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花雪月去大理 大理国段玉
关注数: 132 粉丝数: 2,290 发帖数: 5,636 关注贴吧数: 17
北京中轴线申遗是黑夜白夜一起做梦】】】】】】】】】】 钟鼓楼周边整体搬迁尚未启动 专家称不应大拆大建 背景 永定门至钟鼓楼的中轴线将启动申遗,钟鼓楼和天坛周边将整批外迁,具体范围还将与规划、文物部门协商划定。今年起,东城计划每年疏解1万人,至2030年,东城人口争取控制在65万人。永定门至钟鼓楼的中轴线将启动申遗,古迹文物周边不能有民居,所以钟鼓楼和天坛周边肯定要整批往外搬迁。目前,这两个地方的整体搬迁已列入计划,是今年的两个重点项目,争取今年或明年完成。结合旧城整体保护,将选择一些区域,比如没什么保留价值的平房四合院等将被整体拆迁。 午后,钟楼湾社区的老街坊们,都从自家搬出凳子,就在钟楼和鼓楼之间的小广场上纳凉,错落的三个石桌上很快就铺上麻将毯,在外国游客好奇的围观中,大爷大妈们从容地摸牌、掷骰。 在康大爷的记忆中,这样的日子,伴着断断续续的拆迁传言,也持续了好几年。 拆迁腾退方案尚未公布 目前,拆迁办尚未进驻紧邻钟鼓楼的钟楼湾社区,这里所属的安定门街道及东城区政府,也尚未与居民正式谈及拆迁事宜。 钟鼓楼的保护原则已确定,不应再大拆大建,但对周边环境整治、腾退、修缮的具体方案,目前还没了解到。 目前,安定门街道已抽调了负责入户做居民拆迁思想工作的人员,但一直还没接到区通知,具体哪条胡同哪些院落涉及拆迁腾退,至今不得而知。不过,这位工作人员表示,东城区的说法一直是“快了”,此前也有说法是大概在今年七八月份开始(工作)。 居民盼拆迁改善住房 “要拆就赶紧拆,别总拖着”,鼓楼脚下的小广场上,搓着麻将牌的大妈说,家里就十几平方米,挤着三代人,“孩子大了没地住,也一直等着拆迁”。 历经时代变迁,钟楼湾社区的老胡同里,传统的四合院已变成大杂院,推开院门,一人多宽的窄道,两边是各家各户接出来的厨房、杂货间、卧室。一个院落,就住着四五户人家,甚至更多。有的人家,还接了小二层。 对于今后,许多祖辈都依偎在钟鼓楼脚下的钟楼湾居民,显得很茫然,“奥运前就说要把我们拆走,后来又说等8号线竣工,现在又没了消息”。 居民康大爷说,在这儿住了一辈子的老人都不愿走,但为了儿孙,也想着拆迁能得套宽敞点儿的房子,也盼着拆迁。“其实,能把周边的环境修旧如旧是最好的”。 ■ 综述 钟鼓楼周边搬迁之争 从拆掉钟鼓楼脚下的胡同新建庞大的时间文化城,到时间文化城悄然退出改在鼓楼外建时间博物馆;从为中轴线申遗要将钟鼓楼周边整体搬迁,到今天的一切悄无声息;从地安门复建、南移复建到不再复建……钟鼓楼,乃至整条中轴线的保护,都从模糊、浮出水面、争议,再归于模糊。 拆与不拆的纠结 五十来岁的周先生搬张藤椅,坐在鼓楼脚下,爷爷留下的祖屋门前,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揽客的黄包车,还有想挤进巷子的大型旅游车。 周先生身后的祖屋,挂满字画和工艺品。“这些年都租着呢,这地方寸土寸金啊”,可周先生抱怨道,这两年新闻隔三差五报道钟鼓楼周边要拆迁的消息,“房子也难租了”。 在周先生记忆里,钟鼓楼周边的拆迁筹备,可追溯到1984年。“那年,政府拆迁办就在鼓楼上面办公,街道做动员,说钟鼓楼是历史文物,要保护要拆迁,自愿走的,每户奖一万块钱”,周先生记得,邻里几十户,只有一户走的,“给安置到大兴区”,之后,拆迁的事不了了之。 2007年左右,钟鼓楼的保护和周边拆迁,又提上议程。一晃四五年过去,经历奥运会、崇文东城合并,中轴线申遗的纷争,至今,仍没人能给出个明确答案:拆还是不拆?搬还是不搬? 重在保护原住民 提到钟鼓楼周边要整体搬迁的说法,钟楼湾里的居民大都很平静。 “只要拆迁款或补偿的房子合适,我们愿意搬,哪方水土都养人”,居民说。
“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展”14日辽博开展      6月13日记者获悉,“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文物展,将于6月14日至9月4日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观众可通过观展感受历经沧桑巨变的遗迹,领略昔日丝绸之路的辉煌和今朝珍贵遗存的风采。据悉,此展览是西北文博界联手推出的品牌展览,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成功首展后开始在国内巡展,沈阳是国内巡展的第二站。      据介绍,该展览汇集了西北五省区22家文博单位近50年来考古发现的顶级珍藏,囊括了彩陶、青铜、金银器、木漆器、丝织品、壁画、石造像塔、瓷器等245件(组)历史文物精品,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多达144件(组)。本次展览以时间为链条通过“诸戎逐鹿 丝路萌芽”——春秋战国时期、“凿空西域 丝路开启”——两汉时期、“民族融合 丝路交通”——魏晋南北朝时期、“盛世气象 丝路繁荣”——隋唐五代时期、“边陲经营 丝路余晖”——宋元时期五个部分,展现了自先秦起,中国西北部就居留着多种部族,诸戎逐鹿,兴衰离合。      记者了解到,为了配合该展的顺利进行,辽博还将在展馆二楼专门设置儿童游戏互动区,为孩子们提供动手制陶、捏塑、绘画、传拓等专题互动游戏项目。展览期间还将邀请辽博专业人员举办《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展》免费公益讲座。
四川将发掘诸葛亮南征留下的四开军屯遗址      考古学博士、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员罗开玉20日告诉记者,蜀汉南中与诸葛亮南征考察团在对昭觉四开军屯遗址考察后收获颇丰,下半年将对四开军屯遗址进行发掘。届时,应出土更多的实物来揭开这块土地埋藏着的千年秘密。      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定了南中叛乱。此事见于《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书。由于史载不详,蜀汉南中与诸葛亮南征线路等历史,颇多谜团。      为了解开因史载不详而留下的诸葛亮南征途中的诸多谜团,本月14日,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启动了诸葛亮南征路线考察活动。      考察团一行沿诸葛亮亲率大军进军线路,从成都出发,经宜宾、屏山到达雷波。从雷波到达昭觉的途中,考察团一行考察了美姑河。据说美姑河是三国时期卑水所在地,诸葛亮当年曾屯军于此,等待叛军首领高定元聚集军队,最后一举歼之。      到达昭觉后,考察团一行由昭觉文管所所长俄必解放陪同,参观了独具三国蜀汉军屯文化特色的四开军屯遗址。俄必解放介绍说,四开军屯本来叫四块军屯,是指四块比较突出的地方。后来因为这个地方属于昭觉四开乡,所以改成四开军屯。当天刚下过雨,山路比较滑,考察团成员手脚并用,终于登上了四开军屯遗址。站在遗址处,视野开阔,特别是东面交通要道情况一目了然。根据现场情况,考察团分析认为,四开军屯遗址当年可能是军队烽火台,用于传播消息和报警。沿途,考察团成员发现了很多汉砖和汉瓦的残块。在现场,考察团发现了一个“Z”字形探沟,这是考古前辈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留下的痕迹。      据悉,在到达西昌后,考察团将与凉山州博物馆研究人员汇合,经会理、黎溪、过泸水,到昆明继续南征考察。
中国唯一唐代壁画馆在西安开馆      中国唯一的唐代壁画馆20日在西安开馆,该馆由中国和意大利政府合作建设,共展出来自章怀太子、懿德太子、永泰公主等墓葬的97幅壁画,其中《客使图》、《马球图》、《狩猎出行图》、《仪仗出行图》等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陕西是唐代的京畿地区,当时统治者把绘画作为“成教化”、“助人伦”的工具,对壁画的创作和绘制极为重视,并在政府中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使壁画艺术在唐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也使得陕西成为唐代墓葬壁画出土最多的省份。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有唐代皇室贵族20多座墓出土的500多幅壁画,总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数量之多、等级之高、保存状况之好且具有比较完整的序列性,绝无仅有。293幅可供观赏的壁画中,有5件组18幅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确定为国宝级文物,69件组82幅被确定为一级文物。      据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成建正介绍,新开馆的唐代壁画珍品馆面积3800平方米,展出唐墓壁画珍品97幅。其中《客使图》被认为首次展现外使形象,图中生动地再现了唐代鸿胪寺(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官员,正在会见来自新罗、东罗马和少数民族来使的场景。《马球图》则描绘了唐代人打马球的热闹景象,在唐代,马球被认为是勇气与力量的象征而深受欢迎。      他透露,唐墓壁画绘制的流程分为:整理墙壁、涂草拌泥、涂白灰泥、起稿、填色;而揭取的流程分为:选取画面、刷胶、贴布、切割、分离、夹板固定等工序。      记者在现场看到,唐墓壁画以人物画为主,画家和画工们通过对各种人物如侍女、内侍、文吏、武吏等的细腻观察,用合理的布局、简练的线条、鲜艳的色彩,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了各种人物形象。尽显唐代绘画风格和宫廷生活特点。      据悉,唐代壁画珍品馆总投资7300多万元人民币,采用现代先进技术手段,让壁画与人完全隔离,避免了多种有害气体、粉尘及人为行为损伤壁画。
江苏省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区落户洪泽      6月14日,江苏省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在洪泽县揭牌成立。新确立的洪泽文化生态保护区包括洪泽湖及洪泽县所属区域,保护对象主要是与洪泽湖渔文化相关的自然生态、历史遗迹,以及以活态存在并传承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洪泽湖渔文化既是中国淡水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鲜明的个性。据悉,目前,洪泽湖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内有各类渔文化历史文化遗存250多处;收集洪泽湖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0多条、100余万字,被省、市、县级政府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84项,其中省级6项、市级32项;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3个;收录李白、苏轼等300多文人骚客有关洪泽湖古诗文选500多篇。      围绕洪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江苏省文化厅与洪泽县联合编制了全国首个《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同时,通过招商引资,投资4.5亿元维修、恢复古水街、古渔市等洪泽湖渔文化特色街区。      据介绍,为适应生态文化保护需要,洪泽县将在实验区内确立渔文化传承的重点村镇,建立和完善12个镇的6大重点保护项目的传承、利用和管理机制,出版《千秋诗文洪泽湖》等洪泽湖渔文化系列丛书。此外,洪泽还将投资5000万元新建“洪泽湖渔文化博物馆”等。
山西四地申报赵氏孤儿传说 盂县胜出      盂县文化馆馆长郭秋彦表示,这得益于千百年来,在盂县民间,有关赵氏孤儿的传说口耳相传、传承有序。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庙会,盂县有100多座庙宇都供奉同一个神,那就是灵感大王——赵氏孤儿赵武。而且,每年过庙会都要唱戏,除藏山庙会外,大部分庙会都会唱《赵氏孤儿》。      虽然盂县的赵氏孤儿传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郭秋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度商业开发不无忧虑。      此前,因陈凯歌电影《赵氏孤儿》而名噪一时的盂县藏山风景区也曾参与赵氏孤儿传说的申报工作,终因商业包装过度而退出。      在郭秋彦看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的商业化开发和包装,不仅会产生理解偏差,而且不利于有序传承。      1753-1755年,法国文豪伏尔泰把《赵氏孤儿》改编成剧本《中国孤儿》,1755年8月20日开始在巴黎各剧院上演,盛况空前。还有人把它同莎士比亚的杰作《哈姆莱特》作比较,由此可见《赵氏孤儿》影响之大。      “赵氏孤儿之所以打动伏尔泰,在西方获得巨大反响,是因为忠勇信义是东西方文化共通之处。”郭秋彦说,原生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恒的生命力。      郭秋彦认为,和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赵氏孤儿的传说植根于盂县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是他们代代相传的文化名片。千百年后,即使是藏山消失,赵氏孤儿的传说依然会延续、传承。
大运河申遗见证淮安运河之都地位      大运河申遗工作如火如荼。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      2009年大运河申遗全面启动。2011年4月在扬州召开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标志着大运河申遗正式进入“提速”阶段,在这次会议上,敲定于2012年9月完成申遗文本提交预审,2013年8月前所有遗产点段完成准备工作并接受国际专家的现场评估。      扬州会议上,国家文物局还公布了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立即列入的遗产点有65项,其中江苏共有25项,淮安就有清口枢纽工程、洪泽湖大堤、清江大闸、清晏园、淮安钞关遗址、丰济仓遗址、总督漕运公署遗址(淮安府衙、镇淮楼)、清江浦楼、吴公祠、镇水铁牛、双金闸等11项运河遗产点名列其中,遗产点数量之多在运河沿线的35座城市中名列首位,也几乎占据了整个江苏遗产点数量的一半。淮安入选申遗预备名单的遗产点不仅数量最多,而且种类齐全,囊括了水利工程遗产、专司征收运河过往船只税费的管理机构、仓储管理及其设施、漕政管理机构等等。      淮安的兴盛与运河息息相关。淮安是大运河的关键地段,史称“南北襟喉,江淮要冲”,黄、淮、沂、沭、颍、涡、濉、泗、汴、洪泽湖等河流、湖泊交汇于此。可以说运河的盛衰和淮安的发展是息息相关。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开始,运河就和淮安相伴相生。2500年的大运河发展史、封建社会赋予大运河的独特的职能和地位、淮安独特的地理位置,给淮安留下了极其丰富的运河遗产。淮安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是运河给予的,曾经因为其在黄、淮、运河道治理、漕船制造、淮北盐集散、漕粮运输、粮食储备等方面的显赫地位而成为运河沿线与杭州、苏州、扬州并称的四大名都之一,奠定了淮安运河之都之地位。运河孕育了淮安一代又一代人民,留下了一段又一段华美的历史篇章。      淮安运河遗产价值独一无二。清口是京杭运河与黄河、淮河的交汇点,素有漕运咽喉之称,这里修筑的水运水利工程设施最多,治黄、导淮、济运、通漕、减灾等一系列关键工程设施构成了复杂的清口枢纽工程,水利史研究专家张卫东先生曾说“无意之中,清口被塑造成为中国历史上水利工程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废黄河、古运河及其闸坝、洪泽湖大堤以及许多现代水利工程如中运河、里运河、二河、淮沭河、张福河在清口来了个大聚会,堪称九龙聚首”,还被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张延皓先生誉为“中国水工历史博物馆”。总督漕运公署遗址,是明清两代统管全国漕运事务,体现了大运河以漕运为主要水路运输商品的特点,见证着以内河为主的中国漕粮运输制度。还有位高权重的河道总督府衙署园林——清晏园、明清时期的“四大粮仓”之一——丰济仓遗址、运河上仅存的一套保存完好的明代石闸——清江大闸、全国著名的征税大关——淮安钞关遗址、中国水工建筑史上使用水泥作为胶结材料的起始民国节制闸——双金闸等等都极具代表性。这些珍贵的运河文化遗产十分的丰富与厚重,充分佐证了淮安作为河道治理中心、漕运指挥中心、粮食仓储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淮北盐集散中心的重要历史地位,无言的证实、阐述和巩固了淮安运河之都的地位。      运河申遗淮安任重道远。运河遗产是淮安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是历史给予淮安人民的丰富馈赠,做好大运河申遗工作是淮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根据大运河申遗的时间表,2013年8月前所有遗产点段完成准备工作并接受国际专家的现场评估。而淮安入选预备名单的11处运河遗产点种类多样、保存状态不一、体量大小不等,我们要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完成所有遗产点的基础工作,可谓任重道远。我们应当规划整合好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同时,注重特色的保留与发挥,做好遗产点的保护展示及环境整治工作,使运河文化遗产显得多姿多彩与富有活力,通过运河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来彰显运河之都的人文魅力,通过运河水系及两岸环境的治理来扮靓运河之都的自然魅力。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记者从正在巴黎举行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悉,巴黎时间24日17点55分(北京时间23点55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杭州西湖通过审议表决,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湖申遗获得成功。      目前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景观、世界文化线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自然景观、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六类,西湖此次申报的是“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此前我国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庐山和五台山。      在杭州西湖申遗文本中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定义为:“十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精英的精神家园,是中国各阶层人们世代向往的人间天堂,是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文化名湖,曾对9至18世纪东亚地区的文化产生广泛影响”。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肇始于9世纪、成形于13世纪、兴盛于18世纪、并传承发展至今,包括5大类景观组成要素:秀美的自然山水、独特的“两堤三岛”、“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景观整体格局、著名的系列题名景观“西湖十景”、内涵丰富的10处相关重要文化遗存、历史悠久的西湖龙井茶园,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独特的审美特征以及突出的精神价值,遗产区面积约43.3平方公里。      和西湖一起申遗的中国“黑龙江五大连池”申遗项目在最后一刻选择退出。      中国迄今有41个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世界文化遗产26处,世界文化景观3处,世界自然遗产7处,世界自然景观1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处。
西湖申遗结果预计在北京时间24日傍晚左右宣布      西湖冲刺,屏息以待最后24小时      巴黎蹲点,将现场见证“西湖申遗”落槌一刻      申遗结果预计将在北京时间24日傍晚宣布      也许还有一天,一个从上世纪末就开始构织的梦想即将实现:西湖,申遗梦圆。      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自20日起开幕,将对42处自然与文化遗产进行审议,决定是否将其收录进《世界遗产名录》。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就在其列。      根据目前的流程推测,北京时间6月24日傍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可能就将宣布西湖是否能成为新科的“世界文化遗产”。      现在开始,请所有热爱西湖的杭州市民们一同,在心中默数。      “西湖”前面,还有20多处“遗产”在排队      终点就在眼前,最后的百米冲刺,“西湖”正在热身。      巴黎时间6月21日上午,杭州代表团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注册后拿到了胸牌。杭州市副市长张建庭挂的是“与会代表”的红色胸牌,杭州市园文局工作人员都挂上了蓝色胸牌。本报记者的胸牌是黄色的,代表的是“媒体”。      “忙碌了那么多年,现在要冲刺了,一定要成功啊!”在会场,杭州团工作人员们互相打气,满是兴奋和期待。      等待是最难熬的时光。从21日开始,杭州团工作人员每天都必须到会场,进行琐碎繁重的会务工作。因为杭州团工作人员不多,每个人肩上的担子都不轻。      目前的重中之重,自然是西湖申遗落槌的时间节点。      “确定2011年世界遗产名录和世界濒危遗产名录属于大会的第4项议程,被安排在23日、24日。” 本次大会总共需要审议37处世界遗产,“审查大顺序为自然遗产、自然文化双遗产、文化遗产;其中在文化遗产中,审议排序为先审非洲及中东,然后才审西湖。这样算下来,西湖前面至少还有20多个遗产排着队,所以我们预计北京时间24日傍晚前后才能宣布申遗结果。”      37处遗产,人人都超有信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距离埃菲尔铁塔只有两公里。一进遗产大会现场,就感到了两个字:热闹。      会议室门外的茶歇厅约三四百平方米大,越南、澳大利亚等数十个国家、37处遗产的上百位工作人员三三两两站立,手拿柠檬红茶或咖啡,低声交谈着。      “猜猜她几岁?”土耳其工作人员Atilla Alkan指着画册上一具伛偻着身体侧卧的骷髅向记者发问。      得知记者来自杭州,他马上高兴起来:“这具骷髅已经8500岁,她来自塞里米耶清真寺及其社会性建筑群。跟杭州西湖一样,也申报了文化遗产,而且成功的可能性很大。让我们为她和西湖一同倒计时吧!”      五处遗产,已选择自动退出      本次大会需审议37处世界遗产,而19日会议开幕当天,这个数字还是42。      数字的变化是因为开幕后,有5处世界遗产由申请方主动要求,退出了申遗。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消息,退出申遗的全部为世界文化遗产申请地,包括以色列的洞穴与隐居之地、墨西哥的蒙特雷铸造厂、尼日利亚的奥克—伊丹雷文化景观、沙特阿拉伯的吉达历史古城和土耳其的阿兰亚旧城区、城墙及塞尔柱造船厂。      为什么要退出申遗?      “审议遗产项目有点像判决的最终结果,一旦被否决,这个遗产再次申遗成功的可能性极小。而如果自动退出,今后几年可能还有重新再来的机会。”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