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9gu520 liu9gu520
关注数: 233 粉丝数: 739 发帖数: 5,330 关注贴吧数: 18
科普:轰动一时的F15反卫星试验 1985年9月13日,美国空军飞行试验中心(AFFTC)的前司令维尔博特·皮尔森将军成为第一名成功击落卫星的飞行员,ASM-135反卫星导弹从他驾驶的F-15A“鹰”式多用途战斗机上发射出去。当时的高度是3万8千英尺,距离美军太平洋导弹靶场以西200英里。 AFFTC网站上发表的题为《试飞历史的经典时刻》文章,把皮尔森的那次航行奉为“无与伦比的鹰式飞行”,使他成为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王牌飞行员。 皮尔森的成功凝聚了AFFTC长达6年的努力。而飞行任务的大获成功需要飞行员拥有完美的飞行纪录,这样他的飞机才可能在指定的时间、在太平洋上某个指定的地点降落。 当时,以1.2马赫的速度飞行时,皮尔森突然以一个65度的爬升,把速度降到了0.934马赫(刚好低于声速)。当飞机飞行到38100英尺时,反卫星导弹自动发射。反卫星导弹由两级助推火箭和一个称为“小型寻的拦截器”(MHV)的弹头组成。MHV的红外线传感器发现并跟踪预定目标———一颗1979年发射的、荒废已久的重达2千磅的SolwindP78-1太阳能实验室。 MHV周围的8个发动器是用来最后调整轨道的,MHV后部另外配有4个小型的火箭式的发动器,控制其高度、保证方向的稳定。 飞行末期速度达到每小时1万5千公里时,MHV就与SolwindP78-1相撞,瞬间卫星就爆炸变成了废墟。 1983年3月23日美国总统里根提出“星球大战”计划,随后该项目被纳入“星球大战”计划之中并加快发展。 1984年该导弹单价735万美元 1985年9月13日首次由F-15进行太空试射。该项目研制费用13亿美元,总费用36亿美元(不含机载/地面设备),采购134枚(含12枚试验弹) 计划1988年服役。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以及华约组织消亡,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冷战时代宣告结束。 “星球大战”计划于1992年被美国国会取消,该项目是否已经停止实施未见报道。该弹采用无弹翼、尾部控制气动外形布局,弹体为圆柱形,头部呈卵形,尾部有5片呈5角星形配置的尾翼,其中2个为固定翼面,3个为活动舵面。弹体内部结构,从后到前为第1级舱、第2级舱、旋转台舱和微型飞行器舱。 第1级舱包括1台锡奥科尔化学公司的脉冲式固体火箭发动机(原用于SRAM近距攻击导弹)和驱动舵面的电动舵机。发动机长2.54m,直径440mm,总重782kg,HTPB推进剂重449kg,推力3334dN,总冲112100dNs,工作温度-36°C~+30°C。第2级舱包括1台锡奥科尔化学公司的ALTAIRⅢ固体火箭发动机和斯佩里公司的惯性导航系统。发动机长1.486m,直径500mm,总重446kg,推进剂重274kg,推力2690dN,工作时间27.8s。 旋转台舱用于当第2级发动机达到预定工作时间时,带动作战有效载荷——微型飞行器旋转。微型飞行器位于导弹头部的可抛整流罩内,由内/外环圆柱体构成陀螺机构,长0.4572m,直径305mm,重13.4kg,以20r/min的转速绕弹体纵轴旋转。休斯公司的8管红外望远镜沿径向均匀配置在内环圆柱体前部,每管望远镜的头部各有1个红外探测器,其外部有红外致冷套;霍尼韦尔公司的激光陀螺仪和微处理器装在内环圆柱体后部,前者用于确定初始位置基准,后者根据红外望远镜测得的目标信息修正该初始位置基准,将其变为点燃操纵火箭的点火命令,控制微型飞行器飞向目标。 该操纵火箭呈圆柱形,共有56个,分内外两层均匀分布在外环圆柱体的四周,与其母线平行,各个火箭壳体内串列装填2个单独点火的药柱,共用1个喷管,处于火箭壳体中部,且其轴线垂直于微型飞行器的纵轴,可在需要时点燃某一操纵火箭,对旋转中的微型飞行器的轨迹进行控制最大射程:15.24km(射高) 最小射程:10.69km(射高) 最大速度:M40.3 使用高度:10000km 最大过载 :? 制导系统:惯导加红外末制导 引信:无 战斗部:微型飞行器 动力装置:1台固体脉冲式火箭助推器加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重:1221.36kg 弹长:5.4267m 弹径:502mm 翼展:753mm(PS:我搜了一下,兔吧似乎没人发过,我就顺便科普一下,)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