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O GCO
关注数: 0 粉丝数: 10 发帖数: 89 关注贴吧数: 10
如何让孩子心甘情愿写作业?这是我见过的最好做法! 写作业确实是一件又费脑又辛苦的差事,但是,怎么样使孩子对写作业这件事不那么抵触,是我们父母应该去思考和做的,本文,小致将和大家一起探讨增加孩子写作业主动性,并解决孩子磨蹭不专心的一些方法。 01 ▲ 你是怎么提醒孩子完成作业的? “好了,吃完饭了,赶紧去写作业去吧。” “认真写,好好写......” “写不完今天就别吃饭。” 也许这时候,听话一点的孩子可能会自觉跑到书桌上认真完成作业;不自觉的孩子也许会磨蹭一下,直到在你的严厉警告下,不情愿地走到书桌前,边磨蹭边写作业。 在你的一声声:“快点写,怎么还没写完?不要磨蹭……”的催促中,艰难地完成作业。02 ▲ 为什么大多数孩子会排斥写作业? 除了做作业真的是一件费力又费脑的苦差事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当你用上面的语言和孩子沟通时,他大脑接收到的信息其实是:被命令、被控制。当大脑接收到的信息是“命令”或“控制”的时候,大脑首先输出的信息其实是“拒绝”,而不是“行动”。 所以说,当你命令孩子写作业时,他已经本能在抵抗了。 当一个人发自本能地去抗拒一件事情的时候,取得良好结果的几率也就微乎其微。 很多老师、家长在和孩子说话时,总是习惯性地命令、要求,挂在嘴边的总是这几句,“你该做什么?你不该做什么?你在这个时候要学什么?你该怎么听话......” 从来没有问过孩子,“你要不要做什么?你想做什么,接下来,你该怎么做......"这就难怪很多孩子做起事情来特别被动,完全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与积极性。03 ▲ 参与感对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大多数人不管是在工作或者学习中,往往都不太喜欢发号施令的人,因为那意味着你处于被动的状态。 只有当你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团队一份子的时候,你才会真心去为你的团队努力,这个团队可以是你的家庭、你的工作小组……对孩子来说,应该是能让其参与学习任务的任何团体。 换句话说他们让你有归属感,你对他们有参与感。 就拿做作业来说,如果你只是每天让你的孩子去完成作业。那么对他而言,他只是在完成老师的要求而已,事实上,这个时候,孩子往往呈现的是一种置身事外的态度。 只有当他从心底认同自己是完成作业这项任务的一份子,并且是最重要的主体时,他的大脑才会输出积极主动的信号。换句话说,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意识去主动完成作业。04 ▲ 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对作业有参与感? 沟通时,尽量把祈使句换成疑问句 “吃完饭了,赶紧去写作业。”换成“我们现在吃完饭了,接下来该做什么?” “先去写语文,写完语文再写数学。”换成:“你想先写什么?” “快点写啊,别磨蹭。” “认真点啊。”换成“写作业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由被动接受转换成主动思考。 给予孩子充分思考以上问题的时间,并耐心地等待孩子的回答 将简单的一句话分成三五句来讲,这样转换说话方式,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很累,可能会认为等待孩子自己回答比你直接告诉他答案要节省时间。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经过自己思考,从嘴巴里说出来的话,要比听到的话有用的多。 还结合自身来说,“你要努力”和“我一定要努力!”哪个更能激励你?对孩子来说,亦是如此。 和孩子共同制定学习计划 选择一个宽裕的时间,和孩子一起沟通,制定一份学习计划。对于计划的每一部分,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认真聆听孩子这样制定的原因。 如果孩子有好的想法,一定不要吝啬你的鼓励! 制定计划算是前期统筹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当于自我意识的激发和参与感的培养。 让孩子自己制定目标和奖惩规则 让孩子自己制定目标的好处是,孩子会更有参与感,而且当他们完成任务时,他们会更有成就感。 目标的制定可以从短期目标开始,比如认真完成作业、不磨蹭、作业正确率高等等;也可以从中期目标开始,比如期中考试成绩、一个月内做作业的认真度;也可以从长期目标开始,比如学期末的进步、成绩等等。 不管孩子制定什么目标,充分尊重并帮助他执行即可。自己制定奖惩规则不仅有利于孩子培养参与意识,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做温和坚定的执行者 家长要根据孩子自己的奖惩规则,严格执行。当孩子进步时,不要吝啬给他的鼓励。当他没有完成目标,需要承担的责任也绝不能姑息。05 ▲ 孩子写作业时家长应该怎么做? 孩子正在写作业时,您在干什么? 如果一边看电视一边监督孩子, 嘴里不停叨叨:“写快点。”“别磨蹭。”“不准看电视,好好学习。”孩子就会不高兴:“凭啥你就能看电视,我就不能看,真不公平。” 如果大人也看书,不打扰孩子, 营造浓厚的家庭学习气氛。孩子才能心态平和,心思都在学习上。 孩子写作业磨蹭、拖拉、不专心,该睡觉了,作业却没写完。您会怎么做? 要严肃地、平静地对孩子说:“孩子,写作业是你自己的事,你要 对自己的事负责,没写完不准写了,该睡觉了,明天自己去学校跟老师解释吧。 ”(适当地让孩子承担自己的行为带来的 一些后果。) 这样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很后悔,心里想:“这下完了,怎么跟老师说呀,看来明天写作业得快点了,不然还得挨批。” 孩子一直看电视,不睡觉也不写作业, 您怎么做? 平静对孩子说:“孩子,你该写作业了,如果写不完会挨批。你还想看多久?”孩子:“我再看10分钟行吗?”家长:“行,说话算数,到时间就关电视。”双方各退一步。时间到了,孩子主动关电视,去睡觉或写作业。 孩子作业写得潦草,您怎么做? 严肃地、平静地对孩子 说:“孩子,我已经说过了,写不工整要重写,因为不工整,老师看不清楚,你看,这是“规定”,不能破坏,所以你必须重写了。你看,你应该这样写字(讲述写字规范,横平竖直,大小一致。)。孩子,你只要写得比你刚才的字有进步就行 (和自己比),有信心吗?” 孩子懂得“规定”的重要性,心里想:“比刚才的字有进步,容易。”孩子会对自己充满信心。 孩子考试不及格,您看到成绩单后怎么做? 安慰孩子:“孩子,我知道你心里也不好受,一次没考好不代表什么, 关键是我们要找出没考好的原因,然后解决它,好不好,我和你一起分析一下。我相信你,下次一定会有进步。 ” 孩子就会认真地找原因去了,心里想:“我要努力,不辜负爸爸妈妈的期望,我一定行。”
【家长必看】每次考试后,孩子都说“太粗心了,其实我都会……” 相信很多家长都听过,每当孩子考试考砸了时都会这么说,这次考试没认真,太粗心了,其实我都会做,下次一定做对。真的如孩子说的是粗心吗?!其实不然,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呢?相信大家看完这篇文章后会有所感悟的。请输入标题想像这样一个场景:一个跳水运动员要参加半年后的比赛,他了解了一下基本动作,也练了几次。有那么一两次很标准,有几次有失误,不过他认为自己比赛时就能做到。比赛很快到了,他站在跳台上很紧张,结果当然失误了。离开赛场时他说:“唉,我疏忽了,主要是太紧张了。” 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么想?估计你会喊起来:他练得太少了!当然会失误!甚至你会说,这个故事太荒谬了,运动员不会这样的!所以当家长问关于孩子粗心的问题,可以这样说:没有粗心这回事。作业或者考试失误的主要原因是练得太少了,基本概念不清楚,不够熟练,准确率低 我们判断粗心的通常标准是“简单的,不该错的,考试错了” ----那就问问自己,熟练度足够吗? “原本会做的,考试做错了”----那就问问自己,基本概念真的清楚吗? “审题错了,不是不会做”----那再问问自己,准确率够吗?比如平时做题力求一遍作对吗?我们常常认为,平时做过的,考试就能做出来,其实不是。为什么呢? 一、熟练度不够所谓熟练度,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成年人,做小学一年级的计算题,每一题其实对我们来说都很简单。但是当我们在计时的情况下完成1000题,并不一定全对。如果平时经常做计算类的工作,很可能做的又快又准;如果平时疏于做简单计算的人,很可能又慢又错误百出。 解决方法:一道题目,反复接触至少要六次以上,并且每次都在思考,才会熟悉并产生记忆。这样才会在考试中能做对。 二、基本概念不清 还有一些题目,学生们认为自己是会做的,因为平时做对过,只是考试错了。但很可能是他们只看过1-2次,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很多概念的细节到底是什么?之间的关联是什么?可以有哪些变化?并未深究。在考试有时间限制和压力的情况下,人通常本能的选择自己大脑中最先搜素到的记忆存储,而这个记忆和认知很可能是错误和疏漏的。所以考试订正时,这类题目,不妨再变形或者深究一下,举一反三,这时会发现同学们又疑惑或者糊涂了。所以,学过,并不等于是学会,更不等于融会贯通。 解决方法:试着去讲解题目,如果做到能讲解题目,表示确实理解了。通常在讲解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这也是教学相长的意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三、准确率不高家长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打字时,你是每个词是一次输入正确,还是不断删除修改?这个也是准确率的问题。如果平时做事力求“一遍做对”,“每遍都提升”,关键时刻才有可能一次做对。这需要用心投入和沉稳,还需要刻意自我要求,反复多次后才能成为本能。如果做错了,觉得“没关系,以后还有机会”,常常会造成多次也无法做到比较好的状态。另外,准确率还和“做题量”以及“题目类型”有关 所以如果平时单元的作业100题总要错3-5题,考试的出错率基本会翻2-3倍。而概率因素导致平时错误率越高,考试时失分率越成倍增大。因为考试时题目的类型更加宽泛和变化多端。 解决方法:每次做题都认真对待,提高准确率,争取会的做题,建立错题本。好吧,我们再回到那位跳水运动员这儿----如果半年后他参加比赛,他现在就需要各项体能的训练,基本动作的反复练习--每次都要力求完美,整套动作也需要练得无比熟悉犹如本能,然后才有可能走上赛场。即使这样,也不是万无一失的。所以放弃“粗心”这样的说法吧! 放弃“粗心”这个观点之后我们才有可能认真查找原因,制定训练的计划,获得真正提升。获得提升的,决不仅仅是成绩,还包括审视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策略,行动力,意志力。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