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舟☆ 归舟☆
智慧比勇气更重要
关注数: 72 粉丝数: 639 发帖数: 5,814 关注贴吧数: 24
联想当年给惠普做代理的段子 联想当年是靠代理惠普、康柏等国外品牌的电脑和外设起家的,由于CAD部门是第一个在联想内部乃至整个国内IT界建立代理销售模式的,联想自然第一个被中国惠普承认为“Wholesaler(分销商)”,为了表示庆贺,联想决定在当时国内影响很大的《计算机世界》报上做一个广告,由时任CAD事业部副总经理的林杨负责起草内容。当时“Wholesaler”一词在国内还没有准确的翻译,林杨认为既然“Dealer”是代理,那“Wholesaler”自然就是“总代理”!于是《计算机世界》上就出现了“热烈庆祝联想成为中国惠普惟一总代理”的广告。广告一出去,麻烦来了。当时中国惠普最大的3 家总代理之一的“航天CAD”急了,其总经理高仁宇认为联想根本就不是什么“惟一总代理”,于是同时写信向《计算机世界》和时任惠普PC外设部总经理的李汉生告状,说联想打“虚假广告”,惠普虽然在中国引入了“Wholesaler”的概念,但却没有义务给中国人讲课,他们只是用“Dealer”和“wholesaler”区别代理商和分销商,两边吵得不可开交,最后,不得不由中国惠普公司总裁程天纵出面调和, 把李汉生、杨元庆和林杨叫到一起“和稀泥”,4人商定把“Wholesaler”译为“分销”,再由联想打一个更正广告:“热烈庆祝联想成为中国惠普惟一分销商(前误译为总代理)”……
【资料共享】——一个小白的成长历程(申请加精) 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和消费者不成熟的时候,确实没有几个人能摆脱拼硬件配置、拼跑分的思维定势。而这一情况目前可能除了我们这种稍微懂点行的人清楚之外,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俗称“小白”)并不了解。这也是这几年以小米、三星为代表的拼配置、拼跑分的品牌能够崛起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我本人以前也是看各品牌拼硬件配置、拼跑分的思维定势的小白——我并不比大多数人聪明或者高明多少,我有很多不懂的、不会的东西,这也是我从来不敢说自己是“极客”的原因——对我来说,这个标准实在是太高了,我只能说我是一个数码产品爱好者,仅此而已。极客也好、像我这样的所谓“数码产品爱好者”也罢,我们都是消费者。消费者也是人,也需要有一个对数码产品知识熟悉、了解、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要感谢以下几个因素: 1.以王自如领衔的Zealer测评(这个不细说了,大家都知道的) 2.新浪科技的《2013年手机处理器终极指南》: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cn%2FzQQviDS&urlrefer=525e040ccbf2f9441ff242425d4e8fd5 3.原载于《微型计算机》的《移动GPU那些事》: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cn%2F8kt86a2&urlrefer=f35d3e453f19669e5e35917246da9e47 以上两篇文章看完,对于普通的小白来说,基本上就可以了解手机背后的很多基础的技术原理。有以上两篇文章的知识打底,下面这篇文章应该也能看懂: 4.原载于《微型计算机》的文章《Cortex-A12架构深入解析》: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cn%2F8kxKrXV&urlrefer=94a42bd686abb2bd333a399743191354 在此将这些宝贵的技术资料共享出来,供大家分享。希望能和各位数码爱好者一起共同进步。谢谢!
《孔魅族》——申请加精 鲁镇手机维修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门面一台桌子,用来做一般性的维修,可以贴膜。修手机的人,手机到了维修时,每每花十来块,买一桶张贴膜,靠门面外站着,等机子换好贴膜再拿走;如果是会员VIP,那就能享受贵宾待遇,但这些顾客,多是国产机主,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苹果三星机主,才踱进店面隔壁的VIP休息室,要一杯茶,慢慢地坐喝等待机子维修。 我是在手机维修站里当学徒的,在外面做帮换贴膜的事。我整天的站在店里,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只有孔魅族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魅族是办了会员卡而在维修间等待的唯一的人。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真八核不如假八核、下拉悬停、SmartBar,让人半懂不懂。因为他姓孔,正好又买的魅族,取下一个绰号“孔魅族”。他到店,所有的顾客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魅族,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维修师傅说,“换一张贴膜,要磨砂的。”便拍出一张大钞。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的MX3一定又花屏了!”孔魅族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在维修站刷ROM。”孔魅族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MIUI、原生Android我用不惯,再说魅族黄帮主做的,会有错吗。。。”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双料注塑、体感操作”,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有一回对我说道,“你有手机吗?”我点了头。他说,“我问你,知道怎么样才能摸出0.07mm的误差吗?”我想,用魅族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魅族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会罢?……我教给你,记着!将来开手机店的时候要用。”我暗想我开店还很远呢。孔大众用指甲蘸了一点茶水,想在柜上写如何摸0.07mm的误差,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中秋前的两三天,店长正在电脑算账,忽然说,“孔魅族长久没有来了。还有换接口和换电池的钱没结清!”我才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修手机的客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出事了。”店长说,“哦?”“他总仍旧是用神机魅族。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电池鼓包都不修理。这还得了吗?”“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是爆炸,然后自燃。”“后来呢?””“后来……肯定是死了。”店长不再问,慢慢的算他的账。 我从此没再见过他,大约孔魅族的确死了。
【探讨】——国产手机厂商如何成功? 以下是今天我在zealer百度贴吧QQ群 (群号:246342555)的主要观点,欢迎大家补充探讨: 我认为国产手机要成功至少要满足以下4个条件: 1.外形设计一定要好看,造型设计和系统UI不能太山寨(OPPO Find 5和Nubia Z5 mini就是反面典型); 2.质量要稳定,不能三天两头就送修(反面典型:酷派); 3.性价比一定要高;现在手机的硬件配置战和PC市场非常类似,各种硬件参数和价格都比较透明化,同样的硬件你贵了消费者从心理上就不能接受(反面典型:HTC),此外,群友“自嘲结束了”指出如果在功能上有人无我有的核心主打卖点就更好(如小米的MIUI、华为(旗舰机型)的硬件设计;魅族的装×;OPPO Finder(当时)最薄的机身设计和OPPO N1的旋转摄像头;Vivo的HiFi和首先启用2K级别的显示屏)——对此我非常赞同; 4.砸钱要砸到正确的地方;自从iPhone改变智能手机市场的游戏规则以后,能卖得起量的手机没有一家不使劲砸广告砸营销的,但资源一定要集中在单款旗舰手机上:以前诺基亚是电视里放N97的广告,一线市场上主推的是N95,二三线市场卖的是N86,iPhone的出现以集中所有资源主推单款旗舰手机的“明星模式”改变了游戏规则——上游砸供应商保证核心零部件供应;中游砸广告;下游砸渠道(无论是线上渠道还是线下渠道)——总要堆钱去砸,否则想上量,门都没有。 我还是那句话:对于国产厂商,有进步有突破就值得肯定,对于一些并不是不可接受的瑕疵应该要给予宽容和耐心——厂商也是人,也要成长。不能因为成长的过程中有问题有毛病就一棍子打死——对国产厂商只看得到问题看不到进步的人说白了是自卑的奴性心理。最后祝愿所有的国产厂商都能有进步有突破,为中国的民族工业进步做出贡献。
【新闻】—— 苹果财报靓丽业绩难敌高预期 新浪科技讯 1月28日早间消息,苹果公司今天发布截至2013年12月28日的2014财年第一季度业绩。虽然主要的财务指标靓丽,主营产品iPhone和iPad出货量都创下新的历史纪录,但是这些仍然未能满足投资者的高预期,导致股价在盘后一度重挫9%。   靓丽业绩难敌高预期   财报显示,苹果公司第一财季营收为575.9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545.12亿美元增长6%;净利润为130.72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130.78亿美元基本持平。这两项财务指标都超出华尔街分析师预期。   对比苹果公司的过往业绩,苹果公司在第一财季的业绩也创下了历史最好成绩,尤其营收,一举创下公司创立38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在主营产品上,苹果公司在本季度共售出5100万部iPhone,比年同期的4780万部增长7%,创下历史新高;售出2600万部iPad,比去年同期的2290万台增长14%,同样创下历史新高。   如果只是看这些数据,苹果公司的业绩显然可以称得上靓丽,但是对比华尔街的高预期,苹果公司的表现仍然存在差距。   在苹果公司未公布最新业绩之前,华尔街分析师普遍预计,苹果公司会在过去的一个财季中出货5500万部iPhone手机。显然,苹果公司的iPhone出货量并未达到分析师预期。   iPhone业务的营收在苹果公司总营收中的比例超过50%,它对苹果公司的整体业绩表现起着决定性影响。而正是由于华尔街对iPhone业务有着过高的预期,苹果公司股价最近两个月才逐渐攀升至550美元左右的高位。   如今,iPhone表现不及预期,可能让华尔街感到失望,才导致股价在盘后重挫约9%,跌至500美元左右。   增长结束?   另外一个导致苹果股价重挫的因素可能是该公司给出了一个疲软的业绩预期。苹果公司预计2014财年第二季度营收为420亿美元到440亿美元。   如果按照这一业绩预期,苹果公司在下一个季度的营收很可能不会出现同比增长。2013财年第二季度,苹果公司的营收为436亿美元。   过去几个季度,苹果公司的营收增长已经大幅放缓至个位数,而如果在接下来的季度中,苹果公司仍然不能扭转这种颓势,华尔街可能会重估苹果公司股票。而届时,苹果公司的股价将不会含有未来增长的溢价,高速增长的故事也会就此终结。   当然,苹果公司仍然有能力打破这种困境,但是这需要苹果公司尽快推出新的产品品类。在2013财年第四季度的财报分析师会议上,苹果公司CEO库克承诺过这一点,但他并未透露更多信息。   中国市场重新发光   除了拓展新的产品品类之外,苹果公司还可能依靠中国市场取得新的增长。在过去一个季度中,苹果公司在大中华区实现营收88.4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68.30亿美元增长29%。这是苹果公司单独公布大中华区业绩以来,创下的最好的单季度业绩。   最新的大中华区业绩也一扫过去几个季度里的低迷表现,重新成为苹果公司表现最佳的区域市场。在此之前的3个季度,苹果公司大中华区业绩表现低迷,增长率不但大幅放缓至个位数,在上一个财年的第三季度,还出现了罕见的营收下滑。   或许,从这一个季度开始,苹果公司的中国故事将会重新开始。随着苹果公司与中国移动达成合作,大中华区下个季度的业绩无疑将值得期待。(罗亮) 原文链接: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cn%2F8FMZxDo&urlrefer=85eb4dd8f111cb7f3cd7d59022a26e33
【新闻】 2013年大屏平板手机全球出货量已超2000万部 根据来自市场调研公司Juniper的一份最新调查报告显示,在2013年平板手机的全球出货量达到了2000万部。其实平板手机拥有如此优秀的表现并不令人感到意外,要知道在刚刚过去的一周内三星公司最新的Galaxy Note 3平板手机就已经达到了500万的销量。 虽然有些用户并不喜欢大屏幕平板手机,但是Juniper公司表示这并不会影响该种类型产品销量继续保持上涨的势头。根据该公司估计,到2018年平板手机的销量将会达到1.2亿部,将会比2013年的2000万增长6倍。 在Juniper公司的调查报告中,将屏幕尺寸大于5.6英寸的手机都归到了平板手机的统计范围。除了像Galaxy Note 3和HTC One Max这样的代表性机型之外,根据这个标准像LG G Flex和OPPO N1等机型同样也被考虑到了统计的范围之内。 平板手机到目前为止已经被证明了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手机形态,在包括韩国在内的东亚国家在内,Galaxy Note系列所支持的手写笔功能非常适合用来书写本国文字,同时在英语国家平板手机同样非常受欢迎。近些年来手机产品的尺寸正在慢慢变大,许多智能手机用户也更乐意购买具有更大屏幕的设备。而像三星Galaxy Note 3和索尼Xperia Z Ultra等机型在尺寸上已经越来越接近于平板电脑,并且加上可以打电话的功能,非常符合用户的需求。 怎么样,看到平板手机如此受欢迎,你是否已经打算也为自己购买一部呢? 来源:androidauthority
【新闻】 诺基亚财报让微软心寒:尚未找到互补契合点 腾讯科技 郭晓峰 1月24日报道 一年赔进去42亿元的诺基亚手机让微软的投资者们有些失望。 来自诺基亚201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显示,诺基亚设备和服务部门(主要负责手机业务)季度收入26.3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17亿元),同比下滑29%,营业亏损1.9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5.8亿元)。去年全年收入10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883亿元),营业亏损5.1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2亿元)。 诺基亚在财报中称,手机销量未达预期,主要是因为来自其他厂商的竞争日益激烈。2013年第四季度Lumia和Asha系列手机的总销量有所下滑,虽然智能型手机Lumia的销量有所增长,但不足以弥补功能型手机Asha销量的下滑幅度。 去年,诺基亚将手机业务作价73亿美元出售给微软,两方开始共同对抗谷歌、三星和苹果,但Windows Phone平台还是被Android和iOS平台甩在后面。 据Gartner数据显示,Android和iOS平台去年第三季度总共占据95%的市场,Windows系统仅占4%。同时,诺基亚跌出世界前六大智能手机制造商排名,而在2007年苹果的iPhone出现之前,诺基亚手机几乎占据一半的市场。 之所以与Android和iOS差距那么大,主要在于Windows Phone阵营还是比较单薄。腾讯科技获得的数据显示,全球在售的Windows Phone智能手机超过85%来自诺基亚一家,大多手机厂商目前仍在观望。 Windows Phone的应用生态链是影响这些厂商参与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Windows Phone Store每日大约新增500款软件,目前总量约有19万款软件,但丰富度和体验性仍不及Android和iOS,尤其是没有足以吸引用户使用Windows Phone的亮点应用,往往都是在Android和iOS推出已久后才轮到Windows Phone,而这是很多手机商所不能等待的。 其次,还有个长期问题是Android和iOS仍为开发者的首选地,这两个平台为开发者提供了最好的赚钱机会。因此,微软需要担忧的不仅是Windows Phone目前仍缺乏某些热门应用,而且某些热门应用短期内也不会出现在此平台。 对于微软,相比Windows 8系统电脑的需求疲软,Windows Phone智能手机需求量则是相当大。该公司去年称,为了新收购的智能手机业务盈亏平衡,它将不得不每年出售5000万部智能手机。业内人士向腾讯科技透露,诺基亚智能手机2013年销量可能在3000万至3500万部。 微软收购诺基亚是为了给用户提供横跨软硬件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但从此次首份财报来看,似乎目前还没有找到很好的结合点,或许因为时间短。据悉,双方将在今年一季度完成最终并购交易。
★★★【我与游戏杂志的一些回忆和故事】★★★ 我1987年出生,今年25岁。今天完全是因为一个非常偶然的原因才写这个东西:我上班的时候闲来无事用手机上我以前非常喜欢的游戏杂志《游戏日》(09年年初停刊)的百度贴吧(我在我们单位的电脑没有上网权限)时,无意中看到了一则早已过时许久的“新闻”:2012年2月,中国第一本电视杂志《电子游戏软件》停刊了……虽然不买这本杂志很多年了,但看到这则迟来的许久的“新闻”时,仍然非常震惊……在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快餐化和碎片化的现代社会,我知道大家都很忙,所以请大家放心,我写的这篇回忆不会很长——也许 我能用诗意的语言去描述我与游戏杂志曾经的回忆与故事,只可惜生活不是诗…… 我第一次买游戏杂志的时间要比很多资深玩家要晚,2000年,当时买的第一本游戏杂志是早已停刊多年的《游戏同志》。当时买游戏杂志的原因其实很偶然,我是一个95年就开始看足球的球迷,那时KONAMI的“实况足球”系列一直是我的最爱。当年买《游戏同志》的主要原因是它有一个专门讨论“实况足球”的专栏,经常能看到各位高手讨论战术、阵型、球员使用、微操作等等心得的文章。以后才买的《电子游戏软件》、《游戏机实用技术》和《电子游戏与电脑游戏》(包括其附属杂志《游戏批评》、《掌机王(SP)》、《掌机迷》、 《游戏光环》、《电玩新势力》、《游戏人》等等)。后来《游戏同志》因为不明原因发生分裂(据当时一部分当事人写的文章说是因为杂志产权不明晰造成的分裂,但未证实),原《游戏同志》的一部分杂志编辑如老张、Michel等人独立出来,做了一本叫《新·游戏同志》的杂志。从那时开始我才算真正由一个喜欢玩游戏(而且在当时是仅仅局限于“实况足球”系列)的“业余爱好者”走向了一个对电视游戏发展史有系统认识的玩家。从这个角度上讲,我要在这里向早已逝去多年的《游戏同志》杂志说一声:谢谢。
★★★【我与游戏杂志的一些回忆和故事】★★★ 我1987年出生,今年25岁。今天完全是因为一个非常偶然的原因才写这个东西:我上班的时候闲来无事用手机上我以前非常喜欢的游戏杂志《游戏日》(09年年初停刊)的百度贴吧(我在我们单位的电脑没有上网权限)时,无意中看到了一则早已过时许久的“新闻”:2012年2月,中国第一本电视杂志《电子游戏软件》停刊了……虽然不买这本杂志很多年了,但看到这则迟来的许久的“新闻”时,仍然非常震惊……在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快餐化和碎片化的现代社会,我知道大家都很忙,所以请大家放心,我写的这篇回忆不会很长——也许 我能用诗意的语言去描述我与游戏杂志曾经的回忆与故事,只可惜生活不是诗…… 我第一次买游戏杂志的时间要比很多资深玩家要晚,2000年,当时买的第一本游戏杂志是早已停刊多年的《游戏同志》。当时买游戏杂志的原因其实很偶然,我是一个95年就开始看足球的球迷,那时KONAMI的“实况足球”系列一直是我的最爱。当年买《游戏同志》的主要原因是它有一个专门讨论“实况足球”的专栏,经常能看到各位高手讨论战术、阵型、球员使用、微操作等等心得的文章。以后才买的《电子游戏软件》、《游戏机实用技术》和《电子游戏与电脑游戏》(包括其附属杂志《游戏批评》、《掌机王(SP)》、《掌机迷》、 《游戏光环》、《电玩新势力》、《游戏人》等等)。后来《游戏同志》因为不明原因发生分裂(据当时一部分当事人写的文章说是因为杂志产权不明晰造成的分裂,但未证实),原《游戏同志》的一部分杂志编辑如老张、Michel等人独立出来,做了一本叫《新·游戏同志》的杂志。从那时开始我才算真正由一个喜欢玩游戏(而且在当时是仅仅局限于“实况足球”系列)的“业余爱好者”走向了一个对电视游戏发展史有系统认识的玩家。从这个角度上讲,我要在这里向早已逝去多年的《游戏同志》杂志说一声:谢谢。
★★★【我与游戏杂志的一些回忆和故事】★★★ 我1987年出生,今年25岁。今天完全是因为一个非常偶然的原因才写这个东西:我上班的时候闲来无事用手机上我以前非常喜欢的游戏杂志《游戏日》(09年年初停刊)的百度贴吧(我在我们单位的电脑没有上网权限)时,无意中看到了一则早已过时许久的“新闻”:2012年2月,中国第一本电视杂志《电子游戏软件》停刊了……虽然不买这本杂志很多年了,但看到这则迟来的许久的“新闻”时,仍然非常震惊……在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快餐化和碎片化的现代社会,我知道大家都很忙,所以请大家放心,我写的这篇回忆不会很长——也许 我能用诗意的语言去描述我与游戏杂志曾经的回忆与故事,只可惜生活不是诗…… 我第一次买游戏杂志的时间要比很多资深玩家要晚,2000年,当时买的第一本游戏杂志是早已停刊多年的《游戏同志》。当时买游戏杂志的原因其实很偶然,我是一个95年就开始看足球的球迷,那时KONAMI的“实况足球”系列一直是我的最爱。当年买《游戏同志》的主要原因是它有一个专门讨论“实况足球”的专栏,经常能看到各位高手讨论战术、阵型、球员使用、微操作等等心得的文章。以后才买的《电子游戏软件》、《游戏机实用技术》和《电子游戏与电脑游戏》(包括其附属杂志《游戏批评》、《掌机王(SP)》、《掌机迷》、 《游戏光环》、《电玩新势力》、《游戏人》等等)。后来《游戏同志》因为不明原因发生分裂(据当时一部分当事人写的文章说是因为杂志产权不明晰造成的分裂,但未证实),原《游戏同志》的一部分杂志编辑如老张、Michel等人独立出来,做了一本叫《新·游戏同志》的杂志。从那时开始我才算真正由一个喜欢玩游戏(而且在当时是仅仅局限于“实况足球”系列)的“业余爱好者”走向了一个对电视游戏发展史有系统认识的玩家。从这个角度上讲,我要在这里向早已逝去多年的《游戏同志》杂志说一声:谢谢。
★★★【我与游戏杂志的一些回忆和故事】★★★ 我1987年出生,今年25岁。今天完全是因为一个非常偶然的原因才写这个东西:我上班的时候闲来无事用手机上我以前非常喜欢的游戏杂志《游戏日》(09年年初停刊)的百度贴吧(我在我们单位的电脑没有上网权限)时,无意中看到了一则早已过时许久的“新闻”:2012年2月,中国第一本电视杂志《电子游戏软件》停刊了……虽然不买这本杂志很多年了,但看到这则迟来的许久的“新闻”时,仍然非常震惊……在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快餐化和碎片化的现代社会,我知道大家都很忙,所以请大家放心,我写的这篇回忆不会很长——也许 我能用诗意的语言去描述我与游戏杂志曾经的回忆与故事,只可惜生活不是诗…… 我第一次买游戏杂志的时间要比很多资深玩家要晚,2000年,当时买的第一本游戏杂志是早已停刊多年的《游戏同志》。当时买游戏杂志的原因其实很偶然,我是一个95年就开始看足球的球迷,那时KONAMI的“实况足球”系列一直是我的最爱。当年买《游戏同志》的主要原因是它有一个专门讨论“实况足球”的专栏,经常能看到各位高手讨论战术、阵型、球员使用、微操作等等心得的文章。以后才买的《电子游戏软件》、《游戏机实用技术》和《电子游戏与电脑游戏》(包括其附属杂志《游戏批评》、《掌机王(SP)》、《掌机迷》、 《游戏光环》、《电玩新势力》、《游戏人》等等)。后来《游戏同志》因为不明原因发生分裂(据当时一部分当事人写的文章说是因为杂志产权不明晰造成的分裂,但未证实),原《游戏同志》的一部分杂志编辑如老张、Michel等人独立出来,做了一本叫《新·游戏同志》的杂志。从那时开始我才算真正由一个喜欢玩游戏(而且在当时是仅仅局限于“实况足球”系列)的“业余爱好者”走向了一个对电视游戏发展史有系统认识的玩家。从这个角度上讲,我要在这里向早已逝去多年的《游戏同志》杂志说一声:谢谢。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