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油伞 破油伞
关注数: 4 粉丝数: 9 发帖数: 3,048 关注贴吧数: 2
第一次带爷爷吃麦当劳 !真正感动我们的只须一张图片(转)  我从小和爷爷长大的,今年毕业参加工作了,把爷爷接来和我一起生活,在这两个月中,他第一次坐了飞机,第一次住了宾馆,第一次吃了麦当劳......他捧着巨无霸汉堡的时候,像个孩子一样,我当时忽然想哭,他吃了一口和我说了一句话——恩,好吃!比飞机上的飞机餐还好吃!看着爷爷一脸的幸福,我当时心里只有一个愿望:亲爱的爷爷,你一定要长命百岁,让我好好的孝敬您!我所给您的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绝对是我所能给的最好的!!!看着照片我忽然发觉,爷爷头发全白了,连眉毛也白了,多希望他晚年能够开开心心地度过,每一天!!!             我们坐飞机的时候是早上8点,之前还没有吃过早饭,空姐发早餐的时候,我问爷爷:“要不要吃早餐?”爷爷说:“不用了,飞机上的东西肯定很贵!”我说:“是免费的!”他有些不好意思的笑着说:“那就来一份吧!”忽然觉得爷爷这么可爱!             到了麦当劳门口,我拉他进去,他就是不肯,说:“我不饿!咱回去吃吧!”我说:“不贵不贵,花不了10块钱!”他才肯进去。我在重庆读了7年的书,花掉了爷爷辛辛苦苦攒下的几万的积蓄,他从来没有心疼过,自己却连在外面吃顿饭都舍不得!!             记得最初我和爷爷说等我工作后叫他和我一起生活的时候,他先是很高兴,后来又不同意了,我问他为什么,他忧心忡忡地说:“闺女,你还没有嫁人啊!谁知道以后人家会不会嫌弃我,影响了你啊!”我听了,心里非常不是滋味:爷爷啊,你有没有什么事情是先考虑自己,后考虑孙女儿的呢??             天下间的父母长辈啊!真正的是可敬又可爱,叫做子女的如何不敬爱你们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个公益广告,内容比较长我记不清楚了,但是有两句话我很让人感动:             永远不要嫌弃你的父母行动迟缓,因为你永远想象不出你小的时候他们是如何耐心地教你走路;             永远不要嫌弃你的父母学不会电脑,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在你小的时候他们是如何不厌其烦地教你认字;             ..........       
『涛涛不绝』【灌水】大脑休息站——《时间简史》之“黑洞” 给大家贴一些宇宙的知识,开阔一下思维~~ 史蒂芬·霍金 著黑洞这一术语是不久以前才出现的。它是1969年美国科学家约翰·惠勒为形象描述至少可回溯到200年前的这个思想时所杜撰的名字。那时候,共有两种光理论:一种是牛顿赞成的光的微粒说;另一种是光的波动说。我们现在知道,实际上这两者都是正确的。由于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光既可认为是波,也可认为是粒子。在光的波动说中,不清楚光对引力如何响应。但是如果光是由粒子组成的,人们可以预料,它们正如同炮弹、火箭和行星那样受引力的影响。起先人们以为,光粒子无限快地运动,所以引力不可能使之慢下来,但是罗麦关于光速度有限的发现表明引力对之可有重要效应。   1783年,剑桥的学监约翰·米歇尔在这个假定的基础上,在《伦敦皇家学会哲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他指出,一个质量足够大并足够紧致的恒星会有如此强大的引力场,以致于连光线都不能逃逸——任何从恒星表面发出的光,还没到达远处即会被恒星的引力吸引回来。米歇尔暗示,可能存在大量这样的恒星,虽然会由于从它们那里发出的光不会到达我们这儿而使我们不能看到它们,但我们仍然可以感到它们的引力的吸引作用。这正是我们现在称为黑洞的物体。它是名符其实的——在空间中的黑的空洞。几年之后,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侯爵显然独自提出和米歇尔类似的观念。非常有趣的是,拉普拉斯只将此观点纳入他的《世界系统》一书的第一版和第二版中,而在以后的版本中将其删去,可能他认为这是一个愚蠢的观念。(此外,光的微粒说在19世纪变得不时髦了;似乎一切都可以以波动理论来解释,而按照波动理论,不清楚光究竟是否受到引力的影响。)   事实上,因为光速是固定的,所以,在牛顿引力论中将光类似炮弹那样处理实在很不协调。(从地面发射上天的炮弹由于引力而减速,最后停止上升并折回地面;然而,一个光子必须以不变的速度继续向上,那么牛顿引力对于光如何发生影响呢?)直到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之前,一直没有关于引力如何影响光的协调的理论。甚至又过了很长时间,这个理论对大质量恒星的含意才被理解。   为了理解黑洞是如何形成的,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一个恒星的生命周期。起初,大量的气体(大部分为氢)受自身的引力吸引,而开始向自身坍缩而形成恒星。当它收缩时,气体原子相互越来越频繁地以越来越大的速度碰撞——气体的温度上升。最后,气体变得如此之热,以至于当氢原子碰撞时,它们不再弹开而是聚合形成氦。如同一个受控氢弹爆炸,反应中释放出来的热使得恒星发光。这增添的热又使气体的压力升高,直到它足以平衡引力的吸引,这时气体停止收缩。这有一点像气球——内部气压试图使气球膨胀,橡皮的张力试图使气球缩小,它们之间存在一个平衡。从核反应发出的热和引力吸引的平衡,使恒星在很长时间内维持这种平衡。然而,最终恒星会耗尽了它的氢和其他核燃料。貌似大谬,其实不然的是,恒星初始的燃料越多,它则燃尽得越快。这是因为恒星的质量越大,它就必须越热才足以抵抗引力。而它越热,它的燃料就被用得越快。我们的太阳大概足够再燃烧50多亿年,但是质量更大的恒星可以在1亿年这么短的时间内用尽其燃料,这个时间尺度比宇宙的年龄短得多了。当恒星耗尽了燃料,它开始变冷并开始收缩。随后发生的情况只有等到本世纪20年代末才初次被人们理解。   1928年,一位印度研究生——萨拉玛尼安·强德拉塞卡——乘船来英国剑桥跟英国天文学家阿瑟·爱丁顿爵士(一位广义相对论家)学习。(据记载,在本世纪20年代初有一位记者告诉爱丁顿,说他听说世界上只有三个人能理解广义相对论,爱丁顿停了一下,然后回答:“我正在想这第三个人是谁?”。)在他从印度来英的旅途中,强德拉塞卡算出在耗尽所有燃料之后,多大的恒星可以继续对抗自己的引力而维持自己。这个思想是说:当恒星变小时,物质粒子靠得非常近,而按照泡利不相容原理,它们必须有非常不同的速度。这使得它们互相散开并企图使恒星膨胀。一颗恒星可因引力作用和不相容原理引起的排斥力达到平衡而保持其半径不变,正如在它的生命的早期引力被热所平衡一样。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