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清风爱国 孙氏永强
关注数: 610 粉丝数: 464 发帖数: 8,730 关注贴吧数: 46
转《祭祀祖宗的目的和意义》 《祭祀祖宗的目的和意义》——孙奎生文 《礼记.祭法》记载:“有虞氏帝黄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孔颖达注:“祖,始也,言为道德之初始,故云祖也。宗,尊也,以有德可尊,故云宗。”可见,祖宗是指那些有道德的先人。另外,《文选班固典引》言:“宏亮洪业,表相祖宗。”蔡邕注:“始受命为祖,继中为宗。”这里从功业的角度来说,一般开国皇帝的谥号中都的个“祖”字,而后世有作为的皇帝则有个“宗”字;官宦世家也以发迹那一代为祖宗;普通百姓,祖宗也就泛指先人了。 因而说,祖宗并非是泛泛的祖先之意,而是对先人中有功德者的尊称。 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敬天祭祖,尊祖重孝,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而成为教化的根源、起点与核心,它具有祖宗崇敬的人文意义。祭祀祖宗的意义是教导人人不忘本,所谓“返本报始”,这是人道的大根大本,是教人诚敬忠信,爱人如己,事死如生。人心敦厚才能继孝思、笃人伦、醇风俗、国泰民安。《礼记•郊特牲》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礼记•祭义》说:“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古人敬天祭祖的目的就是报本反始,教育子孙后代追思先祖创业艰辛,感怀上天创生万物之德泽,一方面表达子孙后代这种饮水思源的感恩情怀,同时也具有教孝的作用。 《孝经》开宗明义章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就道出了祭祀的教育意义。《论语•学而篇》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礼记•中庸》曰: “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慎终追远是表达后人孝意的方式,体现出孝道的人文关怀的意义与精神,其实质在于对生命之源所归所需的追求。《礼记•中庸》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荀子》孙卿子的“礼论篇”说:“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恶出。”崇敬祖宗是因为祖宗是我们生命之所出,是生命之源。父慈子孝是现实世界代际之间生命的相互保护,而子孙则延续了祖宗和我们的生命,实现了生命的永恒。祭祖表现出中华民族那种重视为家庭、为民族、为国家负责的传统教育精神,教育子孙后代,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历史的长河之中,把自己看作是历代祖先文化理想的实现者、奋斗者。《易经》曰: “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这样就把天地、祖宗、父母、己身、子孙的过去现在未来连结起来,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生命不息、文化绵延不断的历史意识和终极的价值理想。
河北晋孙氏族谱 河北宁晋孙氏族谱是宁晋迄今发现历史最长、立祖最早的谱牒,始自汉末,世系清晰,内容丰富。   此谱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从汉末至北宋末年,称汉宋谱,载 2 9 世。   第二部分从南宋(金)至元,称金元谱,载 1 0 世。   第三部分从明初至今,称今谱,载 3 0 多世。   这次只介绍第一部分:   汉宋谱立祖孙锺(孙权的爷爷),系孙武子的后代。唐宋期间崇尚门阀,以谱牒为重,有名望的家族往往以谱牒为族人树碑列传,孙氏在宋代缨簪奕世,冠盖相继,名人仕宦纷纷为孙氏族谱题词写序,题词的有:岳飞的草书“家藏至寳”;益国公周必大的隶书“江東著望,古越詒謀”;吏部尚书王应麟的篆书“忠賢遺派,理學流芳”。但这些字经过几代刻板翻印,字体已显呆板。给谱牒写序的有:龙图阁学士程大昌,吏部尚书林季友,翰林承旨学士知制诰黄谱等。另外还有户部侍郎陈恺、承旨学士邓文原、盐官张九成等人给孙氏名人(如孙沔、孙子秀、孙复等)写的传记。还有庆历三年、端平三年、咸淳元年朝廷给孙沔等人封官下的牒文。   从世系上看,与三国志略有出入,如孙权、孙策的儿子与三国志就不一样。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不是吴国人,而百八十年后才出书,可能把世系弄错了。   总之,这部书的发现,对补充正史总有一定的作用。   孙权的家谱是怎么落到北方的。   据孙氏族谱载,在宋朝隆兴年间,有孙氏族人携谱到北方(口传庆阳,赵州一度称庆阳)做官(原文:隆兴服官北直),辗转落户宁晋,那时称南支、北支(宁晋一支为北支),族谱也就称南谱、北谱。从谱序上看,那时还联系紧密,还在一起续谱。尚书吏部员外郎林季友给孙氏族谱写的序言上有:“今学士以南北之谱绘图列传,实传三卷计六十条,庶几可以享祀先祖,登拜坟墓,叙昭穆,通庆吊......”。景定六年八月续谱时,有翰林承旨学士知制诰黄谱写的一首诗:“奉观先牒起遐思,南北家乘续旧支。一脉祖孙无異姓,千年昭穆似同时。......莫将身世负君师。”   宋元间,天下大乱,相互失去联系,续谱也就中断,只有到稳定时各续各的,北谱也就成了现在的样子。
《孙氏家风赋》——孙文才 《孙氏家风赋》——文才文 泱泱中华,壮哉孙氏。千载回眸:孙氏家风,山高水长,兵圣之承吾辈勿忘。《孙子兵法》,冠为兵书:源在五行,积厚重之文明,掌控乾坤。体为度势,发曜日之光辉,赤虹化玉。中山之伟业《天下为公》,顺天应人革命先行:擎民主革命之大旗,显蹈机之国纲,伟业乎辉煌。担民族兴衰之大义,聚中华之国兴,精神乎腾振。 家风根脉,源出先祖。家训源渊,出此族贤。孙氏先祖,盛德昭彰。家风:忠厚淳朴。家训:耕读仁孝。传2300年,家训、家风相辅而行,美育、德育敬礼有加。长卿公(兵圣孙武):兵法纵横,智慧化碧。仲谋公(吴主孙权):雄姿英发,励精图治。思邈公(药王):大医精诚,济世救人。德明公(国父中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康公:映雪读书,苦读励志。资公、声名赫赫,雄心磅礴。绰公:东晋大家,名扬华夏。过庭公:精通书法,出神入化。复公:仁宗帝师,北宋大儒。孙氏家族,大才绵绵,良好家风带来恢弘家运,修身家训孕育优秀儿女。虽遇乱世而不折,每逢大任而更进。激澜二千余年之文明,肝胆无私付赤诚。 然而,当今之世。家风不传,世风日下。败坏家风,不仁不孝之事不绝于耳。腐蚀道德,违法乱纪之行偶有所闻。观之:痛心疾首,心惊胆寒。思之:深恶痛绝,肝肠寸断。往事可鉴:为图纠正家风之弊端,复有安人修己,致用经邦。开辟爱家爱国之目标,言之切切,立功建业。必重尊闻教育之渊源,弥新仁爱信德之家风。 是岁,新时代,莫忘我党初心,目标新定,勿驻足于成就。新征程,牢记使命在肩,坚信国梦可圆。遵循家风传统,开辟时代新章。凝聚家族之精神永屹,传承文化之渊源流长。明天道而拥国政,讲奉献而树人纲。高举旗帜,与党同心。决胜小康,见义无外。为民服务,守国家而有常。无私奉献,奉万民图自强。先祖有道而扬国粹,后昆担当而致小康。现复兴之路已开,坚持民为邦本。宏伟之图正绘,完成复兴大计。诸子并出,耀智慧之灵光。圣贤之风,扬精彩而裕后。英雄之业,贯日播香,兴我中华,国梦必圆。 是为赋 孙氏第七十八代孙文才拜撰
转《寻根问祖》信息 《 孙氏寻根问祖》 今寻一家人,祖源头和迁出去的亲人 继鼎公、继周公两兄弟,是江南柳树湾二府巷孙氏 《“柳树湾二府巷”这个地名以前的南京应天府和江西泰和县。都有这个地名、现在不知道那为准确待考证》 于明未清初贸易迁徙至贵州威宁县城西小十街定居,约四百年间,两公后裔字辈统一现已传至15世,自成一族… 一世祖:继鼎、继周 二世祖:耀昌失叙、耀显失叙、耀宗失叙、耀祖、耀先失叙、耀贤、耀礼 三世祖:连城、连奇、连珍、连达 四氏祖:知公、竺公失叙、仁公、文公、成公、武公失叙、俊公、宗公、儒公、贵公 五世祖:有禹、有毕、 有彦(生八子:承章、光章、显章、荣章、耀章、绳章、衍章、祖章八人带荫字辈“荫(相、候、凤、龙、坤、乾、秀、兆、科、举、祥)”十一人都不知道迁徙何处其中有四人不是有彦公孙子)、 有荣、有恒、有富、有亮失叙、有德、有义失叙、有贵失叙、有发、有明、有仁、有亮、有洪 六世祖:中章、林章、城章、武章、勋章、文章、万章、起章、鹏章、元章、履章、云章、宪章、建章、周章、发章、富章、贵章、先章、超章、春章、一章 七世祖:荫保、荫德、荫生失叙、荫祥、荫明、荫文、荫国失叙、荫杰、荫二(小二)、荫三(小三)、荫禄、荫元、荫五、荫禄失叙、荫蘭失叙、荫科、荫芳失叙、荫朝、荫先失叙、荫桂失叙、荫洪、荫高、荫堂、荫奎、荫春失叙、荫枝失叙、荫材、荫全、荫祖、荫选、荫和、荫举、荫才、荫祥失叙、荫兆失叙、荫里、荫忠、荫才、荫保、荫龙、荫福、荫贵、荫石、荫泽、荫一 八世祖:登福、登乾、登坤、登文、登生、登春、登发、登永、登大、登宝、登亮、登民失叙、登举失叙、登银、登双、登顺、登品公从孙子辈寿字辈失联、登源、登汲、登伦、登美、登举失叙、登明失叙、登贤失叙、登相、登瀛、登榜、登第、登彦、登源、登祥、登亮、登文失叙、登魁失叙、登荣、登富失叙、登贵失叙、登武失叙、登福去云南做生意下落不明、登华、登发、登元、登科、登云、登银、登明、登发、登陆、登有、登荣、登凤、登华、登银、登权、登三失叙、登森、登保、登国、登贵、登山、登榜、登二、登三、登四、登稳、登毛、登诚、登傲、登有、登矮、登五失叙、登棋、登一、登城、登甲 今寻一家人 (一) 二世祖:耀昌公耀显公耀宗公耀先公不知道到何地去居住,离我们也有叁佰左右年.,应该有后裔十二,十叁世了 (二) 四世祖(单名孙)竺公 、武公不知到何处居住、后人应在十世间 (三) 五世祖有亮公、有义公、有贵公子迁居何处不从而知 (四) 六世祖承章公、光章公、显章公、荣章公、耀章公丶绳章公、衍章公、祖章公。带“荫(相、候、凤、龙、坤、乾、秀、兆、科、举、祥)”荫字辈十一人都不知道到何处居住其中有四人不是有彦公孙子,离我们有二百多年左右年、后裔有应在八、九代左右 (五) 七世祖荫生公、荫国公、荫禄公、荫蘭公、荫芳公、荫先公、荫桂公、荫春公、荫枝公、荫祥公、荫兆公、 (六) 八世祖登民公、登举公、登举公(又名老三)、登品公带二子永庆又名善廷、永龄公迁赫章寿字辈五人失联、登举公、登明公、登贤公、登文公、登魁公,登富公、登贵公、登武公、登福公 相转去云南做生意下落不明、登三 (七) 九世祖 永四 当兵失联未回家、永长 失联乳名长毛 、永一 永二传说俩兄弟迁至水城黄土坡以打铁为生 失联 现已找到永一公后人 现寻永二公后人听说永二公去了安顺方向失联 永字辈以下是(寿承嘉庆) 我们这支应各种原因失联的亲人很多 、老家要修谱希望能找到你们 、我们很是想念你们…下面我大概算出一个时间段肯定是有出入的也只能算出一个大约时间相差二十岁也是有可能的 完全是推算出来的,给大家参考一下 耀祖公立碑时间是1763年 还且还有(有字辈了)他们支系少我们一代就可以这样算 2020—1763=257年时间是257年到现在。 257÷10=25.7年平均25一代人 25×4=100年 用257+100=357年就可以得出二世祖孙耀祖的时间了 2020—357=1663年这个时间是二世孙耀祖的时间 一世:??(1607)年 二世:继鼎公(1632)年、继周公(1634)年 三世:耀昌(1657)年(失联)、耀显(1659)年(失联)、耀宗(1661)年(失联)、耀祖(1663)年、耀先(1660)年(失联)、耀贤(1662)年、耀礼(1664)年 四世:连城(1688)年、连奇(1688)年、连珍(1690)年、连达(1690)年 五世:孙知(1713)年、孙竺(1715)年(失联)、孙仁(1714)年(失联)、孙文(1716)年、孙成(1718)年、孙武(1716)年(失联)、孙俊(1718)年、孙宗(1720)年、孙儒(1722)年、孙贵(1716)年 六世:有禹(1738)年、有毕(1740)年、有彦(1740)年(失联)、有荣(1742)年(不知有后人否)、有恒(1744)年(失联)、有富(1746)年、有亮(1748)年(失联)、有德(1750)年、有义(1752)年(失联)、有贵(1754)年(失联)、有发(1756)年、有明(1744)年、有龙(1746)年、有凤(1748)年(无后)、有仁(1748)年、有亮(1742)年、有洪(1744)年、 七世:中章(1763)年、林章(1765)年、城章(1767)年、武章(1769)年、勋章(1765)年、文章(1767)年、万章(1769)年、(承章(1766)年、光章(1768)年、显章(1770)年、荣章(1772)年、耀章(1774)年、绳章(1776)年、衍章(1778)年、祖章(1780)年这八人失联)起章(1770)年(失联)、必繁(1772)年、鹏章(1776)年、元章(1778)年、履章(1780)年、云章(1782)年、宪章(1784)年、建章(1782)年、同章(1784)年、发章(1770)年、焕章(1772)年、发章(1774)年、昌章(1776)年、龙章(1774)年、富章(1776)年、贵章(1778)年、先章(1780)年、超章(1768)年、春章(1770)年、一章(1770)年 八世:荫保(1788)年、荫德(1790)年、荫生(1792)年、荫祥(1790)年、萌明(1792)年、荫文(1794)年、荫国(1792)年、荫杰(1790)年、小二(1792)年、小三(1794)年、(荫(相、侯、凤、龙、坤、乾、秀、兆、科、举、祥)失联不知迁到何处)荫禄(1792)年、荫元(1794)年、荫五(1796)年、荫禄(1796)年(失联)、荫蘭(1798)年失联、联甲(1798)年(失联)、联科(1800)年、联登(1802)年、荫科(1802)年、荫芳(1801)年(失联)、荫朝(1804)年(失联)、荫先(1806)年(失联)、荫桂(1808)年(失联)、荫洪(1806)年、荫高(1808)年、荫堂(1810)年、荫奎(1812)年、荫春(1808)年(失联)、荫技(1810)年(失联)、荫材(1812)年、荫全(1800)年、荫祖(1802)年、荫选(1804)年、荫和(1806)年、荫举(1808)年、荫才(1810)年、荫祥(1810)年(失联)、荫兆(1812)年(失联)、荫里(1796)年、荫忠(1798)年、洪元(1798)年、洪云(1802)年、荫才(1800)年、荫保(1802)年(不知可否有后)、荫龙(1801)年、荫福(1805)年、荫贵(1809)年、荫石(1793)年、荫泽(1796)年、荫一(1796)年 现在资料有限请大家对号入座、个人觉得(大约)就是这个年代,当然这个是继鼎公支系的 、当然也得出了我们继周公的时间是1634年、 2020—1634=386年就得出了我们一世继周公到现在(大约)有386年了十五代人 386÷15=26年 平均26年一代人,当然这是按十五世算的 不知道算的对于否 我的知识有限,只能算成这样了 当然出入还是有点的像荫高公就和出生时间相差十几岁、荫才公相差9岁 提拱给大家参考,看有没有参考价值, 可能出错 、不喜勿喷 谢谢! 耀字辈相差7岁,连字辈相差2岁,单名孙字辈相差7岁,有字辈相差16岁,章字辈相差21岁,荫字辈相差23岁,下来就多了。 如果有时间大概稳合的,出入20岁都有可能,有稳合的请和我联系。 信息发布及联系人:孙庆林
孙治安谈《安徽孙氏志》的编修 【信息分享】《安徽孙氏志》二稿样书于2019年10月下旬发放之后,经过两个多月广泛深入地征求各地各方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并陆续地进行回收,于12月下旬又及时安排各集执笔人对二稿修改意见建议进行集中查阅、梳理和汇总。在此基础上,各集执笔人夜以继日地分头对志书二稿进行认真修改与补充完善。现在,《安徽孙氏志》第一卷(一至七集)三稿初稿汇总统稿修订工作已经完成。第一卷合计50余万字,再加上序言、目录部分,总计约52万字。第二卷(八至十八集)也已完成三稿初稿的修订任务。第二卷共计约51万字,加上目录、后记部分,总计约52万字,两卷总字数基本平衡,一二两卷总合计约104万字。按照计划进度安排,现已完成《安徽孙氏志》第一二卷第三稿(定稿)初稿的修订任务。原打算于春节前交付代理单位熙宇公司进行编排,但为了慎重起见,从现在开始,利用春节期间,再进行一次审阅,拟于春节后即交付熙宇公司编排,争取在元宵节前后印制出三稿样书,拟于2月底前适时召开专家审稿论证会,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一次修改完善后即定稿。从时间上看,任务非常紧迫艰巨,但时间必须服从质量。总的原则,力争尽早(3月底前)交付出版社编审,以不影响2020年底之前出版发行的总体计划目标。附:《安徽孙氏志》封面设计款式方案,敬请方家朋友评鉴、帮助选择并提出修改意见。致谢!
我家住在澧水边 我家住在澧水边,湖南西北部一条秀美的河,《水经注》上载:澧九水,曰温、曰渫、曰黄、曰茹、曰道、曰溇、曰澹、曰涔,总名曰澧,因此澧水流域又称九澧之地。关于她的得名有两说,一则因为颜色,澧水上游“绿水六十里,水成靛澧色”,水色泛绿却清澈,比山林的绿更深且浓,远看像某种绿色的染料,她的中源就名绿水河,如今虽经多方拦截利用,到中下游我的家乡澧阳平原一带河水依旧难得地清冽。二则因为远古传说的味道,《列子·汤问》曰:甘露降,澧泉涌。澧水源出八大公山,分北、中、南三源,由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山间七眼泉等清泉汇源而成,水质甘冽、味道甘美。古文“澧”通“醴”, 醴为甜酒,最是老家人喜欢的温胃健脾的大众美食,远古时代,澧水上游一带莽林蔽天,泉水冷冽,岚瘴郁蒸,土民多居丛岩邃谷,因此多喜食辛辣刚烈的醪糟,更爱美酒,澧岸土人煮酒豪饮成习,酒香弥久不散,也合其名“醴水”、“醴泉”。 旧时澧水上游河水深切,滩多水急,险象环生,放排行水多要拉纤,一曲《澧水船工号子》久为传承。排客纤夫终年在水中淘洗,惟有酒可驱湿御寒。“不叹无来不求有,但愿江河都是酒。闲来躺在沙滩上,浪来一口喝一口。”这是澧水边一条土家汉子醉倒在大河边即吟的一支“醉酒歌”,足显充沛、豪放、质朴的生命原生力,因而这条河又被不少文人美其名“淌酒的河,亦曰“醉河”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