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水中风筝 永远的水中风筝
关注数: 138 粉丝数: 130 发帖数: 1,936 关注贴吧数: 33
苏北贫苦的历史原因 转贴 苏北贫苦的历史原因 转贴(估计系江苏人所著,仅供参考)            南宋时期,江苏淮河以北地区被文化相对落后的女真民族建立的金国所占,分归山东路(设海州)、山东西路(设徐州、邳州)、南京路 (设泗州)。             淮河以南地区属文化先进的南宋国土,江淮之间的苏中设楚州、盱眙军、高邮军、泰州、通州、扬州、真州。 苏南的原江宁府改称建康府,仍属江南东路,且为路治所在,又是南宋的留都,是南宋国土范围内地位仅次于首都杭州(时称临安)的中心城市。苏 南其他城市皆属两浙西路,设有镇江府、常州、江阴军、平江府(苏州)。              南宋时期,江苏淮河南北分属两个国家政权,这对淮南和江南而言没有大的影响,因为这些地方原来就是宋朝的辖境,但淮北成为女真 民族建立的金朝辖区,而金王朝文化上较为落后,这势必影响到江苏淮北地区的正常发展,从而进一步拉大了苏北和苏南地区的文化发展差异。 和苏南形成对比的是,这时的苏北经济也趋向衰落。以城市而言,金朝统治下的徐州(治彭城)之属县只有丰、萧二县,邳州(治下邳)属县为沛县 、宿迁;泗州除治所临淮外,几无属县;仅海州境内有东海、赣榆、沭阳、涟水4县。             如果将这时的苏北与汉、唐时期相比,明显呈现出城市萎缩、地区退化的现象,这种现象从北宋时期已有表露,究其原因,当与北宋以后 “人祸”与“天灾”的双重降临有关。            “人祸”是指北方女真民族的入侵和宋金双方的战争,导致苏北和苏中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两个对峙政权的“前线”和“胶作地带”。 人祸的发生尚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消除,如1234年蒙古民族灭金,1927年又灭南宋,建立了统一的元帝国,但是“天灾”却给江苏苏北包括苏中大部 分地区带来了持久的极其深重的灾难。            “天灾”即为“黄河夺淮”事件。宋代之前,黄河也曾偶尔发生过决口事故,但未造成长久的破坏。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今 开封,北宋以开封为首都,称东京,以洛阳为西京)留守杜充为阻金兵南下,竟决开黄河大堤,黄河水自泗入淮,此后数十年间,金王朝任凭黄河泛 滥危害生命,到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最终全面侵占淮河入海水道,从此,江苏苏北、苏中地区就深陷水灾水难之中。究其根源,“黄河 夺淮”的历史悲剧还是由人为引起的。            在南宋到清代“黄河夺淮”的728年时间内,黄河给苏北、苏中人民带来的经济损失难以计数,包括今徐州、宿迁、淮安、盐城、连云港、 扬州(主要是扬州高邮以北地区)几市所辖的区域几乎所有大中城市都经历过数十次甚至多达百次以上的严重水灾,城市乡村屡次被淹没,人民流离 失所,良田变成盐碱地,水利系统大面积紊乱,洪泽湖、骆马湖等大型湖泊形成,而原有的自然湖泊则被泥沙填平。            宋元以后有关苏北、苏中水患导致的灾难文献记载甚多,有“死徙流亡,难以计数”、“白骨成堆”、“田庐尽没”、“尸骸遍野”、“ **稚女称斤而卖”,民众悲苦“惨不忍言”等等。            清咸丰五年黄河北徙之后,留下的仍是大片的黄泛区,水系紊乱,土地贫瘠,城市规模小而且市面萧条,乡村困苦,民人穷厄,文化落后 ,以致出现所谓“泼妇刁民”之说。与汉、唐、北宋盛世相比真有天壤之别。           事实上,直到民国时期,江苏苏北、苏中地区都还处于黄河夺淮以后的“后遗症”之中。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