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海遨游
古风清雅韵
因为音乐,我们相聚耳机吧
关注数: 0
粉丝数: 135
发帖数: 3,811
关注贴吧数: 46
兄弟们,这个手机拿来听歌怎么样 感觉薄是真的薄,还有就是喜欢听果子的音乐确实是有点调调。
别说,大音响听着是得劲儿 听着现场感十足,舒坦了今天
入耳式耳机耳帽材质怎么搭,简单说说几款材质耳帽 选耳帽材质不用抠“专业参数”,就看你平时“怎么用耳机、戴多久、爱不爱出汗”——对得上场景和需求,就算搭对了,不然再贵的材质也白瞎。下面把常见的几种材质拆明白,你照着自己情况选就行。 首先说最常见的“硅胶耳帽”,就是摸起来软乎乎、有点滑溜,买耳机时默认送的那种。它的优点特别实在:便宜、好打理,脏了拿水冲一下,擦干就能用;而且不挑环境,日常出门坐地铁、在办公室摸鱼听歌、在家追剧,戴它都没毛病。 但它也有明显的“软肋”:怕出汗。夏天天热、或者你跑步健身时,汗流到耳帽上,硅胶会变滑,戴一会儿就容易松,甚至往下掉——之前见过有人跑两步就得扶一下耳机,就是硅胶帽沾了汗的锅。另外,少数皮肤敏感的人戴久了(比如连续戴3小时以上),耳道可能会有点闷得慌,不过大部分人日常戴1-2小时都没问题。 所以硅胶耳帽的“搭配公式”很简单:日常轻度用,不出汗的场景,选它准没错。比如学生党上课听听力、上班族通勤路上听歌,或者你只是偶尔戴耳机,硅胶帽性价比最高,丢了也不心疼。 然后是“海绵耳帽”,分普通海绵和“记忆海绵”两种,别搞混了。普通海绵就像小时候用的橡皮擦里的海绵,软是软,但捏扁了半天恢复不过来,戴久了容易变形,音质和密封性也一般,不太推荐选——除非你只是临时凑合用,比如原装硅胶帽丢了,先买个便宜的过渡。 重点说“记忆海绵耳帽”,这玩意儿是“音质党”和“久戴党”的福音。它的特点是:捏的时候能压得很扁,塞进耳道后会慢慢膨胀,刚好把耳道缝隙填满,密封性特别好——听音乐时低音更浑厚,细节也清楚,比如歌里的吉他弦声、背景鼓点,比硅胶帽听得更透。而且它贴在耳道上是“软乎乎的包裹感”,不像硅胶帽那样有点“硬顶”,连续戴3-4小时(比如上网课、加班时听白噪音),耳朵也不疼、不胀。 但记忆海绵也有“禁忌”:怕水、怕脏。出汗多的话,汗渗进海绵里,不仅会发霉有味道,还会让海绵变硬,用不了多久就得换;而且它不能水洗,只能用干布擦,所以运动时绝对别戴。另外,它寿命短,一般用1-2个月就得换一副,不然里面藏的细菌可能会让耳道痒。 所以记忆海绵的“搭配公式”是:追求音质、戴耳机时间长,且不出汗的场景,选它。比如你爱听无损音乐、播客,或者每天要戴耳机办公、上网课,记忆海绵能兼顾舒服和音质,就是得记得定期换。 还有一种“鲨鱼鳍耳帽”,长得很特别——耳帽上带个小“翅膀”(像鲨鱼的鳍),这个“翅膀”会卡在耳道外面的耳廓里,相当于多了个“固定扣”。它是专门为“运动党”设计的,不管你是跑步、跳绳、打羽毛球,还是跳操,怎么晃、怎么出汗,耳机都掉不了——之前帮朋友试过,他跑5公里全程,耳机都没移位,比硅胶帽稳太多。 而且鲨鱼鳍一般是硅胶材质,耐汗、好清洗,出汗后冲一下就行;戴的时候只要把“翅膀”对准耳廓的缝隙,卡进去就很稳,也不硌耳朵。但它的缺点是“日常戴没必要”:平时坐地铁、上班戴,那个“翅膀”会有点存在感,不如普通硅胶帽轻便,久了可能会觉得耳廓有点压。 所以鲨鱼鳍的“搭配公式”很单一:只要是运动场景,不管什么运动,选它就对了。日常用的话,还是选普通硅胶或记忆海绵更舒服。 最后补充两个“特殊情况”的搭配: - 如果你戴硅胶帽总觉得耳道痒、甚至发红,可能是对普通硅胶过敏,那就换“抗菌硅胶帽”——现在很多品牌都有,表面有抗菌涂层,过敏概率小,日常用和普通硅胶帽一样方便。 - 如果你耳道特别小(比如小孩、耳朵细的女生),普通硅胶帽塞进去晃,记忆海绵又太粗,那就选“小尺寸海绵耳帽”——有的品牌会出“迷你款”,捏扁后膨胀幅度小,刚好贴合小耳道,比硅胶帽稳。 总结下:不用纠结材质多高级,记住“日常用硅胶,久戴音质选记忆海绵,运动就用鲨鱼鳍”,再根据自己是否过敏、耳道大小微调,就能搭到合适的耳帽。别跟风买太贵的,人家戴着舒服,不一定适合你,自己试一次比啥都强。
选择适合自己的有线头戴式耳机,需从需求出发,综合考量以下维度 一、佩戴舒适度:长期使用的基础保障 1.结构设计 头梁需具备可调节功能,优先选择金属骨架与弹性塑料结合的款式,既能保证支撑力又能适应不同头围 。耳罩尺寸需完全包裹耳廓,避免压迫感,例如采用15度预倾角设计的耳罩可贴合耳部轮廓,减少长时间佩戴的胀痛感 。重量方面,建议选择单耳不超过300克的型号,减轻头部负担 。 2.材质与透气性 耳罩材质直接影响体验:蛋白皮贴合度高但透气性较弱,适合短时间使用;绒布或编织面料透气性更佳,适合夏季或长时间佩戴 。头梁内侧的填充材料需柔软且回弹性强,例如记忆海绵可分散压力,避免局部压迫 。 二、音质表现:听音偏好的精准匹配 1.频响范围与调音风格 频响范围决定声音覆盖能力:低频(20-200Hz)影响鼓点的力度与下潜,适合电子乐和摇滚;中频(200-2kHz)决定人声的清晰度,适合流行与古典;高频(2kHz以上)影响乐器细节,如小提琴的泛音和 cymbal 的清脆感 。例如,侧重中频的耳机适合偏爱清晰人声的用户,而强调低频的型号更适合电子乐爱好者。 2.硬件参数与设备适配 阻抗(Ω)和灵敏度(dB)需与设备匹配:低阻抗(≤32Ω)耳机适合手机、平板直推,高阻抗(≥64Ω)型号则需搭配耳放以发挥潜力 。灵敏度高的耳机(≥100dB)在小音量下即可获得足够响度,适合安静环境;而低灵敏度型号更适合嘈杂环境下的高音量需求。 三、功能设计:场景需求的深度适配 1.线材与接口 优先选择可换线设计,例如采用mmcx或2.5mm平衡接口的耳机,便于后期升级线材(如镀银铜线可提升高频解析力)。线材长度需根据使用场景选择:通勤建议1.2米以内避免缠绕,桌面使用可选择2米以上。接口类型方面,3.5mm通用性强,Type-C则适配新型设备 。 2.隔音与降噪 封闭式设计可提供物理隔音,适合通勤或办公环境;开放式耳机声场更自然,但隔音效果弱,适合居家或录音室 。若需主动降噪,需关注降噪深度(如35dB以上可有效过滤低频噪音),同时注意降噪开启后是否影响音质 。 四、使用场景:精准定位核心需求 1.日常通勤 需兼顾便携性与耐用性,选择轻量化设计(如200g以下)、可折叠结构的耳机,搭配封闭式耳罩减少外界干扰 。线材建议采用防缠绕材质,如TPE外层包裹防弹丝,增强抗拉伸性能。 2.专业监听/创作 需关注频响曲线的平直度(如±3dB以内),确保声音还原准确 。高解析力单元(如40mm以上平面振膜)可捕捉音乐细节,而可换线设计便于搭配平衡线提升信噪比 。 3.影音娱乐 侧重声场宽度与低频动态,例如采用50mm复合振膜的耳机可营造沉浸式环绕感。若需语音聊天,优先选择带线控麦克风的型号,确保拾音清晰 。 五、选购技巧与验证方法 1.参数验证 查看产品标注的频响范围(如20Hz-40kHz)、阻抗、灵敏度等参数,确保符合设备需求。例如,手机用户应避免选择阻抗≥64Ω的型号,以免驱动不足导致声音发闷 。 2.实际体验 建议到实体店试听,重点测试: - 佩戴舒适度:连续佩戴30分钟,检查耳罩边缘是否压迫耳廓,头梁是否夹头。 - 音质表现:播放不同类型音乐,测试低频的弹性(如电子鼓)、中频的饱满度(如人声)、高频的延展性(如钢琴泛音)。 - 线材可靠性:轻拉线材测试抗拉性,检查接口插拔是否稳固。 3.合规性参考 选择符合国家标准(如GB/T 14471-2013)的产品,确保声压级、频率响应差等指标在安全范围内,避免长期使用损伤听力 。 通过以上维度的综合考量,结合实际体验与参数分析,可精准锁定最适合自身需求的有线头戴式耳机,实现舒适度、音质与功能的完美平衡。
如何选择到适合自己的有线HiFi耳机 选择适合的有线HiFi耳机,核心是让设备特性与自身需求精准匹配,而非盲目追求参数。 首先明确音质偏好。若常听古典乐或交响乐,优先关注“声场开阔度”——这类音乐需要耳机能还原乐器的空间定位,开放式设计通常更易实现自然的声场表现。偏爱流行人声则侧重“中频密度”,中频饱满的耳机能让人声更贴耳,细节(如气声、咬字)更清晰。电子乐或摇滚爱好者可侧重“低频弹性”,动圈单元的低频通常更具包裹感,避免选择低频松散、轰头的类型。 其次看驱动条件。用手机、平板直推时,优先选阻抗≤32Ω、灵敏度≥105dB的型号,过低的推力会导致声音发闷、动态不足。若有台式耳放,可考虑高阻抗机型(如600Ω),这类耳机的解析力和动态潜力往往更优,但需耳放提供足够推力才能发挥性能。 场景适配同样关键。通勤场景需兼顾隔音与便携,入耳式或封闭式头戴更合适,前者体积小巧,后者能隔绝环境噪音;居家长时间聆听则侧重佩戴舒适度,轻量化头戴(重量≤300克)搭配蛋白皮或绒布耳罩,可减少耳廓压迫感。专业监听场景需选“频响平坦”的型号,避免音染过重影响对声音的客观判断。 最后务必试听。参数相近的耳机听感可能天差地别:同样是“高解析”,有的偏冷亮,有的偏暖厚;同样是“低频好”,有的侧重下潜,有的侧重量感。实际佩戴时,耳罩尺寸是否贴合耳廓、线材是否易缠绕,这些细节对使用体验的影响,远胜纸面参数。选择时让耳朵“投票”,比单纯看评测更可靠。
简单分享一些关于蓝牙耳机使用与保养全指南 一、科学使用,提升体验 1.配对与连接:初次使用需将耳机置于配对模式(通常长按开机键至指示灯闪烁),手机蓝牙搜索后完成配对。日常使用时,保持耳机与设备距离在10米内,避开微波炉、路由器等强电磁干扰源,减少断连。 2.音量与时长:建议音量控制在60%以内,单次连续使用不超过2小时,避免高频噪音损伤听力。运动时优先选择耳挂式或鲨鱼鳍耳塞,确保稳固性;通勤用降噪款时,过马路需切换通透模式,保障安全。 3.功能适配:通话时尽量让麦克风朝向嘴边,减少背景杂音;触控款避免湿手操作,防止误触。部分耳机支持多设备连接,切换时需先断开当前设备,避免信号冲突。 二、细致保养,延长寿命 1.电池维护:蓝牙耳机多为锂电池,无需“激活”,随用随充即可。避免完全耗尽电量(低于10%)再充,充电时用原装充电器,充满后及时拔线(过度充电可能导致电池鼓包)。长期不用时,需保持50%左右电量,每月充电一次。 2.清洁防护:每周用干棉签擦拭耳塞(硅胶套可取下用清水冲洗后晾干),充电仓触点用软布蘸酒精轻擦,防止油污堆积导致充电不良。非防水型号避免接触汗水、雨水;防水款(如IPX4及以上)运动后也需擦干,不可浸泡。 3.存放与防护:闲置时放入干燥的充电仓内,避免挤压、摔落(内部蓝牙模块和电池易受物理损伤)。勿放在高温环境(如暴晒的车内)或潮湿处,防止元件老化。 正确使用与保养能让蓝牙耳机的续航和稳定性更持久,既保障听觉健康,也能减少频繁更换的成本哦!
入耳式有线耳机虽小巧,但正确使用和保养能显著延长寿命。 看见很多吧友说耳机不出声或者是用久了戴着不舒服等情况出现,有些是日常保养没做到位所产生的问题。 以下是实用指南: 使用注意事项 1.佩戴前确认耳套尺寸:过小易脱落,过大可能压迫耳道。建议试用S/M/L三种规格,以佩戴后轻微贴合、无胀痛感为宜。 2.插拔插头需握稳基部:避免拉扯线材,尤其是3.5mm接口处,频繁弯折易导致内部铜线断裂。 3.控制音量与时长:连续使用时音量建议不超过60%,每次佩戴不超过1小时,既能保护听力,也能减少单元损耗。 4.避开极端环境:运动出汗后及时取下,汗水可能腐蚀线材镀层;雨天避免淋雨,水汽进入单元会导致声音失真。 日常保养要点 1.定期清洁:每周取下硅胶/海绵耳套,用温水+中性肥皂清洗(海绵套建议每月更换);耳机出声孔可用牙签裹干棉花轻擦,避免耳垢堵塞影响音质。 2.线材防护:收纳时用绕线器(直径不小于5cm)卷绕,或自然圈成8字放入收纳盒,避免折叠成锐角。不使用时别随意塞进口袋,防止钥匙等硬物挤压线材。 3.存放环境:远离阳光直射和暖气,高温会加速线材老化;长期不用时可放入干燥盒,内置一小包干燥剂防潮。 4.及时修复小问题:若发现线材连接处有裂纹,可用热缩管包裹后加热固定;插头氧化时,用橡皮擦轻擦金属触点恢复导电性。 记住:入耳式耳机的脆弱点多在接口、线材和单元密封处,细心维护能让百元耳机也能用3-5年。
耳机吧好物分享,分享你在618购入的你感觉不错的耳机装备 又到了一年当中发烧友欢呼的日子 ,在今年618当中,各位吧友,你们买到了那些既划算,对自己来说又好听的耳机,或者HiFi装备呢 可以分享出来给耳机吧的三百万吧友一个参考和建议吧 大家积极讨论~评论区会抽选3个同学,一人送上一个十元红包
2025第九届上海国际耳机展 时间:3月1-2日 地点:上海龙之梦万丽酒店10F 255个品牌参展!无需门票,每天送出100本《2024耳机年鉴》,签到可领取抽奖券,奖品丰厚。 现场另有盲盒抽奖、趣味盲听大赛、cosplay show等活动,欢迎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发烧友们前来试听体验! 展会开放时间:3月1日 10:00-18:00;3月2日 9:00-18:00
亲爱的耳机吧友们,蛇年携福而至!祝大家新年快乐 各位耳机吧的吧友,新的一年愿你们的音乐之旅满是惊喜,这些祝福请查收: 愿新的一年,大家都能邂逅音质更绝的耳机,用旋律为生活添彩,每段音符都化作前行路上的温暖力量。
(老生杂谈)吧友们有线耳机真的会被淘汰吗? 带着有线耳机,特别是拿个播放器,纯纯耀眼。在地铁上看着一堆戴蓝牙耳机的感觉比较尴尬…..遇到一个带着airpods pro的人问我天天拿着一堆装备累不累……? 小的时候,诺基亚能打电话、发短信就感觉非常厉害了,要比之前的大哥大、BB机先进多了,哪成想,苹果的出现,又让通讯行业发生了一次更大的巨变。世界,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甚至可以说是没有什么事是想不到和做不到的。 其实对于蓝牙和有线在功能方面,支持平衡端口输出我觉得非常重要。耳机接口以及LDAC编解码器,相比于老款的蓝牙耳机以及有线耳机在音质上的提升是值得肯定的。之前传统的有线耳机也能更好的后连接电脑、手机等设备,但是在蓝牙耳机方面就更新换代的比较明显了,如今已经来到蓝牙5.4年代了
【耳机吧互动团招募】,专属权益等你来! 亲爱的吧友们, 大家好!为了让我们吧变得更有趣、更有活力,我们将配合贴吧官方运营团队启动“吧内互动团”项目啦!现在面向全吧招募热心吧友加入互动团。 【活动权益】 1. 互动团专属印记; 2. 大量贴贝达标就给!更有实体限定周边; 3. 互动团专属流量,助力账号知名度流量成长; 4. 官方培训,助力吧友阶段性成长; 加入互动团,你将有直接与贴吧官方运营团队进行沟通和参与配合各种有趣的活动,和吧友们一起互动、成长。如果你对吧内互动充满热情,喜欢参与和贡献,那就千万别错过这个机会哦! 【招募要求】 1. 喜爱耳机吧,对吧内活动感兴趣。 2. 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 3. 吧内等级达到5级以上。 4. 频繁在耳机吧内活跃,账号在30天内有生产过一篇回复量大于50的贴子。 5. 账号粉丝量大于30。 有意者请在填写此问卷,问卷链接:https://iwenjuan.baidu.com/?code=49dlff 贴吧官方会尽快联系你。期待大家的踊跃参与! 祝大家玩得开心, 耳机吧务组
耳机吧好物分享,分享你在618购入的你感觉不错的耳机装备 在今年618当中,各位吧友,你们买到了那些既划算,对自己来说又好听的耳机,或者HiFi装备呢 可以分享出来给耳机吧的三百万吧友 一个参考和建议吧
各位烧友,祝大家新年快乐! 祝大家心想事成! 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能拥有更为适合自己的听歌设备!!! 对了!你们过年回家还听歌吗? 反正我是没听歌,哈哈。 。放下听歌设备,出去逛逛街,感受这春节的热闹气氛也是蛮不错的!
其实音质这个东西,玩的就是一个系统搭配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你如果整天听10w以上的设备,然后听1000的设备,没有听力障碍的话都能听出区别。但是特别大么,也不尽然。 音质是个系统的概念,并且也比较玄学,当然是 有一些硬指标,比如你的音源,你的播放器,你的耳机或者音响。 音质最直观的感受是听感,但是听感是主观的感受么?是也不是。就像一盘菜,有的人觉得咸一点好,有的人觉得淡一点好,这是主观感受,但是不管咸淡,前提是菜一定要新鲜,火候一定要单位,这就是菜好吃的核心。音质也是如此。 不清楚你听了多久,比如你喜欢重低音,那么有一款耳机的调音偏重下盘,那你一听可能觉得这个就是音质好。听感是很主观的,这些都是可以通过EQ解决,但是音源设备是个基础,他可以让你听到同一首歌里以前没有听到的细节和情绪,这个才是音质。
第九届中国(广州)国际耳机展 - 看展指南 2023/12/16-17 9:00-18:00 白云国际会议中心 地址:广州市白云区云城街道白云大道南1039-1045号白云国际会议中心3号楼一楼
兄弟们,耳机虽好,但是不要长时间佩戴哦。。 最近看到很多烧友发声,自己耳朵出了状况。 有听力失常的,耳朵异响的出现。 最近还有很多助听器商家来吧里发帖宣传,说明确实这种情况多起来了。 所以在此 建议大家还是需要多休息 听歌有度 维护好耳朵的健康
马上2024年了,有线耳机还值得买吗? 最近很多人问这个问题。 对于 我自己感觉 如果对于音质要求比较高的话 有线耳机还是值得买的,因为它能带来更好的还原度,虽然现在蓝牙耳机特别火,但受制于腔体空间大小,芯片成本,无线传输带宽,音频编解码的损耗等因素,蓝牙耳机的音质效果还是不如有线耳机的,尤其是比较便宜的蓝牙耳机较为明显,所以经常用蓝牙耳机的话更多因为它携带方便,可玩性高,而当我们想提升听感,追求更高品质的还原还是听有线耳机更合适,包括我自己也是如此。
究竟有没有HiFi圈一致好评的耳机? 这里的hifi圈是广义的,即包括各路意见不同甚至观点对立但是同属于hifi圈的人群,包括主流hifi 玩hifi的朋友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个人认为 对于吧友这些朋友们的观点或许不尽相同,甚至有时候会有天壤之别,但是至少我们同属于追求高保真这一大家庭。从中寻取相互认同的观点可能并不容易,但既然我们的追求都是HiFi,那我们一定能找到互相认可的。
为什么懂耳机的大佬都说无线耳机的音质 比不上有线耳机? 为什么懂耳机的大佬都说无线耳机的音质比不上有线耳机,我想问问在无线技术、蓝牙技术都这么先进的当下,无线耳机的音质还不能超过有线耳机吗?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