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灬判官 丨灬判官
关注数: 23 粉丝数: 116 发帖数: 4,099 关注贴吧数: 46
佛说丨学佛,先学会过生活 每一个人总是在自己的感受里面生活,执着于自己“心”的感受,其实这些感受就是让我们尝受到痛苦的主要原因,因为当我们用“我自己的感受”来分别和判断一切事物时,就会产生“对”与“错”、“爱”与“恨”、“是”与“非”的分别,而产生种种烦恼。 心,就是制造一切法的根源。制造快乐就会有快乐的感觉;制造烦恼就会有烦恼的感觉;放下就会心安;不放下就会提心吊胆! 所谓“放下”,不是要我们将家庭、事业、父母、小孩统统丢掉,也不去关心生活中所遭遇的一切人和事,如同木头一般。 放下,就是要我们放下“执着”。在挂碍中放下;在贪恋中放下;在“有执着”中放下执着。因为心有执着,就会困在里面,想到“钱”就困在“钱”里;想到“情”就困在“情”里,心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往往都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绑”住了。如果始终固执在这些自我的感受和想法中,往往就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的痛苦和矛盾。 《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怎样才能“心无挂碍”呢?就是以“缘起性空”观照自己的生活,了知诸法本无自性,并以“止观双运”时时训练我们这颗心,将“空性”引导入我们的生活当中,放下执着,不要用“自以为是”的感觉去分别。如果我们的心能够松弛、包容、不在意、不计较、不攀缘任何外在现象,心就会很坦然地属于自己,此时才能感受自己内在的那份明朗,“吃饭的时候就是吃饭;睡觉的时候就是睡觉”,随时随处体悟自己当下的真实,不去追忆过去,不去妄想未来,这种当下的真实感受,就是生活的真品味! 一个修行的人,首先就是一个懂得生活的人。对心性的修行是没有空间与时间的限制的,它是无时无刻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的,在行、住、坐、卧与举手投足之间,放下自己的固执、是非、计较的观念,每一个念头都要非常积极地面对自己,这就是修行。学佛,首先要学会过一种不执着的生活!
一双筷子看人品,说得真准! 故事一: 与一朋友吃饭,恰好父亲来看我,便接来一起吃。父亲寡言,饭间一直静静地听我们聊天。 回家的路上,父亲说:“你这个朋友,不可深交”。 我愕然,这个朋友是因生意认识的,合作过几次,印象还不错。 父亲说:“从吃相看,基本可以估摸出他是个怎样的人。他夹菜有个习惯性动作,总是用筷子把盘子底部的菜翻上来,划拉几下,才夹起菜,对喜欢吃的菜,更是反反复复地翻炒,就好比把筷子当成锅铲,把一盘菜在盘子里重新炒了一次。” 我不以为然:“每个人习惯不同,有的人喜欢细嚼慢咽,有的人喜欢大快朵颐,不可苛求。” 父亲摇摇头说:“如果一个生活困窘的人面对一盘盘美味佳肴,吃相不雅可以理解,可你这位朋友本是生意之人,物质生活并不困苦,如此吃相,只能说明他是个自私、狭隘之人。面对一盘菜,他丝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用筷子在盘子里翻来覆去地炒,如果面对的是利益的诱惑,他一定会不择手段占为己有。” 接着,父亲讲起他小时候的故事。 父亲5岁时,爷爷就去世了,孤儿寡母的日子过得极为窘迫,常常饥不果腹。有时去亲戚家做客,奶奶会提前反复叮嘱父亲:“儿啊,吃饭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吃相,不能独自霸占自己喜欢吃的菜,那会被人耻笑的。我们家穷,但不能失了礼节。” 奶奶的话,父亲铭记于心,即使面对满桌美味佳肴,他也不会失态,总能控制有度。 末了,父亲意味深长地说:“不要小瞧一双筷子, 一个小小的细节,可以看出拿筷子者的修为和人品。”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应证了父亲的话,为了一点蝇头小利,那位朋友果然弃义而去。 从那之后,我一直谨记父亲的话,一个人的一生, 诱惑何其多,但要时刻对欲望加以节制,好的东西,更不能占为己有,要与人分享。 提炼做人的品质,应从一双筷子的节制开始。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