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_小牛 MR_小牛
关注数: 135 粉丝数: 114 发帖数: 3,449 关注贴吧数: 2
[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送给曾经被误解、正在被误解的同袍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送给曾经被误解、正在被误解和可能被误解的汉服同袍们(月影) 作为一个热爱汉服的人,你是不是曾经遇到过身着汉服走在大街上的时候,却被人误解为是日本人或是韩国人,身着的汉服也被误认为是“和服”、“韩服”?是不是曾经因为穿着汉服被身边的人说成是搞怪、COSPLAY,甚至是神经病?当你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你的感觉是什么?是不是觉得很难过,觉得很委屈,觉得愤怒?是不是因为明明是汉族人却不知道自己的传统民族服饰这样的想法而有汉族也许族将不族的感觉?作为一个汉族同胞,我感激曾经为了汉服的复兴而做出贡献的众多同袍,也理解同袍们被误解的感受。但是,我在这里想请同袍们思索几个问题。在面对误解,除了委屈、难过和愤怒,同袍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汉服明明是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却反而不被汉族人民所认同?难道汉族真的是一个没有民族意识的民族,难道汉族人是愚民?在这里我恳请各位热爱汉服,以自己身为一个汉族人而骄傲的各位同袍先放下你的难过、委屈和愤怒,好好想想。 汉服是汉族的传统服饰没有错,但是因为历史的原因,汉服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被禁止穿着,被隔绝出了汉族人的生活。这里的禁止穿着可不仅仅只是口头禁止或是倡议的方式,而是以想要汉服就必须交出你的生命这样的方式进行的。在汉服被隔绝出了汉民族的生活之后,伴随而来的就是200多年的思想控制。这样的历史会让汉族人的思想变成什么样子,会给汉服带来怎样的影响?是的,它会让汉族人对汉服一无所知,忘记这是自己民族曾经一直穿着的服饰,忘记有人曾经为了保住这一身的服饰失去了性命,忘记这是属于汉族的服饰。我想很多知道历史的同袍也许觉得这是一件很好理解的事,可是对于真正对汉服一无所知的普通汉族人而言,汉服是只有出现在古装电视剧中的戏服,是只有古代的人才会穿着的服饰。那么现在,请同袍们重新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不曾了解过任何汉服知识,压根不知道汉服是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只以为汉服是古装的普通汉族人。如果你是这样的汉族人,你在看到有人穿着这样的服饰,你会怎么去想?时间是很残忍的,它总是无情的向前推进,不去为任何东西而停留,还会在逝去的同时带走一切,抹去一切的痕迹。同袍们,汉服离开我们已经有300多年了,300多年是怎样一个概念你们想过吗?那是3个世纪,而且这3个多世纪是世界历史变幻最快,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转变最快的3个世纪。就像现在的我们已经很难想象我们的先辈们是用着怎样的热情在战争中为了自由和独立而去浴血奋战一样。所以同袍们,请宽容一些,宽容那些不了解事实,不清楚真相的我们的同族同胞们。也许他们的言语伤害了你,也许他们的行为刺痛了你,可是请你们明白,也许曾经我们也有着与他们相同的想法,也许曾经的我们也是那样的不明真相。宽容他们,其实也是宽容我们自己。因为我们被伤害过,所以我们才更能知道被伤害的痛苦和难过不是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因为知道被伤害的痛苦和难过,我们才更不该把这种伤痛再延续下去了。我们是同胞,所以我们血脉相连,我们是同袍,所以我们志趣相投,让同胞和同袍一起携手,让汉服重回我们的生活,让汉族重新穿上我们的汉服,让传统重新在我们这里起航!(月影杂话:讲到历史,很多同袍都说对于历史我们还是不要过多的涉及,因为这会给一些人留下把柄,说我们是以历史挑拨各民族的情感。对于这种观点,月影是反对的,所以月影会在下一次的随笔中与同胞同袍们一起聊一聊这个话题。)
大学的最后一年有一门课程叫「人生」。 最后一节课,老师说要考试。「三道题目都很简单,」老师笑眯眯地说:「记得父母生日的同学请举手!」片刻,女生都齐刷刷地举起了手,有几个男生畏畏缩缩地举起了手,又放了下去。 老师继续问:「教学楼里有三个清洁工,谁能叫出其中两个人的名字?」这下大家都傻眼了。三年了,怎麼从来没留意过她们? 老师接著抛出了第三道题:「你是否打过自己的耳光?」这一回,所有的学生都哧哧地笑了起来。打自己耳光,恐怕只有傻瓜或疯子才干得出来吧? 嘈杂的议论声渐渐平息下来了,老师说话了:「‘人生’这门课程,旨在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导我们今后如何立身处世、如何成人成才。今天的三道考题,可以说是对同学们做了一个大概的检验。」 「第一题——记住父母的生日。」 老师在黑板上重重地写下了「孝道」两个字,「孝道教人善良,心存孝道的人,必定具有善的根苗,有善的根苗,才可能开出善花,结出善果。」 「第二题——记住你身边每一个人的名字。」 老师又写下了「尊重」两个字,「记住别人的名字,是尊重别人的表现之一,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尊重使人宽厚。基石宽厚方能负重,人心宽厚方可立业。」 「最后一题——如果你不记得父母的生日,又叫不出清洁工人的名字,那麼,你就该打自己一记耳光了。」 老师又在黑板上写下了「反省」二字,「反省促人进步,有反省才有悔悟,有悔悟才会有进步,才会有成才的可能。」 这三道看似简单的题实则蕴含著丰富的人生哲理: 一个人善良与否,决定了他将来是否有用;宽厚与否,决定了他将如何发挥作用;而能否不断反省、不断进步,则决定了他是否能持久向前,愈来愈有用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