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校队23号 我是校队23号
古玩瓷器吧,欢迎您。
关注数: 254 粉丝数: 1,009 发帖数: 16,148 关注贴吧数: 76
康熙青花瓷的30个特点 康熙青花瓷的30个特点: 1、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 2 、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 3 、康熙中期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胎体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显疏松,偶有开片,还有一种亮青釉。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 4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 5 、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描画,呈色灰蓝,个别发色欠佳,浓重灰暗及蓝黑,与顺治青花特点很相似。 6 、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练精纯,由于水沉法改进为煅烧法,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明显。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面貌。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翠毛蓝”、“康熙五彩”、“墨分五色”。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器物画面浓淡深浅,光线强弱分明,不同层次的渲染,完全是由于工匠们熟练地运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有意识地造成多种深浅层次不同的色调,甚至在一笔一划中也能分出深浅不同的笔韵,如青花山水人物图,花鸟图等,无论远山近水,层峦叠嶂,均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立体感,结合晕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达到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犹如一幅水墨花,很具观赏性,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7 、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灰蓝,有的泛晕散,也有描青花,所占比重不大,多绘在杯、盘、碟等小件器皿上。 8 、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的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药,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釉青花、黄釉青,洒蓝开光青花、蓝地白花、豆青釉青花、外酱釉内青花、青花红彩、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虽烧造数量不是很多,但别具情趣。 9 、康熙青花仿明代青花发色也很流行,所占比例不大,主要是仿永乐、宣德青花苏泥勃青料重鲜艳带晕散的艺术效果。其次还有仿成化青花平等青料的淡描,仿嘉靖青花回青料蓝中泛紫。这时期最擅长仿宣德青花瓷,由于采用的是国产钴料,含铁量低,稳定性好,所绘花卉呈有黑色结晶斑点,是采用人工重涂积点方法,有意点染形成,青花下沉度及质感不够,釉面同样泛青,个别也有桔皮纹,用手抚摸釉面,比较光滑,凹凸不平感觉不明显,而永宣青花釉面往往带有波浪状,总体来看,仿制水平还是很高的。 10、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是清代青花瓷器中造型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形式更是变化多样,层出不穷,一种器型往往有多种不同的式样,以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和条件为依据,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种文具、茶具、象生瓷、瓷塑及仿古铜器式样祭器、外销瓷等。外销瓷在当时对外贸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主要是表花、五彩两个品种,基本都是民窑器,用色偏浓重,造型高大,纹饰也适应于国外市场的需求,规整繁缛,并有许多创新式样。
《瓷器窑口全集》好不容易整理的,和吧友一起学!~ 《瓷器窑口全集》好不容易整理的,,和吧友一起学!多记点是点儿~时间我有每个都详细讲解一遍! 北方篇 (山西省 陕西省 山东省 河北省 辽宁省 内蒙古 甘肃省) 南方篇 (湖南省 安徽省 江苏省 四川省 云南省 广东省 广西) 山西省: 平定窑: 在今山西平定县,故名。始烧于唐而终于金,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 介休窑:在今山西介休县,故名。创烧于宋初,历金、元、明、清四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白釉黑花及黄褐釉印花瓷等。 霍窑:在今山西霍县,故名。又称彭窑。创烧于金而盛于元,结束于清代,以烧白瓷为主。 大同窑: 在今山西大同市,故名。始烧于元代。以烧黑瓷为主,兼有少量茶叶末釉瓷。 浑源窑: 在今山西浑源县,故名。始烧于唐,终于元代,产品主要有白瓷和黑瓷两种。 怀仁窑:在今山西怀仁县,故名。始烧于金代,历经元明两代,以烧黑瓷为主。 阳城窑: 在山西阳城县,故名。文献少有记载,窑址于 1980年在阳城东关外的窑畔间发现。以烧制白瓷为主,多为盘、碗等日用器皿,其中折腰盘,显系仿定窑作品;定窑生产的大盖缸等,在该窑址中也有发现。胎色较灰,为增加白度,均施白化妆土。 盂县窑:地在山西盂县而名。文献最早记载见于《元一统志》:“石甘有窑十处在盂州。”《永乐大典》:“盂县磁窑一座,在县东南三十里。”1977年在山西盂县磁窑坡发现了窑址。产品以白瓷为主。有印花、刻花等装饰也有的以镂空装饰器足。 蒲州窑: 在山西省永济,因旧属蒲州,故名,系元代北方著名瓷窑。
唐代瓷器名窑有几个 ???? 长沙窑 是唐代南方重要的青瓷窑。在今湖南长沙市郊铜官镇瓦渣坪首先发现,故又称"铜官窑"。创烧于唐代,晚唐至五代是极盛期,五代以后衰落。以烧制青瓷为主,兼烧少量的白釉、褐釉、酱釉、线釉、蓝釉瓷器。器物造型繁多,各种日常用器均有烧造, 以罐和壶的形式最为多样,,短嘴多角壶是其典型器。陶窑与霍窑 陶窑与霍窑传是景德镇最早的两座瓷窑。据清人兰浦所著《景德镇陶线》卷五"历代窑考"载:"陶窑,初唐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钟秀里人陶氏所浇也。邑志云,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戴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满天下"。"霍窑,窑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邑志戴唐武德四年诏新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但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各文物考古单位对景德镇地区的古代瓷器进行了多次大规模调查,均未发现有任何唐代遗存。五十年代发现的胜梅亭和石虎湾两处五代(AD906~960)窑址,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景德镇瓷窑遗址。不过,另据宋本《柳河东集》注《代人进御器状》载,当时所进瓷器是景德镇地区(饶州)所产。如果属实,则至少可以把景德镇的瓷业史提前到唐代中期。邢窑 ;;在今河北内丘县,唐代属邢州,故名。以烧制白瓷为主。器物分粗细两类,细的一类胎制细腻洁白,造型规整,露胎部分滑润如糯米粉。粗的一类器物多施化妆土。邢窑是唐代最负盛名的白瓷窑,白瓷碗有"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声誉。所产瓷瓶在唐代亦极著名,时称"内丘瓶"。邢窑白瓷因与同时代著名的越越窑青瓷齐名,从而形成了中国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局面。唐末五代时期,邢窑在白瓷生产中的地位逐渐为曲阳定窑所代替。耀州窑 窑址在今陕西铜川市,宋属耀州,故名。始烧于唐代,北宋中期以后达于鼎盛,终于明代正德、嘉靖年间。烧制唐三彩、白瓷、青瓷、黑瓷和酱色釉瓷等品种,以青瓷最负盛名。器型以碗、盘、碟、罐、瓶、盒、炉为主,也有渣斗和各式小杯。胎质灰白而薄,釉色匀净。由于胎中所含铁份,在相应的烧成气氛下,使器底或圈足周围呈现一种姜黄色斑块,形成了耀州窑青瓷的独有特征。装饰技法以刻花、印花为主,刀法犀利,线条刚劲流畅。宋代耀州窑对各地制瓷业有很大影响,河南临汝、宜阳、宝丰、新安、禹县、内乡及广东广州西村窑,广西永福窑等都烧制相似的青瓷,从而形成耀州窑系。磁州窑 在今河北磁县,宋属磁州,故名。始烧于五代,盛于宋。产品以白瓷、黑瓷和白地釉下黑、褐彩绘为主。白瓷装饰有划花、剔花、线斑、褐斑及珍珠地划花等。白釉釉下黑彩、褐彩划花器是磁州窑的优质瓷。器物除碗、盘、瓶、罐等日用器外,所产瓷枕极为著名。枕底常见张家、李家、王家和陈家造印记。图案内容除一般花鸟禽兽外,还有各种富有生活气息的题材,清新活泼,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瓷枕上还往往书写宋、金流行的词牌、曲牌等。宋磁州窑对各地制瓷业的影响极大,河南修武当阳峪窑、鹤壁集窑、禹县扒村窑、登丰曲河窑及山西介休窑、江西吉州窑等都烧制相类的产品,从而形成磁州窑系。元以后磁州窑大形器增多,精致的产品少见,明以后更趋衰退。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