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村惂鐢ㄦ埛_00QMER4馃惥 -
关注数: 1 粉丝数: 4 发帖数: 201 关注贴吧数: 0
齐白石绘画风格及真伪辨析(转帖) 齐白石绘画风格及真伪辨析  齐白石生平 一代艺术大家齐白石(1864年——1957年),享年94岁(自署97岁)。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别号齐大、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主人、杏子坞老民、三百石印富翁、星塘老屋后人等。 齐白石七岁(1870年)时,从外祖父周雨若读书于枫林亭王爷殿私塾。十四岁(1877年)始学木工。十九岁(1882年)临摹《芥子园画谱》并学习治印。二十六岁(1889年)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习诗文、攻绘画。中年多次出游,足迹遍及全国各地。1919年正式定居北京。与友陈师曾等过从甚密。1953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称号,并当选为中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 齐白石作品的作伪情况 由于齐白石在绘画成就上的巨大影响,并在书画流通市场中的巨大经济价值,在他生前至现在的近百年中,齐白石绘画伪作泛滥成灾,充斥各种拍卖会、画廊及公私收藏,致使诸多藏家不敢染指齐白石作品的收藏,而购进伪作者也大有人在。 齐白石50多岁前,由于其影响并不广泛,故当时几无他的伪作。1922年,陈师曾到日本参加东京府厅工艺馆举办的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带去齐白石的一些花卉、山水作品,全部售出,且价格颇高。齐白石因此而名扬东瀛。求画之人亦骤然增多。由于齐白石声名日隆,作品价格上扬,他的创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诸多伪作便应时而生。面对伪作的出现和增多,齐白石深恶痛绝。其题《水草小虫》册页云:“此册八开,其中一开有‘九九翁’之印,乃余八十一岁时作也。今公度先生得之于厂肆。白石之画,从来被无赖子作伪,因使天下人士不敢收藏。度公能鉴别,予以题记之。戊子八十八岁白石,时尚客京华。”为了提醒收藏者,齐白石还刻了自己的指纹印,并制造钢印钤于书画,伪作非但没能遏止,反而越来越多。由其所刻“吾画遍行天下伪造居多”和“吾画遍行天下蒙人伪造尤多”两方朱文方印,可见其无可奈何的心态。 齐白石作品的作伪,在作伪时间上有两个高峰时期,即解放前(1949年前)和改革开放以后(1979年后)。解放前的伪齐白石作品,其作伪者书画功力较深,鉴定难度较大。但深谙齐白石书画风格,多作分析比较,其真伪亦不难分辨。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伪齐白石作品,由于作伪者水平较低,加之对齐白石艺术及生平缺乏深入的了解,往往在伪作中露出破绽,与齐白石真迹相去甚远。但由于目前收藏界也有眼界不高的藏家,真伪莫辨,竟耗巨资收藏了伪品,因此也刺激了伪作的产生。 齐白石绘画的作伪,其作伪地点可以说遍及全国各地,南京、上海、扬州、广州、湖南、天津、北京及香港等地都有其作伪者。湖南的作伪者,一般伪造齐白石中青年时期的作品;而北京的作伪者,则伪造齐白石晚年时期的作品。 齐白石作品,除其工笔草虫曾有其儿子齐良琨(子如)或学生代笔外,其绘画绝少假他人之手。伪齐白石作品,其制作特点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由作伪者手绘而成,分为旧仿和新仿,旧仿较新仿水平高,鉴定难度较大;二是木版水印的齐白石作品,也充当齐白石真迹蒙骗藏家。木版水印的作品,线条干涩,墨色浮薄,气息微弱,缺乏力透纸背的墨色滋润度,无真迹笔酣墨饱、气足神完的绘画特点。还有一种情况,齐白石三子齐良琨(子如)曾与门房串通,留下白石真迹,自己另作一幅,盖上齐白石真印,让取画之人拿走而流入社会。这类情况的伪作可能不多,今录此姑存一说。 伪齐白石作品的泛滥,在当今的艺术市场中,任何一个画廊、任何一个拍卖会都有可能见到伪作的出现,可以说是一个奇特的景观。人们不禁要问,海内外各地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校、文物商店及私家收藏有那么多齐白石作品,哪会还有那么多作品频频出现,好像无形中有无数只手在变魔术似的。 齐白石艺术风格及鉴定要点 鉴定齐白石作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应深入研究齐白石的书法、绘画和篆刻的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只有在深谙其艺术风格和特点的基础上,辅以其他诸如纸张、颜料、印泥、装裱等方面的次要依据,方能准确地判定一幅作品的真伪。
白石老人画虾——舒乙 齐白石以画虾而闻名;当然,他是大师,几乎什么都画,白菜、桃子、牡丹、山水、人物,样样好,无一不能,无一不精。虾,齐白石不光画得多,而且是他的“发明”,他的“专利”,成了他的“象征”和“符号”。 中国现代文学馆曾为诗人阮章竞办过一次艺术展览,其中有一幅阮氏学齐氏的《虾》。虾画得一般,神来之笔是画上的那段文字。大意是:有一次阮诗人自己去赴宴,吃大虾,无意中数了虾身的节数,是六段,大惊,因为齐白石老人画虾是五段。他不信,又数,还是六段。于是回去查大百科,查海洋生物辞典,都说虾是六段。可齐老人的画明明是以实物为对象的,而且观察细微,远近闻名。怪了。最后,阮诗人的结论是:可见,权威也有错,可千万别迷信啊。 这段文字引出观众许多感慨,有人高声朗读,还有的不禁哈哈大笑起来。总之,大家都读得饶有兴趣。 不过,读了也就过去了,算是一桩艺坛趣事吧。 妈妈去世之后,我们整理她的遗物,在她的画框中发现一张齐白石先生早年的《虾》,不知是不是爸爸生前购买的。看了这虾,我们又大吃一惊。 原来,齐白石先生早年画的虾真是六段,不是后来的五段。 我琢磨,这当中肯定有重要变法。 记得妈妈曾说过,她亲眼看见齐先生的笔洗中养过几只小的活虾。年迈的齐先生对着笔洗默默地看,一看就是老半天。 对一位大师来说,这种凝视,与其说是观察,不如说是思考,是酝酿,是艺术升华的前奏。 齐先生在画虾上确实有重要的三段变法:第一阶段是如实画来,写实,宗法自然,更像写生;第二阶段最重要,不算“零碎”,虾身主体简化为九笔。所谓“零碎”一共是八样:双眼、短须、长须、大钳、前足、腹足、尾,还有一笔深墨勾出的内腔,这种结构便是齐白石的虾所独有的重要风格;第三阶段是画上的墨色不均一,笔先蘸墨,然后用另一支笔在笔肚上注水,把虾的“透明”画了出来,虾一下子就活了。 齐白石的虾由生活中的六段成了画纸上的五段,这包含了一个极重要的艺术原理:一定是五段的虾,在比例上在画面上摆出来最合理,最好看,最美。终于,五段由六段中飞腾了起来。 这个飞腾,太重要了,非常伟大,因为五段是艺术的真实,是一种超越,是一种非常,是比真实还美丽的璀璨,这就是齐白石变法的深刻。我揣摩,齐先生一定试验过,六段不成,四段也不成,非五段不成;于是,五段便成了艺术的必然,也衍生了一个有普遍艺术规律的美学原理。 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升腾为美妙的精神享受———这就是创作。《人民日报》舒乙(2001年10月25日第十二版)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