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O队长 AJO队长
关注数: 50 粉丝数: 128 发帖数: 2,518 关注贴吧数: 53
[小镇漫行记][下]一个小镇青年的故事 文/AJO队长 (最近有吧友提到老龄化问题,说是扬中底下几个镇上都是老年人,没有什么年轻人。今年过年期间,听朋友们也聊到了扬中的老龄化还是挺严重的,据说34万常住人口中,有8万60岁以上的人口,这还是保守估计,并且这一数字还在逐年递增。在人口迁徙的背景下,扬中乃至其他县级市的发展将走向何方,是每一个年轻人都关注的问题。本人生长在扬中,也在南京工作过,最后又由于工作回到了扬中,可以算是一个标准的“小镇青年”了——而我平常也是经常思考城乡二元体系以及人口流动的问题。今日漫步步行街,品一杯星巴克,突来灵感,故作此文,希望能更好的构建一个新时代下人口尤其是学历人口的流动范式) 以2008年的全面改革开放为嚆矢,滥觞于产业经济,尤其是金融,互联网等新经济的崛起,以及巨量转移支付带来的拆迁基建模式,这些东西分别重塑了中国一二线大城市与大多数普通三线及以下的城市的面貌。一种新的,更加现代化的,全球化的,资本化的城市生态建立起来了。全国连锁,全球大牌,衣,食,住,行,高度细化的商品与服务,高度便捷的销售与物流,将人的身体与精神裹挟进去。那是充满了轻奢与精致的,乃至浮华的味道。 这是一种真正和过去告别的城市新生态。它和旧的本地单位社会是相对割裂的。尽管它们确实也起始于地方体制权力下的各项制度,政策,资源的主导,但市场经济本身的人力,资本的萌发,流动却注定是跨越地缘的。这是在旧的单位社会之上,另外生长出来的东西。 而小镇青年们追逐的就是这些,他们疯狂大量涌入了大城市,但他们已经不像前一世代的同乡那样慌张和局促。互联网与电商经济,家乡新建的综合体,逐步进驻的连锁品牌(尽管通常还比较低端),都使得他们对这种生活提前得以预习,而后在大城市充分扩展并重塑了自己——不仅是消费与打扮,而是连自己也参与到这个庞大的社会分工模式中去,成为这种新经济下的一部分。这或许是对这个新的城市生态的更深刻的融入与认同。 对于90年代年的小镇青年们。不,或许很大可能都不是真正的城镇土著,只是住在郊区自建房,而后又随着城市化拆迁入城的乡民子弟。他们见证了小镇的发展,然后还是飘向远方。他们供职于朝气蓬勃的电商,网媒,游戏,直播等新经济。上班,加班,赚钱,消费,周而复始。他们热爱这座城市奢华的一切,也努力让自己变得和这座城市一样光鲜亮丽。他们流连在商场,酒吧,健身房与夜色之中,他们更原子化,更潮流,更先锋,更告别传统与乡土。
[小镇漫行记](上) 文/AJO队长 一个标准的江南小镇是一定有些古迹的,或者是桥,或者是塔,或者是一条老街,一座寺庙,一个庄园。这些半小不小的景点,记录着这座市镇的前世。 临水的传统民居当然也还有一些,而光鲜的商品房小区早已拔地而起,背后是暗淡的灰色公房。民居和公房里的人都老了,他们是这座小镇的原住民,属于我的父辈和祖辈。 小镇的大街大半个小时就可以走完,如果你愿意,也可以跳上一辆城乡公交,十分钟开完全程。大街的终点是汽车站,这里是小镇交通转圜的中枢,连接省城和四乡的村落。 大街上该有的都有,大超市,大酒店,大饭馆,总有那么一家。最多的店铺是手机店和服装店,总是播放着促销优惠的喇叭,那里的客人都是来镇上打工的外省年轻人,说着你听不懂的口音。 镇上终于开起了一家商业综合体。里面多是火锅烧烤,奶茶甜品的店铺,吸引着镇上的初高中生和年轻的情侣。只是要寻找日料,粤菜,西餐这些高档料理就不太容易,也少见全国连锁的知名品牌。 也可以逛公园,也可以看电影,也可以去图书馆。倘若接受简单一些的生活,这里也与城市并无二致。商品房的小区里,年轻的夫妇们也养狗,养车,周末去大城市血拼,他们过着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 偶尔也能在小巷里找到土著的小吃店,本地的包子,本地的烧饼,本地的面条,都是家常之味。这之外是外省人的世界,西南中原的平价菜馆开满了大街小巷,充斥着红辣辣的气息。 几乎每一座江南小镇都有无数的外乡打工者。他们常骑着电瓶呼啸而过,穿越各类豪车挤满的街道。有时跟随他们的足迹,你会走到小镇的远郊,那里布满园区和工厂,是他们的赖以生存之所。 不,不应该说是他们,而是镇上的所有人。那才是小镇的真正的基底,为小镇上的每个人创造出尽可能现代的城镇生活。包括镇政府的公务员,镇上中小学的老师,外乡来创业的客商,四乡来镇的老板。他们都是这小镇经济版图中的一部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