殇月醉枫 殇月醉枫
悠悠天地,浩气长存,兴我中华之神兵,复我天朝之天威!
关注数: 131 粉丝数: 517 发帖数: 3,395 关注贴吧数: 67
【20121222】转帖,中国刀发展简史  男人对刀具的钟情,有如女人对霓裳的癫狂。     从有文字和图案记录的远古文明以来几千年的进化过程中,刀具这种最原始却最可靠的冷兵器,如影随形地伴随人类的发展而在不断推陈出新。              中国刀发展简史(重修版) 作者:纥石烈  刀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一些类似刀形的打制石器。原始人用它切、砍,划、刮,或割兽皮之用。最初,刀是以生产工具的形式存在着,随后,被赋予了砍杀的格斗功能,同时刀的形制也逐步定形。   最早,刀的形制与剑相类似,都是直刃,不同的是刀是单刃,剑是双刃。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后,刀由石制进化为铜制,也标志人类的兵器制造进入了金属时代,殷商的铜刀就是脱胎于原始的石刀,在当时中国的主要近战兵器还是剑。汉代之后,随着钢铁冶金技术的成熟及应用,加之骑兵在战争中重要作用的突显,刀也渐渐的成为了战争舞台中的主角,人类的武器最终也开始进入到了残酷的钢铁武器时代……      春秋末 / 战国初(500BC - 350BC) 1) 这时代青铜剑形式已成熟。复合剑的最早出现——这些兵器是用含锡较高的青铜做刃,用含锡较低的青铜做剑脊,以制刃坚硬,脊柔的剑,防止易折断。 2) 广泛用防锈化学物(copper sulphide)来防止剑表面生锈。 3) 最早铁和钢剑的出现。 4) 世界最早的冶金书《考工记》,描写了青铜剑的含铜含锡成分。 战国时代 -- 中和晚期(350BC - 221BC) 1) 钢剑越来越长,1 米以上,剑柄长,可双手握。 2) 青铜剑也越来越长,达80 厘米(以前长度, 60 厘米以下)。 秦代 (221BC - 207BC) 1) 青铜剑达90厘米长,长剑柄,可双手使用。 2) 广泛用化学物品(chromium oxide)为青铜剑防生锈保护层。这是在公元前700年发明的,失传2000多年。20世纪的30和50年代,再次被德国和美国人发明。 汉代 --- 初和中期(206BC - 0 AD) 1) 钢剑长度达1.2 米。 2) 青铜刀与钢刀的广泛实用;钢刀跟钢剑一样长。   3) 复合钢铁(例如: 包钢夹钢)和淬刃技术的出现。此制法将成为中国刀剑后2000年的独特风格。 4) 反复锻打钢铁技术(用来除掉杂物,使在钢内的炭分散得更平衡)慢慢成熟。到了汉代中期,就成为著名的百炼钢技术。此制法也将成为中国刀剑后2000年的独特风格。 5) 环首刀剑的出现。 汉代 --- 中到晚期 (0 AD - 220AD) 1) 钢刀广泛运用,青铜刀剑钢剑被淘汰。 2) 反复锻打钢铁技术成熟,成为三十,五十和百炼钢技术。数越高,品质越好。技术传流到朝鲜。 3) 最早期的青铜刀和钢刀流入潮鲜日本。 4) 最早期出现鲛鱼皮用来盖宫廷内使用的刀剑柄。 三国早期 >>  隋代末(220 - 618) 1) 百炼钢技术继续流传。 2) 中国人又发明了用烧土来淬刃,造刃文的技术。不知何时,应该是在汉——隋时期。 3) 隋代初,最早期出现切刃造和镐造的刀形状。 4) 最早期从印度和中东国家运来的镔铁(wootz damascus)兵器。 唐代(618 - 907) A75) 1) 唐代中,最早使用圆或四方形护手。   2) 唐代中,刀柄有环越来越不广泛使用。 3) 大量唐刀运入日本。 4) 许多中国潮鲜的铸剑师抵达日本,把中国铸剑技术传下:   a) 复合钢铁(例如:包钢、夹钢)  b) 切刃造和镐造的刀形状 c) 用烧土来淬刃,造刃文   d) 反复锻打钢铁 -- 名为百炼钢技术 宋代(960 - 1279) 1) 宋神宗建设兵器监督部门,来鉴定兵器制法准确,品质合格。有关部门编写了《军器法式》,把书分给各兵器监督,作为参考。 2) 宋神宗在公元1072年推广使用新形斩马刀,来对付北方敌军的铁骑。斩马刀刃长3尺,柄长1尺,是一把双手握的兵器,专门砍穿铁甲的敌军和马。明清朝代一直广泛使用。 3) 刀柄有环,再次广泛流传。 4) 昂贵的中东和日本宝刀流入中国。富有的高官,学士,商人等收藏。 5) 宋代末,蒙古军攻日本两次,蒙古军用的刀(多数是中国和朝鲜制)被日本人认为比日本刀厚,刺激他们制刀背更厚,刀前锋更大的日本刀新形式。   元代(1279 - 1368) 1) 蒙古弯刀继承了辽代和金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细长刀身的特点,同时也受到了来自西域弯刀的影响,刀身的弧度弯曲更大了。 明代(1368 - 1644) 1) 明初,(damascus twistcore)花纹钢技术流入中国。推算是从东南亚国家传来。 2) 当时,用烧土来淬刃并不普遍,铸剑师看来多次运用无烧土淬刃技术。 3) 明中晚期,铸剑师因为薪水低,管制不严,而制品质下级的兵器。抗倭寇时,刀比不上倭寇用的日本刀。抗倭名将戚继光采取强烈措施,命令铸剑师制品质更好的兵器。 4) 日本刀大量输入我国。 5) 中国刀,受日本刀影响,再次运用隋代发明的镐造刀形。 清代(1644 - 1911) 1) 乾隆皇帝时代,宫廷满汉军人用的刀和其他兵器品质大量提高,创了一个新高峰。跟明代晚期相比,进步了很多。 2) 乾隆皇帝命令官员编写一本新宫廷文件,《皇朝礼器图式》,讲解各品官员戴刀和刀装的特征。 3) 嘉庆皇帝也命令官员编写一本兵器监督书,《钦定工部则例正续篇》,专门描写军队用的刀和其他兵器,它们的制法,水平,材料等等。 4) 牛尾刀在晚清出现,常见于在百姓民间流传使用,军人也有使用。
【20120819】仪刀。 今天株洲钻石刀具工厂和大家讲讲唐刀中的仪刀的知识。 仪刀多泛起在重要的礼节场合,唐懿德太子墓、长乐公主墓中的壁画中多可看见侍卫所配的长刀,长刀为环手,有显著呈菱形刀挡,刀鞘上有比较显著的双吊环挂在腰间,或双手持握顶部,或鹄立身前,仪刀作为皇家御用戎行和侍卫的重要刀兵,刀比较长,形制上“施龙凤环 ”,承袭汉环手刀式样, 装饰上 “装以金银”极尽奢华。   这样精美的环手大刀不仅是威仪的大唐的体现,同样也深远的影响了中国冷刀兵的发展,这样的环手大刀随着各国使臣的往来,流向四方,深刻受到仪刀的影响的有两个国家和一个民族:高丽、日本,吐蕃。从现在考古资料来看,高丽、日本都出土环手刀,这些环手刀的刀环都是以龙和凤作为主要的艺术表现,大量的镶嵌金银,这些环手刀都是仪刀的传承,而吐蕃留存了唐仪刀的造型特点。而中原大地跟着朝代的更替,战役的蹂躏,唐仪刀也消失和湮灭了。   仪刀在向东演化的过程中,高丽和日本在最初的阶段都完全照搬形制式样。   1965年乌兹别克斯坦的撒玛尔罕遗址的壁画中的高丽使者身配环手大刀,大刀的式样和昭陵壁画中“持甲仪卫图”中侍卫所佩带的长刀完全一样。四天王寺的“丙子椒林剑七星剑”,正仓院的“金银钿庄唐长刀”,这些刀都被成为“唐样大刀”。据考证这些刀剑是多为中国,朝鲜的舶来品。同样在日本出土的古坟期(公元7-8世纪)的刀剑中,“栃木県芳贺郡益子町天王冢古坟出土金铜装単凤环头大刀”,东京国立博物馆保留的铭文为:“不畏也令此刀主富贵高迁财物多也”的环手龙头大刀,这些环手刀都符合史书记载的“皆施龙凤环”。
刀切子弹的原理依据    从材料学的角度看,当一个物体遇到冲击时,密度越大的物体越能抵御冲击而不会变形、破碎或者是变形、破碎较小。所以在测试子弹时,一般都选密度较大的钢板作为威力测试,而选密度很小的肥皂块和明胶块来测试子弹在软物体中的弹道变化,就是因为它们的密度不同,子弹射中他们时结果很不一样。但在高速运动的物体面前,物体的密度特性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比如我们很熟悉的水,在日常的情况下,能够任意改变自己的形态,人可以随意进入水中而不受伤。但是人如果以很高的速度跳到水面时,平时看起来柔软无比的水就会变得水泥般坚硬无比,把人撞碎。跳水运动员在练习10米高台跳水时,如果入水姿势不对,经常会被水“拍伤”就是这个道理。子弹头和匕首,密度上相差不大,所以当高速飞行的子弹遇到匕首时,匕首的密度瞬间会变得非常大,足以把子弹撞的变形破碎。由于匕首放置在离枪口仅50米的地方,这时子弹的速度正是最大值,加上匕首刃面是一个非常小的面,当子弹击中匕首时,能量还来不及传递带到他部位,就已经被切开了。从效果看,我国射手使用的应该是国外铜被甲的铅芯普通子弹,如果使用带钢芯的子弹,切起来就不会那么容易了,说不定还会碎成几块。毕竟这种“一弹两孔”的比赛项目带有很大的表演性,还是要讲究表演效果的。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一定要保证子弹头的正中间击中匕首的刀刃。因为飞行的子弹是一个高速旋转的锥形体,稍微有一点偏差,子弹就会以侧面击中匕首,被碰飞到一边去。
这个,必看~ 1965年乌兹别克斯坦的撒玛尔罕遗址的壁画中的高丽使者身配环手大刀,大刀的式样和昭陵壁画中“持甲仪卫图”中侍卫所佩带的长刀完全一样。 四天王寺的“丙子椒林剑七星剑”,正仓院的“金银钿庄唐长刀”,这些刀都被成为“唐样大刀”。据考证这些刀剑是多为中国,朝鲜的舶来品。同样在日本出土的古坟期(公元7-8世纪)的刀剑中,“栃木県芳贺郡益子町天王冢古坟出土金铜装単凤环头大刀”,东京国立博物馆保存的铭文为:“不畏也□令此刀主富贵高迁财物多也”的环手龙头大刀,这些环手刀都符合史书记载的“皆施龙凤环”。 这些壁画、出土的文物都充分证明了仪刀是现在的朝鲜刀、日本刀的祖先,根据这些实物和壁画我们来还原一下盛唐时期仪刀的本来面目: 1、刀环:首先仪刀重要的标记就是有环,环中主要是龙凤作为主要的装饰,龙凤和整个环体镏金,龙凤环是用对焊或者铆接的形式和刀体连接,这样的制作非常巧妙,刀环的制作工艺考究,装饰精美,是由单独的工匠进行操作,刀刃的锻造是专门的锻造匠人锻造,这样两个工序保证了整刀的精美和刀刃锻造的精良的有效结合,这样的工艺在汉朝的环手刀中也有出现,传承有序可见一般。 2、手柄: 多缠绕金银丝或装饰金银薄片,从西安市今年出土的一只唐环手刀和日本东京国立的博物馆的出土环手刀来看,手柄的制作非常接近,巧合的是这两柄大刀刀背都有错金或错银铭文。 3、刀刃:唐刀的刀身是直刀,无弧度,刀脊有两种一种是平的,上面会镶嵌文字,一种是现在日本刀称之为“庵栋”,也就是刀背有脊线,这样的刀脊在高古藏刀中也有实物。刀刃靠近手柄部分厚度最厚,然后均匀递减到刀尖。 4、刀尖:刀尖有两种一种是日本称之为“切刃造”,也就是刀尖不是有弧度的,像阿拉伯数字的“7”一样,另外一种刀尖是弧形的刀尖自然和刀刃结合,古藏刀严格的遵循这个形状并保留下来。 5、刀挡:从壁画和雕塑上来看,早期的仪刀没有刀档。刀档的出现是在唐中期以后,部分壁画和造像依稀找到唐仪刀的刀档是菱形的,比较小,这样的刀档在日本的唐样大刀中能够看到。 6、刀鞘: 鞘口和鞘尾都开始采用金属包裹,并镏金银。 早期仪刀也没有吊环,估计佩带还是斜插在腰带上携带,中期以后刀鞘的挂环工艺复杂,极其具备装饰性,正仓院的 “金银钿庄唐长刀”能充分体现出来盛唐时期仪刀的威仪和精美。 7、锻造:唐刀的锻造应该承袭了汉朝发明的“百炼钢”技术,刀刃的锻造也是采用复合锻造。 日本刀虽然是唐仪刀的传承,但是在日本本土随着战争的锤炼,姿态和锻造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平安时期的战乱,刀匠开始研究更加好的锻造技术,由于日本本土的资源匮乏,铁矿和高温燃料的不充足,钢铁的性能受到限制,为了解决刀刃锋利保持很好的硬度,同时具备非常锋利的性能,刀身又要保持适当的弹性,日本刀开始采用三明治式的锻造技术,由于使用材料的性质不同,在淬火的时候金属内部产生的应力不同,刀刃开始变的有弧度,从此日本刀逐渐脱离的中国唐刀的影响,发展成为具有典型日本特色的冷兵器。 同样作为唐刀的传承的藏刀,由于没有大的对外战争和内部的战争,刀剑的演化和进步基本停止了,所以严格保留的唐刀的姿态,如今对我们研究冷兵器提供了活化石的样本。
基础知识课~转的~  唐帝国通过开明的政治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成为当时世界的中心,从唐初的统一之战到盛唐时期所有的对内对外战争,都出现在冷兵器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武器——唐刀。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与阿拉伯大马士革刀著称于世的两种名刀,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在艺术上均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可以说是我国刀剑史上的巅峰。   唐刀与日本刀的区别   一般而言,日本武士刀的刀身都有一定弧度,唐刀则多采取直身造型。但是,事实上也有些忍者刀采取直刃造型,唐刀之中也有弯曲者存在。依据刀身弯曲与否区分武士刀与唐刀有时并不可靠。下面介绍一个简单的方法判断区分日本刀与唐刀。日本刀的刃区面积一般都占刀身面积的二分之一以上,而唐刀的刃区面积一般为四分之一左右,采取斧刃造型。为什么?这一点是由战场环境所决定的。在日本战场上,金属铠甲绝对是稀罕物,在这种环境下,刀的工作主要是“切肉”,自然是越锋利越好;为了满足这样的要求,刃区扩张到刀身面积的一半,理所当然。而中国的古代战场上,刀刃碰上个护心镜、铜盔之类的东西,则更加的稀松平常;面对这种情况,刀锋就不能简单地只追求锋利,还要兼顾破甲能力;而斧刃,就是这一要求的体现了  唐刀的渊源   唐刀的始祖为汉刀(又称环首刀),汉刀多为单手刀,刀柄较短,长度为58~114厘米不等,并且无一例外在刀柄外侧制成扁圆的环状,环首刀也因此得名。   唐刀在汉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采用汉刀的“百炼钢”的锻造工艺,并且改善了在锻造时对钢材里杂质的处理方法,并创造了“包钢”的技术,使唐刀外硬内软,拥有极强的韧性。   在改善锻造工艺的同时,唐刀的外观上也有很大的改进。唐刀去掉了汉刀刀首的扁环,让刀身加宽,并且延长刀柄,使唐刀可以双手持握。   以上的改进,使得唐刀比汉刀有了质的飞跃,不仅从外观上更富观赏性,并且真正提高了实战性能和耐用性,使唐刀可以劈开任何盔甲器械。历史上的唐朝时期,只有刀而无剑的,在当时名为剑的,实际上也就是唐刀。   真正的唐刀工艺使得唐刀的成本太过昂贵,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也就只有唐代才用的起这样精良的兵器,有许多当时的名人,都只为弄一把上乘精良的唐刀而耗尽家财。   在唐代时,唐刀传入日本,当时的日本已经得到汉刀的冶炼技艺,但是当日本天皇看到唐刀时,也惊叹地说:只有中原才能铸出如此精良的刀剑。日本随即学习唐刀的锻造之法,并加以改进,就成为了今天所见到的世界三大名刀之一的日本刀。而到唐代之后,中国的唐刀锻造技艺逐渐失传,就算以现在的现代工艺,也无法复制一件真正的唐刀了。   刀剑的锻造级别分类  素装唐刀   刃长(cm):71   柄长(cm):27   刀身宽(cm):3.1   刀身厚(cm):0.6   全重(kg):1.35   刀重(kg):1.1   脱水古檀鞘,素装,两端中间手工包铜。  标准唐刀   刃长(cm):75   柄长(cm):27   刀身宽(cm):3.1   刀身厚(cm):0.7   全重(kg):1.45   刀重(kg):1.0   脱水古檀鞘,失蜡法标准铜装。  豪华唐刀   刃长(cm):76   柄长(cm):25   刀身宽(cm):3.2   刀身厚(cm):0.7   全重(kg):2.0   刀重(kg):1.0   (莫殇手中的唐刀基本是按照标准唐刀打造的,不过比较长,这里有详细的资料...)   刃长(cm):93   柄长(cm):27   刀身宽(cm):4.1   刀身厚(cm):0.5   全重(kg):1.5   刀重(kg):1.0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