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魔术师 红茶魔术师
关注数: 0 粉丝数: 7 发帖数: 3,536 关注贴吧数: 0
田中芳树《海啸》观后感 金之黄昏 第一章 起手 1正大九年~后世史书上也写作天兴元年,但此时年号还未改为开兴元年,对应的则是西元1232年~的一月。在那个时代令后世环保论者为之忧心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尚未出现,而一月份正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时候。在邓州以南五十里的禹山,为数超过二十万的大军利用当地的丘陵地形层层布防,排成了严密的战阵。他们是金帝国目前所残存的全部精锐战队。“金之兵,强弱不同。”这是后世一名叫做赵翼的历史学家在《二十二史创记》中对金朝的评论,其意思就是说,金这个国家,在建国的时候国力相当之强,可以说是已知人类社会最强之军事实体,而在其后期军力则极度的衰退。在金宣宗的时代,金朝的政治体制已经是到了破绽百出的境地,辽东万奴之东夏军以及山东之红袄军使得金朝的统治秩序陷入一片混乱,而更大的危机则来自北方的蒙古草原。说起完颜珣,这个人并不是一个残暴之君主。根据后世的记载,他爱好汉族的文化,能写一手相当漂亮的诗文,谈吐也很潇洒,当时在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祥瑞之说。如果诞生在和平的太平盛世,他也许会以名君之身而载入史册,不幸的是他与铁木真生在了同一个时期,他的登基之赞歌还未唱完就迎来了蒙古军队铿锵的铁蹄之声。一直处于金朝的支配之下的蒙古高原地带,原本是处于部落混战的分裂状态中,可以说是在全世界视线之外的角落。但在西元1206年,一名叫做铁木真的有力人士成功的将蒙古各个部族置于自己的铁碗之下,由此开始了对整个人类历史的改写。号称“成吉思汗”的铁木真在建立了蒙古帝国后,又开始了其征服世界之漫长西征。西辽、高昌、花喇子模、基辅罗斯……在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和其将官们的统领下,蒙古的精锐铁骑队如怒涛一般横扫亚欧大陆。当这场被西方史学称为“黄祸”的远征结束时,成吉思汗已经成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帝国的统治者。有“人类最大之征服者”之名的成吉思汗去世后,继承其汗位的是他的第三个儿子窝阔台。虽然此时成吉思汗的长子与次子都拥有了自己的汗国,处于实际上的独立状态,但窝阔台在形式上仍然拥有对整个蒙古帝国的最高支配权。在将西夏王朝灭亡后,窝阔台于西元1231年对夙敌金帝国的残余领土发动了全面总攻击。“兵分三路,东路军自山东方向西进;中路军我亲自指挥,首先回师山西,然后攻击河中府,进兵洛阳;西路军由皇弟拖雷指挥,南下宝鸡,通过宋朝的地界迂回作战,对唐、邓地区展开攻击,随后北攻汴京。三路大军分进合击,最后在汴京会师,一战亡金!”窝阔台的作战计划宏大而华丽,而实际上该计划的核心部分是根据成吉思汗遗嘱中“不妨向金之世仇南宋借道”制订出来的。虽然在计划的施行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意料以外的阻挠,但就总体而言三路大军还是基本顺利的完成了分进合击的战略部署。此时金帝国的统治者是第九任天子的哀宗完颜守绪。他是宣宗的第三个儿子,其母亲与祖母都是汉人。如果从血统论的角度上看,可以说守绪体内汉族血液的比例和著名的唐太宗相同。在经过了和真妃庞氏与完颜守纯一番惊心动魄而司空见惯的宫廷斗争~移剌蒲阿在此时大为活跃~后,守绪在他二十六的时候即位。金帝国的国运没有因为迁都而得到任何的改善,反而呈现出日益恶化的趋势,当金哀宗完颜守绪即位的时候,金帝国黄河以北的领土已经损失的差不多了。“在历史上,没落的王朝忽然转危而安,进而踏上中兴之路者不乏其例。虽然时局艰难,但先辈的基业决不可在自己手上毁掉,我将以中兴之君而非亡国之君而被载入史册!”完颜守绪虽然不见得有十足的信心,但决心以己之最大努力令混乱的局势重新回到正常的轨道。强化国家之体制,展开务实的和平外交,惩治不法的官吏与贵族,提拔有能之人为军官,鼓励民众对政府提出批评意见……哀宗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迎来了朝野的一片“简直是如同世宗再世那样的明主啊!”的喝彩之声。
三评:失去的胜利 一般咸认为,旧同盟走向失败之路的开始是以亚姆立札会战的失败为起点的,而几乎同时发生在帝国与同盟两国的内战则标志着同盟获得胜利的最后一点希望的消失。双方的内战结束后,同盟进入了特留体制时代,而帝国则进入了莱淫哈特体制时代,此时虽然单纯就军力对比而言,同盟的确处于绝对劣势,但仍然有多个胜利的机会。在“诸神的黄昏”作战发动前,同盟本可以实行举国一致的总体战体制,大幅度的扩充军费,将国防比例由30%提升到70%到90%,也就是后世杨文理的伊谢尔伦解放区那样的军费水平。由此,可大大加快部队的扩充——或者说,恢复——速度,那么当马兰提欧会战爆发时,以比克古为首的第1舰队战斗群的数量将大大超过33000艘的规模,有望达到4万到5万。换言之,面对帝国的10万大军,比克古将可以坚持更长的时间,直到第13舰队赶来支援,从而对帝国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遗憾的是,由于国内反战哈帝国的投降派、绥靖派活动始终猖獗,导致特留体制迟迟无法过渡为总体战体制,这使得同盟错过了第一个转败为胜的机会。不过此时同盟仍然还有多个胜利的机会。莱淫哈特背信弃义的破坏费沙的中立,进入同盟领土后,同盟本应采取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战略,也就是当年莱淫哈特应付同盟解放军的战略。具体而言,就是放弃各个有人星球,将部队集中于首都圈。在撤退过程中,不但不疏散民众,反而要将所有民用物资全部征收。如果当年同盟解放军要负担5000万帝国民众的补给,那么此次,就要让皇军的远征军负担5亿同盟民众的物资补给。就在比克古的第1舰队战斗群与补给越来越困难的皇军远征队相持的时候,杨的第13舰队以游击战术打击皇军补给线,使之补给断绝日期尽早到来,而后在发动反击,实现亚姆立札的逆转。遗憾的是,同盟深为“人权高于主权”的反动思想所蒙蔽,不懂得发动以民众为盾牌的全面抗战,舍不得大踏步的后退,舍不得打碎坛坛罐罐。为了“保卫民众”,同盟错误的将主力决战地点放在了马兰提欧,这一方面使得帝国得以在后勤补给还没来得及出现破绽的有利时机,利用数量上的压倒优势与同盟主力决战;同时也意味着主力决战时间过早,使得同盟第1舰队战斗群与第13舰队未能实现配合作战,在战略上陷入被皇军各个击破的境地。一句话,由于错误的政治观,使得同盟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发动了一场错误的主力会战。马兰提欧会战结束后,同盟主力几乎全灭,但即使在此时,同盟仍然有转败为胜的机会。杨的第13舰队对皇军的补给线实施了大规模的破交战,从而使得皇军远征军的补给日益困难——这在当时是唯一正确的战略,但却又未能使得皇军陷入彻底的补给崩溃的境地。事实上,皇军的补给虽然出现了困难,但还是维持到了占领海尼森的地步。造成该奇特状况的原因,除了皇军可以从沦陷区征收民用物资外,在同盟内的帝国第5纵队也起到了极大的破坏作用。这方面的一个典型就是流卡斯星域同盟基地的司令官布里·科库兰。面对前来进攻的缪拉舰队,科库兰不但没有誓死抵抗,反而贪生怕死宣布投降,当了叛徒。顺便说一句,就是因为他的不抵抗政策,使得缪拉舰队可以提前回援巴米立恩,从而导致巴米立恩会战的间接失败。布里·科库兰甚至不是一个曲线救国者,他公然主张将“八○○○万吨的谷物、二四○○万吨的食用肉、六五○○万吨的家畜用饲料、二六○万克拉的工业用钻石、三八四○万吨的液态氢,以及其它大量的稀有金属、燃料及石油制品”这比巨大的物资完好无损的交给皇军。他胡说八道什么这些物资非军用品而是民用物资,可是在战争期间存在纯粹的民用物资吗?难道皇军的士兵吃的不是谷物和食用肉,皇军的军舰烧的不是液态氢和其他燃料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同盟的解放军进入帝国的时候,以“不管支配者或政治体制如何改变,都不能破坏人民的生活”为理由拒绝服从莱淫哈特征收所有民用物资的帝国军官却是一个也没有。
三评:失去的胜利 一般咸认为,旧同盟走向失败之路的开始是以亚姆立札会战的失败为起点的,而几乎同时发生在帝国与同盟两国的内战则标志着同盟获得胜利的最后一点希望的消失。双方的内战结束后,同盟进入了特留体制时代,而帝国则进入了莱淫哈特体制时代,此时虽然单纯就军力对比而言,同盟的确处于绝对劣势,但仍然有多个胜利的机会。在“诸神的黄昏”作战发动前,同盟本可以实行举国一致的总体战体制,大幅度的扩充军费,将国防比例由30%提升到70%到90%,也就是后世杨文理的伊谢尔伦解放区那样的军费水平。由此,可大大加快部队的扩充——或者说,恢复——速度,那么当马兰提欧会战爆发时,以比克古为首的第1舰队战斗群的数量将大大超过33000艘的规模,有望达到4万到5万。换言之,面对帝国的10万大军,比克古将可以坚持更长的时间,直到第13舰队赶来支援,从而对帝国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遗憾的是,由于国内反战哈帝国的投降派、绥靖派活动始终猖獗,导致特留体制迟迟无法过渡为总体战体制,这使得同盟错过了第一个转败为胜的机会。不过此时同盟仍然还有多个胜利的机会。莱淫哈特背信弃义的破坏费沙的中立,进入同盟领土后,同盟本应采取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战略,也就是当年莱淫哈特应付同盟解放军的战略。具体而言,就是放弃各个有人星球,将部队集中于首都圈。在撤退过程中,不但不疏散民众,反而要将所有民用物资全部征收。如果当年同盟解放军要负担5000万帝国民众的补给,那么此次,就要让皇军的远征军负担5亿同盟民众的物资补给。就在比克古的第1舰队战斗群与补给越来越困难的皇军远征队相持的时候,杨的第13舰队以游击战术打击皇军补给线,使之补给断绝日期尽早到来,而后在发动反击,实现亚姆立札的逆转。遗憾的是,同盟深为“人权高于主权”的反动思想所蒙蔽,不懂得发动以民众为盾牌的全面抗战,舍不得大踏步的后退,舍不得打碎坛坛罐罐。为了“保卫民众”,同盟错误的将主力决战地点放在了马兰提欧,这一方面使得帝国得以在后勤补给还没来得及出现破绽的有利时机,利用数量上的压倒优势与同盟主力决战;同时也意味着主力决战时间过早,使得同盟第1舰队战斗群与第13舰队未能实现配合作战,在战略上陷入被皇军各个击破的境地。一句话,由于错误的政治观,使得同盟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发动了一场错误的主力会战。马兰提欧会战结束后,同盟主力几乎全灭,但即使在此时,同盟仍然有转败为胜的机会。杨的第13舰队对皇军的补给线实施了大规模的破交战,从而使得皇军远征军的补给日益困难——这在当时是唯一正确的战略,但却又未能使得皇军陷入彻底的补给崩溃的境地。事实上,皇军的补给虽然出现了困难,但还是维持到了占领海尼森的地步。造成该奇特状况的原因,除了皇军可以从沦陷区征收民用物资外,在同盟内的帝国第5纵队也起到了极大的破坏作用。这方面的一个典型就是流卡斯星域同盟基地的司令官布里·科库兰。面对前来进攻的缪拉舰队,科库兰不但没有誓死抵抗,反而贪生怕死宣布投降,当了叛徒。顺便说一句,就是因为他的不抵抗政策,使得缪拉舰队可以提前回援巴米立恩,从而导致巴米立恩会战的间接失败。布里·科库兰甚至不是一个曲线救国者,他公然主张将“八○○○万吨的谷物、二四○○万吨的食用肉、六五○○万吨的家畜用饲料、二六○万克拉的工业用钻石、三八四○万吨的液态氢,以及其它大量的稀有金属、燃料及石油制品”这比巨大的物资完好无损的交给皇军。他胡说八道什么这些物资非军用品而是民用物资,可是在战争期间存在纯粹的民用物资吗?难道皇军的士兵吃的不是谷物和食用肉,皇军的军舰烧的不是液态氢和其他燃料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同盟的解放军进入帝国的时候,以“不管支配者或政治体制如何改变,都不能破坏人民的生活”为理由拒绝服从莱淫哈特征收所有民用物资的帝国军官却是一个也没有。
1 下一页