座他妹妹经营的庄园,一天,他正坐在屋里,猛听窗外传来了一支情感深挚、悠长缓慢的歌调,忧伤中含有欢愉的快板,唱歌的是一位泥瓦匠。柴可夫斯基摒住气息聆听歌声,捕捉着那时起时伏的音符,这支古老动人的民歌,名叫《孤寂的凡尼亚》。 这支民歌在柴可夫斯基脑海里一直萦绕着,一八七一年初,在他创作欲望最为旺盛的时候,他以《孤寂的凡尼亚》为诱发动机,创作了《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其中第二乐章的标题为《如歌的行板》。 这段乐章,用复三段式写成,它的第一大段和第二大段在音乐和织体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风格又极其统一,第二大段为阴郁的气氛增添了明朗的因素,第三大段加了一个悠长的尾声,让沉郁、感伤、呜咽般的音调断断续续停在两个清澈的和弦上,结束在空纪之中。 诗言志,曲传音,这《如歌的行板》,以轻吟低回、如泣如诉的琴声传达了帝俄时代专制统治下人民的悲惨生活与难言的苦楚,是又一幅用音乐语言绘制的《伏尔加纤夫》油画。 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聆听这支曲子时,感动得流下了泪,他说:“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了”。
德国化学家 拿个诺奖庆生日 埃特尔的固体表面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其成果能解释铁为何生锈等诸多“表面现象”———  新华社今晨电 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北京时间10日17时45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获奖者。德国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为对固体表面的化学过程所作研究”,独享年度化学奖。  这一天,恰好是埃特尔的71岁生日。  在德国首都柏林,他所在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下属弗里茨·哈伯研究所的办公室外,埃特尔向记者们承认:接获从斯德哥尔摩打来的通报获奖的电话后,“最初那一刻,我哑然失语,泪水开始涌向眼眶。”  全球化学界最高荣誉,在他看来,是“任何一个人所能想象到的最佳生日礼物”。  评审委员会在公告中认定,“格哈德·埃特尔成功地提供了详尽描述,涉及化学反应如何在(固体)表面上发生,以此方式为现代表面化学奠定了基础”。  获奖理由 扎实的“表面文章”  格哈德·埃特尔1936年10月10日生于德国斯图加特,是最早洞察到表面化学研究巨大潜力的化学家之一,他的发现不仅奠定了表面化学研究的方法论,更在诸多实际应用领域获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表面化学对于化学工业很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如铁为什么生锈、燃料电池如何工作、汽车内催化剂如何工作等过程。表面化学甚至能解释臭氧层的破坏。半导体工业也是与表面化学相关联的领域。  中国情缘 “这是我的中国朋友”  在已公布的2007年诺贝尔奖得主中,埃特尔是与中国交往最密切的一位。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微雪告诉记者,自1997年起,埃特尔教授就应聘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并同时应邀开始担任大连化物所《催化学报》的顾问。  “当他向别人介绍我们这些中国研究人员时,总是说‘这是我的中国朋友’。”李微雪说。  获奖感言  “收到最好  生日礼物”  “诺贝尔奖是一个人可能收到的最好生日礼物。我(的喜悦之情)难以言表。我当然知道我是候选人,但物理奖颁给了一名德国人,所以我以为化学奖不会发给我了。”  ——格哈德·埃特尔  新闻背景 诺奖数字之最  1.女性获得这一殊荣的有33人,最有名的是居里夫人,她分别在1903年和1911年获得物理学奖和化学奖。  2.最年轻的获奖者是英国人威廉·劳伦斯·布拉格,他获得物理学奖时只有25岁,并与其父亲共同登上领奖台。  3.年龄最大的获奖者是美国人雷蒙德·戴维斯,他获物理学奖时88岁。  4.在诺贝尔奖百年历史上,有6对父子、4对夫妇和1对兄弟同获殊荣。  诺奖都有啥  奖章 重0.23公斤左右,由黄金制成,纯度为23K  证书 不同奖项获奖证书的设计各具风采  奖金 奖金数额视诺贝尔基金会的收入而定,总体保持上升趋势,  近年来已超过100万美元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